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是現在學校的作業,右邊是大班自學時期媽媽教他的作業,很顯然自學期不但買錯練習本,而且要求太多。
然後當時自己還以為已經很慢養。
在親子互動過程中,不斷的醒覺不斷改變,不斷努力的把整個教養的深度,拉深拉遠到15年後,來思考現在所想要架構跟鋪陳的一切。
看見孩子的心與能力,衡量孩子能做的,跟能突破的。當探索新知的慾望被滿足,剩下冗長無止盡,反覆又無趣的練習時,就是學習真正的挑戰,大部份的小孩都會怠惰,不願意寫字只是其中一環。
我孩子不喜歡寫字,但我從來沒怪他,我只讓他知道,這是「必須的」。
他有權利不喜歡,喜歡不喜歡不影響這件事的必須性。漸漸地,他就會明白,這件事跟小時候剛開始刷牙一樣,是一件無論喜不喜歡都還是要做的事,因為堅持,所以牙齒潔白沒有任何一顆蛀牙,所以非常喜歡笑,跟看牙醫。寫字呢?也是一樣,所以也許你可以選擇轉換自己的心情跟想法,讓自己因為成就感而不那麼討厭這件事。在拉彈性的過程,媽媽不免腎上腺素飆升,咬牙切齒握緊拳頭......,但,忍過就是我們的。
做的過程,我想方法幫他減輕痛苦。例如放置踏凳讓他踢腳,藉以取代前庭鈍感導致的自體刺激行為:扭不停的屁股;調整計時器,寫到一定程度,可以先暫時起來喝杯牛奶,做個體操......,然後再繼續,讓專注續航弱這件事,不成為太大的障礙。
如果拉長15年後來看現在,難道20歲的他還會屁股扭來扭去,吃飯沒人盯就不吃?或是寫兩個字就唉聲嘆氣戳鼻子眨眼睛,難道他還會不識字?
我們總是著眼於孩子要達到現階段學業上的高端成就,要符合一切規範跟標準尺度,其實如果能後退一點,會看得更清楚。多讓孩子洗碗,掃地、打掃,倒垃圾,培養主動跟積極,如果這些基本的他都不願意,還談什麼耐力跟成績,我兒子每天都要幫忙倒廚餘,因為,你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書是你要讀的,但家是一起住的。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到,他就會真的做到。
孩子工作記憶弱,我讓他每週重複寫相同的句子至少三次。例如週一寫的句子,當周的另外兩天也會分別重複寫一遍。
某晚當他掀開簿子,看見重複第三次的句子,突然生氣地大吼大叫:「為什麼妳把我寫好的 What’s your name 擦掉了?!為什麼要擦掉!昂昂昂......」
我問他,你知道這一句是What is your name喔?
(森七七)我知道啊,妳一直要我寫,我都知道了!
我馬上翻回前面給他看,媽媽沒有擦掉你寫的,你寫得很好,怎麼會擦掉呢,這是新的一頁,是你把句子的單字都記起來了,你看懂這句話了,有沒有覺得自己很棒?
成就感,是持續的動力。
孩子的英文老師每天都給他很多鼓勵,他回家告訴我,英文老師常常說他好棒,於是每天放學他都會跟媽媽「辣英文」,他在21世紀的英文老師也超棒,整個英文學習環境,一直都好開心(除了寫字會皺眉頭,但他還是覺得自己寫字很漂亮😂),求學的前端,我們走得慢,也打算慢慢走下去,我覺得我的孩子是晚熟型的,我跟爸爸都很在乎孩子生長需要的養份與空氣。
在學習的馬拉松賽道,希望他一路保有探索的熱情,對於一切的未知,心無畏懼,充滿勇氣。❤️
記者老梁:慢養哲學......,報導。
這是必須的 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爾·蓋茲:新冠肺炎可能成為百年不遇的大流行病:世界領袖必須共同面對》
面對任何危機,領導人都肩負著兩個同等重要的責任:解決眼前的問題,以及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我們不僅需要拯救生命,也要從整體上改善應對疫情爆發的方式。
前者更加緊迫,而後者從長遠來看至關重要。
提高疫情應對能力,是世界長期面臨的挑戰。
全球健康專家近年來多次提醒,傳播速度和嚴重程度都堪比1918年大流感的大流行病勢必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近年來已經投入大量的資源,幫助世界做好應對此類疫情的準備。
如今,我們還面臨著眼下的危機。在過去一周,新型冠狀病毒開始表現出百年不遇的病原體的跡象,這是我們一直擔心的。
我希望情況不會這麼糟糕,但我們應該做好充分準備。
新冠肺炎的威脅主要基於兩點原因。
首先,除了已經存在健康問題的老年人以外,新冠肺炎還能造成健康成年人的死亡。目前的數據表明,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死率在1%左右,這一數據介於1957年大流感(病死率0.6%)和1918年大流感(病死率2%)之間,說明它比典型的季節性流感要嚴重好幾倍。
其次,新冠肺炎傳播力很強。平均一個感染者會傳染兩到三個人,形成指數級增長。另有確切證據表明,它可以通過輕症甚至無症狀的患者傳播。
這意味著新冠肺炎將比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和非典型性肺炎(SARS)更難控制,因為MERS和SARS只通過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傳播,且傳播力低很多。
事實上,新冠肺炎在短短四分之一的時間內就已經造成了十倍於SARS的確診病例。
各個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公共衛生機構必須在未來幾周採取行動,從而減緩新冠肺炎的傳播。例如,除了保護好本國公民,捐助國政府應該幫助中低收入國家做好應對疫情的準備。很多中低收入國家的衛生系統本已相當薄弱,而新型冠狀病毒會很快讓他們不堪重負。
此外,鑒於更富裕國家自然會將本國國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相對貧困的國家就會更加缺乏政治和經濟上的資本來獲取支持。
通過幫助非洲和南亞的國家做好準備,我們不僅可以拯救生命,同時還能減緩病毒的全球擴散。(我和梅琳達最近承諾投入最高1億美元支持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其中很大一部分將用於支持中低收入國家。)
我們還需要加快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和疫苗開發工作。科學家們在幾天之內就掌握了病毒的基因組序列並且開發出具有前景的候選疫苗。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已經在準備將八種具有前景的候選疫苗投入臨床試驗。如果這些疫苗中的一個或多個在動物模型中被證明安全有效,它們最早在六月便可以進入大規模臨床試驗。利用已經通過安全性測試的化合物庫和新的篩選技術(包括機器學習),科學家們可以在幾周內篩選出可用於大規模臨床試驗的抗病毒藥物,從而加快藥物研發的進程。
所有這些措施都將有助於應對目前的危機。但我們仍然需要做出系統性調整,確保更高效地應對下一次大流行病疫情。
幫助中低收入國家加強其初級衛生保健系統也十分必要。當你建立一家診所,你同時也在為抗擊傳染病建設基礎設施。訓練有素的衛生保健工作者不僅提供疫苗,他們還可以成為預警系統的一部分,監測疾病趨勢,向世界發出潛在疫情的警報。
世界還需要在疾病監測方面進行投資,包括建立一個相關機構可以立刻接入的病例數據庫,並建立要求各國分享信息的規則。各國政府應該掌握訓練有素的人員名單——無論是地方領導人還是全球專家,都應該隨時準備好應對傳染病疫情,以及在緊急情況下須進行儲備和調動的物資清單。
此外,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系統,用以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確保它們通過審批,並能在發現快速傳播的病原體後的幾個月里生產並供給數十億劑量。這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不僅有技術、外交和資金的障礙,還需要公私部門間的通力合作。但所有障礙都可以被克服。
關於疫苗的一項主要技術挑戰,是改善生產蛋白質的方式,傳統方式對於應對傳染病疫情實在太慢了。我們需要開發安全可靠的平台,確保監管審查可以迅速進行,也能讓製造商以低成本進行量產。對於抗病毒藥物,我們需要有一個有組織的系統以快速和標準化的方式篩選已有的治療方法和候選分子。
另一項技術挑戰涉及基於核酸構建疫苗。構建疫苗可以在病毒基因組測序完成後的數小時內完成,而現在我們需要找到量產它們的方式。
除了這些技術解決方案之外,我們還將需要外交方面的努力,推動國際合作和數據共享。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涉及大量跨越國界的臨床試驗和授權協議。我們應該通過全球平台來推動各方針對有前景的候選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在研究重點和試驗方案等方面快速達成共識。這些全球性平台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研發藍圖(WHO R&D Blueprint)、國際嚴重急性呼吸系統和新發感染聯合會試驗網絡(International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and Emerging Infection Consortium trial network)和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組織(Glob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paredness)。這項工作的目標應該是在三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得到確定性的臨床試驗結果和監管審批。
接著就是資金的問題了。這些工作的預算需要成倍增加。完成新冠病毒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並獲得監管審批就需要額外數十億美元的投入。提升疾病監測和應對還需要更多資金。
需要政府投入資金,是因為大流行病相關產品是非常高風險的投資,公共資金有助於將藥企的風險最小化,從而確保他們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此外,政府和其他捐助方需要以支持全球公共產品的方式,資助建設可以在幾周內實現疫苗供應的生產設施。這些設施可以在平常用來生產常規免疫規劃需要的疫苗,而在大流行病期間可以迅速改裝生產所需疫苗。最後,政府需要資助疫苗的採購和分發,確保它們抵達需要的人群。
投入數十億美元用來抗擊大流行病,這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想要解決問題,這是必須的投資。而且考慮到疫情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只要看看新冠肺炎對供應鏈和股票市場造成的影響,更不用說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將是一筆值得的投入。
最後,政府和行業需要達成協議:在大流行病期間,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不能簡單地賣給出價最高的買家,而應該讓身處疫情中心及最有需要的人們以可負擔的價格買到。這不僅是正確的做法,也是阻斷傳播和防止疫情繼續蔓延的正確策略。
全球領導人應當立即行動,刻不容緩。
—本文英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這是必須的 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英國脫歐在即,歐洲食藥署根據歐盟規定,需設立在會員國,因此必須撤離倫敦,並確定落腳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蘭擁有全歐第三大機場及第一大港,提供企業遷移專業配套服務,充分利用地利優勢,報紙更稱,「英國脫歐是荷蘭的金礦」,化被動為主動,爭取企業進駐,但另一方面,荷蘭75%的鮮花和食物,最大的出口市場就是英國,如果英國脫歐之後有了新的關稅,荷蘭將首當其衝,得失之間還有待月底英國脫歐的最新發展。】
{內文}
(歐洲食藥署副署長/Noel Wathion)
我們出問題了
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歐洲食藥署EMA,地位相當於美國的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這是英國脫歐公投之後,首當其衝的歐盟機構之一,根據歐盟法律規定,擁有九百多名員工的EMA,必須要設在會員國。
金融時報2019年情人節以頭條新聞揭曉了英國脫歐這部災難片,唯一的贏家是荷蘭,正如荷蘭報紙毫不臉紅的宣稱,「Breixit是荷蘭的金礦」,風情萬眾的城市面貌,開放而國際化的氛圍,以英文無礙溝通的企業文化,都讓阿姆斯特丹充滿了吸引力。
(歐洲食藥署副署長/Noel Wathion)
我們每個月都要迎來上千名專家,我們需要有好的交通聯結,我們需要好的大眾運輸工具,我們需要好的住宿酒店
脫歐公投之後,一共有19個歐洲城市摩拳擦掌地,爭取成為EMA的歐洲新總部,2017年11月歐盟宣布贏家是阿姆斯特丹,2019年1月歐洲食藥署正式在阿姆斯特丹的新辦公大樓剪綵啟用,阿姆斯特丹的房屋仲介公司,為900位員工家屬的搬遷提供了專業服務。
(外派租屋仲介/Roz Fremder)
現在80%接洽我們的私人客戶,都是來自英國,也有將近40%的企業不完全是把整個公司從英國移到荷蘭,但起碼是先來卡位
但是隨著歐洲藥物管理局遷移到阿姆斯特丹,不僅僅是900名在職員工而已。
(ITV記者/James Mates)
真正重要的是,英國損失了很多製藥公司以及和生命科學有關的企業,因為他們想要靠近主要的監管機關,既然它(EMA)搬到這裡,他們也想要到這裡
和有八百萬人口的倫敦相比,阿姆斯特丹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只有不到一百萬的人口,騎著腳踏車半個鐘頭就可以穿越市區,但是它結合了歐洲古城的魅力,和現代化都市和機場的便利,阿姆斯特丹擁有全歐第三大機場和完整的歐洲城市航空網。
(阿姆斯特丹副市長)
他們還不知道會是哪一種Brexit,所以他們還沒做出最後的決定
於是吵吵鬧鬧歹戲拖棚三年,都沒法完成脫歐的英國,卻開始了一齣越演越烈的「出埃及記」。
有一百多家需要資詢歐洲食藥署的週邊公司,考慮設定在阿姆斯特丹,可以離EMA很近。
荷蘭並不支持英國脫歐,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卯足全力成為Brexit的最大受益者。例如鹿特丹的貿易中心就是最好的例子,擁有面積近七萬平方公尺的辦公室空間,正在進行整修翻新,以吸引更多想要把企業留在歐洲的投資。
(CBC News/Thomas Daigle)
荷蘭政府說他們正和250家外國公司,因為Brexit而準備把公司移到這裡而進行討論,有些人認為(荷蘭)這個國家,對於Brexit的未雨綢繆甚至超過英國
(荷蘭經濟事務國務卿/Mona Keijze)
Brexit對荷蘭經濟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企業界說要做好準備
但是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卻隨著時間的倒數不減反增,把整個歐洲都逼近不知所措的臨界點,荷蘭的選擇則是主動為衝擊做好準備。商人Brian Mckenzie把他的英國護照,交給了一位荷蘭代書,為他設在倫敦的科技公司,在歐洲成立一個合法的子公司,這是一個減少Brexit連帶風險的做法。
(Process System/Brian McKenzie)
這是必須的,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個英國企業不在考慮這件事
荷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法國,巴黎拿下了歐洲銀行管理局(EBA),緊接著還有德國和愛爾蘭,十多家銀行及金融公司,已經從倫敦轉移到法蘭克福和都柏林,但是荷蘭顯然是遙遙領先,而且隨著10月31日的逼近,英國企業移師荷蘭的現象更是加速加倍,除了原先已經遷移到荷蘭的一百多家英國企業之外,另外有325家也在荷蘭落地。
(荷蘭外國投資局長/Jeroen Nijland)
他們在說的最近的數據顯示,有250家企業去了法國盧森堡80家 比利時100家,我認為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們真的做得不錯
但是Brexit之於荷蘭,其實是一把雙刃刀,因為荷蘭75%的鮮花和食物,最大的出口市場就是英國,如果英國脫歐之後有了新的關稅,荷蘭將首當其衝,但是在目前一團混亂的Brexit裡,沒有人敢預測下一集的劇情,尤其是 No deal 的威脅越來越明顯。
(荷蘭總理/Mark Rutt)
我恨這件事,我恨Brexit 的每一個角度,我恨No deal的每一個角度
不喜歡英國脫歐,不表示不能從中獲利,雖然高分貝遺憾英國脫歐,不違和低調卡位搶盡先機,以靈巧而務實的準備來抵銷被動的接受,身在第一線逃不掉的混亂,荷蘭在危機中看到的是潛在的商機,也許會是Brexit這部災難片中唯一的贏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YNQhIBp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