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拾輔導室Q&A:住院治療期間為什麼要運動?】
/
許多血拾人都經歷過: 床躺太久腰酸背痛、肌肉曲線沒了、小腿肚肉團鬆弛晃呀晃的,或者藥物副作用覺得好懶好累(◞‸◟)
可是,
一直被叮嚀「不可以懶惰,你要盡量運動呀~」
⠀
聽多了就煩!心裡 厭世惡魔👿大崩潰:
「治療就累得要死,為何一定要我運動?哼?」
「身上掛滴管線、還有人工血管,怎麼動?」
⠀
本篇邀請 #血拾人👩🏻💼拾柒 來回答 #住院治療期間為什麼要運動
⠀
/
《Q1: 治療期間「運動」到底多重要?》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
不論是苦於被關在病房不得動彈的「運動愛好者」
還是想到運動就像要了小命的「宅男宅女」
與癌症搏鬥的旅途上 #維持體力是重要的助力!
⠀
在化療、放療、電療及各種藥物的副作用摧殘
加上安裝人工血管、軟針等管線限制活動
體內能量被大量消耗+循環代謝下降
+怕拉扯又不敢動+ #懶
結果,體內機能運作緩慢,細胞得不到充足養分
當然越躺越累!肌肉流失!
⠀
住院時,做點 #緩和運動
可幫助治療期維持體力和肌耐力!
⠀
⠀
《Q2: 身體出現哪些狀況「不適合」運動呢?》
‼專科護理師提醒 #不適合運動的身體狀況
⠀1. 白血球太低,低於 3000/ul (個/立方毫米)
⠀2. 血小板太低,低於 50,000/ul
⠀3. 血紅素太低,低於 10 gm/dl
⠀4. 發燒
⠀5. 脈搏不規律
⠀6. 骨頭痛
⠀7. 有噁心、想嘔吐的感覺的時候
⠀ ⠀
⠀
《Q3: 病房空間那麼小,能做哪些動作?》
⠀
⓵ #能走就能做
繞繞護理站與走廊,一天 30 分鐘,享受陽光灑落的午後
如果需要推 「點滴架」理順管線,注意別纏繞勾到
👩🏻💼:走路速度依自身狀況調整,如許可建議稍微加快步伐,但不要奔跑
⠀
⠀
⓶ #能站就能做
雙腳輪流後抬腿、向前90度高抬腿,10下一循環,每次 3 組
👩🏻💼:雙腳沒力可以把床圍拉起,扶著扶手比較安全
⠀
⠀
⓷ #坐著也能做
擴胸、高舉抬臂、手肘彎曲,10下一循環,每次 3 組
⟡⟡進階版-增加重量:準備兩個 500c.c.寶特瓶,裝滿水變成簡易的啞鈴
⟡⟡如果太重也可以選擇小瓶 200~300c.c.的
(例如:桂 X 燕麥、喝完的倍 X )
👩🏻💼:上肢運動小心人工血管或軟針,動作放輕放慢
👩🏻💼:正在打藥或輸血者,避免做擴胸和抬舉的動作
⠀
⠀
⓸ #躺著也能做:
把床清空並完全放平,棉被枕頭可放到一旁或先收起來
左右輪流抬腿、大腿彎曲、橋式,10 下一循環,每次 3 組
⟡⟡如果覺得脖子懸空不舒服仍可墊枕頭
👩🏻💼:橋式,由於床墊太軟,經由專業人士建議,不適合在床上做,最好能準備「瑜珈墊在硬質地板上施做」會比較安全
⠀
👆👆👆
這些運動都能在網路上找到許多詳細且正確的執行方式
⠀
除了搭配本篇《簡易圖解懶人包》
提供幾個拾柒覺得教學完整的「進階版運動影片」給大家參考(留言處第一則)
/⠀
⠀
👩🏻💼拾柒 小叮嚀
:#所有運動均量力而為,注意安全最重要!
:#每個動作都要配合呼吸_不求快但求紮實,才能達到效果並且不會受傷喔!
:要做之前都要 #先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諮詢醫師和專業醫療人員
⠀
祝福各位血拾人,重獲健康身心!
⠀
- - -⠀
👩🏻💼拾柒
16歲罹患血癌,17歲重生,藉由寫字、畫畫紀錄罹癌生活,出版繪本《癌!唉…哀?愛!》,換血又換肺,創立 寫癌writecancer 創作小天地,希望把得到的愛與溫暖傳遞下去
▴ FB: 寫癌writecancer
▴ IG: @17writecancer
- - -
📢血拾輔導室報告:以上內容為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若有醫療上的疑問,請務必與您的治療團隊諮詢
- - -
⠀
#血拾輔導室 是什麼?
:曾患血液疾病的我們,都經歷過罹癌時出現一大堆艱澀複雜的問題,希望集結「血液疾病的治療」有經驗的前輩、及具醫學背景專業人員,以一問一答的型式,統整大家的知識精華,方便後進癌友找尋繁雜問題的答案。
⠀
如果你有興趣想加入,分享經驗幫助其他病友
歡 迎 留 言 報 名!
輸血限制 在 劉漢文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門診有一位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色素一直居高不下。每次建議他加上針劑型的藥物,胰島素或者腸泌素,都被他拒絕。
最近終於知道病人為什麼拒絕打胰島素。原來他會定期捐血,但是只要打過胰島素,他就不能再捐血了。
照目前台灣法規的規定,的確是這樣。
中華民國 95 年 3 月 15 日衛署醫字第 0950207650 號令發布的捐血者健康標準:
第 五 條 捐血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永不得捐血:
......
八、曾罹患庫賈氏病者(CJD)、曾注射人類腦下垂體生長荷爾蒙者、曾注射人類腦下垂體親生殖腺素(human pituitary gonadotropins)者、曾注射牛胰島素等生物製劑者、曾接受硬腦膜移植者或家族中有庫賈氏病(CJD)患者。
--
台灣血液基金會公佈的疾病暫緩捐血限制一覽表,需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永久暫緩捐血。
仔細看內容,捐血者健康標準對注射胰島素的限制,是為了怕用過牛胰島素的人,感染了庫賈氏病,透過捐血傳染給別人。
疾病暫緩捐血限制的表格,卻變成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要永久暫緩捐血。
--
英國對於捐血者的限制,糖尿病患者用口服藥或者針劑型的腸泌素控制穩定,可以捐血。如果停用胰島素已經四週了,可以捐血,甚至是打過牛胰島素也可以。
美國紅十字會的規定,糖尿病患控制良好就可以捐,用口服藥或者胰島素都可以。使用胰島素治療者,只要血糖控制良好都可以捐血。
--
輸血的量跟接受者本身的血液比起來,只有佔小部份。其中的血糖或者胰島素,都不足以對接受者的血糖產生顯著的影響。
本來規定用過牛胰島素的人不能捐血,是為了怕傳染庫賈氏病。執行到現在,雖然大家用的都是基因重組技術製造的人類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卻還是被規定不能捐血。
過時的規定應該要更新,否則只是妨礙民眾捐血的美意,也會加深大家對糖尿病和胰島素的錯誤印象。
輸血限制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好地老 最醒目的病人
文:陳曉蕾
一直記得一位婆婆,有點錢,戴著一只漂亮的翡翠手鐲,衣著也講究。她的眼睛張不開,只能在一點縫裡看到一點點,那一點的視線範圍是清楚的,可是旁邊就看不到。她很少外出,一直待在房間,可是全家人都好疼她,非常聽她話。
婆婆不太相信西藥,但肯讓我看病。她的頭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搖動,我就開藥,一天一粒,她覺得吃了似乎有效,就肯繼續食,但其他藥就不肯食,也不喜歡抽血。
她每年半年來看我一次,她喜歡我沒有強迫她做任何事,說其他西醫整天嚇她,給她很多說話聽。
這樣五、六年後,婆婆有次說拉肚子,我替她檢查,用手摸到腹部有硬塊,再用超聲波看到腫瘤,有機會是癌症。
我說:「有一塊東西,照一下腸鏡吧。」她不肯:「我不做這些事。」那我唯有繼續觀察,一年之後,腹部硬塊不見了,再做超聲波也看不見。「很好啊,可能不是癌症。」我說。
再過一年,她的健康又差了,這次摸摸,硬塊回來了,肝部也漲大了,我做點化驗,結果發現癌細胞蔓延到肝臟。婆婆什麼都沒問,報告如何?情況如何?她都不想知道,但久不久就來看我一次。
家人一直說:「你千萬別告訴她啊!」
我沒有主動說什麼,因為婆婆也沒有主動問,其實她應該心裡有數,但沒問,我就不說。當時她已經九十三歲,眼睛不好不能上街,有點覺得:「夠了,不用再做什麼治療。」
有一次她身體很弱,進到醫院我替她輸了一包血,輸血後精神一點,就說要出院,我就讓她出院。
之後幾個月婆婆愈來愈差,家人打電話說她吃得很差,幾乎沒有進食。
我請他們問問她,會否想入醫院,可她不願意,勉強進到醫院的私家病房,連吊鹽水都不肯。「吊鹽水不用插血管的,只是有一支很細的針,插進皮下脂肪,給一些水份。」我解釋給她聽,她最初都肯試,一晚之後就說不舒服要拔掉,那我就沒用了。
家人很細心地餵她吃東西,可能一天能喝到一點點湯。
這樣在醫院過了兩個星期,我心想不如回家吧,我什麼都不能做,可是家人害怕照顧不來,還是想待在醫院。
其中一個女兒開始後悔,覺得不應讓媽媽決定什麼都不醫治,但其他家人覺得這是媽媽的想法,要尊重。家人真的很疼她,每天輪流照顧。
最後那幾天,婆婆連水也吞不下,她說自己是「嗆水之花」,連喝水都會嗆到。我跟家人說,不要再勉強餵湯了,反而令她辛苦。
第二天,她就去世了。
「嗆水之花」是我最聰明的病人。入醫院半個月,只是吊了一晚鹽水,還有食過一粒止痛藥,沒有任何入侵治療,自然而平靜地去世。
。
撮自《好好地老》逢周五刊登
.
人人都會老,但在香港安心老去並不是易事。
記者陳曉蕾透過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連月訪談結集成書《好好地老》,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限制,繼而探討社區的支援,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面對死亡。醫院本應是個「救命」的地方,但為何長者進醫院後反而健康更差?護理服務如何能夠「以人為本」?
紙本搶購一空
電子書有優惠:shorturl.at/ghFQ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