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覺得別具意義,紀念著員工們的共同付出和努力呢!
#科學最前線
#把你的腦洞打開🧠 知識就是力量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ΣSigma二次元解密,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upport the stream: https://streamlabs.com/fromtheotherworld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bit.ly/2mNS6f1 ►追蹤我的IG : https://bit.ly/2mMQrX3 ►PayPal贊助 : ...
「通俗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科學最前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ΣSigma二次元解密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黃豪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創意油管 IDEAS TUB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70年代港台通俗文化沒隔閡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黑白分明與弔詭曖昧: 通俗文化中的香港史觀|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通俗文化 在 西方通俗文化林皓輿老師- 銘傳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通俗文化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827)
通俗文化的記憶
有讀友問我能不能多寫些戰後香港的事,如平日生活、物價、交通等等。
我不是寫香港歷史,也不是寫生活記事,只是寫自己記得並想記下來的事。說交通,五六十年代港島與九龍的交通都靠渡輪,我隨父親坐汽車渡輪來往港九也不知多少次了。海底隧道和地鐵,都是七十年代才有的,相信是六七左派暴動之後,港府施政理念有改變所致。原委以後再談。
物價也記不得許多了,但從報紙售價可以大體上反映當時的物價和市民生活狀況。報紙售價一毫(一角)大概維持到七十年代初。1963年我參與創辦的《伴侶》半月刊,每份五毫;1970年我創辦《七十年代》每份七毫。
一毫子一份的報紙,那時有幾十份,可見有很多人願意投資。每間茶樓門口都有一個大報攤。許多茶客買一份報紙去嘆茶,嘆一兩小時後,就在報攤補五分錢(一個斗零)去換另一份報紙帶走。
嘆報紙嘆的就是港聞、狗馬、副刊,副刊主要是追小說。因此,那個時代,副刊的小說寫手是報紙要爭奪的。副刊專欄大都是報紙老闆親自管。寫手們寫的,有偵探小說、社會言情小說,而其中,又以作家高雄在報紙寫的連載,最能反映當時的流行文化和社會思潮。高雄生於1918年,1981年去世,原名高德雄(或名高德熊),筆名有經紀拉、小生姓高、石狗公、史得等,六十年代為《明報》寫怪論用筆名三蘇,而廣為人所知。他開創了「三及第」文體,並開創以貼近時事的社會處境小說《經紀拉日記》和《石狗公自記》。在眾多為報紙寫連載的通俗作家中,高雄可說是代表人物。他寫作題材之廣、產量之多、語言風格之奇,可說無人出其右。很多市民每天閱報都為了追讀他的專欄,最多的時候,他在十多二十份報紙的副刊有連載專欄,每專欄一千字,每天寫近二萬字。每一個專欄的小說都有連續性,他的奇才是要交稿才寫,居然記得每一個專欄昨天寫到什麼情節而可以續下去。而且可以引起讀者追看。他寫稿速度極快,曾經形容是像「縫衣車」那樣,右手拿筆不動,左手將稿紙往上推,大約二十幾分鐘就「推」出一千字。比抄要快得多。1966年我辦《文藝伴侶》時,約過他寫連載,看過他的手稿,他字跡固然潦草,但字體大都是有古代草書所本的簡字,那時的排字工人都是辨字專家,高雄的字跡雖草但不難辨認。
另一位是著名流行曲《今宵多珍重》的作詞者馮鳳三,他是1950年從上海來港的南來文人,以前在上海小報撰文為生,來港後成為寫稿佬,他稱之為「爬格子動物」。他在《新生晚報》以馮衡的筆名寫極短(三百多字)色情小說「仕女圖」,用聊齋體的古文去寫,看不懂的人不會去看,看懂的就會津津有味,當時也吸引我去讀。他另一個寫隨筆的筆名是司明,論述、見解也獨特,尤其是可以看到真正南來的上海人的觀念。他也日寫萬字,通常早上寫稿,下午就親自一家家報館去送稿。副刊稿都是二日前交,於是他在送稿的同時也順帶校閱次日要刊登的文章。
另一個日寫萬言的奇人叫王季友,以宋玉的筆名寫歷史人物的小說。他是寫舊體詩詞的高手,擅長以粵語入詩。他父親是舊學專家,原名陳文統的新派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就師承他父親,而王季友又是韓中旋學寫舊體詩的師傅。王季友以酩酊兵丁的筆名在《新晚報》每日寫兩首粵語打油詩,緊貼時事,抵死啜核。我最記得1957年,當時結第三次婚、年方25歲人稱玉女的伊麗莎白泰來,與新婚富商米高·鐸來港,酩酊兵丁賦詩曰:「情場幾度起風波,玉女終歸變玉婆,待到美人遲暮日,能否傾倒後生哥?」,說「終歸」,也是事實,一時成為絕唱,玉女之名號也瞬即在媒體被玉婆代替了。
這幾個都是在金庸、倪匡之前就名聞一時的副刊寫手,而且也同時被左派報紙羅致。他們是不計左右,有稿費就寫。我當時以讀左報為主,所以對他們印象頗深。有些只跟右派報紙寫的副刊寫手,我知道他們的名字,但較少去讀。
當時的新聞界雖分左右,但中共在1950年已經敲定了對香港的政策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也就是為了中國的利益,願意讓英國長期在香港維持殖民統治。儘管中國大陸政治風波不絕,左派在香港的活動仍然以「團結大多數」和融入社會為主要方針。新聞之外,左派電影業和出版業,那時也盡可能融入香港社會。到六十年代中期,左派的新聞、電影、出版都較被香港市民接受,算是建立了一定的基礎,想不到1967年發生左派暴動,就自我毀滅了。(55)
圖1,網上找到一張五十年代西環的照片,散發著沉鬱的美。
圖2,六十年代初與堂兄李晨風一家合影,前坐右起李晨風、堂嫂李月清、陳琦(父親那時的妻子)、父親、我、李月清弟弟;後立者是李晨風五個子女:兆英、兆熊、兆安、兆燊、兆勳。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通俗文化 在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文分享】
不僅是圖片,《畫報》中也經常以女性做為離奇報導的對象。例如女服務生的「同性戀事件」、男教師與女學生的「師生戀」、出身臺灣人望族卻淪落愛愛寮的「公主乞丐」等,以煽情的文字吸引讀者目光。(摘自內文)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通俗文化 在 ΣSigma二次元解密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upport the stream: https://streamlabs.com/fromtheotherworld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bit.ly/2mNS6f1
►追蹤我的IG : https://bit.ly/2mMQrX3
►PayPal贊助 : https://bit.ly/2LOqbcO

通俗文化 在 黃豪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變聲偵探』南南戲語 場次⭐️手刀購票▶️ https://wenk.in/SW00rwlq
『再見歌廳秀』六到八月演出場次購票去👇👇 https://wenk.in/SW07klP3
變聲偵探
=人聲樂手 錢君銜=
=模登大聖 陳大天=
=喜劇貴公子 黃豪平=
領銜主演
《變聲偵探》起笑百場馬拉松 全台暢笑巡演
首演後好評如潮!繼《3個諸葛亮》演出155場後
再掀喜劇新笑浪 百場馬拉松起笑開跑
90分鐘爆笑不間斷 上演城市尋人記
一人口技一人演戲 two men show創意大放送
★給孩子最有創造力的聲光表演!「耍嘴皮子」也能玩到目瞪口呆!
★給上班族最解悶的懸疑喜劇!魯蛇出任務當偵探,包你負能量全退散!
★給長輩朋友最意想不到的聲效!用聲音演出各種人物動物交通工具!演技大爆發!
驚奇、爆笑、推理、懸疑、超過癮紓壓推薦!
只要你願意,
就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樣子!
一個大樓保全阿天,總是夢想自己成為破案神探,
這些狂想常常搞得資深警衛錢哥值班不得安寧,
某一日,在找尋大樓住戶陶伯伯遺失的貓和許久不見人影的張先生時,
目睹一樁離奇的電鋸殺人事件,阿天決定和錢哥一起展開搜索,
卻接連引發一串刺激、驚奇的冒險行動……
三分懸疑,七分口技,十分爆笑!
==========================
故事工廠《再見歌廳秀》閃亮登台
國家文藝獎 劇作家 紀蔚然
導演 黃致凱
監製 林佳鋒
你還在死守本土?
我們的土壤老早就不純了!
七、八〇年代紅極一時的歌廳秀
彷彿是戒嚴時期從民間擠壓綻放出的一朵野豔紅花
隨著禁忌的消失
秀場文化也漸漸凋零
吳哥希望在收山之前撈最後一票
找回了在美國留學的兒子阿揚加入
卻使節目面臨「不台不西」的定位問題
再加上黑道的攪局以及後台複雜的情愛關係
演出幾乎被迫喊停……
但阿揚仍堅持:The show must go on!
這是一場歌廳秀的告別演出!
也是台灣通俗文化轉型的Deja vu!
🌹2020《再見歌廳秀》閃亮登台🌹全台開跑🗣
6/2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6/26-6/28 臺北國家戲劇院👑
7/4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8/22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購票去👇👇 https://wenk.in/SW07klP3
演員|陳慕義、高玉珊、黃豪平、林雨宣、林東緒、林玟圻、郭耀仁、鄭勤琪、錢俞安、蔡松廷、黃巨東、劉嘯榮、黃姿華、曾郁婷
特別演出|洪都拉斯

通俗文化 在 創意油管 IDEAS TUB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謝謝你志村健,我們會永遠記得你!
謝謝你讓我們有著最美好的回憶!
在情竇還沒開的年紀,意外在長輩家跟同學家,接觸到了這個日本怪叔叔。
從此,我們去錄影帶店不再只看卡通,更多了份雀躍。
就算不懂日文,每次看節目裡的短劇,總是被娛樂到。
很奇怪,會想被紙扇或鍋子打頭看看,讓年幼的我們,開始對日本通俗文化產生了興趣。
後來台灣好幾個收視率超高的綜藝節目,原來很多靈感都來自日本。
同樣的,不管事錄影帶中或是電視上,我們還是被娛樂到了。
當我們性徵開始出現後,也不再光顧錄影帶店。
但不管在女友家,還是在自己家,因為有線電視的關係,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綜藝節目,有狗還有人猿。
當然,因為國情跟尺度的關係,有些善良民風無法容納的內容,我們就讓它留在回憶中。
不過,永遠記得,那個節目裡面,總是有著漂亮日本妹。
怪叔叔還跟金城武,一起推廣台灣的觀光旅遊。
愛動物的他,甚至也好幾次到台灣出外景。
如果說台日友好的大咖藝人,他,絕對是名列前茅。
從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怪叔叔,已經三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越來越熟悉日本,也越來越體會到一個事實:“原來志村健,陪著我們成長到現在了。”
謝謝你,志村健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
まだね、バカ殿様
【熱血史丹利大叔應援團】
https://www.facebook.com/stanleygogo/
【時髦宅男不靠南 Oshare Otaku Talks】
https://www.facebook.com/gregretrashtalk
【創意油管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ideastubemedia/
【創意油管官方IG】
https://www.instagram.com/ideastubetv/
#史丹利
#搞笑藝人
#志村健

通俗文化 在 黑白分明與弔詭曖昧: 通俗文化中的香港史觀|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歷史由誰書寫?敘述歷史的權力除了在官方手上,通俗文化中亦有多樣的敘述,自成一套與官方不相統率的庶民史觀。梁款多年來研究香港通俗文化,游靜是香港電影的重要 ... ... <看更多>
通俗文化 在 西方通俗文化林皓輿老師- 銘傳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西方通俗文化林皓輿老師. 銘傳大學. 2月15日08:47. 小妹我不是應英系的,但想選這門課,請問有修過這堂課的各位,這門課推嗎?(點名狀況期中期末有無分組或個人報告會 ... ... <看更多>
通俗文化 在 70年代港台通俗文化沒隔閡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horts iSunOne——由陽光衛視創立, 與數字美元發行機構合作,鏈接全球銀行,提供開立數字美元賬戶,買幣、賣幣、存幣、轉幣的門戶路徑服務。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