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枝椅的虧欠]
廿多年前,香港人移民加拿大,會去購買整套的酸枝家具,寄箱船運到彼邦。那些年酸枝家私相對較化算,木材靚,師傅手工好。隨歲月洗禮,家具越變越美麗。
到了外國,才知道這些家具的矜貴。加拿大房子大,買IKEA家品的品質已經算是不錯,當地便宜的家具很多,貴價的,一般人買不起。
而這些酸枝家俬,竟成為了緊急回流家庭,送親友的最名貴禮物。
多倫多Suburb獨立屋林立的小街,住了亞裔華裔印度裔,白人是小數。大部份人各家自掃門前雪,唯獨一對黑人夫婦Mary和James熱情又善良,我們笑說,他們像「街坊福利會主席」。
Mary來自加勒比海島國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丈夫來自南美洲北部的圭亞那(Guyana)。兩人祖先都是來自非洲,因十八世紀的奴隸買賣而離開祖家。移民加國後,太太從事護理,丈夫則做工程,子女都已在加國落地生根。現在已退休。
我們住這街廿多年,知道每戶情況。誰家剷雪機剪草機壞了,他們都會協助修理。近來有人在大房子裡成立非法劏房,租客不停更換,後花園一團糟,James向市政府舉報過,但不得要領,James很氣結。
搞非法劏房的人來自中國內地,James和我們認識很久,我也要花心思解釋,我們來自香港,有點不同。但在加拿大要解釋這一點,也不容易。
閒時James看球賽,花很多時間料理前花園。他的前園的草,永遠是綠油油茂盛的,你看過草坪的邊緣像地毯一樣彎下去的嗎?在加拿大,your lawn your fate.你的前園漂亮,你的臉上便有光。
「亞洲」在他們心目中很遙遠,James儲了很久的錢,花巨額參加了一次「遠東旅行團」。他們數年前參加旅行團到中國旅遊,登長城遊長江,短暫到過香港。路經香港時,他們到離島長洲拾了一塊木頭,把香港區旗黏上去。當他們把木頭展示給我看,我看到笑不攏嘴。在他心目中,香港就是中國南的一個城市,你們之間有甚麼瓜葛,他很難了解。
James和Mary的子女長大,都搬走了,去了加拿大另一個省份。他女兒是加拿大皇家騎警,很強壯。那時香港反修例運動,她那位騎警女兒反而告訴我,她支持香港示威者。但談到Black Lives Matter,她一定站在非洲裔美國人的那一邊。
「遠親不如近鄰」,他知道我家人情況,我請他們多關顧。每年探親,我會從香港帶點茶葉或中式餅食,毃門探望。他們會招呼我入厨房,吃件餅飲杯茶閒話家常。
去年夏天,家人急病,我由香港打長途電話到加拿大請這兩位鄰居幫忙。Mary是退休護士,即使面對疫情威脅,無人願意去醫院,她還是二話不說開車把家中老人送往醫院治理,如救命恩人。到我買了機票飛到那邊,已是一星期後的事。
反而是老人始終介懷。出院的時候堅持不讓Mary開車接走,我又花了很多心思安排一個香港移民朋友接老人出院。
後來我們賣屋回流,把家具送人。Mary很喜歡我們的酸枝椅子,幾十年前師傅的手藝加上靚木材,今日難找。她拿走了幾張酸枝椅,配襯她的西式家具也甚美。她還很客氣,不想接受免費禮物,偷偷把一點錢放入一張Thankyou Card塞了給我。他們有舊派人的禮儀。
我們承諾她,上飛機前把最後一張酸枝椅送她。然而,往飛機場的車到了,我回到屋子裡,赫然發現那張酸枝椅不翼而飛,原來家人把它送了別人。我很怕失信於人,怒火中燒,反而是Mary安慰我:「不要緊,椅子主人應該忘記了。」
對於「非我族裔」,部份香港移民還是十分抗拒。我家老人,曾經不讓我到訪芝加哥,說「黑人區很危險」;又不准我叫Uber,原因是開車的都是有色人種,的確我坐Uber時,跟印度新移民談得興緻勃勃的。而士嘉堡住很多斯里蘭卡人,我條街也有一個印度家族,男戶主是開計程車的。
每次聽到移民廿多年的老人跟我投訴「黑人怎樣」,我就拿Mary James跟他們討論。「全條街對我們最好的,不是香港人鄰居,而是Mary and James, 他們不是黑人嗎?」老人曾經說過,Mary和 James的皮膚黑得發光,我卻覺得極漂亮。
他們的心,最漂亮。
直到今天,Mary和 James都有電郵跟我聯絡,上飛機前,我悲從中來,Mary抱着我的肩,我忍不住在她懷裡哭了出來。Mary仁慈地安慰道: 「Vivian, you have done all you could do.」 我哭得更厲害。
(專欄原刊於明報,此為增訂版,朋友指正此套家具為黃花梨, 不是酸枝)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退休護士徐玉英(Joyce),將全副精力放在照顧最有需要的孤寡老人身上,默默地「幫得一個得一個」,這大愛無私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香港社會亦需要更多好像Joyce這樣的有心人。 香港人口持續老化,有高官曾經說過「當大家都120歲時,60歲啱啱係中年」的言論,但無論「中年人」還是「老人」,人類作為群居...
退休護士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退休護士表示,家人畢竟也是一般民眾,當然會擔心,但因為我就是想站出來,為國家盡一份心力。
嗚嗚嗚嗚謝謝你們QQ
#YVD #退休護士
退休護士 在 罕病歌手Seven-向麻煩say"Y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原諒我不想打標點符號了 視力退太多 懶了)
深沉的無力感如沉入深海的遺駭靜置等待腐朽
來說個溫聲的故事 故事名稱有點驚悚-抓交替
話說 上週五回醫院抽血和做心臟超音波檢查
抽血在舊棟 打著手杖走到抽血櫃枱領了號碼牌
但我看不到燈號和櫃枱位置 請志工協助
第一棒志工媽媽協助我完成抽血
問我都一個人來醫院嗎?
我說 大部份是 因為大家都要上班
她誇我好勇敢
其實 我也很想有人陪啊~心裡的os
志工帶我到大門口 我說可以自己走去新大樓
沿著花圃慢慢游去 半路一個男子對我說”對!直直走!再過一個馬路就是醫院了!”
我轉頭矇矓地尋著聲音來源 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男子
口罩下的我聲音有點小 用力回應他一聲謝謝! 繼續往前走去
路口一堆人在等過馬路 身後又傳來剛才那位男子的聲音
“現在是紅燈!妳還不能走哦~綠燈我再告訴妳!”
我又連聲道謝著
“好!綠燈妳可以往前走了!”
男子語畢
我的左手肘被一名女子拉住 她說”我帶妳過去!妳要去醫院嗎?”
我說是!也詢問她是否同路?擔心不同路會擔誤她的行程
她回說也是要去醫院
第二棒熱心民眾將我安全送達一樓電梯口 對一旁等電梯的小姐說”她要去五樓 麻煩帶她進電梯!”
於是 我又被第三棒熱心民眾帶進了電梯
電梯門開啟 我走向志工櫃枱
第四棒個子嬌小的志工媽媽快步走出櫃枱 親切地說”啊~妳來啦!”
於是 我又非常穩妥地被送進了檢查室
這位醫檢人員去年為我做過檢查
她有些遲疑地問”妳之前好像沒有打手杖?”
對呀~我視力退很多….這句話最近常常掛嘴邊說明
去年來檢查時還在做心臟手術評估
而今那道原已經淡化的開胸疤痕顏色再度鮮明
這些檢查流程都是我自小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這間醫院的許多診間和角落
在我生命當中都流淌著淚水與回憶
回程我和志工媽媽再度開心交談
她是這所醫院退休的護士
家有三姐妹 爸爸希望家中有女兒可以當護士
只有她這個么妹考上護專
“其實我當年還考上北一女 但我爸怕我沒上大學 一樣要考公務員 所以要我去唸護校 但他怎麼不覺得 我可以考上醫學院呢?”
我聽著一生奉獻給醫謢前線的退休護士
說著那十幾歲女孩相隔數十年心中的小小缺憾
她父親也在這間醫院的加護病房離世
我衷心地不斷對她說 謝謝有妳們的付出和奉獻”
她送我到醫院外的路口 我繼續等紅燈
左手肘又被一名熱心女子握住
帶我過了馬路 她也要搭捷運
沿途還幫我報讀了街邊種植的樹種
第五棒的女子步伐很快 我不好意思請她走慢點
沿路我們聊天 彷彿相識已久的友人般
她和我要搭的捷運是反向向
將我帶到等候區 又主動交待我前方在等車的女子
請她帶我上車
於是第六棒熱心路人接手
我被安頓好坐在博愛座上
也和這位陌生女子聊天
她說”台灣人都很熱心的!”
這句話我今天體會特別深啊~
下了捷運我踩著有點搖晃的腳步走著回家的路
下了天橋 又一位女子輕拍我肩膀 問我要去哪裡?
其實我家離捷運站很近
但我仍然接受了第七棒熱心民眾的協助
她問我為何不申請導盲犬?
她說她是導盲犬協會的寄養家庭
我說我是導盲犬協會的發起人之一
因為身體緣故 我無法使用導盲犬
要幫狗洗澡 帶大小便 對我來說都是身體的負擔
不然之前有一隻走很慢的導盲犬很適合跟我配對
我們歡喜地相認 短暫的交談
這一個下午的醫院之旅
有七個人協助我行走 有一位聲控我方向
感覺手臂不斷有人一棒又一棒地抓交替-真幸福啊~
近來視力退化影響日常生活層面愈來愈廣
心態和生活都必須調整
怕麻煩別人的個性也是
別人不怕麻煩的協助我
對於每一隻主動支援的手
都心懷萬分的謝意!
愛的抓交替故事 溫馨結局
退休護士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退休護士徐玉英(Joyce),將全副精力放在照顧最有需要的孤寡老人身上,默默地「幫得一個得一個」,這大愛無私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香港社會亦需要更多好像Joyce這樣的有心人。
香港人口持續老化,有高官曾經說過「當大家都120歲時,60歲啱啱係中年」的言論,但無論「中年人」還是「老人」,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相信大部分都不會想獨居的。今集《小記講故》就帶大家去探望一下,現在無奈變成「獨居老人」的余國健伯伯,關心一下他最新的生活狀況。 (#港故小記)
重溫▶http://bit.ly/KongGu_Angel
第132集《墳場上的白衣天使》
余國健伯伯和蕭燕珍婆婆相愛到老的故事:
第76集《遲來56年的婚照》▶https://www.facebook.com/oncckonggu/videos/10155863709262655/
第54集《但願與你到白頭》
▶https://www.facebook.com/oncckonggu/videos/488625621524245/
#港故 #oncckonggu #in妹 #無依長者 #貧窮 #身後事 #早死早着 #死得安樂 #生老病死 #墳場 #安葬 #退休護士 #白衣天使 #徐玉英 #心靈關懷 #香港紅十字會 #人道年獎 #余國健 #蕭燕珍 #居家安老 #關愛病患基金會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YujkhNcowc/hqdefault.jpg)
退休護士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家傳戶曉,在剛過去的清明節,你也有親歷類似情景嗎?
「呢啲無依靠嘅人,佢哋多數都會話撒灰,因為佢哋覺得做咗墓碑,根本都唔會有人去獻花或者拜祭。」退休護士徐玉英(Joyce),道出了香港一些孤寡老人的心結與悲哀。
關愛最有需要的老人
Joyce曾經在公立醫院服務接近三十年,接觸過無數老弱病人,深深體會他們患病後身體及心靈需要。醫療界出身的她,於是在十年前創立「關愛病患基金會」,專為那些又有病、又年老、又沒錢的一群提供服務:「我發動一啲退休護士、義工,或者係受訓嘅陪診員,上去呢啲老人家屋企,抄低佢所有覆診日期,然後搵義工打電話提佢,如果佢再有需要,我就去搵陪診員。」
陪伴孤寡老人 走人生最後一里路
除了關顧孤寡老人的日常醫療需要,Joyce亦會陪伴他們「迎接死亡」:「我一直陪住佢哋,嚟解決佢哋心靈上面嗰個枯乾、缺乏或者驚恐,咁佢唔使再擔心。無論佢信咩宗教或者民間概念,覺得有靈魂好冇靈魂都好,全部我都會幫佢哋安葬好。我會提醒佢哋『你赤身嚟到呢個世界,你就赤身走』,唔好帶住任何事情,一定要死得安樂。」
長者的心靈需要
曾參與醫院院牧工作,令Joyce更明白病人的心靈需要,服務過的對象包括至親:「我爸爸因為癌病,2009年過身,當時佢都90歲。佢係好傳統嘅中國男人,話死都唔入醫院。咁我哋開咗家庭會議後,就決定畀佢喺屋企去到最後嗰分鐘。我就每日返工前,同佢傾下偈,佢嘅心靈狀態就好舒緩,最後佢好安樂咁走咗。」
Joyce認為今日的香港社工界、醫療界都開始注重心靈關懷,但礙於沒有很清晰的運作模式,怎樣有系統地向了解獨居長者的心靈需要?問題似乎仍有待解決。
資源有限 幫得一個得一個
雖然Joyce所帶領的志願組織規模不大,能夠服務的對象亦不多,但她秉持「幫得一個得一個」信念。凡是接觸到的,又或是其他慈善機構、社工轉介給她的,她都會盡量幫:「我開咗呢個服務之後,一嚟我唔收費,二嚟我咩『奇難雜症』都接,咁社工知道之後都會搵我。」
Joyce在鏡頭前分享了其中一個「奇難雜症」:一個是差不多八成失明的婆婆,她相依為命的丈夫在醫院彌留,醫生表示伯伯只剩一、兩天時間。當時婆婆很想去看丈夫,於是醫院的社工向Joyce求助:「我話當然可以,幾艱難都做,搵唔到義工,我自己都會嚟。婆婆探完伯伯後,伯伯第二日就離世了。」
Joyce隨後亦幫婆婆處理好丈夫的殮葬,而由於婆婆視力不好,Joyce和社工更一人一日去買飯給她,又幫婆婆安排做白內障手術和入住老人院舍:「婆婆做完手術,喺院舍生活得好開心,咁我哋先完結呢個個案。」
最有價值的人生
基金會新的「身心靈護理及痛症舒緩中心」5月將會投入運作。Joyce希望可以發展更多形式的病人服務,以及找到合適的接棒人:「我係未結婚嘅,從來都冇結過婚,我嘅時間就真係好充裕。我覺得將自己嘅心力,全部放喺又有病、又年老、又冇錢嘅一群,其實已經好足夠。我覺得係我最大嘅滿足、最有價值,此生都不枉過。」Joyce滿足地笑着說。
今集《港。故》用7分鐘,向大家訴說一個花盡精力與心力,遊走於生死之間的白衣天使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LcccSXJSdQ/hqdefault.jpg)
退休護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旅遊籽:浪迹遊蹤】
談及死亡,你懼怕嗎?新西蘭一班銀髮老人,自發性製作自己未來的棺材,名正言順「用家自付」。八旬發起人、退休護士Katie Williams感歎:「出生值得慶祝,死亡如是。為何棺材都是千篇一律的深沉?誰睡進去都無異。」原來,棺材可以七彩繽紛,貼滿小動物、偶像的肖像,度身訂做。未雨綢繆自己的身後事,聽上去像有點悲情,但他們卻用歡笑聲推翻死亡的傷感。七年前市政府冀望開拓更多興趣班,她突然語出驚人:「我想自製棺材。」此話嚇呆了不少座上客,但竟然有人表示有興趣。於是,這班老友記聚集起來,男士負責木工,女士利用巧手粉飾棺木。現時每星期的恆常集會,都有50名長者會員出席,群策群力為自己、為他人製作獨一無二的私家棺材。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KmDC0wU6x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iyDrXB5VZ_HneeZjgfhvIV3Bv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