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麻將的文化
廣府人称:打麻雀。「搓麻將」三字有意思。古代叫做馬吊牌,後來叫馬將牌,麻將牌,不是小飛鳥麻雀。此種牌玩法,經過幾百年的改革,(明清最流行)加添很多牌例、玩法、計算方式等等。且每個地方都因其民族性、歷史、各種社會因素,而訂立各式各樣牌例和打法。我認識的朋友中,專門研究全球華人及中國文化影嚮而之人士,所玩麻將牌的方式。此一代奇人,簡琴齋八公子,簡而清先生是也,他發明了「五人麻將」,融會了各地方牌例而成,且設「二家胡」,即胡了之後,胡家出局,留下之四人仍繼續下去,直至再胡才算完。
不只日本有此玩意兒(也叫麻雀),土尓其、中東有人玩。越南人,印尼人,星架坡人,以至歐美人士很多皆玩。簡兄之「五人麻將」是玩,不是賭,不合港人寓賭於玩心理要求,故不會流行。
有開玩笑言。麻將可愈有病,又可防禦老人痴呆。可見玩者性格。舊時話,選女婿要與之共搓一場麻將,看其品德。因為這關係利益金錢的。博奕利益,人總在選擇利弊過程中,自私自利,尤其害人不損自己,甚至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的呀!
此為心戰。打心理戰,誘敵,誅敵為先,且上場無父子.六親斷絕,返回獨自一人的野獸身處洪荒時代一樣。未來外父看未來女婿搓麻將的小動作,心術及自私自利品性,便知該不該許配女兒終身了。上文說到,各處玩法不同,反射該處民俗性。(民俗學宜研究)。如江南牌,(明未清初起,江南興起一種玩法),又叫做「無奇不有」,連「十三不搭」都有。搞出很多名堂來,如「姊妹花、一般高、一條龍」等等。發明很多種名堂,令到與局者巧心製做這些組合,胡起來,數番數是一種樂趣了。
又如:很多港人喜歡玩的台灣牌,又叫「十六章」,不是一般的「十三張牌」,有意思的。每家十六章,即是十六乘四、先取去全副牌六十四章。剩下八十章,如在和牌前留下八戙,即十六章,即是還有每人可取之六十四章牌了。我叫首次每人取之十六章為「先天牌」,後每人一次取的叫「後天牌」。先天與後天都是總數六十四章呀。八戙和牌有理,天隱藏某些事情大家不知的。人算不能勝天算也。
現在人搓麻將不是講原理的,為了好玩,取銷了八戙和牌。加入了很多「皇」全靠運氣。是賭博性大於技術性了。近年國內改革開放,開放了「國技」搓麻將。街頭巷尾,農村城市皆有「雀聲」。深圳有其玩法,反影大家搵快錢,只要胡得,便勝,不喜做牌。怕作弊,不準「吃」牌。(上牌,只準碰).但是又按舊例,開槓有獎。
搓麻將真吸引人,不只於賭心,而且是一個種「鬥智」的玩兒。
越南麻雀百搭 在 Jomy 旅小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別看不起臺灣!!!】
「為什麼背包客不來台灣?」,這是最近臺灣背包很夯的一個話題,身為半個臺灣分子,又非臺灣人,我想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行銷臺灣。
我曾在臺灣留學四年,最讓我印象深刻是騎車環島的日子。臺灣小小的,完成環島相較容易,還可以選擇搭火車、開汽車、騎機車、自行車或是搭便車甚至徒步環島,根據你的時間、體力或預算而定,幾乎人人都能完成環島。你說新加坡也很小,也能輕易地完成環島。但臺灣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從自然風景到人文風情通通都有,新加坡有什麽?只有賭場跟環球影城,還不是一堆臺灣人觀光。臺灣也想蓋賭場啊,只是拖了很久還沒建好,況且新加坡賭場其實股市也沒很好。那你說臺灣沒有迪斯尼也沒有環球影城,我是不敢拿臺灣369來比較,但柬埔寨不也沒有遊樂園,同樣吸引了一堆觀光客?要說世界文化遺產,吳哥是的確精彩,但金門的文化歷史也不比雪梨歌劇院來得弱啊!澳洲、紐西蘭有牧場,臺灣不也有清境農場?還有武陵農場、飛牛牧場等規劃完善的休閒農場,這也是越南鮮有的啊。臺灣風景不夠漂亮?先說說你有沒有爬過百嶽吧。先不說玉山,光花東縱谷、太魯閣、阿里山、合歡山也算不錯了啊。那你說臺灣沒有韓國的雪景,但韓國的雪景也沒有紐西蘭來得漂亮啊,還不是很多臺灣人去韓國賞雪。你說韓國離你比較近,那臺灣不是更近?宜蘭雪山、南投奇萊山不就是在近在眼前的雪景?如果你這些風景你還是覺得太遙遠,陽明山、高美濕地、四草綠色隧道,從北到南,有山有水,夠齊全了吧?要陽光一點的話,就到綠島、澎湖、墾丁吧!如果你還是堅持菲律賓有長灘島的話,那我想問你那裏有春呐嗎?臺灣的文化活動可不少啊!泰國有水燈節,臺灣也有平溪天燈節,還有宜蘭童玩節、福隆沙雕節、石門風箏節、臺北生活節,這不就是臺灣的文化力嗎?誰說臺灣沒有文化?九族文化村是什麽?再不然,去參觀故宮博物館吧,那可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一時之間也介紹不完的臺灣風情,總結還是那一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你要說它沒有絕色美景,比上不足是也可以,但它也確實包羅萬有。要怎麽玩?「就來環島吧」,哪怕只有一個星期,也能環島。當然,如果你不想走馬看花,想深入旅行,待在臺北也行!從城市風情的101、東區、西門町,再走到士林見識臺灣夜市,再去趟淡水、北投體會老臺灣,去北海岸、陽明山悠閒看風景,去平溪放天燈體驗臺灣文化,也算是應有盡有的。
臺灣人其實有很大的包容力,哈韓、哈日、熱愛歐洋風、深入東南亞旅行的人都有,但就是包容不下臺灣(我是說部分人)。像被很多台灣人鄙棄的偶像劇跟鄉土劇在東南亞跟大陸熱播,你去到巴里島還有當地華僑可以用台 語跟你談夜市人生。我可能不會愛你也打到新加坡去,甚至在新加坡拍攝。五月天的演唱會門票在馬來西亞也是秒殺。雖然說這幾年韓流來襲,台風稍微減弱,但就 連台灣人自己都不支持台灣歌手,我不知道這台風還能堅持幾年。我看著台灣歌手們努力地費盡全身解數想在台灣生存,結果卻被自己人用放大鏡檢視,甚至鄙棄跑 去哈韓。試想想如果江南style如果是由台灣大叔發起的話,不難想象得到的評論不外乎是「猥褻」跟「好台」,根本不可能行銷到全世界。在這樣的環境下, 台灣歌手最後只好出走大陸。我在旅程中認識了幾個大陸人都說他們很羨慕我能去台灣留學,他們從小就對台灣生活及明星偶像非常嚮往,喜歡豆導拍的電影也對艋 舺時期的背景非常有興趣,但台灣人呢?「我們只看好萊塢電影」還好這幾年台灣國片是有稍微起色。我在紐西蘭看見台灣人對當地的毛利文化很感興趣,還深入他們的部 落,學了幾句原住民話,但台灣那麼多部落他們又懂多少了?
你說,台灣只是個孤島,不像歐洲、大陸 或東南亞,可以一票玩多國,但紐澳、菲律賓、日本不也是這樣?為甚麼背包客卻會「特地」飛過去?其實馬來西亞從前是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外國背包都跑泰國, 忽略了馬來西亞。直到亞航興起,才很多從北半球飛往南半球的背包客來馬來西亞轉機「順便」來玩,這也不失是個國際宣傳,讓更多人認識馬來西亞。
説實在的,要推廣臺灣觀光不一定是要針對老外,幾千萬的海外華人,甚至全球十幾億的華人觀光力也不容忽視。況且華人來台語言通,更容易着手,然後再慢慢從這些華人推廣至亞洲人甚至洋人。當然,要擴散這股觀光力,還得先從臺灣人做起啊。我問一些臺灣人臺灣有什麽好玩的時候,有時卻是被冷漠地無言以對,反而問他們其他國家有什麽好玩的時候,卻是口沫橫飛。台灣人真的是不該妄自菲薄,而且更該更支持自己的文化,這樣才能由内而外,扎實地推廣台灣啊。
*******==這是Jomy揪咪兩年前(2012年)一時興起寫的文章,現在回頭看來還覺得挺有趣的。三年多了,還真的好久沒有回臺灣了。這些年,在國外看著臺灣發生了好多事,多少有些感慨,就不知道此趟重返臺灣之旅會給我多少新的衝擊,真叫人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