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 #地景變遷
公投因疫情延後到12月18日,還有五個半月的時間,可以多多討論能源轉型的各種發展。在這波三級警戒前,我到雲嘉南好幾趟,看了漁電共生的幾個型態,來跟大家分享、探討。
政府規劃太陽光電2025年做到20GW,其中農委會分配到9GW的目標,占比最高的就是漁電共生。全世界其他國家並沒有漁電共生的發電模式,這是台灣綠能因地制宜的特色,也長出三類以上的不同模式,當這些相對成熟的前驅案件併聯之後大量複製,一方面會改變發電結構,另一方面,則是鹽田和魚塭溼地的巨大地景變遷。先前光電搶農地種電法規,造成農地破碎化,漁電共生已在先期程序納入環社檢核,仍要追蹤關注生態和產業的變化。
雲林的文蛤產區,水試所已經實測兩三年,各種遮光率對產出的影響,專區正在建設大面積的案場,若實際生產符合預期,可能就會大量推廣。
魚蝦養殖的漁電共生,則有傳統室外養殖,和室內集約養殖的不同。前幾年有部分因為光電業者找地主,租地養殖戶可能權益受影響而出現爭議。
當養殖戶就是地主的情況,就會較為單純。台泥與台鹽共同開發的嘉義案場,與原來當地的養殖戶合作,遮蔽率低於30%,不改變原來的養殖技術,並將租金收益成立基金,用來改善漁業發展,協助產業和轉型。第一期達60公頃、估計年發電量43MW,可供應超過1.6萬戶家庭。
台鹽另一處在台南的室內養殖案場,則標榜智慧養殖,用科技密切控制養殖環境,可以提高產出,減少不必要的用藥。其他幾家民間公司的室內養殖,也不約而同對自己的養殖技術相當自豪,並強調土地的高度利用,產業升級達到加值的效果,提高漁民收益,也讓消費者享用物美價廉的魚蝦。
但這等於是在原本魚塭型態的濕地,變成高大封閉的建築物,一些在地民間團體也很憂慮會衝擊豐富的生態。
同時我也拜訪神農獎得主的邱家兄弟,他們在嘉義布袋的生態養殖池沒有光電板,魚蝦密度低、單價高,甚至還有猛禽在樹上棲息。邱經堯強調「幸福快樂」,鮮甜也令我回味。
這片平坦的風頭水尾地,看起來都一樣,仔細看卻有不同的風景,漁電共生應該沒有單一的最佳模式,就像每個人定義的「幸福快樂」或許都不一樣,讓我們努力在能源與生態之間的平衡,走向永續發展、地方創生的循環經濟。
#1218能源公投
ps:這些照片,都是在三級警戒之前拍的,所以沒有戴上口罩,請見諒。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農 電共生 法規 在 郭鴻儀-議員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地儀雄讚
鄉親ㄟ~今日南市議會第3屆第5次定期會進行『專案報告-「本市綠能產業(屋頂型太陽光電、漁電共生)與水資源運用現況之探討」』議程,鴻儀向鄉親報告今日質詢重點。
#農漁牧業共享綠電成果
參照世界各國,都積極利用低度使用的空間發展綠電,已畜牧業為例,將就有畜牧場改建裝設屋頂型太陽能板,有效降低溫度與提升畜牧環境,直接性的提升產能,更產出綠色能源,是多贏的局面,而室內養殖擁有相同產業特性與高度需求,應當以相同標準推動;鴻儀在質詢中也強調,政府必須做到積極推動、嚴格把關,尤其對於農漁民權益與生態影響,必須絕對符合法規,將衝擊降到最低。重視農漁民權益為前提下開發。
#推動綠能科技農漁牧業創造多贏
政府為落實2025非核家園,重新布局台灣電力計畫,去年訂定階段性目標「太陽光電6.5GW達標計畫」,要在年底設置光電6.5GW(10億瓦)。而台南是養殖重鎮,養殖面積約1萬5千公頃居全國之冠,加上日照強度高、時間長,具有發展太陽光電發電的絕對優勢,因此成為漁電共生的絕佳場域。
「漁電共生」的原理是:結合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系統,在維持養殖生產的前提下,利用魚塭堤岸、引水渠道設置綠能發電設施,能夠提供魚塭適度遮光,來避免夏季水溫過熱、冬季水溫過低,有抵禦寒流的功能,最後達到漁電共生的效果。
農委會水試所從2019年起陸續完成文蛤、虱目魚、吳郭魚、泰國蝦、金目鱸、白蝦等6種試驗,發現多數魚蝦產量不受太陽光電設施影響。水試所今年預計還會完成石斑、七星鱸的試驗,明年則完成午仔魚與烏魚,希望可累積台灣10大養殖物種的試驗成果,持續推動漁電共生發展。
本影片連結:https://youtu.be/5Qo1c5k0d0E
鴻儀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SZPoIbIrweY2Wb2CyP4w/
農 電共生 法規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高雄】能源轉型,漁電共生
近日台灣民意調查顯示,66%受訪民眾支持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的政策。
今天是日本福島核災十週年,當年核災重創日本,至今災後的重建復原仍舊是漫漫長路。蔡英文總統今強調,要帶領台灣成為能源轉型的先鋒 ,「2025非核家園」目標不變、重啟核四並非選項。
#非核家園 #再生能源 #綠電 #太陽能
配合中央能源政策,陳其邁 Chen Chi-Mai市長也帶領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綠能,去年年底成立「綠電推動專案小組」,訂下兩年內新設太陽光電容量達270,000瓩等四項目標,推展「漁電共生專區」、「光電屋頂」、「節能低碳行動」、「電廠友善降轉」等任務;積極輔導並協助市民和各類產業,將鐵皮屋頂、政府機關和新建校舍轉為光電屋頂,此外也努力為各級學校打造「光電風雨球場」等。
#漁電共生 #彌陀 #永安
#岡山 #阿蓮 #湖內 #茄萣 #路竹
經濟部去年底公告「漁電共生先行區」,高雄市的部分包含彌陀區、湖內區、路竹區、岡山區、永安區、茄萣區和阿蓮區等7處,可說是主要都在閔琳選區。因此我也從去年底(12/22)就開積極關心參與市府舉辦「漁電共生推動政策」相關的政策說明會議。
今年2月份,市府正式掛牌成立「漁電共生辦公室」。兩天前(3/9)林欽榮Charles Lin副市長親自來到彌陀主持「漁電共生推動政策說明暨媒合會」;閔琳不但是唯一一位本人出席且全程與會的地方民意代表,同時也在現場與經濟部能源局、農委會漁業署及水試所、市府海洋局、經發局、地方漁會、養殖協會、太陽能光電系統公會等各單位交流意見。
閔琳認為,能源自主與能源轉型是最大的政策目標,應「以農為本」,立基於既有的漁業之上;在推動綠電的相關政策上,漁民、養殖業的生計和權益也必須兼顧。我也提出以下要求:
一、漁電共生,漁業與綠電不可偏廢
所謂「漁電共生」應以農為本、以漁業為本,而互利共生、缺一不可。
農政機關與能源單位除輔導促成媒合,重點應確保推動施行區域不會最後變成「不養魚只種電」,影響我國及本市既有農業漁業產業與糧食供給。因此,市府除應有嚴謹規範外更要確實稽查;讓「漁電共生」成為養殖漁民在漁貨買賣收入之外的額外收入(綠電),更能促進綠能環保與節能減碳的目標,營造雙贏。
二、確保漁電共生不影響魚類產量
閔琳認為,漁電共生有其美意,但仍需建立在不影響漁獲產量及品質的條件下。
閔琳在會議上指出,目前農委會水試所於2019年起依序針對文蛤、虱目魚、吳郭魚、泰國蝦等漁種測試,證明推動漁電共生不影響產量;但以閔琳選區的「永安」最大宗的石斑魚試驗,今年才開始進行、未有結果。閔琳也呼籲有關單位能儘早測試完畢、讓漁民安心!
三、結合防寒功能與AI人工智慧
在2016年初霸王級 #寒害 襲台,重創台灣沿岸養殖漁業;閔琳的選區尤其彌陀區、永安區虱目魚和石斑魚損失情形非常嚴重。
當時閔琳除了積極協調各單位協助地方漁民清運魚屍,更為了保障選區漁民權益,多次召開協調會;並在議會積極召開公聽會、督促海洋局修訂法規 (https://reurl.cc/nnqRj8、https://reurl.cc/3N6ZER),同時也媒合學術單位與地方漁民進行禦寒設備試驗。後續,閔琳更針對岡山及阿蓮等「特定農業區」魚塭合法化議題與邱志偉立委一同積極關心、推動中央地方相關法規修正(https://v.gd/zVM7Zs)。
閔琳(9日)也批評,現今中央地方政府推動的降水型與溫度型漁業保險,雖然立意良好卻推動不易,漁民投保意願和投保人數過低。閔琳認為,與其在天然災害發生後再來事後補助,或者推動成效不彰漁保,不如將預算資源和更多心力花在提早預防災害。
閔琳也請市府和光電業者將太陽能光系統設備的規劃設計納入養殖漁業冬季「禦寒保暖需求」,甚至引入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的「智慧漁電」;進一步且有效的預防災害、提升養殖成效,保障漁民生計、提高生產質量。
農 電共生 法規 在 陳吉仲- 【砍樹種電不是事實!農委會確保農地農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農 委會確保農地農用、支持綠能發展】 近期有不少關於農電共生、漁電共生的流言在 ... 我們將著手修正相關法規,2公頃以下除零星夾雜外不允許變更,2公頃以上須由中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