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警方統計,去年針對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等的仇恨犯罪暴增36%。
不過,今天的德國國會大選寫下歷史,2名跨性別候選人成功當選。當選人甘瑟荷說,這是一次歷史性勝利,象徵社會開放與包容。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95的網紅Ray Sh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90年,「同性戀」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移除疾病範疇,「同性戀不是病」已是醫學界的共識。 同性戀傾向。或稱同性愛、同性吸引等。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及跨性別女同性戀(Transles)、跨性別男同性戀(Transgay)為性取向的種類,是相同社會性別/心理性別(Gender...
「跨性別 犯罪」的推薦目錄: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Ray Sh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提高犯罪率的「跨性政策」】(2018/8/18)... - 陪台灣走過疫情 的評價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跨性別追悼日,紀念因反跨仇恨犯罪失去生命的朋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跨性別 犯罪 在 【蘇格蘭女監中的男跨女,出獄後就「變回」男人】 - IotaChi9 ... 的評價
跨性別 犯罪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LGBT 恐慌辯護】#換日線國際字典
▍什麼是 LGBT 恐慌辯護?
「LGBT 恐慌辯護」是美國法庭行之有年的訴訟答辯策略,指犯罪行為人將犯罪原因歸咎於對 LGBT 族群的恐慌,藉此尋求減刑之可能。
例如在殺人案件中,被告可能會主張他意外得知被害人是 LGBT 族群,讓他感到備受威脅,而在精神失常或自衛情況下行兇殺人。
「LGBT 恐慌辯護」最早可追溯至 1920 年代的美國,但直到近年仍持續有訴訟案件援用此種策略作為答辯。
舉例而言,2013 年發生於紐約的一起命案中,該案被告 Dixon(男性)就主張他之所以殺害被害女子 Nettles,是因為他在路上和被害女子搭訕聊天之後,意外發現被害人是跨性別女性;Dixon 聲稱他是在「感到男子氣概受傷」、「不想要被愚弄」的情況下,才會動手毆打被害人致死。
最後,法院判處 Dixon 有期徒刑 12 年。
外界普遍認為本案刑度低於一般殺人案件的刑度,並認為 Dixon 能獲得輕判,是因為 LGBT 恐慌辯護奏效的關係。
▍為什麼要禁止 LGBT 恐慌辯護?
在訴訟策略上提出 LGBT 恐慌辯護,其實是利用社會上對 LGBT 性少數族群的污名、歧視,創造出「加害人是出於不得已」的說詞,藉此減輕加害人罪責。
如果允許這樣的辯護策略存在,甚至加以採納,無異於否定 LGBT 性少數族群的存在正當性,甚至將 LGBT 性少數族群貶抑為活該被攻擊的次等公民。
因此,美國律師公會於 2013 年就發表過公開聲明,籲請美國全國立法禁止 LGBT 恐慌辯護。
截至目前為止,除今年 5 月剛完成立法的奧勒岡州外,另包括華盛頓特區等 12 個州,均已修法禁止 LGBT 恐慌辯護。
▍LGBT 恐慌辯護與仇恨犯罪
1998 年的 Matthew Shepard 命案,則是 LGBT 恐慌辯護促成仇恨犯罪立法規範的實例。
該案被害人 Shepard 是一名男同志大學生,某日前往酒吧時,被偶然認識的兩名男子帶走並毆打致死。
其中一名兇手的女友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兇手毆打 Shepard 的原因就是要教訓他,要 Shepard 少來招惹直男。
Shepard 命案兇手曾一度試圖提出 LGBT 恐慌辯護,但被法官駁回。
該案更促成了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於 2009 年簽署聯邦層級的 Shepard 法案,將針對性別認同、性傾向、身心障礙者等的犯罪行為均列為仇恨犯罪。
▍閱讀全文,請見留言區傳送門 >>
#LGBT #恐慌辯護 #LGBT恐慌辯護 #MatthewShepard #犯罪 #族群 #美國 #被害人 #Dixon
跨性別 犯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Get out》 和 Liberal Racism——膚淺和深沉的種族主義 | 盧斯達 on Patreon】
亞特蘭大發生「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死了八個人。報道說,槍手是因為性上癮,最後發癲,要消滅「引誘自己的邪惡」。不管真相如何,由於涉及亞洲人,事情必須特別處理,升級為「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美國肯定有種族歧視的,亞裔起來大吐苦水很 legitimate,但事情涉及亞裔和黑人必定「分別對待」,視為種族歧視事件,本身亦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構性螺旋一樣。種族主義,以及任何事情都要賦予種族矛盾色彩的現代大論述,其實都是同一種 generalization。
拜登就職典禮,找到黑人少女念了一首漂亮的詩,標榜著拜政權「反對種族主義」,不過事情之後的發展就十分種族主義。各地出版社都在翻譯那首詩,有一個羅馬尼亞翻譯家 Victor Obiols 卻向外界控訴,因為他不是黑人、不是年輕女性、又不是激進主義者,所以出版社雖然認同他的文字才能,但還是應承了之後反口,最終決定不讓他接這個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 Victor Obiols 作為男人、白人,慘被「逆向歧視」。
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發生之後,美國人說,歧視是結構性的,民選政府一代一代跟替,都無法改變,唯有靠「教育」,一聽這些,你就預示到教育會被整得如何體無完膚。隨著自由派佔領媒體、娛樂產業、政府高層、教育事業,世界有得變得更加共融嗎?有,至少在表面上,但如果你敢異議,你就會被 cancel 。特朗普就是如此。
然而一些黑人卻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一個更聰明更深密的種族主義思想體系,在反種族主義的旗號下,已經出現,被剝削者的上空出現了一種更深的控制體系。
2017 年黑人編導 Jordan Peele 的《Get Out》就展開了充滿火氣的辯證。在故事中,黑人男主角交了白人女朋友,周末邀請他去住,最後發現自己墮入一個大陰謀。白人一家在拍賣黑人身體,通過催眠和換腦手術,將白人的意識搬進黑人體內,進行奪舍,長生下去。黑人主角和女朋友的爸爸聊天,發現他們對黑人很包容。未來外父說,自己爸爸是個長跑好手,在 1936 年的柏林奧運會跟一個黑人運動員比賽,最後落敗,這證明「黑人比較差劣」的神話破產云云。
然而這個白人家庭及一眾「白人親友」強調自己接納黑人時,也不斷強調男主角的黑人身份。有人問黑人的床上功夫是否特別好、有人問作為黑人活於這個時代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有人問他玩哪一種運動 (好像黑人必須是運動好手)……最後你發現,未來外父的爸爸——那個白人跑手——其實沒死,只是換了一個黑人身體,每晚還在練跑,輸給黑人的執念還未消散,就乾脆換一個黑人身體。其中一個人甚至直白地說,「黑人是新時尚」,最後的逆轉更揭發白人女朋友是「黑男集郵者」,將一個一個黑人誘拐,然後奪去其身體。
奧巴馬當了總統,舉世歡騰一個進步紀元來臨,但 Jordan Peele 卻用細節抽打著這種膚淺印象。未來外父對他說,奧巴馬是他遇過最好的總統,如果有機會,會再投給他,然後一家人又好喜歡女兒的黑人男朋友,這有甚麼問題?問題是戲中的白人,對黑人男主角的接納是虛偽的,首先是滿足了自己作為「非種族主義白人」的自以為義的虛榮心,另外他們對男主角的接納,說穿了是迷戀,尤如戀童癖愛兒童,他們則是戀黑癖,一切黑人的都是好,不管是他們的文化乃至身體。黑人特質是白人想像出來的,例如性能力、運動體能、甚至——必須被白人承認和拯救的受害者,白人投射出自己決定的黑人之後,再去居高臨下地憐憫之、承認之,從中繼續維持著「主人」的權力順位。
他們與黑人男主角的對話細節,完全表現出這種順時代的共融接納,並沒有諸族相忘的效果,反而是不斷增強黑人的特殊之處,維持著黑與白的嚴格界限。在他們的歡迎和愛慕之中,黑人男主角反而更知道自己被孤立,不屬於那裡。他需要有兩副面孔,一副是自己的,一副則是用來面對和取悅白人接納者的。在討論《Get Out》的評論中有人用這樣一個新詞形容這種結構性虛偽:Liberal racism。戲中的白人不只包藏禍心,更是種族主義,只是另一品種的種族主義。
如果將這種概念大而化之,有沒有 liberal sexism?大財團支持「粉紅經濟」,支持同運;政學商媒要修改法例,讓不願變性但自我認同為女人的男人進入女更衣室,是促成不同人們之間和光同塵,還是突出了差異?
美國開局就已經有黑人人口,故此才要有「種族共融」,是為了作為整體的美帝國,否則國家就會分裂;「第三世界有錢就會走向民主自由」的民主化理論,是為了華爾街和工業家走向中國市場的意識形態造勢;「多元文化」興起是因為世界經濟要逐漸走向一體化,經濟同體化要吸納不同國家的人口,那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信仰,因此實行出來,敏感的人就不會歡慶,而是察覺到當中的驚慄。
處於生產和經濟上游的國家,要不斷吸納各國菁英和有生力量,就要做好論述準備,但作為主人的他們,肯定不會真心覺得自己跟有色人種一樣。就像拜登也會 Freudian slip,說現在美國快要被印度人佔領。你以為他是玩笑,他是真心感嘆的。因為現代社會的訊息、交通、經濟甚至政治都在走向理想中的一體化,交往越來越多,人口流動越來越快,菁英的文化工程師就會不斷研發各種共融理論,將各種人群收服到系統中,令他們在菁英的幻術中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良好就會消費和向心,而不是破壞和脫群。
因為資本和權力的領土越擴張,就越需要「世界意志的統一」。以前是黑人、女人、勞工,現在還加入精神病者、跨性別、病態肥胖、伊斯蘭、亞非拉的不同族群……他們管這些人是「弱勢」,需要他們幫助,在幫助過程中他們也很爽;而有些被定義為「弱勢」的也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分到一些平權政策下的特權和方便。
我們處於一個過於漂亮的時代,檯面的人在檯面上不會再抱持「有好圍籬才有好鄰居」 (Strong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的古訓,這太保守太不進步了,他們將圍籬搬到更深沉的結構之中,但在表面上卻宣稱他們已取消圍籬,建成了人類未曾達到的共融。(拜登最近要求墨西哥移民不要再湧入美國) 他們比納粹那些極端卻膚淺的剝削,聰明太多了。
關於香港在本地和國外應該如何表現自己的路徑,也一樣如此。黑人在種族剝削的社會裡,自然練就「以白人的定義」過活,香港人在外國人眼前,自然也是扮演既定形象。有時你看見他們那麼同情你,你也不好意思表達得太過兇猛,唯有馴服自己,做一個去性化的小朋友,否則大家就對不上戲。人生,就像人際交往,不也是裝個樣子嗎?所以上一代上了神檯的民主派,也總是告戒大家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這樣國際就不再覺得我們馴良和值得救助了。然而 BLM 呢? BLM 使用暴力,我不看得那麼絕對。就算他們溫柔恭儉讓,溫柔恭儉讓給誰看?我們活著,總是想著滿足那雙凝視自己的眼睛,最後我們在別人的眼睛中失去自己。在同情者的同情中,你會發現自己是 Inferior.
在中國眼中,在西方眼中,香港人各自都有兩種模樣。為了「升 level 」,香港人一般有兩種精神變態的路徑。一種是投靠作為強國的中國,藉此消解 Inferior 的感覺;一種是希望成為白人。怎樣在意識上成為白人呢?就是擁得「同情別人」的位置。所以我們一向喜歡慈善,樂善好施,而且把白人世界的那一套搬來香港,別人同情黑人搞文革,他們也要同情,這才有「反送中為何不和應 BLM」的離奇質問,所以才有多年來很多人錯誤將中國新移民和政商菁英一併視為另一種 Inferior 再同情一番的做法,他們以為自己是西方,是美國。
據說尼采是這樣看憐憫這種美德的:
//我們最深切的、最個人的苦痛都是旁人無法理解和触及的,我們將它隱藏起來,甚至對那些最親近者,那些與我們同一個鍋裡吃飯的人。然而,無論何時,一旦別人發現我們在受苦,他們都只會輕浮地理解;同情的本質就是褫奪那些最真實地屬於我們個人的痛苦。由此,我們的「施主們」比我們的敵人更加貶損我們的價值和意志。絕大多數對於不幸者的施捨都含有冒犯他人的輕率,施捨者飾演命運的角色,卻又完全無知於你我不幸的根源與脈絡!
由這不幸導致你我靈魂新的統轄與平衡、舊傷的治愈、往事的安頓——所有與此不幸交織著的一切在親愛的同情者看來都無關緊要,他只想施予援手,卻根本想不到不幸對個人是必需的;想不到恐懼、匱乏、貧困、黑夜、冒險、承受風險和過失對於你我是必需品,正如它們的反面;真的,恕我說得神秘一些——惟有身臨其境地穿過整個地獄才能抵達個人的天堂。不,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同情的宗教” 命令他們施予援手,而他們相信伸出援手最快者便是最好的!//
所以當你說你是某一種弱勢,我不會有反應,我對自己的弱勢之處,也不反應。我不同情你,也不同情自己。因為我不想居高臨下去看你,我也不會看不起自己。你跟我不一樣,是應當的。在同情之中,人與人建築起頗為虛偽的連結,在催產素的作用下,我們有一刻覺得大家都是一樣,弱勢者不再弱勢。
但那只是幻象。弱勢者在別人的同情中,不用真實掙脫自己的弱勢,而是反而依靠著自己的剝削者渡日。這剝削的套路,比起明刀明槍打壓你,要深得多。
同情不會令人變強,憐憫他人不會令你自己變成貴族。自憐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站起來。這正是金字塔本身的設計。系統當然是不會想任何人破牆而出,不想任何人能夠 Being for itself。
最近在三藩市有個講廣東話的阿婆據報被白人男子欺壓。「系統性歧視」說是系統性,是不容易解決的,於是阿婆就用棍自己解決,打到對方流血送院。這……直接多了。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跨性別 犯罪 在 Ray Sh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990年,「同性戀」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移除疾病範疇,「同性戀不是病」已是醫學界的共識。
同性戀傾向。或稱同性愛、同性吸引等。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及跨性別女同性戀(Transles)、跨性別男同性戀(Transgay)為性取向的種類,是相同社會性別/心理性別(Gender)之間的個體產生愛慕、情感、性吸引及性行為吸引的現象。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各種少數性傾向(男同性性傾向、女同性性傾向、雙性性傾向)和精神病理不存在任何內在聯繫,故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只是一種不同於大多數人,特殊的性傾向。其實同性戀和是異性戀一樣存在,所以按照自然社會定理同性戀是一種普通的性傾向。
由於世界各國文化、宗教的差異,導致世界各國至今對同性戀人群還存有爭議。中世紀的歐洲,受天主教的影響,民眾遵從教會定義,認為同性戀違反神意是犯罪的。古代的中國,「孌童始於黃帝」,「男風」在歷朝歷代時常盛行,作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對同性戀多持的中庸的態度。只是從倫理道德方面發表看法。相對於中世紀歐洲的嚴苛,直接用文字和法律規定殘殺同性戀來說,中國古代社會更加寬容,儒家也對同性戀問題只做泛指性教導,孔孟亦未曾對普通同性戀表明過徹底否定的觀點。如《論語·陽貨》中的「巧言令色,鮮兮仁」,《論語·季氏》中「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孟子·盡心下》中「惡佞,恐其亂義也」在非洲和亞洲西部、南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同性戀仍被視作一種違法行為,有的國家甚至將同性戀者處以極刑。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普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性傾向,中國對同性戀人群的看法較為保守,將同性戀非刑事化、非病理化,但不承認同性伴侶任何關係。不可否認的是,現今,雖然歐洲許多國家(包括法國、西班牙等天主教傳統國家)同性婚姻已經完全合法。但同性戀被人們唾棄以及排斥,則必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Dimitri Vegas & Like Mike x Carnage -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話語
▼ Follow Dimitri Vegas & Like Mike:
https://www.facebook.com/dimitrivegasandlikemike/
https://www.instagram.com/dimitrivegasandlikemike/
https://soundcloud.com/dimitrivegasandlikemike
▼ Follow Carnage:
https://www.facebook.com/djcarnageofficial/
https://twitter.com/djcarnage
https://www.instagram.com/carnage/
https://soundcloud.com/djcarnageofficial
▼ Follow Ray Shen:
https://www.facebook.com/djRayShen/
https://www.youtube.com/RayShen0429
https://soundcloud.com/ray-shen-3
https://twitter.com/98Ray0429
And I'm all mixed up
而我感到五味雜陳
Feeling cornered and rushed
被逼至絕路
They say it's my fault
所有人都認為是我的錯
But I want her so much
但我是如此渴望她
Wanna fly her away
想帶她遠走高飛
Where the sun and rain
一起離開這邊
Come in over my face
照耀我的臉龐
Wash away all the shame
洗淨所有不悅
When they stop and stare
當大家謾罵指點
Don't worry me
妳也無須擔心
Cause I'm feeling for her
因為我對她的愛
What she's feeling for me
和她對我的情相同
I can try to pretend
我能試圖假裝
I can try to forget
我能試圖忘卻
But it's driving me mad
但我仍憤怒無比
Going out of my head
想要徹底宣洩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她說的話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充斥我的腦袋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從腦中閃過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就這樣出現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她說過的話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充斥我的腦中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從腦海閃過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她說的話
This is not enough
這還沒結束
This is not enough
這還不是終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她說的話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她說過的話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充斥我的腦中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她說的話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充斥我的腦袋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她說過的話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不斷地出現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從腦海閃過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不斷地閃過
Mother looking at me
母親 請看著我
Tell me what do you see?
告訴我妳看到了什麼?
Yes, I've lost my mind
沒錯 我已經失去理智了
Daddy looking at me
父親 請看著我
Will I ever be free?
我會得到自由嗎?
Have I crossed the line?
我已經越過屆線了嗎?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她說的話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充斥我的腦袋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從腦中閃過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就這樣出現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她說過的話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充斥我的腦中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從腦海閃過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她說的話
This is not enough
這還沒結束
This is not enough
這還不是終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她說的話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所有的話語
All the things she said
她說過的話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不斷地出現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從腦海閃過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不斷地閃過
歌詞翻譯by Ray
跨性別 犯罪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台灣領先全亞洲通過同性婚姻法已經一年了。大家的爸爸媽媽都還在嗎?
根據調查,支持同婚的民眾將近53%,而且有超過9成受訪者認為「同婚通過對個人沒有影響」。不過還是有大約3成認為同婚對社會有負面影響。以全球來看,在疫情下性少數的生活比起一般人更不容易,這次世界都在看我們就來聊聊台灣同婚一年和疫情下的全球性少數。
5月17日這一天是國際反恐同日,宣示說不論你是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雙性人、跨性別,也就是我們說LGBT等等不同的性少數,都不應受到暴力和歧視威脅;
灣在這天通過同婚,也就是一種宣示。
台灣同婚合法到現在有3553對同志登記結婚。不過不是同婚法過了就沒事,現在同志團體還在爭取跨國同婚跟平等收養的權利。而且調查裡面也發現,很多同志還是不敢跟職場主管出櫃,擔憂職場霸凌或是升遷機會受阻。同婚通過了,也不代表社會對同志就比較友善,大家還是要繼續加強性別平等教育。
其實台灣的狀況目前不算太差,根據一項針對歐盟27國的新的研究,歐洲大多數男女同志就算結婚後還是會避免在公共場合牽手,也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工作場所感覺受到歧視。在歐盟和英國,每10名受訪者中就有1名受訪者表示,在過去5年中曾遭受過肢體或性攻擊。太多LGBT還是生活在陰影中,害怕被嘲笑、歧視甚至被攻擊。波蘭就甚至還建立了30個所謂LGBT free zone,告訴大家說,我們這裡沒有LGBT。
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家在同婚合法後,還是要訂定反歧視法,不只對於性少數,對於少數族群、移民和移工或是身心障礙者的歧視都需要更多法律上的保護。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今年反恐同日就發表聲明說,在疫情大流行之下,LGBT等性少數族群變得更脆弱,也呼籲大家要團結反對歧視,支持所有人自由平等生活的權利。
就以我們鄰近的南韓來說,這一陣子第二波疫情再啟,主要就是因為有一名29歲的男子,他不知道自己感染,就去了梨泰院的5家夜店,前後接觸了5千多人。後來就有媒體報導,特別強調他去了2家同志夜店,引發網路上仇恨同志的言論。南韓社會在同志議題上本來就比較傳統保守,因為這樣現在還有3千多人不敢出面或者是提供假資料,對防疫造成影響。
所以其實台灣在這方面真的是滿進步的。很多回教國家甚至都還有對同志的刑罰,像是伊朗、茅利塔尼亞、沙烏地阿拉伯、蘇丹和葉門甚至是直接判死刑。
最近北非的摩洛哥還有一件很離奇的事。這個同性性行為不合法的國家,最近出現了一樁對同志的仇恨犯罪。一個在IG上有60萬粉絲的網紅,他自己是男跨女的同志喔,但是他說為了揭穿摩洛哥男人虛偽的面紗,拍影片呼籲摩洛哥人下載同志app冒充成同志,去釣出自己的同志家人。
結果這起事件像滾雪球一樣演變成了一場仇恨運動,有一百多人被出櫃,其中一個人傳出自殺。更因為疫情,所以待在家沒事的人就照他的方法,利用app揪出同志家人,因為防疫封鎖,這些被出櫃的人也面臨家暴的風險。結果臉書和IG緊急刪除她的帳號,說不允許這種事。
台灣同婚只是一個起點,比起婚姻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平權,既然台灣在這個領域是亞洲第一,希望除了台灣的LGBT可以繼續爭取權利,也可以影響到周邊的國家。想要結婚的同志們,我以過來人的身分歡迎大家入坑,不要後悔就好!如果你對這台灣同婚一年和全球LGBT議題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喔。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跨性別 犯罪 在 跨性別追悼日,紀念因反跨仇恨犯罪失去生命的朋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歐洲 跨性別 平權組織TGEU 統計2021/10/1 至2022/9/30,全球有327 起謀殺 跨性別 者和多元性別者的案件因反 跨性別 的憎恨或偏見而起的傷害, ... ... <看更多>
跨性別 犯罪 在 【蘇格蘭女監中的男跨女,出獄後就「變回」男人】 - IotaChi9 ... 的推薦與評價
然而,梅科克博士的報告確實指出了女性囚犯對一些男跨女囚的掠食者般的行為感到恐懼,其中一位女士暗示「性別轉換可能是戀童癖或性犯罪者試圖用來接觸女監 ... ... <看更多>
跨性別 犯罪 在 【提高犯罪率的「跨性政策」】(2018/8/18)... - 陪台灣走過疫情 的推薦與評價
跨運人士要求讓生理男性進入女性空間,因為「男廁、男舍讓男跨女有被性侵的風險」;性別友善廁所、宿舍則是「強迫出櫃」;因「跨性政策」所飆升的犯罪案件,「司法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