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期《新新聞》精彩內容
韓流最後逆襲,「討厭民進黨」對決「討厭韓國瑜」
12月21日從一早高雄各大交通要衝就人聲鼎沸,雖然目的地不同,但都為了同一個人而到來──韓國瑜。
同一人同一天激出兩場10萬人級大遊行。罷韓、挺韓遊行同日舉行,罷韓宣稱50萬人,挺韓號稱35萬人。雖都有點膨風,但勢均力敵的尬場效果已經達到。
大規模韓粉現身高雄激勵了國民黨,一位黨務人士指出,這「適時振奮了全台藍營支持者」。他樂觀估計,只要3成5至4成的基本票源開得出來,「藍委席次就能從45席起算,有機會上攻50席,絕無可能掉到40席以下。」
不過,訴諸「討厭韓國瑜」的罷韓遊行,人氣竟遠勝過民進黨冷颼颼的造勢人氣,也成為韓營最後逆轉階段的隱憂。
韓流從高雄再起,它能一路北上襲捲選票攻進總統府?抑或是「討厭韓國瑜」的動力將強壓「討厭民進黨」,擋住韓流、助小英連任?都將成選戰最後階段的關鍵指標。
挺韓遊行大量高雄在地人現身,藍營有信心從南打回北
國民黨前黨務高層說,挺韓遊行就算扣掉幾萬名外縣市韓粉,高雄市民站出來挺韓、挺藍的人數之多,完全超乎黨內想像,「連高雄都如此聲勢浩大,總統會狂輸兩、三百萬票?立委拿不到四十席?這在選戰邏輯及經驗上都是說不通的。」
蓋牌效應,綠營被艱困選區民調贏太多嚇到
「今年選舉,大家看趨勢就好,真不要迷信數字。」民進黨人士分析,蓋牌效應讓艱困選區的立委成為最大「受害者」,看到民調數字大贏對手一、二十個百分點,反讓競選團隊手足無措,因為民調數字基本上已被打亂了。
從宮廟唱到凱道,林昶佐用音樂召喚選票
林昶佐的造勢活動幾乎都以小型音樂會的型式在宮廟或公園前進行,透過音樂吸引民眾前來,進而停留、瞭解他的政績。據瞭解,林昶佐兩個月前民調還落後林郁方,又遇上台灣民眾黨徵召徐立信攪局,直到近期舉辦台灣大凱旋壯大聲勢,才傳出民調攀升。
「郭董2024選情指標」李縉穎要碎綠營過半美夢
新北市第十選區無黨籍候選人李縉穎,在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台北市長柯文哲「雙母雞」加持下,支持度已甩開藍營的林金結,且與綠營尋求連任的吳琪銘追近至誤差範圍內。李縉穎如拿下此席,除可能力阻綠營再度完全執政,也會成為第三勢力成功典範。
守住綠營優勢,屏東縣長潘孟安拚交通平權
根據台灣指標民調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屏東縣民對縣長潘孟安施政表現的滿意度高達八二.三%。不過,潘孟安在「爭取屏東交通建設」上的滿意度比其他幼托、醫療政策低,顯示民進黨要維繫在屏東縣的優勢,交通建設是重要關鍵。
外國看台灣選舉,也有亡國焦慮感
2020台灣大選的意義不同於過去的選舉。
隨著美中對抗全面化,已從貿戰或大國競爭發展成兩大國際集團的價值對決。
有史以來第一次,台灣選舉不再只是民主櫥窗的展示,其結果還會影響區域戰略平衡與國際抗中連線的成敗。
2019年初以來,習近平「一國兩制台灣模式」的提出、香港反送中抗爭,到解放軍機艦繞台、各種資訊戰與統戰,讓台灣民眾感受來自對岸日益強烈的壓迫感。其實從全球戰略對峙來看,不只台灣人有亡國感,國際看這次台灣選舉也有亡國的焦慮。
林飛帆:韓流快速消退是抓到社會不滿卻無力解決
林飛帆解釋,過去民進黨未必每件事都做得很好,但民進黨瞭解台灣社會困境,也清楚會帶領台灣到什麼樣的未來,各種政策都是因應台灣轉型所需的準備,「但國民黨提出的政策,就是沒有政策。」
向藝術「卸密」,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直面幽深傷口
政治受難者後代、藝術家蔡海如邀集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共同創作,他們累積的作品以「卸密」為名,在景美人權園區展出。不僅藝術不再與空間意義脫鉤,受難者後代透過語言和語言以外的形式,重新呈現這段歷史,也開啟一種新的社會對話形式。
總統辯論,小英將主攻韓國瑜是落跑市長
綠營幕僚透露,政見會規畫蔡英文在每輪十分鐘發言裡,保留大約兩分鐘時間回應韓國瑜的攻擊,剩下八分鐘再拋政策。不過,小英在場上回擊的內容,很多並未經過幕僚討論,多半是臨場發揮,讓幕僚驚訝地發現,沒看讀稿機的小英火力更加強大。
反滲透法標準不明、定罪不易,法界擔憂難執行
規範中國對台滲透的《反滲透法草案》預期將在二○一九十二月底闖關通過,但草案對於滲透來源的涵蓋甚廣,且擬定的「資助」、「轉指示」等行為定義,讓檢方看得很模糊,擔心執法時難以將當事人起訴或定罪,反讓司法界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
實現「2025中國製造」?杭州錦江變身誠美材最大股東
杭州錦江做的是傳統產業,中國現在需要的是高科技業,目前受中美貿易戰衝擊的杭州錦江,深知要掌握高科技的關鍵地位,就要掌握關鍵零組件,雖然已與誠美材合資昆山奇美材,但若能真正控制母公司誠美材,在中國的地位就會有所不同。
中國解放軍進入雙航母、雙演訓時代
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正式交付海軍服役,中國成為繼美、英後,第三個擁有雙航母編隊的國家。可預期雙航母未來將由東海進入太平洋、南海進入印度洋執行雙演訓任務,並配合近年軍機、軍艦頻繁繞台的策略,在台灣大選期間出入台灣東部海域。
總統路斷、黨主席恐被卡,吳敦義、韓國瑜聯手打造悲情「邊緣倫」
總統大選後,吳敦義恐成黨內人人喊打的過街鼠,反觀朱立倫聲望回溫,又得到青壯派支持,只要韓國瑜不參戰,黨主席改選誰與爭鋒。但黨內人士分析,若吳敦義、韓國瑜基於利益考量,聯手把黨主席改選「沒收」,朱立倫再度被卡,可謂最悲情的國民黨A咖。
迪士尼百億票房寫歷史,卻無原創題材助陣
迪士尼二○一九年已有包含《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共六部破十億美元票房的電影,累積票房八十七.三三億美元,加上剛上映的星戰電影,可望寫下單一公司年度票房破百億紀錄。只是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電影竟都不是原創題材。
難捨飯店夢,六福莊家父女在獲利終點線前踟躕
要完成六福獲利最後一哩路,最可行辦法就是完成位於台北精華地段六福客棧的都更。以台北市目前商辦的搶手程度,鄰近南京松江捷運站的六福客棧若改建為商業大樓,靠著租金收入,定能讓六福轉虧為盈。莊家父女應該也知道這一點,卻無法對飯店經營忘情。
黃文雄不當房市傳奇 仍讚台北南港、西區
在房地產投資界頗負盛名的黃文雄,日前在記者會刻意點名台北市西區及南港房市。由於黃文雄對房市嗅覺敏銳,讓他受到外界相當大關注。房產專家認為,此區塊未來重大建設加持無庸置疑,但區域比價效應恐限制房價上漲空間。
史上最激烈 十七小黨要衝出藍綠夾殺
第十屆不分區立委選舉空前激烈,除了藍綠兩大黨外,亦有親民黨、民眾黨、時力等十七個小黨加入戰局,力衝能達到可分配席次的政黨得票率。然而,愈多政黨得票率接近五%門檻邊緣,反而可能產生抵銷席次效果,讓兩大黨占到便宜,甚至贏者全拿。
法官連署反對 陳師孟諷玻璃心
陳師孟打算約詢馬案法官唐玥而遭法界連署撻伐,他在監察院記者會上反擊:「我從來不覺得這個爭議可以用連署、簽名來解決,就像一萬人連署稱我不姓陳,但我還是姓陳,對錯不能用人數、聲量來爭出誰是誰非。」
老宋文宣操刀人由女兒變副手
宋楚瑜的副總統搭檔余湘,一手拉來于美人擔任發言人,並迅速與宋舊屬團隊「接軌」。宋充分授權,余得以掌理宋團隊的整體指揮與運作。「余湘雖是政治素人,但她用心、投入,副總統政見發表會也表現出色,獨占鰲頭可以想像。」宋楚瑜親信如是說。
百萬年改賭爛票會否影響選情?
根據蔡政府的年金改革方案,所得替代率於法定十年內,每年調降一.五%,時間點落在總統大選前十天,恐再挑起蔡政府不樂見的不滿情緒。以退休軍公教四十三萬人,加上眷屬及現職軍公教八十二萬人,將影響一百多萬選票流向。
關鍵少數「不滿足」讓海砂屋都更牛步
不管是老屋都更、海砂屋都更,都是破房子換新房子,但屋主不願增進自身都更專業知識,「不願出力、出錢卻想要一坪換一坪」,而建商有專業知識卻「想靠都更撈一筆」,屋主、建商都想藉都更發大財。但他們發現發不了財,於是雙手一攤怪政府沒效率。
迪夢奇2024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當年的太空競賽,如今的回憶之旅。阿姆斯壯:"個人一小步 人類一大步"。美成功登月50年,改變人類重大科技突破 美國公共電視拍攝登月紀錄片,川普政府許諾2024年將再登月】
(甘迺迪/時任美國總統)
我們在一小時的變化和挑戰中相遇,在一個充滿希望和恐懼的十年中,處於知識和無知的時代。我們知道得越多,我們就越感無知。
7月16號夜晚,美國華府的華盛頓紀念碑變身成土星5號火箭,由美國國家航空博物館策劃的「阿波羅50: 向月球出發」投影表演,重現了當年令人感動的那一幕,畢竟半世紀前的當下,曾經是生與死 命懸一線。
(影片旁白)
搭載阿姆斯壯 奧德林和柯林斯,這三名太空人的阿波羅11號,在眾目睽睽下升空,執行登月任務,當時粗估成功機率只有一半,因為誰也沒有想到,號稱比85座胡佛水壩發電量更強大的爆發力,真能讓火箭從地表進入太空,脫離地球軌道,並在歷經102小時的太空飛行後,成功抵達38萬公里外的荒涼星球
(影片旁白)
好的 引擎關閉 老鷹號著陸了
那是1969年的7月20號,美東時間晚間10點47分,阿姆斯壯坐上登月小艇緩緩登陸,走出機艙門的那一幕,透過直播 全球放送,並留下這句經典。
(阿姆斯壯/美國登月太空人)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那個美好的登月年代,曾經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璀璨的亮點。
(甘迺迪/時為美國總統)
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也最複雜的探索
明明時處冷戰,美蘇雙雄在各個領域明爭暗鬥,蘇聯搶先發射了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又把第一個太空人送上太空軌道,美國只得不甘示弱,由當時的總統甘迺迪公開宣示,傾全國之力,譜一個人類登月的美夢。
(甘迺迪/時為美國總統)
我國應當致力,在這個十年結束前達成目標,送人登陸月球並安返地球
美國公共電視PBS透過紀錄片,回顧登月當時的時代背景,那原來不是一個單純美好,且充滿希望的社會氛圍,相反的,當時美國正處於越戰潰敗後的動盪,及非裔美國人爭取民權經常抗爭犧牲,與貧富不均的憤怒之中,人們就算是明知道不切實際,也急欲追逐一個偉大的夢想。
(甘迺迪/時為美國總統)
這個國家應該做出承諾
(羅勃史東/紀錄片導演)
在登月相關的流傳神話中,大多都有處理到的是,甘迺迪總統發表演說,國會撥款,美國太空總署開始執行,我們為全人類實現了這個偉大的目標,但事實遠比這個要複雜多了,在甘迺迪承諾要在十年內將人類送上月球後,他幾乎是立刻就對登月一事表達嚴重疑慮
(Roger Launius/歷史學者)
負責預算的主管告訴他,美國太空總署已經瀕臨破產,我們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做
即便當時NASA指揮中心電腦處理程式的速度,甚至不敵我們今日所使用的手機,地球那一頭仍有超過六億人緊盯電視,期待夢想實現的一天。
(影片旁白)
阿波羅11號登月了 美極了
(歐巴馬/時任美國總統)
我還記得我坐在我祖父的肩膀上,當太空船準備降落在太平洋中央,人們要把它接回來,我們會走出門外,假裝他們看得到我們,不斷揮手歡迎他們回來
據說當年阿波羅計畫,經費預算從開始就是一筆「天文數字」,雖然最終計算是254億美元,但換算當前幣值也已突破1500億美元,這讓時任總統甘迺迪一度躊躇不前。
(甘迺迪/時為美國總統)
至少我們應該搞清楚,否則我們不應該花這種錢,因為我對太空不感興趣,我認為這樣很好,我認為我們應該知道相關的一切,準備好花費合理數字的錢,但我們討論的都是破壞我們預算的這些奇妙的支出
紀錄片蒐集還原許多重要史料,包括當時總統甘迺迪的內部會議錄音,也點出事涉政治永遠很難一刀切,影響因素錯綜複雜。
(Roger Launius/歷史學者)(聲音來源)
1963年對阿波羅計畫的嚴厲批評,開始從各個層面展現,所以甘迺迪總統擔心這種日益增長的批評,可能會危及他的連任前景,於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甘迺迪重提與蘇聯合作的想法,為什麼不一起做,包括攜手登陸月球
(甘迺迪/時為美國總統)
為什麼美國和蘇聯,應該為這種(登月)研究與建設的準備,做出重複的巨額支出
片中特別提到當時的美國太空總署,在性別及種族上欠缺多元,一名非裔軍官看似被擢升成首位太空人,卻始終得不到任何上太空的機會。
(Ed Dwight/太空人候選人)
他說,甘迺迪正在利用這一點來實現種族平等,所以不要跟他說話,不要與他交往,並且在六個月內,他將會消失不見
在美國人眼裡,登月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任務的實現,人類的成就正激勵著當時全球不分國界。
(羅勃史東/紀錄片導演)
整個太空計畫中最偉大的事情之一,也許最偉大的事情,就是它所產生的樂觀情緒,一種明天比今天更好的感覺,我們可以克服任何問題的感覺,甚至在那些反對太空計畫的人中間,也會洋溢出這種情緒,因此,當我們同時都在關注這件事的同時,也創造出了一種全球團結與共享的人性
就在人類登月屆滿50周年的今天,越來越多書籍和紀錄片相繼回顧那段歷史,因為當全球夢想家都以為,登月的下一步就是遷居月球,進而到火星度假,1972年最後一次阿波羅任務結束後,人類卻自此再也沒有去過月球,反而把重心轉往太陽系的其它行星。
(影片旁白)
歡迎登機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先後走入太空,2019年3月,美國副總統潘斯宣布,川普政府期望在2024年讓太空人再度登月,不少人憶起了那個人們最需要阿波羅11號的時刻,因為它展現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當人類再次深陷相同困境,有人說 我們確實可以再次探索月球,無論登陸是否已不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個夢想永遠都能振奮人心。
迪夢奇2024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劇演員出身的喬登.皮爾(Jordan Peele)憑藉首部
導演作品《逃出絕命鎮》(Get Out ,2017)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與原創劇本四項提名,他個人就以製片、導演、編劇三職包辦三項。對於一個新導演而言,這簡直是做夢。
.
此外,由於喬登.皮爾的非裔身分,也使他在本屆奧斯卡格外受矚。
.
在他之前,只有四位非裔導演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無人獲獎,其中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和貝瑞.傑金斯(Barry Jenkins)的執導作品即便獲得最佳影片,也依然攻不下導演獎。
.
在最佳原創劇本一項,入圍過的非裔編劇更少,僅有三位,分別是蘇珊.迪.帕斯(Suzanne de Passe)、史派克.李(Spike Lee)和約翰.辛格頓(John Singleton)。三人也皆未獲獎。
.
至於另一項喬登.皮爾所入圍的最佳影片,過去有九位非裔製片入圍,不過只有誕生過一位得主,就是《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2013)的製片兼導演史提夫.麥昆。
.
無論喬登.皮爾最終獲得哪一項獎,都將寫下影史新猷。
.
不過也有人會好奇,他有沒有可能成為首位以處子作拿下最佳導演的導演呢?
.
答案是否定的,執導首部作品就拿下最佳導演的例子居然還不少,共有六人,他們分別是:
狄爾.柏特曼(Delbert Mann)
《馬蒂》(Marty ,1955)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
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 ,1980)
詹姆士.布魯克(James L. Brooks)
《親密關係》(Terms of Endearment ,1983)
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
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
《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1999)
.
.
(圖為喬登.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