家庭,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灵魂。
父亲是家庭中的一座山,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俊。
一位父亲具备山的风骨、山的原则,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根基;
母亲是家庭中的一条河,水包容万物,能动能静,一切皆因之宽广的胸怀,眼界在星辰大海。
一位母亲具备水的品格、水的眼界,决定着一个家庭的走向。
父亲的人品,母亲的格局,就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01 父亲的人品,决定家庭的成败
曾国藩曾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的住。
先进德、再修业,人品不仅决定个人的成败,也决定了家庭的兴衰。
一个人对待家庭的态度,就是他最真实的人品。
一个人品高尚的父亲,在外胸怀抱负、建功立业,
在家珍惜妻子、疼爱儿女,给一个家庭带来山一般厚重的安全感。
在这方面,梁启超堪称典范。
对社会,梁启超一生都致力于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被称为「百科书式的巨人」,名满天下,受人敬仰。
对家庭,他对妻子儿女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流亡海外期间,他曾多次写信,体谅妻子的辛苦,感谢妻子对家庭的照顾;
他曾对红颜知己生出爱恋之心,几乎不能自持,但他考虑再三,
最终还是放弃了一己私欲,没有纳其为妾,这在三妻四妾的旧中国男子中,颇为难得;
他放下了学者和严父的架子,主动做孩子们的朋友。
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独一无二的父爱,梁启超在家称呼他们只用特定的爱称
——大女儿思顺是「大宝贝」、「baby思顺」,小儿子思礼是「老白鼻」、
「老baby」,思懿是「司马懿」,思宁是「六六」……
他还给子女们写了上百封家书,对孩子们的学业、人生、情感细细叮咛,饱含深情。
就这样,梁启超用高尚的人品,成就了一个家庭的传奇。
梁家家庭美满、教子有方,子女满门俊秀、个个成才,创造了「一门三院士,满门皆俊才」的佳话。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则家难齐。
前两天,我听伯父讲起一位他的老同事,不禁感慨万千。
那位老同事,权且叫他李叔吧。他比伯父小五六岁,年轻有为,
20多年前和伯父共事时,他已经身为一区常委,而伯父只是处长,开会时李叔在台上讲,伯父在台下听。
然而,位高权盛之时,李叔却不顾家庭,包养了情妇。因与情妇的纠纷被情妇举报,被开除了公职。
发妻一怒之下与李叔离了婚,女儿也拒绝承认父亲,20年来一直以父亲为耻,对他很是冷淡。
他只得一人只身南下深圳,投奔一位私营企业老板,但这些年来始终混的不如意,
原本好好的一个家也因各种琐事闹得一地鸡毛、一盘散沙;
而伯父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顾家,官级远在李叔之上,退休后含饴弄孙,事业家庭皆成功美满。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辆马车,那父亲就是拉车的马。
人品高尚的父亲不会肆意狂奔,尽情潇洒,而是小心前行,知荣辱、懂进退,
全心全力护马车以周全。而人品糟糕的父亲,只为狂奔的快感却不知止步,带领整个家庭堕入深渊。
《小妇人》里有这样一句话 :「被一个品行端正的男子爱上并选为妻子,是一个女人最美好与最幸运的事。」
父亲人品高尚,他的妻子才会获得安全感,心甘情愿为家庭付出,
他的子女才会在仁爱正直的环境中,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这一切,就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最好的保障。
02 母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走向
所谓格局,格是人格,局是眼界和胸怀。
一个女人的格局有多大,眼界有多开阔,心胸有多宽广,家庭就有多受益。
一个家庭,总会遇到艰难困苦。一个有格局的女人,
不会被眼前苟且的生活所局限,而是以水的温柔与包容,支持和理解丈夫,让家庭始终沐浴在爱与温暖之中。
首位进入美国内阁的华裔女性赵小兰曾多次回忆母亲:
父亲为我们构建了一所遮蔽风雨的房子,而母亲就是房子的基石,
它虽不显露,但支撑、呵护着6个女儿的成长。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从大陆辗转台湾时,全家生活已经颇为富足。
恰在此时,父亲得到了一个可以赴美闯荡的机会。
放弃优渥的生活冒然赴美,意味着从零开始,前途未卜。
然而,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远见,
全力支持丈夫独自赴美创业,她留守台湾照顾孩子们,使丈夫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漂洋过海、开山铺路。
朱木兰母女刚到美国后,家庭十分艰辛,曾是大家闺秀的她,从未抱怨日子的艰苦。
赵小兰回忆说,记忆中母亲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为全家准备可口的三餐,家里一直是干干净净,舒适温馨的。
虽然家中女儿们年纪各不同,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了足足29岁,然而姐妹们相处无比融洽,家庭和和美美。
赵锡成曾深情地说:「感谢她们的妈妈,她是一个伟大的人,虽然她没有什么头衔,但家里相差20余岁的姊妹可以很融洽的生活,我太太的功劳很大。」
在朱木兰的悉心经营下,赵家生活蒸蒸日上,赵锡成得以专心事业,
白手起家成为巨富,6个女儿也全都名校毕业,事业有成。
曾经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
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又不一样的心境;
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的确,一个登高博见和一个目光如豆的女子,一个豁达开朗和一个悲观狭隘的女子,
一个深明大义和一个是非不分的女子,一个胸中有家国情怀和一个满腹小鸡肚肠的女子,
她们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不一样的,所引领和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
《圣经》中说: 「当一个男人找到一个好妻子,她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珍珠。」
巴菲特曾经也谈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任何一笔投资,而是跟什么人结婚。
一个有格局的妻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节拍器,引领家庭奏出上一代人的幸福、这一代人的快乐,和下一代人的未来。
03 家庭和睦,则福气自生
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的和谐。
他说:只有家和,自己在外当官或领军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只有家和,自己才能在同僚面前、下属面前说得起话来;只有家和,才能福自生。
曾国藩治家,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不仅对长辈、同辈甚至是晚辈,也切不可有「诛心」之语,以免造成对家庭的巨大伤害。
曾国藩功成名就,治家有道,为曾氏家族带来了鼎盛。
曾氏家族200年来名望子孙辈出,绵延十代中无一「败家子」,创造了中国近代家族史上的奇观。
反观现代家庭,有多少一言不合就彼此讽刺挖苦、侮辱谩骂,伤透了家人的心?
再看看家庭调解节目中的那些人,有多少心里只想自己的好处,却缺乏对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考量?
家庭这辆马车,需要全家人规划好方向,朝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跑得快又稳。
最怕的是各有私心,你想往东,我想往西,互相攀比,互相伤害。
等到家庭罅隙丛生,夫妻陌路,兄弟反目之时,马车四分五裂,自己也会跟着重重摔下。
人世间,最大的风水是人心。
一个好的家庭,离不开人品高尚的父亲,离不开深明厚慈的母亲,
离不开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与孝悌和睦的家庭氛围。
这,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赵 家人 意味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庭,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灵魂。
父亲是家庭中的一座山,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俊。
一位父亲具备山的风骨、山的原则,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根基;
母亲是家庭中的一条河,水包容万物,能动能静,一切皆因之宽广的胸怀,眼界在星辰大海。
一位母亲具备水的品格、水的眼界,决定着一个家庭的走向。
父亲的人品,母亲的格局,就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01 父亲的人品,决定家庭的成败
曾国藩曾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的住。
先进德、再修业,人品不仅决定个人的成败,也决定了家庭的兴衰。
一个人对待家庭的态度,就是他最真实的人品。
一个人品高尚的父亲,在外胸怀抱负、建功立业,
在家珍惜妻子、疼爱儿女,给一个家庭带来山一般厚重的安全感。
在这方面,梁启超堪称典范。
对社会,梁启超一生都致力于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被称为「百科书式的巨人」,名满天下,受人敬仰。
对家庭,他对妻子儿女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流亡海外期间,他曾多次写信,体谅妻子的辛苦,感谢妻子对家庭的照顾;
他曾对红颜知己生出爱恋之心,几乎不能自持,但他考虑再三,
最终还是放弃了一己私欲,没有纳其为妾,这在三妻四妾的旧中国男子中,颇为难得;
他放下了学者和严父的架子,主动做孩子们的朋友。
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独一无二的父爱,梁启超在家称呼他们只用特定的爱称
——大女儿思顺是「大宝贝」、「baby思顺」,小儿子思礼是「老白鼻」、
「老baby」,思懿是「司马懿」,思宁是「六六」……
他还给子女们写了上百封家书,对孩子们的学业、人生、情感细细叮咛,饱含深情。
就这样,梁启超用高尚的人品,成就了一个家庭的传奇。
梁家家庭美满、教子有方,子女满门俊秀、个个成才,创造了「一门三院士,满门皆俊才」的佳话。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则家难齐。
前两天,我听伯父讲起一位他的老同事,不禁感慨万千。
那位老同事,权且叫他李叔吧。他比伯父小五六岁,年轻有为,
20多年前和伯父共事时,他已经身为一区常委,而伯父只是处长,开会时李叔在台上讲,伯父在台下听。
然而,位高权盛之时,李叔却不顾家庭,包养了情妇。因与情妇的纠纷被情妇举报,被开除了公职。
发妻一怒之下与李叔离了婚,女儿也拒绝承认父亲,20年来一直以父亲为耻,对他很是冷淡。
他只得一人只身南下深圳,投奔一位私营企业老板,但这些年来始终混的不如意,
原本好好的一个家也因各种琐事闹得一地鸡毛、一盘散沙;
而伯父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顾家,官级远在李叔之上,退休后含饴弄孙,事业家庭皆成功美满。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辆马车,那父亲就是拉车的马。
人品高尚的父亲不会肆意狂奔,尽情潇洒,而是小心前行,知荣辱、懂进退,
全心全力护马车以周全。而人品糟糕的父亲,只为狂奔的快感却不知止步,带领整个家庭堕入深渊。
《小妇人》里有这样一句话 :「被一个品行端正的男子爱上并选为妻子,是一个女人最美好与最幸运的事。」
父亲人品高尚,他的妻子才会获得安全感,心甘情愿为家庭付出,
他的子女才会在仁爱正直的环境中,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这一切,就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最好的保障。
02 母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走向
所谓格局,格是人格,局是眼界和胸怀。
一个女人的格局有多大,眼界有多开阔,心胸有多宽广,家庭就有多受益。
一个家庭,总会遇到艰难困苦。一个有格局的女人,
不会被眼前苟且的生活所局限,而是以水的温柔与包容,支持和理解丈夫,让家庭始终沐浴在爱与温暖之中。
首位进入美国内阁的华裔女性赵小兰曾多次回忆母亲:
父亲为我们构建了一所遮蔽风雨的房子,而母亲就是房子的基石,
它虽不显露,但支撑、呵护着6个女儿的成长。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从大陆辗转台湾时,全家生活已经颇为富足。
恰在此时,父亲得到了一个可以赴美闯荡的机会。
放弃优渥的生活冒然赴美,意味着从零开始,前途未卜。
然而,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远见,
全力支持丈夫独自赴美创业,她留守台湾照顾孩子们,使丈夫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漂洋过海、开山铺路。
朱木兰母女刚到美国后,家庭十分艰辛,曾是大家闺秀的她,从未抱怨日子的艰苦。
赵小兰回忆说,记忆中母亲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为全家准备可口的三餐,家里一直是干干净净,舒适温馨的。
虽然家中女儿们年纪各不同,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了足足29岁,然而姐妹们相处无比融洽,家庭和和美美。
赵锡成曾深情地说:「感谢她们的妈妈,她是一个伟大的人,虽然她没有什么头衔,但家里相差20余岁的姊妹可以很融洽的生活,我太太的功劳很大。」
在朱木兰的悉心经营下,赵家生活蒸蒸日上,赵锡成得以专心事业,
白手起家成为巨富,6个女儿也全都名校毕业,事业有成。
曾经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
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又不一样的心境;
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的确,一个登高博见和一个目光如豆的女子,一个豁达开朗和一个悲观狭隘的女子,
一个深明大义和一个是非不分的女子,一个胸中有家国情怀和一个满腹小鸡肚肠的女子,
她们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不一样的,所引领和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
《圣经》中说: 「当一个男人找到一个好妻子,她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珍珠。」
巴菲特曾经也谈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任何一笔投资,而是跟什么人结婚。
一个有格局的妻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节拍器,引领家庭奏出上一代人的幸福、这一代人的快乐,和下一代人的未来。
03 家庭和睦,则福气自生
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的和谐。
他说:只有家和,自己在外当官或领军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只有家和,自己才能在同僚面前、下属面前说得起话来;只有家和,才能福自生。
曾国藩治家,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不仅对长辈、同辈甚至是晚辈,也切不可有「诛心」之语,以免造成对家庭的巨大伤害。
曾国藩功成名就,治家有道,为曾氏家族带来了鼎盛。
曾氏家族200年来名望子孙辈出,绵延十代中无一「败家子」,创造了中国近代家族史上的奇观。
反观现代家庭,有多少一言不合就彼此讽刺挖苦、侮辱谩骂,伤透了家人的心?
再看看家庭调解节目中的那些人,有多少心里只想自己的好处,却缺乏对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考量?
家庭这辆马车,需要全家人规划好方向,朝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跑得快又稳。
最怕的是各有私心,你想往东,我想往西,互相攀比,互相伤害。
等到家庭罅隙丛生,夫妻陌路,兄弟反目之时,马车四分五裂,自己也会跟着重重摔下。
人世间,最大的风水是人心。
一个好的家庭,离不开人品高尚的父亲,离不开深明厚慈的母亲,
离不开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与孝悌和睦的家庭氛围。
这,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赵 家人 意味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若能看见,请多扩散:
新公民运动案需要全世界围观
笑蜀
12月3日,被称作新公民运动第一案的“新余三君子”案开庭,中外瞩目。次日,同属新公民运动系列案的许志永案、赵常青案、丁家喜案,也都移送检察院,意味着开庭在即。5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新公民运动支持者、被拘押两个多月的著名企业家王功权认罪,而且认罪录像可能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为给三中全会让路而一度沉寂的新公民运动系列案,至此正式启动。这将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系列政治案件,一如当年台湾的美丽岛事件,值得全世界围观。
新公民运动是中国一批民间人士发起的权利运动,以落实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权和公民权利为主旨。首倡者许志永博士是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曾因参与2003年“三博士上书”导致收容遣送制度废除而名声大振。此后一直投身维权运动,并创办民间维权组织“公盟”。2009年“公盟”被强行关闭,许志永本人则被关押一个多月。
重获自由的许志永没有退缩,而是重新投入战斗。2010年,他发起了著名的“公民承诺”,邀请志同道合者签名,彼此承诺,从自己做起,履行公民义务,追求公民权利。这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运动的一个转折点,即从传统的维权运动升级为公民运动的转折点。传统的维权往往就事论事,只注重个别事件、个别利益;公民运动不然,它侧重从普遍权利的角度切入民生问题,不仅要缓解民众具体的苦难,更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设法解决苦难的原因。它不是自下而上的暴烈的革命,而是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的自我成长。它试图以这种生长的力量来改变,来推动中国的和平转型,让深陷泥潭的危机中国可以软着陆。
由此注定了这场公民运动的气质,即它是进取的,理性的和温和的。也就因此,它吸引了各阶层各族群的人参与,其规模如雪球越滚越大。它推动的官员财产公示成为2012年中国舆论的焦点话题;它推动的教育平权不仅是舆论焦点,更迫使教育部不能不让步,部分调整了高考政策,令千万底层民众受益。它推动的公民同城聚餐,参与者也多达五千人之众,席卷全国十多个城市。中国社会运动一直以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边缘化,局限于小众,不能影响大众。新公民运动显然走出了这一重围,开始与主流社会对接,犹如安泰终于可以立足于大地,获取真实的力量。这是中国社会运动的历史性突破。
正因为如此,才招致当局的强烈反弹。当局最大的忌惮,是民间自组织。新公民运动小心翼翼地避开了组织化的高压线,去建制化,去中心化,仅仅是建立于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的自愿合作。但即便如此克制,在当局来说仍属于不可容忍,因为当局的一个统治经验,就是所谓“扼杀于萌芽状态”,即不是等到民间组织瓜熟蒂落才出手,而是在其刚露苗头时就予毁灭性打击,让民间永远没有自组织的空隙,永远一盘散沙。新公民运动虽然没有组织形态,但客观上产生了强大的聚合能力,何况其运作范式、其基本理念开始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有强烈的示范效应。这就注定了新公民运动的厄运。
自今年三月起,当局展开定点清除。新公民运动的参与者如北京的赵常青、丁家喜,上海的李化平,湖北的刘家财,江西新余的刘萍、魏忠平、李思华等,一个个应声落网。今年7月,镇压进入高潮,新公民运动倡导者许志永、郭飞雄都被抓捕。著名的风险投资人王功权,也因支持许志永,遭当局拘禁至今。据统计,半年中被捕的新公民运动人士,多达二十余人,远远超过了对零八宪章的镇压规模。受害者中,有刘萍那样的底层民众,有许志永那样的知识分子,有丁家喜那样的专业人士,更有王功权那样的企业家,几乎覆盖整个的中间社会。
但是,抓人容易,发落却没那么容易。12月3日 “新余三君子”案开庭,而此前出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公布了司法相对独立尤其要建立人权司法保障的蓝图。新余开庭当天,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更是率法官集体宣誓忠于法律。法治承诺犹在绕梁,却对新公民运动人士大打出手,难道不是自打耳光么?更要命的是,虽然经过长达半年的地毯式侦查,几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警方却并没有、也不可能掌握新公民运动人士犯罪的过硬证据。
这种背景下的“新余三君子”案,显然是一个试点。当局可能认为,新余地处偏僻,“三君子”知名度也有限,从新余入手启动审判程序,镇压成本相对可控。但事实证明当局打错了算盘。“三君子”案开庭后,站到辩护席上的几乎是当下中国最豪华的律师团队。他们气势如虹,把公诉人变成了绝对的弱势群体,公诉人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在饭局上讨论国事:犯罪;对体制表达不满:犯罪;在空旷地带拍照上网:犯罪。要求官员财产公示:犯罪;要求教育平权:犯罪;要求人大批准政府早签署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犯罪。总之,履行公民义务、追求公民权利都等于犯罪。法庭上曝光的这些案情,离奇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虽然所有国内媒体都不得不奉旨闭嘴,但“三君子”案的起诉书和辩护词都被律师上了网,真相通过自媒体广泛传播,媒体效应一点不逊色当年台湾美丽岛大审的公开报道。互联网上充斥着对当局的谴责和嘲笑,令当局被动至极。
新余尚且如此,北京许志永案、广州郭飞雄案,以及赵常青案、丁家喜案会审成什么样子,更不难想象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不绕过法定程序,所有那些审判都会是展现新公民运动风采和人权律师风采的平台。
法律上讨不到便宜,舆论上解套就成了必要。12月5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许志永的支持者王功权不仅认罪,而且承诺跟许志永“断绝关系、划清界限”,认罪视频可能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当局当然不可能真的在央视播放所谓认罪视频,因为他们知道,这么做一定是给新公民运动最大的广告。至于王许断交,经笔者向王功权主辩律师陈有西、许志永主辩律师张庆方核实,也都属于子虚乌有。《南华早报》的报道显然不靠谱。而奇怪的是,《南华早报》却居然没有采访陈有西和张庆方这两个核心信源,仅凭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王功权和许志永的间接信源,就把道听途说当作事实写进报道。而且居然能通过该报极其严格的审稿程序。《南华早报》报道被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援用,深陷囹圄的王功权则完全没有抗辩机会。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陈有西律师对笔者透露,当局的确在王功权身上下了大功夫,以致短短七十来天中,王功权被提审多达92次。11月初更是每天提审三到四次。这种车轮战式的密集提审,等于变相的刑讯逼供,给王功权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11月中旬的一次律师会见中,王功权告知陈有西,当局要他写认罪书。陈当即反对。当局对此极为恼火,拘禁王功权的北京第三看守所随即宣布“修水管”,以此为由拒绝所有律师会见。被彻底置于孤立与黑暗中的王功权,得不到任何外界讯息和帮助,在当局无休止的“攻心战”之下,精神濒于崩溃,终于写了长篇供述。
但是,即便供述,王功权依然保持了尊严。张庆方律师告诉笔者,他看了王功权的供述书,“很感动”,因为王功权“有担当”。他一方面坦然承认自己想早点自由,想早点回家,因此承认自己“低估了政府的容忍度”,承认自己扰乱了政府定义的“公共秩序”。答应出去后跟许志永“保持距离”,多跟家人在一起,写写诗,帮助青年创业,安度晚年。但另一方面,他坚持认为,许志永等倡导新公民运动,不是要国家乱,而都是为了社会进步。的确,王功权没有做烈士,但他仍坚守了良知,如张庆方律师所称,“没做任何歪曲事实和背叛朋友的事”。
就是这样的囹圄自述,也被当局视为救命稻草,迫不及待地通过外媒放风,添油加醋,试图用当事人所谓“认罪伏法”来论证镇压新公民运动的正当性。“新余三君子”案开庭和王功权“认罪”报道,就构成了新公民运动系列案全面亮相前的两场前哨战,即法律前哨战和舆论前哨战。前哨战已如此好看,后面的主戏之精彩纷呈,当然不会有任何悬念了。
但无论如何挣扎,当局都逃不脱困境,镇压新公民运动已经成了他们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又要号称全面实施宪法,又要以仅仅把宪法当真的新公民运动为国家公敌;又要专政的里子,又要法治优先的面子;又要迫害,又要形象;什么都要,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文明,还是野蛮?二者不可兼得,当局必须做出选择。让王功权回家,让许志永回家,让郭飞雄回家,让所有因争取公民权利而失去自由的公民回家,这不是祈求,而是基于天理的律令。需要用全世界公民社会的声音,来一起呐喊。
——原載亚洲周刊2013年12月15日 第27卷 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