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入手的書量大到需要分上下兩篇介紹,一大排含金量頗高的新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月份和去年因疫情跳過的台北國際書展前與我們見面,這兩天又是博客來滿千送百再 88 折的會員日(發誓沒有業配但非常歡迎通路洽談增設一鍵放入購物車專區選項XD),總之現在大概是囤批好書好過年的概念,歡迎大家照例自行從下面簡單介紹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書寶貝們閱讀。
⠀⠀⠀⠀⠀
先來看看我們的本月選書,日前分享過一月選擇的是長居東京的義大利女作家 Laura Imai Messina 暢銷小說《#風之電話亭》,講的是一座現代人夢寐以求的「解憂電話亭」,曾經拯救了無數個「被選擇活下來」的憂傷心靈。據說日本鯨山山腳下有一座鯨山花園裡有一座電話亭,亭內有一具沒有接線的電話,只傳來各種風中的聲音。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失去親友的人從日本各地前來,拿起聽筒跟另一個世界的人說話。一個是失去母親和女兒的廣播主持人佑伊,一位是失去愛妻的外科醫生毅,兩個素昧平生的路人,因為「風之電話亭」,展開了一段每個月見面、一起從東京開車到岩手大槌町打電話訴說想念的旅程。他們在這裡遇見了許多失去至親至愛的人們,聽到了各種傷痛的故事。然而,佑伊始終沒有勇氣走進電話亭裡。隨著兩人的相知相惜,毅決定向佑伊求婚,就在求婚的當晚,強烈颱風來襲,狂風暴雨中擔心電話亭會被吹毁的佑伊,獨自一人冒著風雨前往了「風之電話亭」。
⠀⠀⠀⠀⠀
同樣列入選書考量的還有三本重量級作品,一本是期待許久,以《鬼地方》一書獲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與金鼎獎的得主,陳思宏新書《#佛羅里達變形記》,在佛羅里達發酵一場酸臭青春。在病毒蔓延的 2020 年,一封遺書,邀請他們回到那該死的 1991 年夏天。六個龍年生的孩子,完美無瑕、未來明亮,在富裕家長的安排下來到佛羅里達遊學,亟欲脫離掌控的他們,青春就此崩塌墮毀。他們隨著月光搭上車逃離校園,一路南行探險卻意外發現人間淨土,一個個做回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吃藥吃糖吃雞,被放縱被性交被吸毒,蛻去美好外衣,慢慢變形。然而淨土庇護不了惡行,一發子彈射出,有人懷孕、有人死去、有人只能緊咬祕密,從此毀去。大家說好一起忘掉那個暑假,做回光鮮明亮的龍子龍女,卻發現當時十五歲的他們早已埋葬,中年的他們都活成了蛇蟻爬蟲。
⠀⠀⠀⠀⠀
另外兩本則是馬奎斯的《異鄉客》與約翰齊佛的《游泳者》。《#異鄉客》是 12 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 種孤獨到底的情狀,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等,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此書同時證明,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游泳者》為約翰齊佛生涯代表作《短篇小說自選集》的第三部,一共收錄了 22 篇短篇小說,繼描寫婚姻破裂、郊區生活,與義大利異國風情後,本次更增添些許超現實元素,如著名短篇〈游泳者〉,一個男人在宿醉的星期天決定一路順著每戶人家的游泳池游泳回家,但他愈是往前游進,愈是想起了某些早已沉在記憶底部的東西;這裡有著齊佛小說最變幻莫測的一面,你不會知道接下來走進的,是救贖還是絕望,是情慾還是純粹的美麗。
⠀⠀⠀⠀⠀
麥田「幡」書系第十本,一部動搖國家尊嚴的事件級小說,石川達三《#活著的兵士》被半藤一利譽為夢幻名作,芥川獎、菊池寬獎得主石川達三親赴南京屠殺現場直視戰爭本質與人心異變,詳實描寫人性如何在戰爭中一步步異變。拿下首屆芥川獎後兩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石川達三不滿時下媒體紛紛至戰場報導,卻只知一味歌功頌德,抱著「一定要交出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要用自己的雙眼親自確認」的決心,以《中央公論》特派作家身分,於 1937 年 12 月前往日軍攻下的中國南京,描述所有的城鎮皆屍橫遍野,返國後不眠不休花了十天寫完 330 張稿紙。1938 年,刊載《活著的兵士》的雜誌上市翌日即被下令禁售,作者石川達三亦遭拘捕。小說描寫的「皇軍」是這樣的:砂糖不見了,兵士們一口咬定是中國伙夫幹的好事,結果一撮糖換了一條命;兵士們擄來當地女子,竟以蒐證為由剝光女子身上的衣服,最後活生生將之刺殺而死;藝妓對於自己虐殺無辜女子的事蹟反唇相譏,兵士竟反射性開槍射擊,戰場上敵我交手,蔑視敵軍生命的同時,也輕賤了自身生命的價值,活下來反而是另一齣殘酷悲劇。
⠀⠀⠀⠀⠀
另一方面,本屋大賞非虛構文學類第一名 Mikako Brady 的《#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也於此時出版,擁有愛爾蘭父親與日本母親的「我」,就讀的是宛如社會縮影的前底層中學,貧富、階級、種族、LBGTQ、自我認同等多元議題,讓身處校園的每一天,都是戰爭。在無法接納與自己看法迥異之人的高牆下,恐怕只有如孩子般清明的雙眼,才能輕盈的跨越;時而針鋒相對,時而陷入苦思,該如何和立場不同及充斥歧視言語的朋友相處,多樣性、同理心、歸屬感究竟又是什麼?同時,趁機補上了日本年度作家木皿泉賺人熱淚的《#漣漪的夜晚》,敘述小國那須美在能看見櫻花與富士山的醫院病逝,享年 43 歲,她的離世宛如水滴落入湖中,微波蕩漾,擴散至家人、好友、甚至不曾謀面之人。縱使去了彼方,她所愛及愛她人的人仍繼續活著。然而,她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留給眾人的種種回憶,則以另一種永恆形式,緩緩生長。
⠀⠀⠀⠀⠀
這個月的華文文學作品亦相當值得留心,書店翻一翻便勾起莫大興趣的是張大春《#我的老台北》,他的老台北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座標,就在那兒 ── 在遼寧街 116 巷的公共電話亭旁,在漢中街博愛路的相機行外,在安和路麥田咖啡眾人作著夢的時光裡,在如今只剩片段記憶,卻難以忘懷我的老台北故事中;此書是作者繼《聆聽父親》後睽違 17 年的深情散文,交代了一代人從家族遷徙、漂離到落定,最終將台北視為家的感情。以散文回首過往的,還有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以幽默詼諧的文字回頭探視自身生命的起源,述說對已故妹妹最真摯動人的愛與思念。她的童年是廢墟裡的一場混戰,那裡蛆蟲爬壁,監護人恆常缺席;時有債主上門,珍貴的熱湯泡麵也得充當武器。記憶裡的頹敗老屋,說來全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荒謬家族故事。但雙胞胎最好了,一本書兩人看,飢餓藤條一起挨,電動關卡一起破。爸媽都在家,到爸媽都不在家,永恆是彼此的依靠。但家是什麼?永恆是什麼?直到妹妹離世,我們變成我,日子如同宇宙失衡,才知生命裡的迷宮彎彎繞繞,唯消逝逾恆。
⠀⠀⠀⠀⠀
以及謝凱特的《#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母親擔任工廠女工時,起初自覺目不識丁而不敢與人攀談,後來認了字,交到朋友,還和人合資購買文青架上的書,當小姐的時陣就看過張愛玲和三毛,是捧字細讀的文藝少女。在分輯「做小姐」中整理母親在「母親身分之外的」生活瑣事;「做母親」探討是不是真的有母性?「做人」則是繼承那些身而為人不太清晰的事情。作者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成長過程那些細微敏感卻無以迴避的各種疼痛,透過一筆一畫地剖析自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解構與建構,嘗試去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也不能獨漏陳柏言新作《#溫州街上有什麼?》,無數作家寫過的溫州街,彷彿是一枚活化石,留存台灣文學的某些身影與地景。溫州街亦是作者的生活場,本書以溫州街為主角,通過各自獨立而又互有聯結的九篇小說,形構一幅「看不見的溫州街」畫卷。以不同角色追索啟蒙之地,探問我是誰?什麼是文學?於是溫州街不只是溫州街,本書可說是一部年輕世代的心靈史,也是一位作家以個人記憶與想像寫下文學的過去、現在與可見的未來。
⠀⠀⠀⠀⠀
再者有鍾文音《#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首次以「年紀」為主題書寫,透過光陰之筆,鑿刻黃昏之齡的驚悸與無奈,33 則短篇小說,把時間的皺褶一一掰開來,旺盛的生之慾望與衰敗,矛盾衝撞,代與代,人與人,自我的,家庭的,社會的, 記憶的溝,堆積淚水,滋潤生命,更深度從生與死描寫台灣社會切面。唯一一本詩集,是青年詩人孫得欽《#白童夜歌》,如一變形(變奏、變速)之透明容器,承納無數輕靈巧勁的詩意,而語態多所留白的不完整,卻又已然為豐沛自適的完全體。孫得欽的詩作,外觀孱弱卻隱含了強健體質,肇因其高度自省,從身體、思想到情緒,看似閒散的日常處處宛如老莊哲思,見山是山亦非山;詩人探究生命原義,體現於句式裡的力量,輕簡而穩固,像是自我啟示,備忘給今日起每一刻的良言。
⠀⠀⠀⠀⠀
還有一本相當特別的作品《#馬爾多羅之歌》,被譽為超現實主義者人手一本的暗黑指南,為 24 歲早逝奇才 Lautréamont 唯一留世之作,用謙卑卻毒辣、美得不可方物的詩歌,解放世人心中最暴虐最沉淪的那一隻野獸。此書是一部超現實的長篇散文詩,由六支歌組成,這六支歌彷若失速的列車一般在虛實彌留之際橫行,強制播映悖亂、畸形、狂妄且獵奇的世界百景,就算你摀住眼、摀住耳、摀住身體的每一個孔縫,都將被洛特雷阿蒙不容置喙地殘忍撕裂,讓那些詭譎奇想宛如一隻隻飢餓數百年的蛆蟲啃噬你的每一道神經。最後是紀實文學《#像我一樣黑:一位化身黑人的白人作家,揭露種族偏見的勇敢之旅》是1959年,美國民權運動前夕,一位白人作家,為了瞭解黑人的真實處境,做了一個至今都難以被超越的社會實驗。作者 John Howard Griffin 在南方旅行一個半月的生活省思,呈現出膚色如何成為剝奪人的權利與自由的理由,以及種族主義的思維如何殘酷地區別、隔離你我。旅程結束之後,格里芬寫下他的遭遇,並走上全國舞台,疾聲呼籲黑白雙方必須直接展開對話。因為即便民權法案已在 1964 年通過,這個國家所頌揚的價值與黑人的實際經驗之間仍有著巨大鴻溝。這是一本承載膚色歧視所引發的絕望與無助的真實日記。格里芬以一己肉身進行換位思考,揭露國家內部的矛盾、焦慮與暴力,期許終有一天,人們能屏棄外在的差異,攜手走向種族和解的未來。
⠀⠀⠀⠀⠀
⠀⠀⠀⠀⠀
⠀⠀⠀⠀⠀
(以上文字內容皆截錄自各出版社的書介。)
跨越 種族 與 你 相 戀 24 在 瑞典劉先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謝朋友介紹,花了三天看完這部由瑞典國家電視台製作的劇集《哈里發》。其實它在今年初就播映了,現在也能在Netflix上找到,但正巧碰上疫情,該有的熱度和討論都因此降溫,不過本劇還是拿下了瑞典水晶獎(Kristallen,類似瑞典的金鐘獎,講座是一柱瑞典水晶而得名)的最佳男/女主角。這部瑞典語發音的片,應該可以改變你對瑞典的刻板印象,美麗的首都街道全換成了移民郊區的密集住宅樓、講著瑞典語的演員大多不是白又金的傳統瑞典人形象。
簡單地介紹,這是一部關於生活在瑞典的穆斯林難民與其下一代在這個國家的掙扎和挑戰,圍繞著瑞典反恐場景和踏上伊斯蘭國的旅程。對此,我還是滿訝異官營並靠納稅錢生存的瑞典國家電視台(SVT)能膽敢拍製出此片。在瑞典生活的我們都知道,必須要在公眾場合保持政治正確,而難民議題是一個絕不在職場和人際間談論的話題,它的爭議太大、能跨越的議題太廣泛,你可能馬上會被扣上種族歧視或大左膠的帽子。於是在各種政府政宣與企業文宣上,看到的通常是難民完美融合入瑞典社會的種種「成功案例」。
但當難民被用一整個群體的概念去檢視時,我們往往已忽略了所有個人的掙扎與苦難。當我們越不去談論它;它將越發成長茁壯。
正如同這部戲核心之一的女高中生Sulle,是在瑞典出生長大的穆斯林家庭二代,她已意識到,就讀移民區中學的自己將不會被主流的瑞典社會所接納,於是她在戲裡點出自己的迷惘,不管她與同學們能不能讀完高中,他們都只能做最基礎的工作或失業;而這樣渴望被認同的情結,也激發了她想加入伊斯蘭國的決心。越發嚴重的教育隔閡,向來是瑞典政府的大難題之一,種種因為家庭或認同問題而無法專心於學業的青少年們聚集在一起,已經讓一些學校成為犯罪的溫床。
而至於家庭問題,在過去幾年也陸續有瑞典媒體點出,有的穆斯林家庭在父母經歷過無情戰亂後,極力地阻止自己的子女成為教徒並被激進化(譬如此片);而也有穆斯林家庭則希望後代能繼續實踐宗教傳統,要求自己的子女只能與穆斯林戀愛並要求女兒戴上頭巾,因此與早已瑞典化的兒女起了各種衝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我自己在瑞典九年多來,能親身認識的難民朋友不多,但每個都帶著獨特且悲傷的故事來到瑞典。有在企業裡面任高位的經理,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成為社會認可的「難民成功故事」;有突破重圍成為大企業儲備幹部的年輕小伙子,幾杯酒後不甘地說他的兒時玩伴都無法體諒,認為他背叛族群只想成為瑞典人;也有在伊拉克親眼目睹自己同志愛人因為揭露性向被社區青年們當場打死的男人,帶著愧疚與悲傷逃到瑞典過完餘生。
事實上,離鄉背井的每個人,誰不掙扎、不委屈。
歧視是真的、努力也是真的;衝突是真的、融合也是真的,有太多的面向能夠解釋人生百態,只是當我們永遠遵循著政治正確的步伐走,對於所有顯性與隱性的問題視而不見、不敢討論時,我們只是給了恐懼和誤解更多滋長的養分。
再回到這部劇,點出了這些不被重視的瑞典青少年被伊斯蘭激進化的現象,也點出了各種的瑞典社會問題,可以讓以為恐怖攻擊主義早已遠離瑞典的大眾們重新省視自己國家的表現,也自然引發正反兩面的辯論。有媒體指出本片是利用國家力量去妖魔化穆斯林,適得其反;但也有評論讚賞國家電視台能讓此片上映的勇氣。電視台的戲劇總監說,希望能透過這部片引起廣泛的討論,好的壞的,都能重新聚焦這些社會邊緣議題。
瑞典的挑戰在於,這種強調個人社會責任的高向心力國家,是很仰賴國民的高度同質性,在我以往的幾篇文章中有提到,連結置底。
除此之外,本劇的演員演技相當出色,又融合了各種熟悉卻陌生的斯德哥爾摩場景,點出了在瑞典主流社會以外的生活方式,很值得讓想多了解瑞典真實狀況的你們看。美中不足的是,整部戲還是太以歐美式英雄的角度來表達,但我們誰不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縱觀世界呢?
延伸閱讀一: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名字 https://bit.ly/3njhtTO
延伸閱讀二:新冠國族主義 https://bit.ly/3lbczq5
跨越 種族 與 你 相 戀 24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抬頭仰望,就是心之歸屬】
文| 繪本小情歌 汪仁雅
到兒文所課堂上讀了《 #月夜仙蹤》和《繁星之河》,備感驚艷。
林珮思將你我熟知的月的故事、生死簿傳說、#月下老人、#牛郎織女、伐桂的吳剛、#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鑿壁借光等為經線,細細密密的交織想像奇幻的緯線,在熟悉與新奇的故事線中,時而迷惘,時而心動,傳統與新的想像巧妙穿梭,不在受限於地域時間,只是單純愛戀著月,讓流麗溫暖的月色映照出故事裡的每個角落,皎潔而迷人。
這些作品反映出身為亞裔美國人的她,嘗試在身份、種族、自我認同的移轉中追尋。一如林珮思曾在訪談裡提到,過去她總是不斷在作品裡探索自己亞裔的身份,有過掙扎抗拒,然後才漸漸理解與接納。
然而,相較起過去的作品,新出版的《小星的大月餅》有著本質上的轉變,呈現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風格氛圍。首先是畫風,抽離鮮豔多彩的背景,褪去不必要的細節,聚焦在母親與女兒之間的眼神、姿態與互動,重拾一種簡單純粹的視角。另一方面,深濃的墨色更能襯出星月的光輝,留白的美感我們都懂,原來「留黑」也同樣那麼美。而大大的月餅有著獨特細膩的質地,彷彿在紙頁間,就聞得到手作的餅香,真想也咬一口,一口一口,滿月到弦月,不禁想起moon man,將月相的變化、灑落的星星,自然且巧妙鑲嵌在故事中,真是一絕。
此外,人物的表情與神態特別細緻傳神,因為這是林珮思自己的故事,貼近她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圖像看似簡單,卻在悠遠中涵納無窮的力量,寫實的人物形貌姿態,兼有想像的馳騁無邊際,揉雜出一股奇異氛圍,再次構建出跨越虛實的路徑,連結傳統與創意、東方與西方、寫實與想像。
《小星的大月餅》想要傳達的是 #家庭永恆的愛,無需苦苦追尋自我的定位,也不再糾結東西方的藩籬,#愛是超越國族、#種族,愛是 #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愛是用寬闊的眼光看待差異。
生於斯長於斯,林珮思心中的理想家庭模樣,就是實實在在生活的當下,無論是美國人或台灣人,真誠的愛著生養你的那方土地那方人,踏實的過好每一天,生命的傳承與融合大過於定義,就像圖像裡用淡入淡出手法,象徵著融入與接納的渴望,月亮、星星、黑夜,加上母女間的親暱與愛,真是個 #適合月下獨酌 或是 #團圓歡聚 時分享的好故事。
#中秋
#月圓人團圓
《 #小星的大月餅》
博客來 https://bit.ly/2FeJvi9
誠品 https://bit.ly/3bSzvan
MOMO https://bit.ly/3hv5jDy
小天下 https://bit.ly/32ms9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