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河漢兩端,一年一會。對七夕的最初概念,來自電視裡的歌仔戲,楊麗花與許秀年分飾牛郎織女,小生花旦戲裡人生,愛得纏綿悱惻淒切憂傷。猶記得好幾回節目播畢後,忍不住跑到戶外,仰頭凝望無垠夜空,尋遍繁星,冷落月色,只為覓出天上最最深情相對的兩顆星星,答案卻是一遍又一遍的失望,懵懵懂懂間彷彿幽微意識到:天上人間,果然有別。難解的是,既然織女都已仙女下凡嫁給了牛郎,神仙美眷好不快樂,為何王母娘娘偏要來阻擋?這個法力無邊的神祇實在太霸道,太不通人情,而天條戒律也未免太冷峻,擁有權威的天庭尊者未免太恣意專斷。
升上初中後,從國文課本裡讀到杜牧的「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乍看時,以為是描寫生活閒適情味的恬淡小品,然而再細細讀來卻但感幽怨。起首句「銀燭秋光冷畫屏」寥寥數字道盡一片淒清寂寞,銀燭、秋光本身即為冷色調,再加上一個冷畫屏,更突出了清冷的意象,而燭與屏風俱屬靜物,自暈染出一室清寂,才知原來這首詩寫的是宮女們的秋怨。青春女子處身皇宮大內,深鎖高牆重闈,只能藉著絲羅團扇,追撲流螢,以解寂寥,玩累了坐臥在台階上凝望牛郎織女星,卻是何其傷感,天上的牛郎織女雖相隔銀河兩地,但每年總有那麼一回歡聚的機會,但身為宮女卻只能一生一世幽閉宮中,度盡逝水年華,無緣亦無幸相逢白首偕老的那人。這是怎樣的摧殘啊,原來世間帝王的權威與壓迫,更勝於人力不可及的天界。
及至更為年長之後,讀到秦觀的「鵲橋仙」,那真是眾多歌詠七夕詩作中的傳世絕唱:「織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闕詞歌頌愛情的堅貞,以秋風的高爽與玉露的潔淨,即使人間僅僅交會一回,就勝過朝夕相處卻平凡無味,缺乏真實感情血肉的兩人世界。秦觀這首詩寫在講究門當戶對,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對伸張自由戀愛的封建年代,直接挑戰時代的氛圍與潮流,真是率真瀟灑地可愛,那是睥睨違反人性的禮教的真浪漫,也唯其如此浪漫真情,才能這般傳唱不已。當千年以來後人不斷吟詠著:「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又有誰還記得昔日的公卿將相?便縱當時看來堅不可摧的禮俗禮教,封建的高牆也早在時光的嬗遞中崩頹傾倒,卻是真摯又才華洋溢的詩人秦觀,用他真情真性的文字,讓自己活在世世代代有情人兒的心中。
如今是再也沒有階級上的權威禁錮人們的愛戀,然而,卻是自我所設下的條件、標準,每每行成了無形的權威綑縛了自身。家世、學歷、職業、收入、前途….,多少朦朧的愛意在現實的考量下,才一萌芽便遭理智的大纛壓抑?又有多少原應花團錦簇的愛情園林,困於庸俗浮世的包圍以致一片凋零蕭索?
活著,熱情而真摯地活著吧,生命理當淋漓盡致,理當勇於追尋,理當不悔不負,理當活出美與高貴,如斯人生,如詩亦如歌,如錦繡,鋪滿繽紛畫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