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課程設計 促進特教生參與度(106年9月1日)
文/王俊凱(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特教組博士班研究生)
「全方位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概念,源自於美國建築師Ron Mace,他認為設計時,必須考量所有會使用這個空間的個體的差異及需求,以規畫出可以滿足最多使用者需求的無障礙建築物,這個概念被應用到學習課程中,形成全方位課程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美國應用特殊科技中心CAST(the 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將全方位設計進一步應用在課程的教材與教師教學上,讓特殊生不因生理限制影響學習效果。
Rose & Meyer曾提及全方位課程設計的特色,包括:
‧多元表徵:教師用不同方式呈現教材內容,讓學生透過多感官方式學習,如透過簡報呈現內容,加入視覺、聽覺等方式,提供學生需要學習的資訊。
‧多元表達:讓學生依能力選擇評量方式,例如:特殊生可使用溝通輔具表達想法,回答問題。
‧多元參與:學生依喜好決定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學習速度,讓課程內容保持彈性。
UDL是為所有人設計的彈性課程,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適性學習,而將輔助科技融入特殊生的學習環境,可幫助特殊生繞過障礙,提升參與度。國內溝通障礙學生在以輔助溝通系統(AAC)介入時,常採活動本位的方式設計溝通版面,並配合語音溝通器發出聲音,主要目的是希望讓特教生學會在自然情境中有效溝通。
此外,教師設計課程時,如能將AAC及UDL納入發展課程的重要考量,思考如何讓特殊生透過輔助科技的協助,與一般生共同參與課程,就能促進特殊生的學習表現,展現學習成果。
個案應用實例
伊甸萬芳啟能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十五歲到六十五歲,領有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殘障手冊的身心障礙者。阿宏(化名)、小玲(化名)、小毅(化名)都在啟能中心的美藝班接受國畫、油畫、陶藝等職業訓練,因三人都是腦性麻痺患者,無法自然的以言語表達想法,在團體課程中,很容易成為被忽略的一群,他們即使參與互動,通常只能被動的回應「是」或「不是」的問題。
三人的基本能力及溝通需求概述如下:
阿宏:無法言語,最常發出的聲音是呱呱聲;須坐輪椅,主要以右手操作工具,但移動速度慢;平常戴著一頂鴨舌帽,遇到不感興趣的事物時,就低下頭;教保教師觀察發現,他的學習動機是三人中最低。
小玲:能用自然言語簡短回應,但構音不清楚,如果不是經常和她相處的人,很難了解她的想法;左右手能視情況交錯使用,但手部控制受張力影響較大;學習動機尚可。
小毅:無法言語,但經過一番努力,能用右手握溝通筆點擊注音符號,拼音表達想法;學習動機及能力是三人之中最好的,可表達較多複雜想法。
面臨問題
到伊甸萬芳啟能中心上課的學員,以肢體障礙為主,輔導人力需求大,教保教師很難特地為他們三人個別訓練。因此,如何將AAC及UDL應用於團體課程中,是教保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介入策略
啟能中心主任十分關心阿宏等三人的學習狀況,於是親自撰寫並且執行課程方案,由我擔任督導,與中心治療師及教保教師共同合作。介入策略如下:
‧決定課程主題:課程以情緒故事為核心,挑選十個主題設計課程,以「拉肚子」為例,教保教師到YouTube蒐集影片,將課程改用powerpoint簡報呈現,提升學員注意力。
‧討論課程方式:將阿宏等三名無法言語的學員,分別與有自然言語能力且動作控制較好的服務使用者配對成三組,課程進行時,由能力較好的學員帶領阿宏他們學習。因加入同儕競爭(搶答鈴)及小組增強的策略,阿宏等三人的參與度明顯提升。
‧調整評量方式:除了提供「是」或「不是」的問題外,課程問題均提供一個到四個選項,讓阿宏等三名學員在課程進行時,可透過溝通輔具,直接回應教師的提問,且回應正確時,提供正確音效回饋和正確答案重述,加強學員對正確答案的認知。
‧依學員能力,調整溝通輔具:在個別評估後,原本讓阿宏使用語音溝通板,讓小玲使用平板式溝通輔具,小毅則使用溝通筆參與課程,但在課程進行一段時間後,考量阿宏的動機及溝通版面編輯需求後,請阿宏和小玲交換溝通輔具,以利後續課程進行。
結語
在AAC方案介入後,對於教保教師來說,在專業知能獲得進一步的成長;對於阿宏他們三名服務使用者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上課時的參與度增加了,笑容也變多了。當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時,就能自然而然增進學習效果,形成促進成長的動力。.
引自: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
身心障礙殘障手冊差異 在 人助旅行與助人旅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看鄒家彥這篇<有沒有口天使>
http://buzzorange.com/2015/01/14/handjobtw/,才知道台灣
・人們以為身障人士只要日常生活無虞就該謝天謝地,巫山雲雨之樂等你下輩子投胎成一個「正常人」再說;更甚者還會反譏身障人士,「難道你沒有其他的事情好想了嗎?就這麼想做?」
・2013 年初,台灣開始有了身障者發起的性義工組織「手天使」。手天使免費服務領有重度殘障手冊的男性身障者,以協助自慰為主,但女性身障者就享受不到這種服務,因為任何侵入式的行為都會觸法。而即使是男性,每人一生只可以申請三次服務。
同時,也看到這篇文章提到我在2007年為《性義工》這本書寫的序。
我把那篇文章找出來貼在這裡。我真沒想到台灣在對身障者性愛這件事情上的「社會基礎建設」是如此的落後。看一下這篇文章就知道我們落後了別人有多久,有多少。
不說別的,荷蘭的社會福利為身障者一個月支付三次性愛費用,我們只有男性重度身障者一生可以享受三次協助自慰服務。這差距真不少。
--------------------------------------------------------------------------
也是一種社會基礎建設
郝明義
我第一次知道有專門對身障者提供性愛服務工作這回事,是看《鐵肺人生》這部紀錄片(Breathing Lessons)。
這部電影是一位美國華人虞琳敏(Jessica YU)導演的,得了199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片子讓我見識了美國社會如何在八十年代,就重視對待「身障」的文化──其中包涵了硬體與軟體的文化──設計了各種可以讓身障者「自在」地生活的環境。
《鐵肺人生》紀錄的,是一位極為嚴重的小兒痲痺症患者馬克。奧布萊思(MARK O’BRIEN)。小兒痲痺症的患者,都有脊椎受損而扭曲變形的問題,但馬克的脊椎嚴重扭曲變形到難以自行呼吸,必須置身於一個圓桶形的「鐵肺」才能生存。
馬克如此自述,「多數這類病人的情況並不太嚴重,可是有些人,比如我的情況就很特殊,事實上已經嚴重到了四肢癱瘓,離開這個機器就無法獨立呼吸的程度。我可以離開它一小時左右,但大部分時間我是在鐵肺裏度過的。」
但是馬克這位躺在「鐵肺」裡的人,卻就讀柏克萊大學,利用電動輪床(因為他坐不起來沒法坐輪椅)就可以自行活動的校園環境,完成了他的學業,進而在畢業之後,成了記者兼詩人。(想多知道這部電影相關資料,可洽廣青基金會,我是在他們辦的「圓缺影展」中看的。)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在八十年代就有Sex Surrogate(性輔導師),可以幫助馬克面對他對性的焦慮與問題。「性輔導師」都受過特別訓練,經過心理醫師的「處方」後,可以為重度「身障」的人進行包括性交在內的服務,但以八次為限──以免和被輔導者產生感情糾葛。
看過電影後,我上網想了解進一步的資料,查到馬克後來寫了一篇文章<我見性輔導師的經驗>(On Seeing a Sex Surrogate)。那篇文章很仔細地描述了他如何透過按次收費的性輔導師,有了生平第一次和女性裸裎相見的機會,又如何在歷經四次之後,才終於真正體會到性交。身障嚴重如他者,在這個過程裡的心理,以及一位性輔導師的工作內容,都被仔細地記錄了下來。
不論馬克本人在這個過程中的心情如何波濤起伏,光是看美國社會能為「身障」者設想得如此週到,不僅可以讓他有便利的環境完成學業,還有「性輔導師」的設計,不能不由衷佩服。
◎
馬克在《鐵肺人生》裡還說了一句話,也讓我學到很多。
他說:“Disabled” doesn’t mean “Handicapped”.(“Disabled” 並不等同“Handicapped”)
“Disabled”和“Handicapped”在英語世界裡都蠻常見的,即使我自己也是個小兒痲痺症的患者,以前也沒有注意其中的差別。聽了馬克的話,查了一下字典(劍橋大學在網路上的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發現大有不同。
“Disabled”指的是「欠缺某種肢體能力」。
“Handicapped”指的是「經由先天、意外或疾病而導致的一種心理或生理情況,因這種情況而使得日常起居要比沒有這種情況的人困難一些。」
換言之,“Disabled”只是一種事實陳述,陳述「欠缺某種肢體能力」;“Handicapped”則強調「日常起居要……困難一些」。
在台灣,“Disabled”和“Handicapped”,我們一不小心就容易一律翻譯為「殘障」這種說法。但是即使生活重度不便,必須以「鐵肺」為生的馬克,還這麼注重“Disabled”和“Handicapped” 的差異,主張“Disabled” 並不等同“Handicapped”,值得我們注意。
是的,“Disabled”也許相當於“Handicapped”,也許不是。其中的差異,就是看一個社會為Disabled的人設計、準備的工作、生活環境,基礎建設,究竟如何。如果這個社會環境與基礎建設,可以讓一個即使是“Disabled”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工作、生活,那麼他就可以離“Handicapped”遠一些;否則,當然“Disabled”也就等同於“Handicapped”了。
回頭再看看我們的社會。記得三十多年前剛來台灣的時候,還很多人把英文裡的“Disabled”或“Handicapped”,都叫成「殘廢」。今天,法定的稱呼雖然改為「身心障礙者」,但是一般最普及使用的說法,卻還是「殘障」。至於如何區分“Disabled”與“Handicapped”之意義的差別,當然就更不是我們注意範圍所及的了。
◎
這麼看,也就知道《性愛義工》這本書裡所記錄的人與事,到底是什麼意義了。
其實,不過是在記錄日本和荷蘭兩個社會裡,有一些人在幫助Disabled的人,提供他們一些服務,讓他們在性生活上不致於直接等同於Handicapped。如同書裡所提到的,一般人也許不會想到,「殘障者」怎麼也有性的需求與能力,但馬克的話讓我想到,很有趣也很諷刺地,正是在性這件事情上,才真正可以說明“Disabled” doesn’t mean “Handicapped.”的道理。是啊,欠缺某種肢體能力,怎麼能等同於說他/她在性生活上一定困難呢?在性生活上有障礙,但是卻毫不欠缺肢體能力的例子,可是所在多有。
《性愛義工》裡的人,許多並不是馬克所談到的「性輔導師」,然而不論是完全做義工的家庭主婦,或專門為身障者所服務的性工作者,都是在為肢體上Disabled的人,提供一種社會的基礎建設,讓他們的生活儘量免於Handicapped。這種基礎建設,和建築物的階梯旁需要架一個坡道,大樓裡需要有輪椅方便進出的洗水間,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看這本書也可以感受到,即使在日本和荷蘭,這些性愛義工或收費服務者,仍然遭遇到的龐大壓力。但也就因為壓力大,所以又特別讓人感受到這件事情應該事屬社會的基礎建設──否則,荷蘭也不會有三十六個市政府為Disabled的人一個月支付三次性愛費用的社會福利了。
當然,在台灣,連我們引以為傲的世界最高樓一○一大樓,都沒有方便輪椅進出的洗手間(到2007年11月的現況),要談這些社會的基礎建設,畢竟太遠了。
也因為太遠,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來介紹這本書。
身心障礙殘障手冊差異 在 衛生福利部- #很重要手上拿「舊制永久效期身心障礙手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現在醫生,開出智能障礙……永久!… …是不是差別在……5年換證免檢測,但一樣要跑醫院…找醫生…跑流程……再換 ... ... <看更多>
身心障礙殘障手冊差異 在 請問身心障礙手冊之福利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想請教以下這個兒童是否適用,或者有人可以幫我看哪裏有得下載相關文件呢? 整理具有身心障礙手冊之福利一覽表一、綜合所得稅減免:殘障特別扣除額七四、○○○元。 ... <看更多>
身心障礙殘障手冊差異 在 \身障手冊VS失能認定/理賠須知,兩者差異性如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