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是逃避型依戀型人格嗎?
逃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每次對父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迴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記得小時候,是標準的「鑰匙兒童」,鑰匙兒童一詞,原本指的是二戰期間,父親徵招入伍、母親外出做工,衍生出幼童長期獨留家中的現象。後來,廣泛的被定義為:常常一人回家或在家,缺少家長監督的兒童;鑰匙兒童的父母工作到很晚,孩子年紀還小就拿到家裡的鑰匙,放學後回到家中空無一人。
回家坐在樓梯間發呆,為了聽到從門口傳來摩托車停好的聲音,等人回家,這樣的孤獨感即陌生從小油然而生。
某一天我陪朋友買鞋,在一個非常奇怪的時間點,接到媽媽的電話:她說為什麼我們之間都沒有話說,是家裡成員中唯一的兩個女生,為什麼我們卻這麼疏離?
當這個提問丟出來的時候,愛面子的我,硬撐著說:不知道誒。沒有給予這通電話正面回應就結束了話題,聽到對方哽咽的聲音,撐到回自己家崩潰大哭,當鑰匙兒童長大了之後,大人們可以天天陪伴你,卻像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一樣,錯過了彼此最需要陪伴的時間。
下週母親節,代表我跟媽媽也有一年沒說過話了。
最近的人類觀察是從自己與母親的相處關係,發現人對待事情的態度。
要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從她和媽媽相處的方式,去認識,屢試不爽,且透明。即便我們怎麼抗拒,這樣的連結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星盤裡的十宮代表母親,母親是如何影響妳的一生。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自己的星盤十宮,看母親、看事業,很神奇喔!
#母親節#母親#寫字#媽媽#日常#愛#照片是令人想念的阿筆
迴避型人格童年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依戀理論的提出者-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曾說,童年受損創傷的依戀關係,會讓我們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只要觸及童年受創的相似情境,就會引發猶如當時童年的無助及脆弱感,令我們動彈不得無法因應。而所謂的修復受損的依戀關係,恢復回應當下情境的自我能力,就是要能發展和重要他人及在人際關係中,具有彈性客觀的距離來進行關係互動和調節。
意思是要能離開「自我中心」的主觀位置,彈性移動自己的角度和位置,適時的拉出距離,有所進退的觀看關係的局面和情況。
比如:你正和一位重要的人共進晚餐,無論是你的朋友或是伴侶,亦或是親人,他現在看起來很疲倦,感覺起來沒什麼太大興致談天說笑,如果你只站在主觀位置看這樣的現象,你可能會無名火上揚,覺得有一種被辜負或被忽視的感覺,若是受害者情結引爆,還會出現覺得自己很倒楣,為什麼要被對方情緒壓迫和輕視對待?然後立刻出現對方式加害者,你是受害者的反應,接著引發一連串不悅的情緒和念頭,並可能因此想逃離或攻擊對方。
若你能具有依戀的安全感,相信對方不是要傷害你,然後試著換到對方的位置感受對方的情緒狀態,思考對方一天的生活脈絡,並且辨識對方的表情以來了解對方的內在情緒狀態。這時候的你,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對對方不滿及覺得受傷,而是有能力彈性移動,找到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範圍,留在關係裡繼續互動或對應。
這時候的你,可以嘗試問對方:「我發現了你看起來很疲憊,發生了什麼事?你會想要說說嗎?」
如果對方現在欲言又止,或看起來很無力煩悶,在安全的依戀關係下,我們會了解到這是對方目前的狀態,他的感受不太舒服及穩定,他需要時間整理和照顧他自己,但這不意謂著「我被冷落」、「我被拒絕」、「我被切割」。
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都有依戀關係的議題。因為童年不穩定及充滿危險的依戀關係,使他們建立成人關係時,也有較高的傾向往焦慮型的依戀關係和逃避型的依戀關係發展。
若是呈現焦慮型的依戀關係,則個體容易受環境和關係的對象影響,一有風吹草動、一個眼神一個口氣,都會引發個體的焦慮不安,彷彿有什麼可怕的事要發生了。而這些可怕的事,不外乎是:要被拋棄了、要被傷害了、要被厭惡了。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和重要性,因此對方一稍有眼神迴避、心不在焉,或是有心事狀,焦慮依戀者就會投射大量的自貶、自我羞辱和自我排斥在對方身上,很難去洞察及理解對方真實的存在狀態。
若是發展為逃避型的依戀關係者,則一感到對方的狀態不佳,或沒有如自己期待的表現(熱情、溫暖、專心、歡愉、好奇、樂中),就開始覺得可能自己會被批評、被厭惡或被不喜歡,而感到內心的壓力和苦惱。然而,他們不喜歡這種苦惱和情緒有壓力的感覺,他們阻止自己經歷這種關係中不明的狀態,所用的方式就是壓抑和切割,封閉及終止任何的互動和可能的接觸。
#受損的依戀關係,讓人在關係中總充滿不信任
因為過往受傷和人際挫折的經驗,讓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面對必須和人互動、和人建立關係時,充滿了無力和恐懼,而最大的影響是,他們對人已失去信任感。在無法對關係信任的情況下,他們就更執著認定被傷害和被背叛的可能。
為了擷取及警覺自己會被傷害及背叛的訊息,他們幾乎連一些非常小的問題都不放過。對沒有這種狀態的人來說,別人一時的口氣差或是冷淡,雖然會引發一些情緒變動,但內心的調節力和涵納度會幫助我們釋懷,及放過那一時間的人際小摩擦,不往自己身上加油添醋,添更多亂子。但若是對人際關係不信任,並因此時常感到不安全、焦慮、緊張、防衛的個體,就會從這一處小細節、小矛盾、小衝突中,衍生更多的主觀解讀及判斷,並發酵出更多的混亂情緒,和對方展開拉扯和糾葛。最主要的原因,即是潛意識中對關係的不安全依戀,激起衝動性的防衛,認為:「別人要來傷害和攻擊我了,我怎麼可以被他得成逞?我一定要做些什麼反擊!」
因此,具有不安全依戀關係的人,像是具有受害者情結個體亦有這樣的關係型態,很難和世界平和相處,也很困難維持友好和穩定的關係。若你自覺到自己正是理所當然的把人視為可怕的、敵意的、會傷害人的,那你一定也能深刻體會到自己內心的警戒系統有多強悍和激動。
#習得安全感,才有經驗關係美好的可能
停止反覆的明示、暗示自己「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從客觀的事實來說,每個人,包括你自己,都有可信任的時候和不可信任的時候。許多人際關係的情況,為了顧及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界限,我們無法以全然揭露的方式,為了得到別人的信任,完全曝光自己。
為了要求信任而要求別人全部不能隱瞞或是欺騙,要完完全全的照實說,在現實客觀的處境上,這是有困難的,包括商業之間、對手之間、職場關係或是家人關係,都有每個人自己想要保留的範圍,也有不想公開的部分。
要求沒有界限、沒有隱私的關係,才說能信任,基本上已是以不信任為前提,所進行的假設。認為:「只有完完全全的揭露和公開,沒有一絲個人的隱私,才能讓人信任」,這樣的假設,並不是為了建立信任感,而是為了掌控和預防,同時也是剝奪個人賦予的權利自由。
人是有權利決定如何處理和保留自己的資料、隱私、文件,在未經同意下,是不能強迫公開或暴露。如果,你因為一個人想要有個人隱私和界限,而採取不信任態度,並以不安全感反應對待,那麼你需要認知到:有問題的人不是對方,而是你。基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便想剝奪別人的自主權利、破壞別人的隱私界限,不僅國家政府不能這麼做、機關單位不能這麼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能這麼做。
如果沒有清楚的人際關係界限認知,那麼想要習得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就會遇到阻礙和拉扯,也不會真的如願的掌控得了別人的行動和情感,獲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人際關係。
習得安全感的關鍵,在於能辨識出一個人的心態和人格是否充滿問題。若是有穩定的情緒、成熟的人格狀態,以及具有尊重、合理的態度與人互動,那麼這一個人,就是來協助自己習得安全感的重要人士。在可以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下,開始練習尊重及合理的對待關係,有意識的善待及珍惜關係,不任意的做破壞界限和拉扯糾纏的互動方式。
你需要了解,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界限來保護彼此,讓自己的內在有安穩的空間,不任意的被侵犯和打擾。如果你體察自己也有這樣的需要,就要能推理到他人身上,理解別人也需要這樣的尊重和禮貌的對待。
當我們能先維護自己的安全範圍,我們才能在這世界和別人互動時,了解到該保持什麼樣的距離,以策彼此的安全。就像我們在道路上行車,希望彼此都平安,能共同前進,不受阻礙,因此更能了解保持適當距離,是保護彼此最好的同行方式。
讓關係真的能相伴,而不相絆。
#離開受害者情結,解開彼此的糾結
本文出自《受害者情結》_蘇絢慧
https://bit.ly/3dlFN1u
迴避型人格童年 在 RoadShow 路訊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留意下身邊有冇病患者啦!
#TO公主癌患者
坊間有「公主癌」呢個名詞,意指女生事事要人遷就,自我中心,以為自己係公主般時刻要受寵愛。
其實如果一個人有嚴重公主癌,可能確實係患上一種病,精神科醫生稱呢個病為人格障礙,患者可以係女性或男性。
人格障礙係指一個人嘅性格長期喺生活上造成人際關係方面嘅困難,患者難以控制自己情緒同行為,令自己、身邊人難過困擾。
人格障礙嘅成因並未完全確定,好大可能係天生或者因童年經歷而影響。
人格障礙可以分為以下10種:
1. 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可能就係公主癌嘅症狀,渴望權力同其他人嘅注目,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時常剝削其他人。
2. 偏執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成日覺得人哋對你有惡意,自己亦會憎恨其他人,造成跟身邊人嘅磨擦,容易會投訴同事、鄰居,可能會演變成忘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3. 類分裂型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完全冇興趣同任何人溝通,斷絕自己同世界嘅接觸。
4. 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 personality):思想行為古怪,有幻覺幻聽,有較大機會患有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5. 反社會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衝動而且唔識關心別人感受,唔會從錯誤中學習,唔少患者都有多次嘅犯罪紀錄,監獄裏有高達一半嘅人有呢種人格障礙。
6. 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自我價值低,時常有空虛感,好需要同別人建立關係,但又冇法子維持長久嘅關係,有自毀傾向。
7. 表演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自我中心,非常著重自己外表,時常過份誇張地表現出自己强烈嘅情緒,就好似覺得自己係世界嘅主角一樣。
8. 強迫型人格(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完美主義者,時常檢查事物,擔心自己做錯。有好高嘅道德標準,對身邊人有過高要求。
9. 迴避型人格(avoidant personality):緊張焦慮,冇安全感,缺乏自信,對批評相當敏感,傾向逃避社交。
10. 依賴型人格(dependent personality):被動,依賴別人為自己做決定,只做人哋想自己做嘅事。
參考資料: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黃美彰醫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睇精彩短片,即去:http://bit.ly/2IRwZ8a
迴避型人格童年 在 [分享] 不好的童年經驗分享- 看板FamilyCircl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都是個人經驗 就不發在心理相關的版
但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關爸媽對我心理的影響
所以用這樣的標題 發在家庭版
我成長在一個看起來很健全的家庭
爸爸原本是化工工程師
我三四歲之後決定改考老師回家照顧阿公阿嬤
媽媽是國小老師
我116理工碩畢
這部份看起來很好
雙薪家庭 個人學歷也不差
個人外在看起來也正向
但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 很封閉自己內心
沒辦法跟別人訴說內在情緒 往往是扮演開心果 卻很常自己一個人感到絕望
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是 最近失戀 才開始回溯自己的人生經驗
我以前的理想裡沒有愛情
因為媽媽的關係 解讀感情的存在是不好的 選錯人會造成家庭失和
爸媽在我小時候就會吵架
我媽平常在學校是一個好老師 同事也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但在家裡 卻沒有媽媽的樣子
是個歇斯底里的人 很容易情緒化
在家不做家事 都是阿公阿嬤在做
對我跟我弟常有語言或暴力以及負面的行為
同年的性格建立就不完整
甚至有其他親戚說 阿公說過 如果我媽再繼續打我跟我弟
他在冰箱後面有藏水果刀 就拿出來好好修理我媽
雖然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但想想也是很嚇人
因為我媽是老師 所以在學校我會被放大檢視
成績不好 作業不會寫 沒簽聯絡簿
我媽就會說 我爸讓我們放牛吃草
老師在聯絡簿上留字 我回家就會被媽媽罵或打 變得自卑
甚至想著 為什麼我這麼不開心 為什麼媽媽這麼壞
如果我沒有被生下來 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受這些苦
但小時候沒有足夠的勇氣做衝動的事 所以就一直活到現在
所以年幼的我 對於母性的角色建立就有偏差 以為別人的媽媽也這樣
對感情也有錯誤的理解 極其悲觀 甚至拒絕接受 很早就說不想結婚
家裡爭吵的狀況直到我小學畢業 爸媽離婚
學校老師問我弟會不會很傷心 我弟說 不會 很開心
後來漸漸長大 發現自己還蠻會考試
尤其後來念男校 同學之間就是比分數 不會有什麼奇奇怪怪的老師加分
我就開始有自信 也覺得只要靠分數就可以獲得認可 就成為很驕傲卻很讓人討厭的好學生
後來高中爸爸過世 可以說生活跟精神的支柱倒塌
所有的親戚都要我們堅強 節哀
以一個中學生的腦容量 身為長子 堅強意味著要負起責任 照顧家人
所以我就覺得考好大學很重要 可以賺錢 有擔當
於是所有的悲傷都往肚裡吞 當做沒事 內心不想承認有這樣的憾事發生
落榜後重考的過程 也起了一個很本質的變化
因為覺得自己是肩負重任在受苦
我開始會鄙視那些看起來很幸福的人 無法感同身受那些快樂
路上玩樂的同學 開開心心出遊的男男女女
我都會跟自己說 那是因為我對自己有期待 不想浪費人生 也開始厭女
這些不知亡國恨的庸民早晚會嘗到苦果
產生比以前更過度的自卑與自負
即使上大學之後 因為對於感情有本質上的抗拒 就沒有談戀愛
認為友誼就可以帶給我很大的滿足
升學的過程中也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也很焦慮 痛苦
必須要以這個社會認可的標準 來自我要求
只用達成目標來驅動自己 不帶有個人的喜好在裡面
但又會因為高度自我要求 失去個人價值而不甘心
媽媽在大二因乳癌過世
畢業後 交友圈變小 就開始透過交友軟體認識朋友
原本以為交朋友就是提供一些樂趣笑話給別人 但也讓很多人誤以為有發展機會
後來在發生關係之後 我發現我沒辦法跟別人談感情 所以都拒絕對方
即使有遇到心動的對象 也隨他消逝
這樣的行為持續好一陣子
直到後來遇上一個自己認為可以發展的對象 我也答應交往
交往之前的相處都很快樂有趣
但交往後 發現自己也會異常歇斯底里 被兩個人的關係束縛 框限
並且沒有辦法理性討論自己的想法
只覺得世界很糟糕 沒有辦法思考兩個人未來要走到哪裡去
尤其對於對方談到家長的時候 格外恐懼
於是提議分手但持續連絡 直到他發現我與其他人發生關係
覺得被欺騙 決定結束
失戀之後 我開始思考我在關係裡為何不平靜
才發現 是因為媽媽造成的心理陰影 跟錯誤的家庭經驗
家反而是不安全感來源 離開家 或者不在家庭關係裡 反而安全
心理學來說 是逃避型依附 會尋求依賴 但對穩定關係感到悲觀 沒有期待
使我無法像正常的人一樣談戀愛 理性在關係中規劃未來
回憶童年經驗 發現自己對世界懷著恨意 抗拒認同社會價值
不被媽媽接納 沒有得到肯定與回應 也造成對關係不信任的投射
害怕其他人也一樣會拒絕我 排斥我
尤其家暴的部份 讓我對於親密關係非常恐懼
在小時候想要尋求關心或照顧的時候 沒有被滿足
甚至是被用負面的方式對待
交往的當下 無法在關係裡安定 是更早期 更深層感受造成的影響
也投射出自己雖然需要感情依附 卻又聯想到童年的過去
對於尋求媽媽的照顧不得其門而入 甚至是被拒絕 斥責
在關係中 也往往會把女方角色 連結到潛意識裡的媽媽 與曾經帶來過的傷害
實際上的狀況 我已經記不清楚
但有印象以來 上小學前 我無法正視媽媽眼睛 只覺得媽媽很兇很可怕 想逃避
甚至到長大 都還覺得正視別人眼睛會畏縮膽怯
小學後才有印象 自己是因為什麼事被打被罵
最近體認到這些成長經驗的創傷 跟弟弟討論
他才說 他其實也很恨媽媽
對他的影響是 做事情會裹足不前 過度思考 很害怕任何事情出錯 或說話造成誤會
也不認為找對象會讓自己的人生有比較好
人生態度上是差不多的悲觀
因為媽媽已經過世 他個人的人生經驗已經沒辦法追溯
但想跟各位分享的是 家庭經驗會真真實實的影響子女的成長
我過去的價值觀偏差是在個人的內在層面 對於自我的壓縮 與感情價值的否定
沒有體現在傷害他人的部份 或許是不幸中的大幸
或許每個人的家庭經驗都有些不同
但認識自己 跟過去的成長經驗 對於未來 跟對養育小孩 都會有很重要的影響
希望藉由自己折騰三十年的人生經驗 給大家一些想法
也希望台灣的下一代都可以成長在健全的家庭
PS:今天跟弟弟討論 問他 你有印象以前有沒有被媽媽打或罵嗎
比如多久打一次 或者情緒不好的頻率如何
被打的時候家裡還有其他人嗎
他說 不是多久打一次 是寫一次作業就被捏被打幾十次 每天
而且有時候阿嬤跟爸爸也在 但不是每天在家
真的被打很兇 阿嬤也沒辦法阻止
他一直以來都很恨媽媽 我也不懂他為什麼這麼恨
但他卻說 他有印象自己被打
可是我被打得比他還兇 而且是從他上小學有記憶以來就是
樓下的鄰居都跟親戚說 你們家媳婦怎麼打小孩打成這樣 都一直哭不停
小學的時候 媽媽在聯絡簿上寫 小孩不聽話 不服管教 爸爸放牛吃草
老師對我們兄弟的態度就產生本質上的偏差
但爸爸在事後對老師表示 這些話有失公允
老師卻覺得爸爸是在袒護小孩 拒絕對話
因為媽媽都會通電話直接跟老師說他是受苦的一方
反而更加深老師對我和我弟的偏見
弟弟小我兩歲 所以他小一我小三 就表示 我在小一小二就已經被打
但我現在卻一點記憶都沒有 (可能已經選擇性遺忘
我弟還說 看我被籐條抽他嚇到 但我好像已經沒有反應放棄掙扎
他說 對我造成的精神傷害 是遠大過肉體傷害的
後來媽媽生病 我很認真的覺得可以照顧他 等他開刀 陪他回診
反正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孝順是好的
我弟反而覺得奇怪 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
以前我們被打被罵 你都不記得了嗎
但事實上我真的沒有記憶了 也不記得自己被打過多少次
所以進入交往關係時 像是被抽空靈魂一樣
會很恐懼 但沒有辦法自己思考跟行為
這或許就是小學時期 媽媽造成的陰影
連結到潛意識裡的恐懼跟無自我的狀態
也因為小時候沒有可以信任與安定依附的對象
在關係中 被愛表示對方信任自己
但自己情緒認知上並不完全知道什麼是信任
造成行為會使人感受不到信任與否 或心態上逃避依附對方
對於親密關係的互動也很難完全打開心防
只能一直有所保留的讓自己有空間躲避
來避免小時候 意識裡記得的受傷經驗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 原來自己人生遺失了這麼一大塊記憶
也算是解開一道心理過不去的謎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28.19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amilyCircle/M.1605900766.A.ED4.html
※ 編輯: KEEPSMILE796 (223.139.28.191 臺灣), 11/22/2020 19:31:33
※ 編輯: KEEPSMILE796 (223.140.60.255 臺灣), 12/01/2020 01:16: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