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不只迪化街與霞海城隍廟,家中長輩總說: 「想找道地台北味,就要到廟口!」
#大稻埕慈聖宮 廟口聚集一排數十年老攤,一早來這點碗鹹粥或滷肉飯配排骨湯、中午來幾盤熱炒與啤酒是阿伯們的日常,坐在大榕樹下吃飯對我來說卻相當新鮮。
豬腳湯、肉粥、原汁排骨湯、鯊魚煙等古早味,哪攤是你的心頭好呢?
迪 化 街 鹹粥 在 林昆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接地氣 》
正月十五,雨水。人們上班開工,神明更是忙碌,以前大龍峒這一帶,我們那角頭以萬和宮土地廟為中心,旁邊有王家祖厝,俗稱花市仔,這邊從耶誕前到農曆正月十五都是萬頭鑽動,不過隨著花市被搬到內湖,逐漸沒落了。卅年過去,不知道台北市的建設概念,究竟跳脫硬體為主的概念沒,老一輩口中所謂的造市,一種無形的商機、流動的經濟,而非整齊的大樓、漂亮的街廓而已。
穿過迪化街二段就是照片裡的和安宮土地廟,正巧遇到金獅團在元宵要繞境,小時候在這旁邊吃魚丸,後來魚丸店搬到附近,今天也特地去買了一斤回來,給孩子煮鍋蘿蔔魚丸湯。
這邊好吃的東西很多,出來污水廠對面三角窗的油飯、鹹粥、米粉湯三個攤子,還有隱藏版早餐,是我們老鄰居家所開的福州麵配肝連湯,話說我們這條從巷口到巷尾,印象中短短廿米出了四個建中(兩個在我家),三個北一女,在當年很嗆的。呵呵但我不是啊🤣,很邊緣。
今天也到改建的大龍市場去走走,進度很可以,攤商有店面的找店面,沒店面則是聚集在後方的公園臨時攤,一如往常巷子裡的無名油飯被秒了,9:10我看著前面一個小姐買走最後一碗,😢沒關係我到保安宮去找神明討拍拍,元宵很熱鬧,以前台北要選舉都會在這裡宣布起跑,四處繞一繞看見刺繡的出巡大旗,原來是台南四安境良皇宮所贈,兩間古廟素有往來,都是供奉保生大帝,而良皇宮就在台南西門路圓環,最有名的阿堂鹹粥對面。老闆阿堂我都叫他阿叔,以前常遇到當時還是立委的賴神,在趕高鐵上台北前,六點多去嗑一碗鹹粥。
回程路上我看到歌聯書局開了,老闆從年輕到老,守護這個書局,從旁邊的鐵皮屋搬到透天厝,從2樓賣唱片的時代,收到如今只剩下店門口的一隅陽光,他的頭髮白了認不出我了,我大聲地向他說一聲新年恭喜,他好開心。不只以前常常去幫媽媽買股票雜誌,其實我的王傑張雨生張信哲張惠妹張學友都是在那邊買的。
車上我還是忍不住,吃一顆剛煮好的魚丸,口味都沒有變。以前媽媽叫我們去買,回來一定會少一點,然後聽見她在廚房嘮叨著,奇怪是變貴了嗎?一百塊買的怎麼越來越少⋯⋯
迪 化 街 鹹粥 在 食物課 Foodie Studie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食物歷史課】再見大稻埕米粉湯
「大稻埕米粉湯」上個月底歇業了。
攤子的位置其實離一般認知的大稻埕有點距離,在重慶北路與市民大道路口的巷子裡。但其實大稻埕本就不止迪化街,從忠孝西路以北、民權西路以南、重慶北路以西、以及淡水河以東都算在內。
這一帶曾經是台北最繁華的地段,也藏著最多美味。太多了,再如何認真覓食,總會有遺珠。
這家就是曾被落下許久的其中一味,第一次來和常客聊天時,他們一臉「你居然不知道這家你還算台北人嗎?」的嫌棄樣貌。
嗯,我反省我慚愧我追悔莫及。
老店是炭火熬煮的湯頭,其實咱家吃不出差異,但那大鍋乳白色的湯裡堆著一隻豬的林林總總前世今生,每每逼得永遠在減重的小助教把持不住。
豬心豬舌總是熱門,還有最嫩的嘴邊肉、最看功夫的豬肺、每次點總被黑白切新手注目的QQ(=天梯=牙齦)和眼睛⋯⋯像散文〈豬頭家宴〉裡的:「每一盤每一碗,軟、糯、韌、脆、滑、粘、彈、酣,各種香味和口感卷裡生發,摧枯拉朽、勢不可擋。」
湯鍋裡煮著肉,熬出的湯頭滾著米粉,另一鍋鹹粥則是蝦米、膨皮、高麗菜、香菇與薑絲的組合。選擇困難,乾脆都吃吧。
年近80的老闆有點痀僂,但精神很好,誰點了什麼清清楚楚,也總是說:「你吃那麼多喔。」
對呀,因為什麼都想吃,只好又吃鹹粥又喝米粉湯,後來才發現可以各點半碗,啊,又能再多點幾樣小菜了。
該再多點幾樣的,鍋子裡還有好些豬雜不認得呢。
#小助教粥粥
#想了好久要放哪張照片最後還是選擇有老闆的
#留言裡有黑白切米粉湯
#太餓的人不要點開
嗯,去年沒了台南通伯碗粿,今年關了大稻埕米粉湯,
請告訴生無可戀的小助教還能吃什麼嗚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