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邱女從我小時候因病,他一隻耳朵就聽力只剩下我猜是百分之10吧,他就是一個極度重聽的女子,所以從小到大我們全家人跟他講話,一定要講三次以上他才能聽得見,但因為他永遠聽不見,所以講到最後我都會變成用暴龍方式吼的,(正確來說,是我的英雄學院裡面的爆豪)
然後媽媽也不檢討自己聽力爛,不去尋找任何幫助聽力的方式,他就只嫌我脾氣很爛,但其實是因為我不用暴龍嘶吼的他永遠也聽不到啊!!!我苦!!!!!
後來我長大了我懂事又賺錢了,我就提議買助聽器給他,沒想到他就大拒絕,(我不知道為何,中年婦女永遠不會正面說出真實原因) 但因為助聽器真的很貴,我也不敢硬買回來,因為我朋友的媽媽重聽,他們硬買助聽器回家,沒想到媽媽死不帶就是不帶!!!我朋友說:他們世界安靜慣了要他們突然帶那東西,他們覺得這世界吵死了!!!!!!
幹,什麼鬼???但不要的人最大,所以我只好繼續過著跟媽媽講話我永遠要講3次的生活。
直到前幾天因為我爸光重年紀也大了,所以開始漸漸重聽,邱女就對他同一件事情講到第三次很不耐煩的說:為什麼講話你都聽不到要我講到第三次啊?(我爸是偉人,沒在那秒打她一拳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幹我長年以來在綜口味回答問題的時候,最愛說的方法就是亂世要用重典,用一樣的方法去對別人,但製作人很愛覺得我這人怎麼報復心這麼重好暴力,講的好像我是多糟糕的女人(例如來信是問介意男友跟前女友連絡,講了還是不聽,我就會覺得那妳就跟前男友連絡啊)
幹現在我總算有鐵證了,邱女在荼毒我們35年後總算因為她第一次遇到重聽的人她講話要講三次她覺得很煩,seeeeeee,人類就是相當需要被用重典!!所以以後你人生遇到什麼另一半還是誰讓你惱人的事,你就複製貼上,對他一模一樣,他就會懂你的苦了。歡迎表弟妹交流亂世用重典的好故事~~(感恩爸爸無意間用了重典)
跟媽媽講話 不耐煩 在 超馬寶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除夕...還是要游泳
但今天小妞被她爸爸處罰用跑的去泳隊⋯⋯
因為⋯
昨天跟媽媽講話不耐煩!!
小孩太容易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當成應該
我們的愛和退讓 會讓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處罰
反省之後 要懂得珍惜跟感恩。
—————————————————————
非常欣賞泳隊教練👍
下課前 教練都會叫所有孩子面向游泳池鞠躬敬禮
這是一種深深的感謝與珍惜
#小孩需要被教育
#沒有任何人事物是應該的
跟媽媽講話 不耐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這什麼態度
孩子口氣不好,被爸爸處罰。媽媽在一旁,看大男人跟小男人互相不高興,來問我,該怎麼處理?
我說,當孩子態度不好的時候,要把「態度」跟「他想傳達的意思」分開來看。他想傳達的意思,可能是自己的想法,通常包含自己的情緒;態度,則是大人最介意的說話語氣,一般是認為有些不禮貌的部分。
我們換個方式講,他想傳達的意思,裡面有屬於孩子的情緒。大人在意的態度問題,通常是屬於大人的情緒。
如果,孩子講話的措辭不對,我們馬上:「你這什麼態度?跟媽媽講話可以這樣嗎?這禮拜別想拿零用錢…」
這樣處理,可能有幾個壞處:
第一,孩子的意思沒辦法傳達到,更感覺到挫折,問題也沒解決;
第二,孩子的口氣可能更不好,眼神更生氣,表情更臭,因為大人再把情緒加在他身上,更加上孩子不被理解的挫折感;
第三,孩子學習到大人用情緒面對問題的方式,下一次類似的情境,可能帶著這次的情緒,加倍奉還。
我建議可以試著這麼處理,先弄清楚孩子的意思,回過頭討論態度問題。
第一,先忍著自己的怒氣,溝通以聽清楚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為要,弄清楚孩子的想法與情緒,或澄清、或同理;
第二,孩子的態度傷人,要清楚說明大人的感受,到底孩子用了哪些字句,或者哪種語氣(通常是不耐煩的語氣),讓大人產生了何種感受。同樣的意思,孩子又應當使用什麼樣的字句表達,更能讓大人接受,這也得談。
大人一生氣,就開始威脅孩子,不管是開始大聲,或者是要處罰孩子,都是一種示範—示範遇到問題,就要先發脾氣,而不是好好談。我們要這樣想,大人比較成熟,先不跟孩子一般見識,態度問題要談,但放後面談。
最後,大人要自己內省。
第一,我們自己年輕的時候,是不是也對自己的父母有過態度不好的時候,甚至我們也嗆過父母?
把我們自己的狀況,想過一遍,比較能體諒孩子的心情。情緒可以再平靜一點,能接受每個人在長大的過程,常會走過這一段。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通常是孩子的能力進步了,才有能力傷到父母的感受,雖然很不舒服,但換著角度看,不完全是壞事。
第二,我們現在,年紀這麼大了,成年了,是不是還對長輩沒禮貌?
就我所知,有些大人,確實對他們的長輩,講話也不是很好聽。就算維持表面上的禮貌,我們捫心自問,私底下有沒有在孩子面前,一直講長輩的壞話?
或者,我們平常能對長輩恭敬,一發起脾氣來,對長輩也沒有在客氣。我就認識一位爸爸,對晚輩很強調孝順與態度,但是長輩講到他不高興的時候,一樣會大小聲回應。那麼,他的行動,比他的語言,對孩子更有影響力。
第三,我們大人平常,是不是跟孩子講話的時候,也沒那麼注意自己的口氣?
有時大人對孩子說話,常挑很惡毒的話來說。這日積月累的示範,如果孩子沒有因此退縮沒自信,那麼,就有可能,等到力量夠強大了,就試圖用更重的話回回去。或者,也有社會新聞,是直接對大人形諸行動。
當孩子態度不佳的時候,我們會面對兩方面的情緒:我們自己,跟孩子的情緒。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引導孩子注意到我們的情緒。
這當然不容易,有些大人的修養還要繼續努力,暫時只能做到以自己的情緒為先,這也不能勉強。不過,退而求其次,發完大人自己的脾氣之後,要盡可能確保孩子的意思,也不能忘記去理解,有問題也要處理。不然,孩子一表達就被發一頓脾氣,問題也沒處理,以後就非常有可能不敢再說,或不想再說了。
清楚表達我們的情感,不應該被忘掉。這步驟一跳,就馬上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怒氣,說不定,有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大人為什麼生氣,為什麼他被處罰?
為什麼表達我們的情緒,要放後面呢?
是因為我們大人的脾氣,一發作起來,可能就把孩子嚇到了,特別是孩子還小的時候,他表達起來可能就更困難了。而且我們的情緒一起來,可能連我們自己都很難理性地談下去,更何況是孩子,說不定我們最後連孩子想表達什麼,其實都搞不清楚。
別忘了,情緒是會相互激化的。我們大人的情緒控制,理論上會比孩子好,所以孩子的情緒起來,我們依然不太被動搖,還有可能引導孩子的情緒穩定。可是,連我們大人的情緒都失守了,孩子的情緒,通常只會更明顯地向外對著大人,或者往內壓抑。不管孩子的情緒是向內或向外表現,都會讓孩子思考的能力降低,行為劇本更沒有彈性。
我不贊成就只是好好地聽孩子說,態度問題不去管它,怕破壞跟孩子的關係。這時候當濫好人,對孩子沒好處。我不反對態度問題點到為止地說,因為孩子有時候受同儕與社會影響很大,一時控制不住,也有可能,但不能都默不作聲。
我常很遺憾的,是親子之間為了態度問題,糾纏不清。但是語言想傳達的意思,反而被輕忽處理。不過,我真的不認為,每個大人的情緒控制都比孩子好,都比孩子懂得如何面對問題。
那麼,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太會處理人的問題,懂得請別人幫忙處理,也需要智慧與勇氣。祝福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註》
(1)內容取自:《找一條回家的路》一書
博客來 http://ppt.cc/dpgh
金石堂書店 http://ppt.cc/DhHA
誠品書店 http://ppt.cc/kdXG
(2)音檔取自: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_洪嘉勵小姐主持的<時光下午茶>節目
背景音樂為: 櫻花雨_楊錦璁_風潮唱片
(友善側錄,若有侵權請告知,會撤下音檔)
延伸閱讀》
主持人洪嘉勵粉絲頁 http://ppt.cc/3V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