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107故事分享及哈佛知識分享(足本)》第一次全家分享故事: 當神仙遇上凡人 聖誕及新年假期,我第一次全家為你送上故事祝福。 .... 從前有個神仙,希望親自完成凡間每一個人嘅願望。 有日佢化身做了個凡人,遇上不同路人的經歷 .... 你又會是那個路人呢? 這個故事理念有沒有科學根據? 根據哈...
運動統計學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澳洲流行病學家推文:
台灣從疫情大爆發到現在的逐漸清零
#我們指揮官已說不以零確診為目標了
#那尖尖陡峭的曲線才是亮點 #台灣人幹得好 👍👏👏👏
澳洲西澳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Zoë Hyde 博士貼圖讚嘆了一下台灣從五月的大爆發控制到接近個位數(她五月時也推文酸了一下我們疫情爆發)。
她這則是8月7日的推文,她還沒被更新到 #88節的台灣本土個案只有4
【Zoë Hyde 博士貼圖推文】
幾個月前,台灣面臨Covid-19疫情的大爆發。但他們從未放棄 #零確診的目標 今天,這個國家只有10例確診。https://twitter.com/DrZoeHyde/status/1423974675391021060?s=20
#其實阿中已說過不以零確診為目標而是能控制為首要
底下有人留言說:「台灣做得好,但在當地盛行的是Alpha(英國變種)而不是Delta(印度變種)。 Zoë Hyde 博士也回了:「是Alpha 沒錯。但台灣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所以這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如果我們願意努力,很多事都是有可能的。」https://twitter.com/DrZoeHyde/status/1423997954168213509?s=20 #為什麼沒有屏東Delta案例研究英文版啊
其他留言還有人順勢Diss一下澳洲政府(原來全世界都一樣),當然也有 #普篩仔 質疑台灣篩檢量不夠多什麼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
Zoë Hyde博士也曾在五月發文酸了我們,她說:「台灣曾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因為太過自滿而放鬆機組員隔離措施而造成疫情爆發。」https://twitter.com/DrZoeHyde/status/1398902327252111363?s=2
** Dr Zoë Hyde 是西澳大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生物統計學家和研究員。
**推文中博士引用的曲線圖在這裡:https://reurl.cc/7r8Y6N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66622350144500&id=584986081641475
Jin-Chung Shih:澳洲的流病專家,在今年五月台灣疫情爆發時,也曾經「酸」了台灣一下,
然後現在為我們達到的成就感到佩服。
現在delta病毒在全球各地肆虐,我們目前仍然只有少數病例。
或許這真是天意,五月疫情爆發,台灣流行的是alpha病毒,雖然很多人染病,不少人犧牲,但爭取了一些時間,讓台灣目前有30多%的病人打了疫苗,為未來可能即將面臨的delta病毒作好準備。
如果一開始是delta病毒傳入台灣,現在可能就不是這個局面了。
澳洲的流病專家,在今年五月台灣疫情爆發時,也曾經「酸」了台灣一下,
然後現在為我們達到的成就感到佩服。
現在delta病毒在全球各地肆虐,我們目前仍然只有少數病例。
或許這真是天意,五月疫情爆發,台灣流行的是alpha病毒,雖然很多人染病,不少人犧牲,但爭取了一些時間,讓台灣目前有30多%的病人打了疫苗,為未來可能即將面臨的delta病毒作好準備。
如果一開始是delta病毒傳入台灣,現在可能就不是這個局面了。
#never_give_up
#永不放棄的台灣
#never_give_up
#永不放棄的台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6805300699976&id=1274561183
【回顧】
一「丟震撼彈!維珍澳洲航空宣佈:永久終止香港航班 - 自由財經」
一「湯姆漢克斯夫婦澳洲拍戲中 證實確診武漢肺炎 | 國際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一「Tom Hanks, Rita Wilson Test Positive for Coronavirus」
一「19國議員聯手反制中國霸凌 發動全球挺澳洲葡萄酒運動[影]」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6458369160903&id=584986081641475
運動統計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怪獸訓練體能教練俱樂部第十八期】(9-11月)
日期:2021/9/1~2021/11/30(期中10/7,8停課)
*週三、五早班:每週三早上10:30-12:30,每週五早上10:30- 12:30(每月有一週由怪獸教練團帶領團練,其餘由何立安博士親自教學指導)
*週一、四晚班:每週一晚上7:30-9:30,每週四晚上7:30-9:30(每月有一週由怪獸教練團帶領團練,其餘由何立安博士親自教學指導)
地點: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 (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60巷底 洛德城堡B1
http://www.roadcastle.com.tw/20132368903603935338.html)
報名由此進:https://reurl.cc/83aMMy
(審核時間約7-10天,結果會email通知)
多年前留學讀博士班的時候,曾經擔任過統計學老師的助理,負責輔導學校學生統計相關的作業和課後複習,某次工作之餘和老師閒聊,老師認為許多我們輔導起來備感艱辛的學生,似乎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他們不是統計不好,而是數學不好」,換句話說,對於基本數字的運算缺乏足夠的熟練度,會導致許多聰明的學生在思考統計問題的時候感到格外吃力,而這其實是一個「基本功」影響「應用能力」的鮮明例子。 好了,不談數學和統計,回到肌力及體能訓練。
新訓練時代已經來臨,而這已經不是口號,肌力及體能訓練的技術和知識不但已經達到有效應用的階段,而且也早已走出競技運動員的小圈圈,舉凡一般民眾,中老年人,特殊族群,以及本質上就是超級運動員的軍警消人員,都可以從肌力及體能訓練當中獲得巨大的益處,這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使用訓練技術來增進生活福祉、提昇運動表現並且抵抗老化,這些範疇我們已經論述過太多,有興趣的話多多聽我們的節目或讀我們的文章。
不過,當訓練的市場大開,教練的需求也跟著大增,許多對運動有興趣的人紛紛投入這個算新也不算新,算舊又不太舊的行業,許多相關領域如醫療、預防醫學和衛生機構也紛紛投入運動產業,為一般大眾提供多采多姿的運動課程。但是,在這個飛速發展的過程裡,無論國內外都一樣,難免經歷師資良莠不齊的現象,雖然有許多短期的培訓或證照課程標榜可以讓想要轉職或就業的教練即刻上手,但是在這個產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師資培育速度的年代,許多教練其實是急就章匆匆上線,或者是在前輩的引導下,以行銷技巧為專業技能,輔以短期培訓的時尚型運動課程,立即包裝成各種各樣健身選項,這讓健身產業從一個可以造福廣大群眾的新興產業,逐漸變成另一個噱頭花招滿溢的流行文化產業,好的壞的一起大鳴大放,熱鬧不已。而這也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運動產業越來越發達,但是有訓練底子的人卻並沒有等比例的變多,某些時候線條或體態變成比肌力或健康更重要的訓練目標,更有越來越多的人健身多年卻沒有明顯的成效,開始懷疑是不是其實日常生活多做點活動或勞動就好,而這樣的現象,教練的素質絕對是一個相關的重要因素。
抱持著正確態度的學員,把寶貴的時間交給教練,教練卻使用似是而非的課程耗掉了時間,以至於該發生的向上適應現象遲遲未發生,這其中當然還有學員的生活管理和日常作息等因素,但是如果教練課程並沒有提供有效的訓練方式,學員再如何配合也很難有好的結果。
但若要談到學習課程內容,這又是一個更令人困惑的議題,許多課程看起來內容都很雷同,都有某些槓鈴動作,都有某些補強動作,也都有某些矯正訓練,但為什麼有些教練的教學有效,有些教練的教學卻無效? 簡單來講,許多教練不是教學技巧不好,而是訓練背景不好。
專業人員的培訓初期,需要的是硬底子的基本功訓練,而不是太多的創意或上行下效的套版模型,許多教學過程裡的素材,教練只能從訓練的背景裡得知,訓練底子越是深厚,教學技巧就越是精湛。教練的良窳不是因為證照的多寡,或是教學課表的精彩程度,教練真正的任務是幫助學員在訓練的過程裡避開所有暗礁,緩緩地航向進步,以達到累積的功夫,而這條路教練必須自己曾經走過。
怪獸肌力及體能教練俱樂部,就是根據這樣的需求而創立的,這門課沒有既定的範圍和內容,因為學習本身就是無涯無盡,但我們可以提供一方好土好水,讓有志一同的教練在這裡盡情的讓專業技術成長,這是一個幫助教練吸收知識、熟練技巧,並且直接進行硬底子大重量訓練的地方。 這是一門申請入學的課程,不是每位申請者都會錄取,也不是每位錄取者都能順利結訓,你未必需要是現任教練才能申請,我們歡迎任何對這項技藝有興趣有熱情的有緣人。
第十八期怪獸肌力及體能教練俱樂部,現在招生中。
運動統計學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107故事分享及哈佛知識分享(足本)》第一次全家分享故事: 當神仙遇上凡人
聖誕及新年假期,我第一次全家為你送上故事祝福。
.... 從前有個神仙,希望親自完成凡間每一個人嘅願望。 有日佢化身做了個凡人,遇上不同路人的經歷 .... 你又會是那個路人呢? 這個故事理念有沒有科學根據? 根據哈佛心理學教授Daniel Gilbert 指出....
......
.
.
.
故事全文:
《第107故事分享及哈佛知識分享(足本)》第一次全家分享故事: 當神仙遇上凡人
從前有個神仙,希望親自完成凡間每一個人嘅願望。 有日佢化身做了個凡人...
係路上遇到一個丈夫係度喊: 「 我老婆啱啱患咗重病過身,我人生無晒意義,以後日子點過? 」
神仙就問呀丈夫: 「咁我有咩可以幫到你,完成你嘅心願?」
「我想要返我老婆!」
「 ok,無問題!」
就係咁, 阿老婆就喺阿丈夫面前返生。 大家互相擁抱,丈夫好開心!
「多謝恩人,多謝恩人」
行多一陣,佢喺路上又遇到另一個乞兒。 乞衣好可憐咁, 不斷叩頭,跪喺個地下道乞錢。 佢又問阿乞兒:
「我有咩可以幫到你,完成你嘅心願?」
「我淨係想乞夠一千蚊, 咁我就成年都唔使捱餓啦!」
「 ok,無問題!」
就係咁, 乞兒就袋咗張一千蚊, 佢從來未見過一千蚊係咩樣,佢拿出嚟又聞又望,越聞就越開心。
「多謝恩人,多謝恩人」
再行多一陣,佢喺路上又遇到另一個單眼海盜 ,雖然佢已經上曬岸,重歸正途, 佢始終好懷念以前兩隻眼睇野嘅世界:
「我有咩可以幫到你,完成你嘅心願?」
「如果我可以有返兩隻眼睇野, 咁我就咩金銀珠寶都可以唔要喇。」
「 ok,無問題!」
就係咁,又搞惦咗!
「多謝恩人,多謝恩人」
神仙覺得原來滿足人嘅心願係咁容易,佢就開始沾沾自喜。 直至遇到下一個路人。
佢英明神武,有錢有勢,有老婆有父母有仔女,乜嘢都有,可惜日子就係過得唔快樂。神仙又問佢:
「我咩人都可以完成佢嘅心願,我有乜可以幫到你?」
「我想要幸福!」
「 ok,無問題!」
老婆父母仔女係晒佢身邊,一家人食飯,個個都好關心佢。
佢無晒表情,話「哦,咁就叫幸福啦!」
神仙覺得佢未感受到幸福,就再試下!
好多金銀珠寶就係佢面前出現。
「哦,咁就叫幸福啦!」
神仙再試下!
把佢變得更加高大威猛, 肌肉紮實, 連個鼻都長高咗半吋!
照照塊鏡,「哦,OK!」 依然面目無情。佢話:「睇嚟,你呢個所謂嘅神仙都係無用㗎啦!」
神仙聽後好嬲, 一怒之下就決定懲罰佢,變走曬佢嘅財富,健康同親人。瞬眼間佢變成個乞兒, 跛下跛下,自己孤伶伶咁喺條街度乞食。
過兩日,神仙啖氣過咗,冷靜下來就對自己之前無理懲罰人嘅行為有啲內疚,就決定回去探下個人點。
「你仲問我點? 我而家乜都冇曬啦! 你走把啦!」
神仙見佢咁慘, 就決定將佢變走咗嘅嘢,變返晒畀佢。
從此,佢又再次英明神武,有錢有勢,有老婆有父母有仔女,仲有多咗樣嘢,就係...
(他多了樣什麼?)
「多謝恩人,多謝恩人,我終於知道咩叫做 ...... 幸福啦!」
故事帶出乜嘢理念?
做人,最好嘅 , 就係 Live in the Present (活在當下). 最好嘅嘢已經係你身邊, 你好好珍惜/享受的話,我相信凡事都會變得更好。
其實唔單只我相信,根據哈佛心理學教授 Daniel Gilbert 係2010年做咗個研究,佢搵咗2200 個人參加實驗,用咗一個 iphone app 叫做 "trackyourhappiness" ,係不定期嘅時間聯絡嗰班人,問佢哋 (1) how are feeling? 100分就代表最開心,0分就代表最唔開心。(2) what are you doing? 你做緊乜嘢? 同埋 (3) are you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ther than what you are currently doing? 你係唔係諗緊啲其他嘢?
目的就係睇佢哋做緊啲嘢,同諗嘅嘢,係咪一致/集中,抑或唔同, 即係代表個腦係道「遊緊魂」"Mind Wandering". 如果遊緊魂嘅話會再問佢,你係
(1) 諗緊啲唔開心嘅嘢 unpleasant mind wandering,或
(2) 諗緊啲中性嘅嘢 neutral mind wandering, 定
(3) 諗緊啲開心嘅嘢 pleasant mind wandering
研究結果顯示, 人有平均47%嘅時間個腦係喺道「遊緊魂」Mind Wandering, 即係做緊嘅嘢同諗緊嘅嘢唔一致。 問佢哋開唔開心嘅話就發覺, 從統計學角度 multilevel regression 指出,越遊魂嘅人就越唔開心,越集中一致做緊嘅嘅人就越開心。
睇下呢個圖, 左邊代表唔開心,右邊代表開心。 越大個波,代表sample size越大,即係越多人回覆。 中間嗰條一點點嘅綫,就代表平均值。研究發現:
(1) Unpleasant mind wandering 佔所有25萬個回覆嘅12.5%, 係令人最唔開心,開心指數只有42分。
(2) Neutral mind wandering 佔14.5%,有62分。
(3) Pleasant mind wandering 排第二開心,佔19.9%,有69分
(4) 最開心嘅,就係 Not mind wandering, 佔53.1%,有71分
即係話即使你個腦係諗緊啲開心嘢,都唔夠你個腦集中注意力喺依家做緊嘅嘢開心。 點解? 就係因為你專注,先至能夠 apprepriate 真正地感受到嗰一刻嘅 touch and feel,而嗰一刻係最直接有機會能夠令你最開心。 即是我睇舖,都經常合埋隻眼去 feel 間舖! Really!
想睇佢哋做緊Present啲咩嘢,再睇埋上半part 個圖。最唔開心,就係休息或者返緊工嘅時候。最開心? 就係傾計,做運動,同埋make babies 嘅時候,你明我意思啦。
最好嘅 Present, 就係 Live in the Present 係有科學根據㗎! 最好嘅嘢已在身邊,想幸福? 你依家又唸緊啲乜呢?
運動統計學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89創業知識:哈佛分享 - 專注的力量》
之前我第一次全家人和你分享了一個神仙和凡人的故事, 基本上就係你愈要珍惜身邊嘅事物,你就愈會幸福同快樂。 其實這樣的說法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根據哈佛心理學教授Daniel Gilbert 指出:
.
.
.
.
內容全文:
之前我全家人和你分享了一個神仙和凡人的故事, 基本上就係你愈要珍惜身邊嘅事物,你就愈會幸福同快樂。
其實唔單只我相信,根據哈佛心理學教授 Daniel Gilbert 係2010年做咗個研究,佢搵咗2200 個人參加實驗,用咗一個 iphone app 叫做 "trackyourhappiness" ,係不定期嘅時間聯絡嗰班人,問佢哋 (1) how are feeling? 100分就代表最開心,0分就代表最唔開心。(2) what are you doing? 你做緊乜嘢? 同埋 (3) are you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ther than what you are currently doing? 你係唔係諗緊啲其他嘢?
目的就係睇佢哋做緊啲嘢,同諗嘅嘢,係咪一致/集中,抑或唔同, 即係代表個腦係道「遊緊魂」"Mind Wandering". 如果遊緊魂嘅話會再問佢,你係
(1) 諗緊啲唔開心嘅嘢 unpleasant mind wandering,或
(2) 諗緊啲中性嘅嘢 neutral mind wandering, 定
(3) 諗緊啲開心嘅嘢 pleasant mind wandering
研究結果顯示, 人有平均47%嘅時間個腦係喺道「遊緊魂」Mind Wandering, 即係做緊嘅嘢同諗緊嘅嘢唔一致。 問佢哋開唔開心嘅話就發覺, 從統計學角度 multilevel regression 指出,越遊魂嘅人就越唔開心,越集中一致做緊嘅嘅人就越開心。
睇下呢個圖, 左邊代表唔開心,右邊代表開心。 越大個波,代表sample size越大,即係越多人回覆。 中間嗰條一點點嘅綫,就代表平均值。研究發現:
(1) Unpleasant mind wandering 佔所有25萬個回覆嘅12.5%, 係令人最唔開心,開心指數只有42分。
(2) Neutral mind wandering 佔14.5%,有62分。
(3) Pleasant mind wandering 排第二開心,佔19.9%,有69分
(4) 最開心嘅,就係 Not mind wandering, 佔53.1%,有71分
即係話即使你個腦係諗緊啲開心嘢,都唔夠你個腦集中注意力喺依家做緊嘅嘢開心。 點解? 就係因為你專注,先至能夠 apprepriate 真正地感受到嗰一刻嘅 touch and feel,而嗰一刻係最直接有機會能夠令你最開心。 即是我睇舖,都經常合埋隻眼去 feel 間舖! Really!
想睇佢哋做緊Present啲咩嘢,再睇埋上半part 個圖。最唔開心,就係休息或者返緊工嘅時候。最開心? 就係傾計,做運動,同埋make babies 嘅時候,你明我意思啦。
最好嘅 Present, 就係 Live in the Present 係有科學根據㗎! 最好嘅嘢已在身邊,想幸福? 你依家又唸緊啲乜呢?
運動統計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是一個運動迷,如果你跟我一樣,你可能也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有些選手喔,當他還是新人的時候,第一年表現得特別亮眼,而通常到第二年就會比較不ok,這叫做俗稱的「第二年魔咒」。
但事實上來說,關於「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我們可能會做很多的歸因,比如說啊一年呢,功成名就之後第二年就懶惰了…等等等等的。
但是無論我們的歸因是什麼,事實上「第二年魔咒」當你深思細想之後,你會發現哦,這些球員是他們第二年成績真的變很糟嗎?還是他們第二年的成績其實只是沒有像第一年那麼好,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按照一個常理來看的話,如果一個球員第一年表現的真的太好了,所以當他第二年表現的沒有那麼好的時候,因為對比效應的落差,所以我們會覺得他第二年陷入了魔咒,第二年表現的不好。
可是如果把他第二年的表現,放到一般球員的平均數來看,搞不好他還表現的還不錯呢!但其實這對我們多數的運動迷來說,我們不會這麼看事情,我們可能會去歸因他在精神上面,他的心理素質的問題,他太早成功所以放鬆,或者是他已經不再幸運了!
然而如果我暫時跳脫出運動迷這樣的一個身份,我們回到統計跟心理現象的理解的話,那關於「第二年魔咒」就很容易解釋了。其實所謂的「第二年魔咒」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無視回歸均值」。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喔從統計學上面來看大自然,其實大自然的一切,它的運作都不是朝向「極端值」發展的,它是朝向「平均」值移動,也就是它會有一個「回歸平均數」的這樣的特性。
簡單說,如果你的爸爸跟媽媽都是非常高的高個子,那麼你就很有可能,雖然也是高個子,但是不會像他們一樣那麼高,比較合理的狀況是你爸媽的身高,都已經接近了極限值,所以你要往平均值的方向,你會比他們矮一些,這才是正常的「平均回歸」。
所以如果回到「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真的冷靜下想一想,難道真的是這些球員第二年打不好嗎?或許有這樣的狀況,可是更多的是什麼?更多的是他只是回歸一般球員的正常表現,如此而已!
所以這樣的一個現象,一切都會「回歸平均值」,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能有什麼啓發呢?我想這個啓發就是我們很常聽到的三個字叫做「平常心」。
因為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我們經常會因為自己的幸運或者是不幸,去做不合理的放大,要麼就是在主觀感受上太過於挫敗,或者是太過於興奮,那這樣的狀況其實都是不健康的。
其實一切都會回歸到「平均值」,甚至於我們經常會把那些幸運或不幸,去做一些複雜原因的歸因,可能這些歸因會讓我們感受上好一點,會讓這些眼前的不順,得到一個還算合理的解釋。
這也就是為什麼算命的生意,始終很好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然而當你有「回歸平均數」這樣的想法的時候,這時候你反而比較能夠靜下心來,去做一個長期的努力。關鍵在於你的平均數,是不是能夠持續成長的,而不是在於每個區段時間的數字跟表現,都要比上一個區段來得更好。
如果你永遠要比上一個時間區段的表現更好的話,那你只會得到一個結果,叫做「逼死」你自己,所以囉!有句話是說「平凡中見偉大」,如果要我來做進一步的解釋的話,我會說:「平常心才是偉大」。
希望你能夠永遠保持對生命的熱情,而永遠活在「平常心」的期待裡,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