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景第一排,大阪老楊的日本觀】
Week 18:書店(本屋、ほんや)
上週跟各位談到了好幾個日本網站,都是獲取知識的好地方。這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實體書店。
對日本書店最早的印象,就是多啦A夢裏大雄常去看免費漫畫的去處,然後被老闆趕走。直到第一次去日本逛書店才發現到真是不得了,日本的書店怎麼跟百貨公司一樣,是整棟的,逛半天逛不完。那年我在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迷路了。
說起想去逛日本書店的動機其實很簡單,我是去搬整套日文漫畫的。那一年把日文版「足球小將翼-青年世界盃篇」整套搬回台灣。那時才剛學會日語的50音沒多久,想說看漫畫學一下日文也不錯。不過還是蠻後悔沒有把日文版「灌籃高手」帶回來。
在日本,除了「紀伊國屋書店」、「淳久堂書店」、「旭屋書店」和「蔦屋書店」算是全國連鎖且比較有名的。在這之外,其實有些藏身在車站內的百貨公司的書店,也是不錯逛,許多還是出版社自己出來開的書店。例如三省堂書店的店舖大多是在車站大樓,非常的方便。要買他們自家出版的書,尤其是字典辭典,就比起其他大型書店容易找。
如果是要買新書以外的書呢?首推當然就是「BOOK OFF」了。二手書的買賣,還有家電、動漫商品,要找一些絕版的書籍資料或畫冊等商品,到BOOK OFF走一趟就對了。保證不會空手而回。愛看漫畫的朋友,BOOK OFF也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我記得我在BOOK OFF看完過2套漫畫,一套是修羅之刻;另一套是次元艦隊,因為是開架式而且沒有封膜,所以完全免費用。
再來就是東京的神保町,要找超越二手書等級,更古老的書,神保町這邊有非常多可以尋寶的書店。說不定可以找到價值連城的書畫喔!突然想到過去在高架橋下的光華商場,也是找古書的好地方,可惜沒有保留下來。
隨著網路的進步,加上人手一機隨時可以上網閱覽。許多電商也紛紛加入電子書商城來提供電子書的部分,都會衝擊到實體書店的生存。所以實體書店也慢慢的轉型中,有推出自家APP的,也有可以網路上訂書取貨的。不過我還是喜歡逛實體書店,一個書櫃一個書櫃的找書,有點像是尋寶的感覺,加上濃濃的書香(其實都是墨水和紙張的味道),泡上個半天一天的都不稀奇。
朋友們,也有在日本逛書店的經驗嗎?不妨一起分享喔。
#日本 #書店 #本屋 #電子書 #紀伊國屋 #淳久堂 #旭屋 #蔦屋 #古屋 #漫畫
足球小將世青篇漫畫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編的生活隨筆]關於足球-1
不知不覺小孩從兩歲半上足球課,到現在也四年了,老實說並不是特別認真或有目標地參加,尤其比起有些父母會去比較哪些足球俱樂部的特色跟好壞,還會一週多次的參與,其實就當著一項興趣。
每週如果沒有特別的安排或狀況就去上足球課(但缺席次數也不少就是),有比賽有空就當成遠足參加(但每次比賽現場自己好像比小孩在意內容😅)。偶爾也是陪著他練習,一對一、教些基本的運動基礎。
自己跟足球,倒真的說親也親,說不近也不近。
我們那個年代對足球的認知大概都來自於足球小將翼,開始有看比賽是從1994年的美國世界盃開始,也因為森林小學的天然運動場,基本上是你有辦法就什麼運動都能玩,足壘球、足球都是跟籃球、棒球夾雜著玩。
到了國中、高中,來到PU跑道的體制內學校,有機會碰到足球的次數真的少之又少,最白目的事情,是高三指考剛好遇到日韓世界盃,除了考試前其實常常偷跑去看球賽之外,那時候大家偶爾也會踢足球, 有次當守門員結果寫字的左手被踢到😓,考試的時候是帶著夾板上場的。
想當然爾,指考的表現就遠不如自己原先所設定的目標,以及在模擬考的時候所呈現出來的程度;那時候的足球閱聽呢,大概就是靠著一些雜誌跟漫畫,足球風雲、足球之夢、夢幻足球手會是比較主要的。
當然後來作為運動漫畫控的自己,哨聲響起、逆轉監督、契約足球員、青之蘆葦、化身為青,這些較長篇品質在一定以上的足球漫畫都有看。
到了大學開始習慣使用網路(中學時期家中有電腦沒有網路跟電視),漸漸地會在網路上找足球資料、也開始有第四台跟網路資源收看比賽,也不知道為何就決定自己是曼聯球迷,偶然地也在當時還沒有系足的情況下,踢了一次系際盃足球。
也開始會參加版聚,在一些比賽像是歐冠或歐洲國家盃,去Tavern、S&S、Hooters或是Brass Monkey看,尤其是2006世界盃,還記得那時候最後的決賽,就幫忙系上一起揪去The Wall,見證了Zidane的法蘭西之鎚。
(不知不覺寫好多的未完待續)
足球小將世青篇漫畫 在 Felix Ip 葉偉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五月·漫畫專題||
.
我們渴求未知的未來,因此我們不斷想像,創作了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我們又繾綣美好的過去,所以我們千方百計挽留,保育歷史、重建文化。四位香港漫畫家與Audi合作,用四人各自獨特的筆觸與體會,將自己腦海內的未來具象化,創造獨樹一幟的科幻世界。未來的香港,復古的或許會再流行;未來的香港,漫畫還可能是主流嗎?
提起香港漫畫,你會想起什麼?這是Pen So(蘇頌文)、謝森龍異(謝燦天)、姜智傑、Felix(葉偉青)四位畫家四人處於漫畫界之中許久,自覺當局者迷,希望從旁人身上得到旁觀者清的答案。有別於時下年輕人印象中,社交媒體上流行的Q版漫畫,透過簡短故事與簡單筆觸傳遞訊息,四人喜歡的,還是用手繪、畫分鏡,慢慢地開展一個具追看性的故事,「我們四個傾向連載長篇、或說一個有長度、有鋪排、用上不同導演手法創作而成的漫畫故事。」謝森總結了四人創作的傾向。
世代的變更令漫畫在香港面臨其他紙本媒體一樣的問題:無論是歷久常新的書本、還是即期性質的刊物,香港人居住空間的狹小,再也容不下天馬行空的故事。Pen So說:「這個年代的年輕人仍有看《足球小將》,但看的是動畫版。他們追求聲畫,不像我們以前對紙本有執着」。加上社會整體的物質生活更進一步,家長管教子女的模式亦有所不同。許多大人受以往的《風雲》、《古惑仔》影響,認為漫畫是次文化娛樂、沒有養份,家長比以往更追求讓孩子的每個行動也能有所得益,怎麼會讓下一代接觸他們眼中「得啖笑」、「打打打」的讀物呢?
但Felix絕不同意漫畫無用的論調:「我從漫畫中學懂了很多知識。例如我看畢《棋靈王》後才知道圍棋是什麼,從那流行之後也多了許多香港人學圍棋。在日本的漫畫文化中,再偏門的興趣,都有人會畫出來。」但智傑也慨嘆:「全球化的網絡盛行,今時今日,就連日本漫畫都少人看了,《少年Jump》都要出網絡版。」因此,Felix認為紙本的漫畫不是沒有發展空間,現在的人買書講求收藏的價值,或許精裝化才是紙本漫畫保留的方向。 ——〈香港漫話〉
R4MBLER畫展
訪、文/陳曉桐 @firmiana.ada .
完整訪問內容收錄於五月號《藝文青》雜誌中。
.
五月號已上架,即日起可在7-11便利店和各大書報攤購買。
.
#penso #姜智傑 #謝森龍異 #felixip
#Audi #A4Art #R4MBLER #TheMemoryofTomorrow #藝文青5月號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