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1940/8/25 臺南長榮中學足球隊代表臺灣於大阪甲子園出賽,為有史以來第一支以臺灣人為主的足球隊在甲子園登場。
--
大家都聽過日本時代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勇闖甲子園的熱血故事,魏德聖導演監製的《KANO》,就重現了這段歷史,但是,你知道當時台灣人也曾有足球遠征甲子園嗎?
1940年來自台南的長榮中學足球隊,以壓倒性之姿獲得全島冠軍後,代表台灣前往大阪參加「第22回全國中等學校足球大賽」,競賽場地就在甲子園南運動場。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支以台灣人為主的足球隊在甲子園登場。
這段台灣人的足球記憶,一直是身為文史控的筆者努力探索的目標。然而1940年畢竟是個遙遠的年代,即使翻遍文獻資料,最大的遺憾還是在於未能訪問到昔日球員印證往事,然而2019年7月,一則臉書訊息帶來了奇蹟。
【一張修復上色照 回到1940年足球熱】
原來是我數位上色的長榮中學1940年奪得全島冠軍的照片,引起隊員家屬注意,傳訊詢問相片來源,當然也想知道其他隊員下落。難以置信的機會降臨,筆者二話不說立刻要求訪問老先生,終於促成這場訪談。
郭榮彬先生今年已高齡98歲,然而身體勇健硬朗,上下樓梯行動自如,感覺只有60-70歲,完全不像98歲的老人家。客廳裡陳列著許多足球紀念品,電視正播著足球實況,桌上整疊的足球雜誌,充分說明眼前這位長者是百分之百的熱血足球員!
長榮中學校長萬榮華先生(Edward Band)曾經在英國劍橋求學時期擔任足球隊長,來台後帶來台灣第一顆足球,並教導學生踢足球。經由郭榮彬先生說明,才知道萬榮華對球員的訓練相當細膩,從基本動作、大腿小腿如何配合運用、到全隊陣型觀念,都會詳加說明與教導,可以說是正港「台灣足球之父」。
根據《長榮中學百年史》校友洪南海敘述,長老教中學校位於台南大東門外,學生宿舍也在附近,既然校長帶頭教踢足球,學生也很自然的就在那裡踢起足球來,曾把城門當球門用。郭榮彬雖然沒有「城門當球門用」的記憶,但對宿舍印象深刻,足球隊員每天就是訓練訓練再訓練。
郭榮彬對於自己「左右開弓」的能力感到自豪;左腳踢得遠、右腳踢得準!曾經留學日本,也待過全國冠軍球隊的學長劉朝本回母校傳授當時最先進的足球技巧,每日都要練習類似「足球九宮格」的訓練,至少要準確踢進70球。在1940年全島中等足球大會決勝戰中,以8:1碾壓台北一中獲得全島冠軍,獲得前往日本比賽的代表權。
【踢到日本要爭光 還暈船就上場苦拚】
長榮中學是私立學校,不足的旅日經費都得自籌。球隊先是搭火車由台南前往台北,轉抵基隆港後再搭船前往日本,多數球員沒搭過船,抵達大阪時大家都還在暈船,還沒有充分適應就得上場比賽。對手是曾獲得全國冠軍的隊伍滋賀師範,因為學制差異,滋賀師範的學生年齡都比長中大了1、2歲。另外,日本使用的足球材質和台灣慣用的足球很不一樣,再加上甲子園南運動場鋪植的草皮,從球感到操控節奏都和以往的訓練有著明顯落差。
長中球員上半場還在摸索適應階段,一陣慌亂中,主將許樹林不慎將球碰入己方球門,就以這計烏龍球落後;郭榮彬擔任左邊鋒,與隊友輪番協力進攻,下半場漸入佳境,由長中隊友的一記妙傳射門得分,至於是誰踢進這顆歷史性的一球?郭榮彬記憶已模糊,似乎是由左後翼的郭雄界所踢進。雖然長中最終仍以2:1落敗,但已堪稱是臺灣足球史上的里程碑。
郭榮彬有些懊惱地說,如果能提早到達大阪適應球和場地,相信應該會贏得這場比賽。臺灣人總是在逆境中奮勇向前,挺起胸膛繼續走出自己的路!
【甲子園走一遭 大牆留有嘉農印記】
賽後足球隊參觀甲子園棒球場,親眼目擊全壘打牆上嘉農球員留下的記號,而回臺的船上還遇到了颱風,球員更被巨浪晃得七葷八素。聽著這一段又一段的生動故事,筆者心中充滿感動與期待,希望這些臺灣人的記憶,能永遠傳承下去。
【文化週報》台灣足球曾遠征甲子園——98歲國腳郭榮彬左右開弓的青春】 王子碩 (原文刊載於2019/8/11自由時報A12版)
https://www.gjtaiwan.com/new/?p=35043
足球壘練習與比賽技巧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SNA專業體育新聞團隊 創辦人曾公文誠的好文。
-
洪太山,曾加入嘉農、台電、彰銀、味寶等隊,亦是1951、1953年台灣棒球遠征菲律賓,第一亞洲杯成棒賽隊員,以打擊強著名,可說是台灣棒球史上第一代的四棒代表性人物。
-
https://www.facebook.com/1531094117/posts/10213144620920070/
謹以此文獻給台灣第一代四棒、洪太山。
洪太山口述、曾文誠記錄
洪太山,曾加入嘉農、台電、彰銀、味寶等隊,亦是1951、1953年台灣棒球遠征菲律賓,第一亞洲杯成棒賽隊員,以打擊強著名,可說是台灣棒球史上第一代的四棒代表性人物。
「我父母親都是澎湖人,我父親在日據時代是廚師,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被我祖父從澎湖帶到台灣來學廚藝,初期他雖然有一技之長,不過過得是居無定所的日子,哪裡有工作就到那裡,也遠到過基隆,還曾上過客輪周遊世界,後來到嘉義找到一份日本人幫廚的工作,生活才安定下來,接著就回澎湖老家娶了我媽媽,然後生下我。
「會談我爸爸是因為我之所以唸嘉農就是父親叫我去的,那時候嘉農是最難考的學校,所以他要我去試試看,另一個目的是去打棒球,爸爸要我考嘉農,然後參加嘉農的棒球隊。
「我小時候唸公校時就打過棒球,當時嘉義小學有球隊的學校不多,有一所都是日本子弟就讀的『旭小學』棒球隊是最有規模的,其他幾個台灣人唸的公校就沒有那麼普及了。那時候一般的台灣小朋友是不敢打棒球,因為棒球很硬,打在身上很痛,所以沒有幾個人敢試,也許是我從小運動神經就不錯,跑步比同年齡的小朋友還要快,因此我們學校有一位山田日本老師想要組球隊時,我就跑去參加了,不過那時候棒球的隊員組成和現在不太一樣,是成績好的學生才有進球隊的資格。
「我們球隊的使用球都是學校提供的,一般說來,少棒所打的都是軟式棒球,有一些社會組的球隊會打準硬式,而真正的硬式棒球則是高校棒球隊或是社會組隊在打的。
「小學雖然打軟式球,但怕球的人還是很多,那時山田老師組棒球隊,他是當然的教練人選,第一次練習時,他負責打球給所有選手接,但問題是沒有人願意當捕手,因為怕被球打到,因為我很想參加球隊就自告奮勇的說我可以,結果我蹲下之後,老師才發現我用右手接球左手傳球,山田老師一看就大罵你開什麼玩笑,那有左手的人當捕手的。不知道是好勝心還是很想打棒球,我就自己改成左手接球右手傳球,也因為是剛接觸棒球不久,所以改成哪一手好像都差不多,因此在守備上就很快適應,但在打擊時則還是用左手,那時候台灣島上大概只有我是右投左打吧。
「在當時棒球風氣是非常盛的,不管是哪一級的棒球比賽總是吸引很多觀眾,在球場邊幫球隊加油,主要的比賽場地是在嘉義公園棒球場舉行,只要有比賽就有球迷來,我父親就是一個標準,一碰到比賽他就把廚師的工作交給其他人,自己就跑去看球了,就因為他愛看棒球,所以才會鼓勵我去打棒球、去唸嘉農。
「講起來在進嘉農棒球隊之前,我學棒球都是玩票性質,老師不是很專業,而我們也沒有很認真的練,直到進嘉農之後。嘉農棒球隊會強,教練近藤兵太郎是很重要的關鍵。那時候嘉農的學生除了讀書之外,都要做農科實習,連棒球隊也不例外,所以我們都得利用有限的時間加緊練習,每天從下午一直練到天晚看不到為止,而天黑之後並不代表就可以休息,而是跑步練體能,真的是很充份利用時間,也練得很苦就是了。
「近藤老師真的是一位很嚴格而負責的教練,嘉農棒球的教練只有他一個人,頂多偶而有一些校友回來幫忙而己,因為那時候學長學弟制是非常嚴格的,像很多學弟就不太敢和蘇正生(1931嘉農棒球隊中外野手,曾獲甲子園大賽第二名)講話,所以校友回來是很管用的,不過多數的時間都是只有近藤老師一個人在操練,每天他都是一個球一個不斷地打給我們接,不對的動作再重複做,不過這種嚴格的訓練的方式也嚇壞了不少人,我記得林喚州到嘉農不到一個禮拜就跑了。
「那時候台灣高校棒球隊還是以北部學校為主,像台北一中(現建中)、台北商業(現台北商專)、台北工業(現台北科技大學),高雄的有高雄中學、高雄工業,而嘉義有嘉義中學、嘉義農林等。實力方面各校都不錯,不過台北幾校、嘉農、雄中都算是第一級的。在以往各縣市都會齊集到台北圓山棒球場(現中山足球場)去爭奪甲子園的台灣代表權,不過到了我們那時候,圓山棒球場已經不見了,改成陸軍醫院,所以台灣中等學校棒球賽就改在現在的台灣大學棒球場舉行,雖然比賽的地點改了,不過觀眾還是很多。
「戰前(二次大戰)物質已經不是很充裕,所以打棒球就更困難,在我看來棒球是所有運動當中最花錢的,人多且每個人都要有手套,除此之外,動不動就把球的縫線打裂開,實在是很花錢。我記得那時警察一個月薪水差不多是三十幾塊,但一雙棒球釘鞋就要五、六塊,手套也是很貴的,不過手套還有球是學校供應的,但鞋就要自己想辦法,我家裡因為父親當廚師,所以生活還過得去,因此球鞋都穿新的,只要有一點破舊,我爸爸就幫我換新,因此那時我們隊上有一位山地人每天都跟在我後面,做什麼呢?就是等我鞋不要時趕快接收過去。
「戰前雖然物質缺乏,但我們仍然克服一切困難去享受棒球的樂趣,但戰爭期間就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二次大戰後我在公賣局服務,原本以為不會再碰棒球了,但有一天有人跑到公賣局來找我,問我是不是某某人,是不是嘉農畢業的,是不是打過棒球,我都說是啊,我就是你們要找的洪太山。原來他們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第一屆省運,要組棒球隊,所以特地來找我這個有棒球底的人加入他們的球隊中。
「他們要我當他們球隊的捕手,在嘉農時代我就是捕手,不過話說回來,當捕手的人真是天下最笨的,那麼多裝備在身上,而且有功沒賞的。雖然我當過捕手,不過並沒有一下子就答應他們,是後來他們又來了好幾趟,才勉為其難的點頭。」
「第一次練習時,隊友大家彼此間才第一次見面,雖然是首次見面,可是卻對守備位置互不相讓,有的人說要當投手、有人的說要當游擊、捕手等,我一個人就靜靜地站在一邊不說話,等大家都把位置搶好了,就只剩下中外野這個位置沒有人要,大概是中外野守備範圍太大,所以沒有人願意吧,而在我看來只要不再叫我蹲捕手,其他什麼位置我都可以,而且我一直對自己的腳程很有信心,所以守中外野、雖然要兼顧左右兩邊,但我想還是可以勝任,所以就站在中外野了,沒想到這一守就是到退休,大家也都忘了我曾經是位捕手這件事了。
「守備位置是大家搶,而打擊順序是有人排的,有一個是所有人當中年紀最大、自稱是教練的站出來,他主動安排全隊的打擊順序,在此之前他也沒看過我打棒球就竟然把我排在第四棒,我說這怎麼可以,在我心目中第四棒是一支球隊勝負重要的位置,我趕緊對他說我擔當不起,一聽到我這麼講,其他人就紛紛說那我來好了,結果第四棒還是用搶的,我則打第三棒。
「球隊組好了,就準備去打比賽了,那時候參加省運是這樣子的,以我們所住的高雄為例,先在高雄地區打比賽,冠軍的隊伍才能代表高雄打省運,我們也是眾多報名的隊伍之一,我們的隊名叫做『前鋒』,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是旅居高雄的澎湖弟子所組成的。
「但比賽最後我們並不是第一,冠軍是旗津的一支球隊,而且他們還邀請我一起去打省運,不過被我拒絕了。那時我們隊中就有人提議,與其不能代表高雄參賽,倒不如回澎湖代表家鄉參賽,反正澎湖也沒有棒球隊打省運。這個提議獲得大家同意,而且縣府的人也贊成,但條件是他們不出錢。那時高雄在地的澎湖人有很多是搞營造業的,營造業在當時又很景氣,所以他們就拿錢出來讓我們成軍。」
「沒想到我們這支連高雄都選不上的球隊,到了省運卻過關斬將一路到冠軍戰,冠軍戰我們的對手是嘉義,隊中有我嘉農的學長蘇正生,這一場比賽我是拚命的打安打、有一局我打了一支全壘打,跑過一壘往二壘時,守二壘的蘇正生竟然往我頭上敲說:『你打夠了沒!
「嘉義代表隊還有另一位嘉農學長陳耕元(台東縣縣長陳建年之父),他打擊非常的好,在二十個打數當中擊出十支安打,打擊率是五成,而我也是打擊率五成,不過是三十個打數擊出十五支安打,所以最後打擊賞被我拿走了。
「提到打擊,很多人都說我打擊好,問我打擊的秘訣,我是覺得不論什麼運動都得提到技術這個『術』字,沒有其他的方法就是練習而已,守備也好打擊也罷,都是一樣的,練到你能體會,然後就很自然地反映在你身上,為什麼同樣一個位置、差不多速度的球,有的人擊出去就是平飛有力量,有人就是滾地球,為什麼,這和每個人擊球技巧有關,這些都是要靠體會而來。再舉劍道為例,當你擊中對手時的瞬間,如何將你的腰力貫注在你的劍頭上,才有擊中時的爆發力,這都靠練習才能體會出。
「守備也是一樣,為什麼有人球接的那麼流暢,有人就接的『零零落落』,這都和練習程度有關,照說接滾地球是球彈跳上來的那一剎那是最好接的,因為太高你就不好掌握接球點,但什麼樣位置才好接也是要靠練習。早期高雄代表隊有一位內野手姓王,守備位置是三壘,他有個外號叫做「怪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般內野接球是手套面向上,然後將球接進手套中,但他不一樣,他是球滾過來時,用手套下壓,好像用手套把球蓋住那種樣子。有一次我們和來訪的日本隊比賽,對方的監督看到他守備的動作就說:『我們日本也有這種接球動作的球員,這種人真是怪手』,所以我們都叫他怪手。有好幾次他在守備時,明明很多球一看就是安打,他卻很快地跑向前然後用手套把球蓋住,把打者刺殺,這種絕技實在很不容易,他也是靠著不斷練習才熟練的。
「不斷練習是很重要的,但如果真要問我打擊技巧,我個人是這樣的,當我在擊中球那一剎那,才將整個身體的力貫在上頭,而雙手則將扭轉毛巾一般地用球棒把球拉出去,做到這兩點才能使你的球出後加速旋轉,飛得更高更遠,這就是我身材雖然不起眼,但卻常能把球擊遠的道理。」
足球壘練習與比賽技巧 在 林言熹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謹以此文獻給台灣第一代四棒、洪太山。
洪太山口述、曾文誠記錄
洪太山,曾加入嘉農、台電、彰銀、味寶等隊,亦是1951、1953年台灣棒球遠征菲律賓,第一亞洲杯成棒賽隊員,以打擊強著名,可說是台灣棒球史上第一代的四棒代表性人物。
「我父母親都是澎湖人,我父親在日據時代是廚師,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被我祖父從澎湖帶到台灣來學廚藝,初期他雖然有一技之長,不過過得是居無定所的日子,哪裡有工作就到那裡,也遠到過基隆,還曾上過客輪周遊世界,後來到嘉義找到一份日本人幫廚的工作,生活才安定下來,接著就回澎湖老家娶了我媽媽,然後生下我。
「會談我爸爸是因為我之所以唸嘉農就是父親叫我去的,那時候嘉農是最難考的學校,所以他要我去試試看,另一個目的是去打棒球,爸爸要我考嘉農,然後參加嘉農的棒球隊。
「我小時候唸公校時就打過棒球,當時嘉義小學有球隊的學校不多,有一所都是日本子弟就讀的『旭小學』棒球隊是最有規模的,其他幾個台灣人唸的公校就沒有那麼普及了。那時候一般的台灣小朋友是不敢打棒球,因為棒球很硬,打在身上很痛,所以沒有幾個人敢試,也許是我從小運動神經就不錯,跑步比同年齡的小朋友還要快,因此我們學校有一位山田日本老師想要組球隊時,我就跑去參加了,不過那時候棒球的隊員組成和現在不太一樣,是成績好的學生才有進球隊的資格。
「我們球隊的使用球都是學校提供的,一般說來,少棒所打的都是軟式棒球,有一些社會組的球隊會打準硬式,而真正的硬式棒球則是高校棒球隊或是社會組隊在打的。
「小學雖然打軟式球,但怕球的人還是很多,那時山田老師組棒球隊,他是當然的教練人選,第一次練習時,他負責打球給所有選手接,但問題是沒有人願意當捕手,因為怕被球打到,因為我很想參加球隊就自告奮勇的說我可以,結果我蹲下之後,老師才發現我用右手接球左手傳球,山田老師一看就大罵你開什麼玩笑,那有左手的人當捕手的。不知道是好勝心還是很想打棒球,我就自己改成左手接球右手傳球,也因為是剛接觸棒球不久,所以改成哪一手好像都差不多,因此在守備上就很快適應,但在打擊時則還是用左手,那時候台灣島上大概只有我是右投左打吧。
「在當時棒球風氣是非常盛的,不管是哪一級的棒球比賽總是吸引很多觀眾,在球場邊幫球隊加油,主要的比賽場地是在嘉義公園棒球場舉行,只要有比賽就有球迷來,我父親就是一個標準,一碰到比賽他就把廚師的工作交給其他人,自己就跑去看球了,就因為他愛看棒球,所以才會鼓勵我去打棒球、去唸嘉農。
「講起來在進嘉農棒球隊之前,我學棒球都是玩票性質,老師不是很專業,而我們也沒有很認真的練,直到進嘉農之後。嘉農棒球隊會強,教練近藤兵太郎是很重要的關鍵。那時候嘉農的學生除了讀書之外,都要做農科實習,連棒球隊也不例外,所以我們都得利用有限的時間加緊練習,每天從下午一直練到天晚看不到為止,而天黑之後並不代表就可以休息,而是跑步練體能,真的是很充份利用時間,也練得很苦就是了。
「近藤老師真的是一位很嚴格而負責的教練,嘉農棒球的教練只有他一個人,頂多偶而有一些校友回來幫忙而己,因為那時候學長學弟制是非常嚴格的,像很多學弟就不太敢和蘇正生(1931嘉農棒球隊中外野手,曾獲甲子園大賽第二名)講話,所以校友回來是很管用的,不過多數的時間都是只有近藤老師一個人在操練,每天他都是一個球一個不斷地打給我們接,不對的動作再重複做,不過這種嚴格的訓練的方式也嚇壞了不少人,我記得林喚州到嘉農不到一個禮拜就跑了。
「那時候台灣高校棒球隊還是以北部學校為主,像台北一中(現建中)、台北商業(現台北商專)、台北工業(現台北科技大學),高雄的有高雄中學、高雄工業,而嘉義有嘉義中學、嘉義農林等。實力方面各校都不錯,不過台北幾校、嘉農、雄中都算是第一級的。在以往各縣市都會齊集到台北圓山棒球場(現中山足球場)去爭奪甲子園的台灣代表權,不過到了我們那時候,圓山棒球場已經不見了,改成陸軍醫院,所以台灣中等學校棒球賽就改在現在的台灣大學棒球場舉行,雖然比賽的地點改了,不過觀眾還是很多。
「戰前(二次大戰)物質已經不是很充裕,所以打棒球就更困難,在我看來棒球是所有運動當中最花錢的,人多且每個人都要有手套,除此之外,動不動就把球的縫線打裂開,實在是很花錢。我記得那時警察一個月薪水差不多是三十幾塊,但一雙棒球釘鞋就要五、六塊,手套也是很貴的,不過手套還有球是學校供應的,但鞋就要自己想辦法,我家裡因為父親當廚師,所以生活還過得去,因此球鞋都穿新的,只要有一點破舊,我爸爸就幫我換新,因此那時我們隊上有一位山地人每天都跟在我後面,做什麼呢?就是等我鞋不要時趕快接收過去。
「戰前雖然物質缺乏,但我們仍然克服一切困難去享受棒球的樂趣,但戰爭期間就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二次大戰後我在公賣局服務,原本以為不會再碰棒球了,但有一天有人跑到公賣局來找我,問我是不是某某人,是不是嘉農畢業的,是不是打過棒球,我都說是啊,我就是你們要找的洪太山。原來他們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第一屆省運,要組棒球隊,所以特地來找我這個有棒球底的人加入他們的球隊中。
「他們要我當他們球隊的捕手,在嘉農時代我就是捕手,不過話說回來,當捕手的人真是天下最笨的,那麼多裝備在身上,而且有功沒賞的。雖然我當過捕手,不過並沒有一下子就答應他們,是後來他們又來了好幾趟,才勉為其難的點頭。」
「第一次練習時,隊友大家彼此間才第一次見面,雖然是首次見面,可是卻對守備位置互不相讓,有的人說要當投手、有人的說要當游擊、捕手等,我一個人就靜靜地站在一邊不說話,等大家都把位置搶好了,就只剩下中外野這個位置沒有人要,大概是中外野守備範圍太大,所以沒有人願意吧,而在我看來只要不再叫我蹲捕手,其他什麼位置我都可以,而且我一直對自己的腳程很有信心,所以守中外野、雖然要兼顧左右兩邊,但我想還是可以勝任,所以就站在中外野了,沒想到這一守就是到退休,大家也都忘了我曾經是位捕手這件事了。
「守備位置是大家搶,而打擊順序是有人排的,有一個是所有人當中年紀最大、自稱是教練的站出來,他主動安排全隊的打擊順序,在此之前他也沒看過我打棒球就竟然把我排在第四棒,我說這怎麼可以,在我心目中第四棒是一支球隊勝負重要的位置,我趕緊對他說我擔當不起,一聽到我這麼講,其他人就紛紛說那我來好了,結果第四棒還是用搶的,我則打第三棒。
「球隊組好了,就準備去打比賽了,那時候參加省運是這樣子的,以我們所住的高雄為例,先在高雄地區打比賽,冠軍的隊伍才能代表高雄打省運,我們也是眾多報名的隊伍之一,我們的隊名叫做『前鋒』,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是旅居高雄的澎湖弟子所組成的。
「但比賽最後我們並不是第一,冠軍是旗津的一支球隊,而且他們還邀請我一起去打省運,不過被我拒絕了。那時我們隊中就有人提議,與其不能代表高雄參賽,倒不如回澎湖代表家鄉參賽,反正澎湖也沒有棒球隊打省運。這個提議獲得大家同意,而且縣府的人也贊成,但條件是他們不出錢。那時高雄在地的澎湖人有很多是搞營造業的,營造業在當時又很景氣,所以他們就拿錢出來讓我們成軍。」
「沒想到我們這支連高雄都選不上的球隊,到了省運卻過關斬將一路到冠軍戰,冠軍戰我們的對手是嘉義,隊中有我嘉農的學長蘇正生,這一場比賽我是拚命的打安打、有一局我打了一支全壘打,跑過一壘往二壘時,守二壘的蘇正生竟然往我頭上敲說:『你打夠了沒!
「嘉義代表隊還有另一位嘉農學長陳耕元(台東縣縣長陳建年之父),他打擊非常的好,在二十個打數當中擊出十支安打,打擊率是五成,而我也是打擊率五成,不過是三十個打數擊出十五支安打,所以最後打擊賞被我拿走了。
「提到打擊,很多人都說我打擊好,問我打擊的秘訣,我是覺得不論什麼運動都得提到技術這個『術』字,沒有其他的方法就是練習而已,守備也好打擊也罷,都是一樣的,練到你能體會,然後就很自然地反映在你身上,為什麼同樣一個位置、差不多速度的球,有的人擊出去就是平飛有力量,有人就是滾地球,為什麼,這和每個人擊球技巧有關,這些都是要靠體會而來。再舉劍道為例,當你擊中對手時的瞬間,如何將你的腰力貫注在你的劍頭上,才有擊中時的爆發力,這都靠練習才能體會出。
「守備也是一樣,為什麼有人球接的那麼流暢,有人就接的『零零落落』,這都和練習程度有關,照說接滾地球是球彈跳上來的那一剎那是最好接的,因為太高你就不好掌握接球點,但什麼樣位置才好接也是要靠練習。早期高雄代表隊有一位內野手姓王,守備位置是三壘,他有個外號叫做「怪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般內野接球是手套面向上,然後將球接進手套中,但他不一樣,他是球滾過來時,用手套下壓,好像用手套把球蓋住那種樣子。有一次我們和來訪的日本隊比賽,對方的監督看到他守備的動作就說:『我們日本也有這種接球動作的球員,這種人真是怪手』,所以我們都叫他怪手。有好幾次他在守備時,明明很多球一看就是安打,他卻很快地跑向前然後用手套把球蓋住,把打者刺殺,這種絕技實在很不容易,他也是靠著不斷練習才熟練的。
「不斷練習是很重要的,但如果真要問我打擊技巧,我個人是這樣的,當我在擊中球那一剎那,才將整個身體的力貫在上頭,而雙手則將扭轉毛巾一般地用球棒把球拉出去,做到這兩點才能使你的球出後加速旋轉,飛得更高更遠,這就是我身材雖然不起眼,但卻常能把球擊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