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假期,要來跟大家分享屏東最近開幕的一個新景點,便是位於殺蛇溪畔、由屏東台糖工廠化身而成的 #屏東縣民公園。
.
如果2019年有來過 台灣設計展 Taiwan Design Expo 在屏東「#超級南」的人,可能會對這裡有一點既視感,其實設計展會場就是在這塊縣民公園預定地舉辦,當時第一期共融公園完成,附近的台糖倉庫空地也成為台灣設計展的展區空間,現在第二期跟著完成,縣民公園將近20公頃全貌終於呈現在大家眼前。
.
屏東縣府城鄉發展處長李怡德跟我分享,這塊荒廢已久的台糖土地,如果不是屏東縣長潘孟安騎著腳踏車到處閒晃的話,其實也沒有機會像現在這樣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眼前。至於為什麼會荒廢已久,必須要追溯到16世紀荷蘭統治台灣的時代,當時已有在台灣發展糖業的紀錄,進入日治時代,日本仿效歐美將糖業工業化,在台灣建立了50多個糖廠,屏東也是一個重點發展之地。
.
糖業除了做為民生經濟物資,在二戰時期也可作為醫療用途,製糖過程的副產品酒精還可作為燃料,因此糖業在過去是十分興盛的業種。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日本營運的糖廠之後,糖業成為台灣賺取外匯的主力,1957年佔台灣總外匯收入七成,製糖所產生的蔗渣更可作為造紙原料,因此台糖籌備紙漿廠興建,1977年正式營運,15年來成為支撐台灣經濟起飛的一股動能。但造紙也會產生污染,當時環保相關的技術尚未如現在優良,加上市鎮發展越來越靠近紙漿廠,於1994年屏東縣長蘇貞昌任內關廠,周邊廠區就此荒廢數十年。
.
這塊幅員廣大的場域在當地人眼裡宛如鬼城,隨風飄來的陣陣異味,散亂一地的殘骸垃圾,洋溢著一股生人勿近的氣息。潘孟安數年前走馬上任屏東縣長後,發現這塊紙漿廠舊址,鄰近市鎮的關係加上有大片綠植披覆,心中想著如果可以打造成一個公園對附近居民也是好事,到處籌措資金與資源,並同時與土地擁有者台糖展開協商,後來申請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城鎮之心」計畫,順利拿到整地資金,找來景觀設計師李如儀設計團隊設計,所有工程歷經艱辛總算於日前完工開幕,屏東縣民公園成為屏東最新結合設計的亮點!
.
屏東有三條河流貫串全境,殺蛇溪為其中之一,紙漿場過去沿著溪畔建置,隨著歲月累積已成為一片荒地,在整地過程意外挖到紙漿廠遺構,為求慎重找來紙漿廠退休人員協助,確認紙漿廠遺構空間,證實該地為堆放蔗渣的「#地坑」,遺構出土後發現比殺蛇溪的溪底還低,#團隊討論後決定原址保留成歷史考古現場,在當中描述這段將近百年的台灣糖業與紙漿廠發展歷史,並建置成一個獨具魅力的展示空間。
.
隨著書裡文史脈絡,在紙漿廠旁更挖到五個水池,是過去紙漿廠處理污水的曝氣池,設計團隊將水池原址打造成數個不同場域,「#雙園遊憩」打造出一個圓錐地景,中央白沙池可供小孩玩耍,凌地而起的斜面可爬上俯瞰園區,是一個網美拍照打卡聖地。鏡面屋頂圈出一個「#秘境花園」,晚上發光的樣貌非常吸引人,而黃昏時刻推薦走到一旁的「#在水一方」,看著倒影在水面上的夕陽與秘境花園的白色建築,是公園裡的一大吸睛景點。靠近「#地標塔」平台則有一個保留曝氣池形狀的「地景劇場」,提供藝文團隊表演空間。
.
沿著殺蛇溪畔,一邊聽李怡德處長導覽,一邊走在這個歷史遺跡現場,讓我想到杉本博司窮盡一生之力打造的「#江之浦測侯所」。杉本博司以孩提時代記憶為軸線尋找「自我醒覺」的起源,想起小時搭著湘南電車看見相模灣的海平線,那條銳利的線成為啟動他探索自身意識的關鍵,花了10年以上時間才實現此作品,杉本博司認為,人們透過觀測天候,了解到自身與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與平衡,從當中尋找出相對位置,才能藉以定下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座標。而天候也有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生生不息,人們便是在這永續循環的自然裡,不斷地繁衍出最精粹的文化。
.
對杉本博司而言,測候所不僅要還原他自身意識的起點,也希望呈現出日本人美意識的起點,對於屏東這個建築在紙漿廠遺跡上的縣民公園,我思考著這樣的公眾領域可以帶給在地屏東人什麼未來的啟示。我很喜歡這個公園以一種低伏的姿態沿著殺蛇溪畔,蜿蜒地展延出人類與水文之間的關係。據說殺蛇溪遇到漲潮期間水位會上漲,設計師特別將溪畔的棧板步道設計成與滿水位差不多高度,搭配另一側如等高線曲線分布的水池,潮汐進退之間能看見屏東人沿溪水而居的人文風情,似乎也能成為屏東人在地美意識的起點。
.
此外我最讚賞的是,整個園區沒有那種紅龍圍欄或是醜死人的「禁止觸摸」等標語張貼,雖然不知道日後維護是否也能如剛開幕的時候,但起碼我要在此讚賞屏東縣府團隊與設計師們的用心。
.
潘孟安 縣長跟我說,「屏東是一個讓設計師們築夢的地方。」期待這種真正尊重地方文史與設計的政府案例往後可以越來越多。
#殺蛇溪 #地坑
#聽河流說屏東的故事
#設計共融 #設計文化觀光小旅
#屏東好好
造紙術的起源 在 許慧玉議員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樹🌳圖書二館 鳳梨🍍萌校園開幕啦!
鳳梨萌校園今日在大樹圖書二館,展出平時學習的成果,一開場九曲國小就帶來精彩的太鼓表演👏🏼為整個開幕展拉開序幕,再來就是樹荔鳳纖紙工作團隊,分享有關鳳纖紙的起源!
現場還有精彩的鳳纖紙📄體驗活動,由九曲國小的師生一同帶大家體驗學習古代造紙術的奧妙,並用做出來的紙張做紙藝的創作!
造紙術的起源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曬雨淋我不愁】
關於傘的起源,不同文化各有說法。
以東方來說,據說雨傘(umbrella)是春秋時代魯國匠師魯班夫婦以可遮風避雨的涼亭為概念之作,當時離蔡倫造紙的年代約莫還有六百年,因此應當是以布料作為傘面。在西方則是距今約三千年前的埃及人為了保護王室貴族們細嫩皮膚免於豔陽曝曬,因而發展出遮陽傘(parasol)。
你知道的,女生愛美的決心,古今中外未曾改變,陽傘這等遮蔽肌膚最大殺手紫外線的好物,經由埃及流傳到希臘、羅馬等地時,也跟著成為貴族仕女們的心頭好。然而羅馬帝國覆滅後,歐洲大陸不時面臨糧食短缺、戰爭頻仍、經濟結構脆弱,以及衛生條件不足等問題,陽傘這種非生活必需品便足足消失在歐洲歷史舞台上約1000年之久。
直到文藝復興之後,藉由海上貿易興起,歐洲人逐漸接觸到來自遙遠亞洲的資訊和畫作,又被其中人們撐傘的模樣打動了,傘才在16世紀晚期後逐漸回歸。直到17世紀,傘已經成為時尚配件,到了19世紀更發展出其他功能,不只遮陽,尚可拿來調情。但在19世紀之前,用傘者仍以女士為主;基於淋雨才夠man的男性自尊心,男人多半還是只拿帽子和外套防雨。
由於保存不易,現時安然存於博物館裡的傘年代多半晚於18世紀末期之後。
*松石綠雨傘(umbrella):1825 / American / silk, wood, metal, ivory, leather
19世紀早期雨傘只有少數還能如此安好,象牙製傘柄呈現出彼時應用昂貴材質於特定部位的潮流。傘面邊緣醒目的條紋樣式,以及清新悅目的色系如今看來仍是現代摩登。
*米白荷葉陽傘(parasol)1850–60 / American / silk, wood, metal, ivory
19世紀中期不只時興戴小帽子,也流行拿小傘,別忘了那是巨大裙撐架盛行的年代,配件與服裝一樣都不講究功能性,陽傘也不求遮陽效果,角色反而近似尺寸大一點的帽子,作為放在頭側邊的可動式裝飾品。傘棒也是象牙製。(古人真不環保)
*碎花圓球柄陽傘 (parasol)1880–89 / probably French / silk, wood, metal, porcelain, synthetic
圓球形傘柄是1880-1890年代最時尚的設計,這把傘的傘柄為陶瓷材質,呼應柄面碎花圖像,柄上也有彩繪花卉。
*黑色蕾絲陽傘(parasol) 1890–99 / American / silk, wood, metal, jet
可說是19世紀末陽傘精彩之作。傘柄採用黑玉製成,傘面內側是精緻秀美絲質薄紗,外罩黑色蕾絲,這些細軟輕薄的蕾紗的繁複垂墜效果,正好搭配那時的服裝趨勢。像這類極度女性化又多層次設計的風潮一路從19世紀末延燒至20世紀初,這時的人們正享受著一次大戰前工業化進程創造出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 )。
*不規則陽傘(parasol) Elsa Schiaparelli (Italian, 1890–1973) / 1936 / French bast fiber, wood, metal
希亞帕蕾莉 Schiaparelli 是兩次大戰間與可可香奈兒女士並肩齊名的女性設計師,作品常常帶著超現實主義意味,也與達利等超現實藝術家合作設計服飾。這把陽傘剛好就是希亞帕蕾莉不按牌理出牌風格的典型範例,比如傘面材質採用麥草纖維而非絲綢或棉布,好呼應富豪度假氣氛,不規則外形設計也流露出設計師意欲強調的藝術性。拿著這把傘上街肯定引人注目,何況是80年前。
台灣潮濕多雨,不論四季都有飄雨的來由,拿上一把別緻的傘,或許就是陰霾天裡的好心情。
以上傘界前輩目前皆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Brooklyn Museum Costume Collec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中頤養天年。
圖片來源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春雨來襲躲不了
#就讓傘界前輩療癒你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