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是逃避型依戀型人格嗎?
逃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每次對父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迴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記得小時候,是標準的「鑰匙兒童」,鑰匙兒童一詞,原本指的是二戰期間,父親徵招入伍、母親外出做工,衍生出幼童長期獨留家中的現象。後來,廣泛的被定義為:常常一人回家或在家,缺少家長監督的兒童;鑰匙兒童的父母工作到很晚,孩子年紀還小就拿到家裡的鑰匙,放學後回到家中空無一人。
回家坐在樓梯間發呆,為了聽到從門口傳來摩托車停好的聲音,等人回家,這樣的孤獨感即陌生從小油然而生。
某一天我陪朋友買鞋,在一個非常奇怪的時間點,接到媽媽的電話:她說為什麼我們之間都沒有話說,是家裡成員中唯一的兩個女生,為什麼我們卻這麼疏離?
當這個提問丟出來的時候,愛面子的我,硬撐著說:不知道誒。沒有給予這通電話正面回應就結束了話題,聽到對方哽咽的聲音,撐到回自己家崩潰大哭,當鑰匙兒童長大了之後,大人們可以天天陪伴你,卻像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一樣,錯過了彼此最需要陪伴的時間。
下週母親節,代表我跟媽媽也有一年沒說過話了。
最近的人類觀察是從自己與母親的相處關係,發現人對待事情的態度。
要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從她和媽媽相處的方式,去認識,屢試不爽,且透明。即便我們怎麼抗拒,這樣的連結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星盤裡的十宮代表母親,母親是如何影響妳的一生。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自己的星盤十宮,看母親、看事業,很神奇喔!
#母親節#母親#寫字#媽媽#日常#愛#照片是令人想念的阿筆
迴避型依戀人格 相處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的,是關於「#迴避型依附者的相處模式」。
為何要談這個呢?我們這幾年開了不少跟兩性相處相關的課程,無論是【戀愛大人學】,或是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都有講到關於依附理論、或是依附障礙造成的相處衝突。
很多情侶都是「焦慮依附」跟「迴避依附」(逃避型依戀)的組合,以至於很多伴侶衝突以及溝通障礙,都是源自於這兩種狀態的底層衝突。
事實上,很多同學問我的問題,或是最近我們開設Podcast問答信箱後有不少兩性關係的問題,常常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就是因為彼此不理解對方:焦慮型依戀者不了解逃避型依戀者,逃避型依戀者也同樣不了解焦慮型的另一半。
所以這次我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到底該怎麼跟迴避型、逃避型的人來相處。
但我也要先說,我終究不是諮商心理師,對於依附理論還有心理學,雖然這幾年看了不少書,但並不敢說有很全面的理解。只是因為自己算是非常明顯的「迴避型人格」,所以本次就以我的狀態,來跟大家解釋迴避型的人到底都在想什麼,以及為何這麼想。
我不敢說這能完整套用在每個迴避型的人身上,但或許閱讀過後,你會對我們這種人能有更多一些的認識。
迴避型的人最常見的問題(或該說是迷思):
迴避型人格並不需要跟人產生連結?討厭談戀愛?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認知,因為迴避型的人並不是不需要人喜歡,也不是討厭跟人產生關聯,當然也需要交朋友或是談戀愛的。只是,迴避型的人普遍有著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
所謂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就是我們根源上會覺得,自己以外的人都不安全、也不可靠,跟陌生人走太近很麻煩、很耗神、甚至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要比擬的話,迴避型的人其實很像森林裡的小兔子,接觸到陌生人時,會遠遠地警戒、觀察,除非覺得對方確實是可以讓人安心、能理解我們、不會很麻煩,才有可能慢慢靠近。要是初期就覺得這人好像很危險、或是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就可能會巧妙地逃走。
你可能會覺得,這也太奇怪了吧?
我不否認。可是會成為迴避型的人,據說都是原生家庭或小時候,曾有過讓他們覺得自己以外的他人似乎不太可信的經歷。
可能是跟父母關係冷淡,也可能是父母不太可靠,聽過我的【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大概也就知道我小學時期遇過嚴重的霸凌,很小的年紀就看過人類的黑暗面,所以對他人總會預設地覺得:「先不要太相信人,先拉遠距離好好觀察再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編工商
對這段故事有興趣,以及想知道後續的,歡迎來參加我們的【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學會策略思考、讓你別再只是直球對決】>>https://bit.ly/3qYqum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之,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就算之後成長了,事業很成功,或是能力不差,在人際關係上還是會很害怕跟別人一下子靠太近。因為萬一發現別人很難相處怎麼辦?萬一被別人拒絕或傷害怎麼辦?不然,就是覺得別人不可靠,不要隨便讓自己依賴別人,因為最後可能會被丟下還是得靠自己。總之,就是因為會有這樣的擔憂,所以才會顯得比較對人冷漠以及不太願意主動靠近社交。
也因為是這樣的思維,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在戀情上都會跟焦慮型的人走比較近。
因為焦慮型的人跟迴避型的人剛好相反,焦慮型的人比較像是熱情的柴犬。他們看到你好像不錯,就會伸著舌頭、很熱情地不斷主動靠近。
迴避型的人一開始會不適應,但推開或逃避幾次後發現柴犬不為所動,就會覺得:「啊,有人這麼喜歡我,這人應該是真心的,而會覺得有某種程度的安心。」
但當然,真的兩人交往之後,焦慮型的過度黏膩與過度需要知道細節,又會讓迴避型的人覺得麻煩跟被控制。於是,雖然一開始被這類人吸引,但後續相處過後,就常會因為太過黏膩而開始想逃走。
這時候,迴避型的逃走,會引發焦慮型的焦慮,於是就想黏得更緊,往往就會讓狀況不可逆了。
也因此,你如果是焦慮型的人,你得充分理解迴避型這心情,讓自己能「始終不嚇到對方」。
至於溝通上,也得採取不會讓對方想逃走的方式。這部分因為比較複雜,有各種變型,所以如果你與伴侶之間長期有類似「你追我逃」的困擾,那我很推薦你來參加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課程。
老師會借助心理學,幫助大家對於「怎麼跟焦慮型/迴避型的人相處」有更清楚的概念!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
>>https://bit.ly/3cJKPq7
迴避型依戀人格 相處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戀理論的提出者-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曾說,童年受損創傷的依戀關係,會讓我們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只要觸及童年受創的相似情境,就會引發猶如當時童年的無助及脆弱感,令我們動彈不得無法因應。而所謂的修復受損的依戀關係,恢復回應當下情境的自我能力,就是要能發展和重要他人及在人際關係中,具有彈性客觀的距離來進行關係互動和調節。
意思是要能離開「自我中心」的主觀位置,彈性移動自己的角度和位置,適時的拉出距離,有所進退的觀看關係的局面和情況。
比如:你正和一位重要的人共進晚餐,無論是你的朋友或是伴侶,亦或是親人,他現在看起來很疲倦,感覺起來沒什麼太大興致談天說笑,如果你只站在主觀位置看這樣的現象,你可能會無名火上揚,覺得有一種被辜負或被忽視的感覺,若是受害者情結引爆,還會出現覺得自己很倒楣,為什麼要被對方情緒壓迫和輕視對待?然後立刻出現對方式加害者,你是受害者的反應,接著引發一連串不悅的情緒和念頭,並可能因此想逃離或攻擊對方。
若你能具有依戀的安全感,相信對方不是要傷害你,然後試著換到對方的位置感受對方的情緒狀態,思考對方一天的生活脈絡,並且辨識對方的表情以來了解對方的內在情緒狀態。這時候的你,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對對方不滿及覺得受傷,而是有能力彈性移動,找到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範圍,留在關係裡繼續互動或對應。
這時候的你,可以嘗試問對方:「我發現了你看起來很疲憊,發生了什麼事?你會想要說說嗎?」
如果對方現在欲言又止,或看起來很無力煩悶,在安全的依戀關係下,我們會了解到這是對方目前的狀態,他的感受不太舒服及穩定,他需要時間整理和照顧他自己,但這不意謂著「我被冷落」、「我被拒絕」、「我被切割」。
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都有依戀關係的議題。因為童年不穩定及充滿危險的依戀關係,使他們建立成人關係時,也有較高的傾向往焦慮型的依戀關係和逃避型的依戀關係發展。
若是呈現焦慮型的依戀關係,則個體容易受環境和關係的對象影響,一有風吹草動、一個眼神一個口氣,都會引發個體的焦慮不安,彷彿有什麼可怕的事要發生了。而這些可怕的事,不外乎是:要被拋棄了、要被傷害了、要被厭惡了。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和重要性,因此對方一稍有眼神迴避、心不在焉,或是有心事狀,焦慮依戀者就會投射大量的自貶、自我羞辱和自我排斥在對方身上,很難去洞察及理解對方真實的存在狀態。
若是發展為逃避型的依戀關係者,則一感到對方的狀態不佳,或沒有如自己期待的表現(熱情、溫暖、專心、歡愉、好奇、樂中),就開始覺得可能自己會被批評、被厭惡或被不喜歡,而感到內心的壓力和苦惱。然而,他們不喜歡這種苦惱和情緒有壓力的感覺,他們阻止自己經歷這種關係中不明的狀態,所用的方式就是壓抑和切割,封閉及終止任何的互動和可能的接觸。
#受損的依戀關係,讓人在關係中總充滿不信任
因為過往受傷和人際挫折的經驗,讓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面對必須和人互動、和人建立關係時,充滿了無力和恐懼,而最大的影響是,他們對人已失去信任感。在無法對關係信任的情況下,他們就更執著認定被傷害和被背叛的可能。
為了擷取及警覺自己會被傷害及背叛的訊息,他們幾乎連一些非常小的問題都不放過。對沒有這種狀態的人來說,別人一時的口氣差或是冷淡,雖然會引發一些情緒變動,但內心的調節力和涵納度會幫助我們釋懷,及放過那一時間的人際小摩擦,不往自己身上加油添醋,添更多亂子。但若是對人際關係不信任,並因此時常感到不安全、焦慮、緊張、防衛的個體,就會從這一處小細節、小矛盾、小衝突中,衍生更多的主觀解讀及判斷,並發酵出更多的混亂情緒,和對方展開拉扯和糾葛。最主要的原因,即是潛意識中對關係的不安全依戀,激起衝動性的防衛,認為:「別人要來傷害和攻擊我了,我怎麼可以被他得成逞?我一定要做些什麼反擊!」
因此,具有不安全依戀關係的人,像是具有受害者情結個體亦有這樣的關係型態,很難和世界平和相處,也很困難維持友好和穩定的關係。若你自覺到自己正是理所當然的把人視為可怕的、敵意的、會傷害人的,那你一定也能深刻體會到自己內心的警戒系統有多強悍和激動。
#習得安全感,才有經驗關係美好的可能
停止反覆的明示、暗示自己「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從客觀的事實來說,每個人,包括你自己,都有可信任的時候和不可信任的時候。許多人際關係的情況,為了顧及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界限,我們無法以全然揭露的方式,為了得到別人的信任,完全曝光自己。
為了要求信任而要求別人全部不能隱瞞或是欺騙,要完完全全的照實說,在現實客觀的處境上,這是有困難的,包括商業之間、對手之間、職場關係或是家人關係,都有每個人自己想要保留的範圍,也有不想公開的部分。
要求沒有界限、沒有隱私的關係,才說能信任,基本上已是以不信任為前提,所進行的假設。認為:「只有完完全全的揭露和公開,沒有一絲個人的隱私,才能讓人信任」,這樣的假設,並不是為了建立信任感,而是為了掌控和預防,同時也是剝奪個人賦予的權利自由。
人是有權利決定如何處理和保留自己的資料、隱私、文件,在未經同意下,是不能強迫公開或暴露。如果,你因為一個人想要有個人隱私和界限,而採取不信任態度,並以不安全感反應對待,那麼你需要認知到:有問題的人不是對方,而是你。基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便想剝奪別人的自主權利、破壞別人的隱私界限,不僅國家政府不能這麼做、機關單位不能這麼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能這麼做。
如果沒有清楚的人際關係界限認知,那麼想要習得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就會遇到阻礙和拉扯,也不會真的如願的掌控得了別人的行動和情感,獲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人際關係。
習得安全感的關鍵,在於能辨識出一個人的心態和人格是否充滿問題。若是有穩定的情緒、成熟的人格狀態,以及具有尊重、合理的態度與人互動,那麼這一個人,就是來協助自己習得安全感的重要人士。在可以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下,開始練習尊重及合理的對待關係,有意識的善待及珍惜關係,不任意的做破壞界限和拉扯糾纏的互動方式。
你需要了解,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界限來保護彼此,讓自己的內在有安穩的空間,不任意的被侵犯和打擾。如果你體察自己也有這樣的需要,就要能推理到他人身上,理解別人也需要這樣的尊重和禮貌的對待。
當我們能先維護自己的安全範圍,我們才能在這世界和別人互動時,了解到該保持什麼樣的距離,以策彼此的安全。就像我們在道路上行車,希望彼此都平安,能共同前進,不受阻礙,因此更能了解保持適當距離,是保護彼此最好的同行方式。
讓關係真的能相伴,而不相絆。
#離開受害者情結,解開彼此的糾結
本文出自《受害者情結》_蘇絢慧
https://bit.ly/3dlFN1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