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香的因緣之十五 》
隨著玄一道長高超的道法,兄長附身的事件也跟著落幕,總算又是幾年的歲月靜好,我也在有仙佛聖誕的時日,伴隨著父親前往道院參拜,每回也都會拿到老道長所贈與的平安符及壽桃、麵線……等等。
「記得是有一年的仲秋八月十五日,我們家鄉管叫做『月夕』,因為一年之中,只有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來得皎潔、明亮,因此又稱做月夕。小輩也都喜歡一年一度的供兔爺的盛事,雖然老道長的道院沒有這些民俗的活動,但八月十五日我的父親每年都習慣會上道院去看看老道長,因為這天恰好也是老道長的壽誕,於是那年的八月十五日,父親便帶著我及妹妹、兄長一同去給老道長祝壽。這天老道長特別地興致高昂,隨著來訪的賓客漸漸散去以後,道長要父親稍作停留……。
「三年前你和我商討的事,今天應該是適合敲定時間的日子,依我看,就幫小三挑個吉日入道吧……!」小三是我在家中依照排行,小時候的小名。老道長這麼跟父親說。「原來我自出生後,便落下了前世業障帶來的痼疾,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狹心症和嚴重的黃疸,原本是養不活的,也是老道長殊行絕倫的道行,才可以換厄去濁,神通廣大地硬是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當時老道長說或許這小孩命中和仙佛有緣,不適合世俗的營生、喝世俗的米水,看他頗有仙骨、慧根,若要長命安養,就挑個三合吉日進住到宮廟來吧!可暫時避厄延年……」老和尚邊敘述著邊回憶孩提時期,自己所經歷過的一段往事,也是老和尚總角聚沙之年難以忘懷的塵封。
「我十一歲入道,進入道院,按照規矩都要有三年的觀察期,一般道觀三年蓄髮是規矩,有的教派要先拜小師,根據早期在內地的老道觀,規矩上會先找資格比較老的道長隨侍學習,這個階段道教的文化中叫做拜小師,但我的年紀在規矩上來講還是稍嫌小了一些。本來玄一道長是可以指定道院中較年輕的道長教導我一切道院生活的行儀及規矩,玄一道長直接就要我從早到晚隨侍在側,隨著幾位比我當時年紀稍長的小道士一同生活,一同學習,這在當時偌大的傳統道觀裡是違反習俗的,可見玄一道長雖然是道門中極有威望的老高功,但也可以看得出他的魄力與開通,否則如果沒有到滿師及相當的資歷,是無法親近如玄一老道長這般的遐齡道長。若要比較正式地經由拜度師過渡時期及學習一切的科儀、唱腔、戒律……等,這總得要一段漫長的歲月學習。
「玄一道長雖然已經屆屬鶴齡,但是無論是在身體上或意志上,卻比一般年輕的道長來得充沛許多。那幾年當中,是我成長過程中刊心刻骨、不敢或忘,很重要的一段韶華月夕。在數年當中,我不但熟讀《上清經》,並且因為兩度於夢境中親謁到茅山宗祖師昇玄先生,親傳口訣及符籙……,玄一道長認為我和茅山有宿世之緣,他更是護甚於前,殷殷教誨,並且數度把祖師司馬承禎的《坐忘論》清楚解說,傳以論外之玄,令我可以在稚齡之時,便可以體會大道之真諦以及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去約律自己,切莫率性而為,同時教導如何可以獲得心靈方面虛靜空明的境界……玄一道長為了在我年輕的靈魂注入不動的真理,在某一次和我講解〈大道篇〉時,忽然間很嚴肅地對著我說:『修道基本上要先修到形神合一,方可以到達久視長生之境,這是至玄至虛的,很抽象,但歷代祖師已經有不少仙真得此境界。道力了得的人,最終可以色身不滅,稍差者,也可以精神不亡……』玄一道長邊說著這些話時,很奇妙的是突然之間我剎那間看不到他的身軀,只聽聞到他講話的音聲,說實話,當時因為年輕,過去也從沒碰過這般情境,著實有些被震嚇住,不知如何是好。
「老道長在這次的示現中講了一段話,卻令我終身無法忘懷:『任何境界裡頭,切記六根永遠要和大道融合為一,如果自己的身體和大道從未分離,那要尸解又有何難?換句話說,若要修到通天徹地般俱足神通,只要可以體悟到大道的真諦,也不是難事,完全要視修道者自身之悟性而有高下之別,也因為如此,《抱朴子》的見解中才會有品級高下之判定。其實總的來說,神仙也好,悟道也好,總離不開上、中、下之分別罷了。司馬仙翁也把修成仙品的修道者好好地講解分析,修道獲得解脫就只有兩種類別,一種是可以獲得仙果,一種是可以修到尸解,要修煉到此,毅力和決心是極重要的條件。因此先根據不同的成就,又劃分為天仙、地仙、水仙等……』記得當時玄一道長還特別為我講解了《坐忘論》裡面的〈得道篇〉別講,這是老道長修煉了大半生,自己的心得……」(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道教三十六指訣法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Lot.74 明清水陸畫 王元帥 立軸
尺寸:72×168cm
Lot.75 明清水陸畫 王馬二將神像 立軸
尺寸:70×152cm
水陸畫是傳統佛、道教舉辦水陸法會,設齋供奉神佛、普度眾生的宗教活動時所使用的畫像,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文獻記載始見於晚唐五代,至明清大為盛行。歷經千餘年的演變,水陸畫的內容與圖像逐漸完備,形成完整體系,成為唐宋以後「三教合一」歷史背景下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繪畫。
水陸畫的體系與內容龐雜,涵蓋天上、人間、地府三界中所有神祗,除了諸佛、菩薩、諸聲聞、緣覺、諸天、天王、明王、天龍八部護法神等,道教神仙除金剛護法像外,也包含十二黃道、星宿、龍王、社神后土、門神城隍、十殿閻王、妖魔鬼怪、所超渡亡靈等,可謂包羅萬象。反應民間風俗與人們的信仰與精神世界。
本場兩件拍品皆為明清道教元帥神畫像,神像造型生動,畫工精緻細膩,設色豔而不俗,尤以衣摺、紋飾與輪廓處多不厭精細,刻畫繁複入微,並作層層暈染,富於立體感。道教有四大護法元帥之說,亦即四位護法神,相傳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天將」護法,其中以四大護法元帥為代表,然四大元帥組合頗多,見於《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道法會元》等道教典籍,不及備載。
Lot.73 下方為王元帥,上方有位頭紮雙髻,左手持銅鈴,右手執斧,頸掛銅錢的童子,或有招財寓意。
Lot.74 馬、王二元帥之組合,王元帥在上,馬元帥在下。馬元帥,諱靈耀,封「華光元帥」,又稱「馬靈官」,善於用火,手執玉戟與金磚,跨火犀,職掌驅邪祛疫,是道教知名護法神。王元帥,諱善,封「隆恩真君」,又稱「王靈官」,三眼,紅面赤髮,披金甲,足踏風火輪,右手高舉金鞭,左手掐「靈官訣」,或稱「通天指」,意指可以上達天聽,是道教鎮守山門之神,雷部、火部天將及護法神。
道教三十六指訣法 在 台灣 大器 水晶 實體展示 公益組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龍鳳呈祥
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對和諧幸福的追求和審美覌奌的集中表現。龍和鳳的形象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展現著中華文化的不同品格:龍代表著自強不息、合力奮進、剛健有為的一面;鳳代表著厚德載物、和美仁愛、靈慧福生的一面。龍和鳳出現在一個畫面,是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象徵,是理想世界的藝術展現。我們經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其根據是伏羲和女媧是「龍祖」的說法。實際上,伏羲和女媧也是「鳳祖」,因為他們二人都姓「風」,而古代「風」和「鳳」是通用的。
龍和鳳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目前發現的最早「龍紋」出土於遼寧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最早的「鳳紋」出土於湖南高廟文化遺址,踞今約7、800餘年;最早出土的「龍鳳紋」是在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距今近7000年。這幾件珍貴文物證明,龍鳳文化是幾乎是同時相伴相生髮展起來的。儘管龍和鳳幾乎是同時出現在中華遠古文化中,但是在秦漢以後,由於歷史上除武則天外全是男性帝王,帝王開始比附龍,后妃開始被比附鳳,出現了龍為雄;鳳為雌的審美屬性,因而出現了「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鳳和鳴」、「龍鳳雙全」等吉祥成語和圖案,廣泛用於宮廷文化、節慶文化、婚誓慶典之中。現代又衍生出「光彩龍鳳」、「龍鳳連理」、「金龍玉鳳」、「龍鳳百年」等名目的婚禮,使龍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龍鳳呈祥》是一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京劇,往往是春節期間的賀歲節目,是國粹京劇的經典,可研究的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只從「龍」和「鳳」的圖案造型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討。
下面先說「龍」。龍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有三大特點:第一、它是時間的代表:龍在中國人記載年齡的十二生肖中是唯一的抽象動物,順居第五位。在中國數字文化中,屬「九五之尊」,位置神聖。第二、它是空間方位的代表,在古代中國表述天象「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方位的二十八星宿中,青龍在東方,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顆星星組成。第三、在佛、道教和民俗信仰中,它是通天、地、人三界的神獸,是主管風調雨順的神靈。這點對於古代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來說,等於是主管人們命運的神靈。因此「龍王廟」遍及全國各地,龍的形象廣泛出現在節慶活動之中。龍的這三大特性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龍文化形成的歷史吧。
「龍」文化的發展主要經過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遠古時代,仿聲寓龍
在有語無文的石器時代,人們對雨天打雷的物理現象表示敬畏,於是用形容雷聲的「隆」的聲音,表達對雷電的指認。清代學者陳澧說:「蓋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文字是語言的延伸。中華民族對於「龍」的崇拜,最少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今日的「龍」是從語言中「隆」的聲音發展而來,是與古人對「天」的崇拜相關。「龍」的起源很神聖。中華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中,有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但對於「龍」的稱謂,基本上是用「隆」的發音認同的。
第二階段:傳說階段,「龍」為人所用
由於雷閃轉瞬即逝,因此,龍成了想像中的動物。當人類社會有了自己的領袖時,傳說的龍就為人所用了。在傳為禹和伯益所著的古書《山海經》中的雷神就是人頭龍身,黃帝命人用它的骨頭製成鼓槌,能發出雷鳴般聲音,鼓舞士氣,打敗了蚩尤。黃帝取得勝利,大治天下後,乘龍上天。在傳說年代,「龍」一會兒是雷神,它的骨頭做成供黃帝指揮作戰時手中的鼓槌;一會兒是能上天的神龍,成為功成名就後人間領袖胯下的坐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人為本,主宰社會的是人,而不是神。
第三階段:「龍」與經典結緣,為人所仰
如《史記.補史記》中說:華胥氏踩了雷公的腳印而孕,生下了牛耳龍身的伏羲,伏羲畫八卦、養牲畜、駕馭天下。《左傳》中說「龍」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物」;西漢學者劉向稱它做「天龍」,是飛騰於天的神物;東漢學者王充在其所著《論衡》中說:「雷龍同類,感氣相致」,「龍聞雷聲而起,起而雲至,雲至而龍乘之。」《說文解字》說它春季升天、秋季潛淵,可以興雲布雨,澤惠萬民。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對中華本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在譯為中文時,把它譯為「龍」。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龍王可以興雲布雨,有保證風調雨順的功能,受到民間歡迎。有關龍宮、龍珠的傳說進入中國文學,使得龍文化豐富多彩。道教繼承並發揚了對龍的民間信仰,參照佛教,創造出自己的龍王系列,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海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以及六十甲子值星太歲中的戊辰木龍趙達將軍、庚辰金龍董德將軍、壬辰水龍彭泰將軍、甲辰火龍李誠將軍、丙辰土龍辛亞將軍等…達百位之多。
第四階段:多元一體,異彩紛呈
同樣一個「龍」,由於來源不同,應用不同,藝術形象也就不同,形成了百花齊放大發展的局面。首先是從語言到文字,經過了多元發展最後統一的過程。在《說文解字》中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湯成沅編著的《金石字典》中所收的各種古「龍」字,有90多種。直到二十世紀50年代,最後統一為「龍」字。第二在龍的形象上,經過石器原龍期、青銅器上夔龍期、春秋戰國飛龍期、南北朝行龍期。宋元黃龍期的發展,不斷完善。在龍的使用功能上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說法:「大爺贔屓形似龜,碑下負重顯神威;二爺螭吻型似獸,屋項遠望看宇宙;三爺蒲牢身材小,生性好吼為鍾鈕;四爺狴犴形似虎,立於獄門不喊苦;五爺饕餮喜歡吃,立於鼎蓋護飲食;六爺霸下性好水,伏在橋柱嚇水鬼;七爺睚眥性好殺,緊抱刀環看著家;八爺狻猊型似獅,立於香爐把煙吃;九爺椒圖似螺蚌,樂守鋪首於門上。」
第五階段:造型狀美,寓意吉祥
元代,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龍的形象完成了統一。元順帝時,為了突出皇權,規定「龍」的圖案只能供皇帝專用,從此出現5爪為龍,4爪為蟒的等級現象。其結果是龍的形象更加紛雜,使用更加廣泛。自明、清後,龍的形象才逐漸定型。「龍」是由象聲語、象形字發展成的覆蓋面極其廣的吉祥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之所以受到人們歡迎,是因為傳說中的龍,是黃河鯉魚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躍過龍門而變成的,充分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它在宮廷是代表皇權奉天的威嚴象徵,在民間是節日歡慶活動的道具。它是吉祥如意,伸卷自如的代表;又是不是強暴,主持正義的代表。
(清乾隆藍地黃雲龍紋盤)
龍的出身本源(古人對雷電崇拜)是神聖的,這是它的「神」;龍的變化是豐富的,這是它的「形」。龍的形態可以總結為「三停九似十三勢」:三停為,頭至膊,膊至腰,腰至尾折出三道彎。九似為:牛頭鹿角眼如蝦,鷹個蛇身鳳尾巴,鱷魚嘴、泥鰍須,混身披滿金魚甲。十三勢為,行似雲、竄似閃、卷似風、展似松、奔似馬、飛似鷹、蹲似犬、臥似熊、爬似鱷、幡似蛇、游似魚、盤似螺、走似虎。(注5)由於龍的外在形象由多元組成,因此人們對它尊而不親。又由於它的形象要保持怒吼打雷狀的「神」態,只是形式的威嚴,因此人們對它是敬而不畏。因為它的藝術形象的形成和發展是緊密與歷史發展相聯的,所以它的形象和使用範圍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龍的形象可以變化無窮多姿多彩,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娛樂性,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活力和追求幸福的積極向上精神,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結晶。
鳳凰和龍一樣,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精神紐帶。「鳳」的聲音來源於「風」,《中國鳳文化》一書給了一個這樣的定義:它的形象是中國古人對雞、燕、鷹、烏鴉、等多種鳥禽、某種遊走動物及太陽、風等自然現象多元容合而產生的神物。龐進先生的這個定義可以在《中國戲曲服裝圖案》(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出版)鳳凰圖案中得到印證。以該書第5圖馬強老師所繪「鳳」為例,可以總結為:「公雞頭、燕子嘴,鶉身鵝頸仙鶴腿;雁翅膀、鴛鴦扇;孔雀長翎烏羽卷。」是由九種吉祥禽類組成的神物。在漫長的鳳文化發展過程中,這九種禽類的特徵在歷代不知名的工藝美術家製做過程中又不斷發生變化,使其更加完美。鳳與龍的形象變化不同,鳳是越變越美儘量擬人化,反映了群眾的審美要求;龍是越變越威嚴,使人感到震懾力。
下面我們對鳳的來源進行探討:
公雞頭:《山海經》中記載,丹穴山上有一種鳥「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有的學者說:「鳳為太陽鳥的神聖標識」,「雞是太陽鳥的神聖化身」,「什麼是鳳凰?其狀如雞也」。民間圖案中有《百鳥朝鳳》(圖采自張德寶、龐先健所繪,《中國吉祥圖像解說》上海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1頁)。鳳凰為百鳥之王,頭戴王寇,正符公雞特色。
燕子嘴:據《詩.卷阿.陸機疏》:「鳳凰一名鶠」,鶠與燕發音相同,《毛詩陸疏廣要》里是這樣解釋的:「龍乘雲,鳳乘風,故謂之鶠。」按《說文》中的說法,燕子是把頷給了鳳,(注7)因此畫鳳歌訣中有了「燕子嘴」的說法。在清朝慈禧太后當政年代,人們以女人嘴小為美,因此鳳的形象嘴小,而且連眼睛也脫離鳥形,狀似美女了。
鶉身:鵪鶉體形酷似雞雛,額、頭側、頦和頸部均為淡紅色,背部為淺赭色,其他部位也都有朱紅色的花斑,看上去就家是一隻剛從火中飛出的小火鳥。二十八星宿中南方朱雀「天文朱雀,取象於鶉」,「南方朱鳥七宿,曰鶉首、鶉火、鶉尾(《夢溪筆談》)」。鵪鶉不僅具備火的色彩,而且心系溫暖,每年都要遷涉我國東南溫暖地方過冬,顯示了鳳凰為「火鳥」的特性。
鵝頸:鳳凰造型特點是「三長(頸長、腿長、尾長)」,天智屬於候鳥,古代把天鵝和大雁均稱為向陽鳥。天鵝通體羽色純白,頭頸極長,超過全身長度的一半;飛行時,頭、頸部直伸,姿態非常優美,不但飛得很高,而且飛得也快,是人們公認的「高潔」之鳥,早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就出現了天鵝形鳳紋。
仙鶴腿:中國古代有丹頂鶴由天地之精氣化成的說法,鶴頸長、腿長飄逸優雅;清音善嗚、翅美好舞,有長壽之相。可與鹿組成「鶴鹿同春」、與松組成「松鶴長青」等吉祥題材圖案。
雁翅膀。大雁有舒展的翅膀,在古代又稱「鴻」,將其稱為「知時鳥」、「隨陽鳥」是排列成行為「人」字或斜「一」結隊而飛,高潔的候鳥,又是志遠大的「向陽鳥」。大雁的羽毛呈棕灰色,屬於「玄鳥」。
鴛鴦扇。鴛鴦飛則成雙,宿則成對;雄曰「鴛」,雌為「鴦」;與遠古鳳凰的雄為「鳳」,雌為「凰」的命名方式相似。鴛鴦身備五色,爛若雲錦,尤其是那兩片橙黃色略帶黑邊的扇形帆羽更是美麗,因此成為組成鳳型的「兩短」特徵。
孔雀長翎,孔雀尾屏上長有鮮亮的橢圓形眼狀斑,這是孔雀在眾多鳥類中獨有的特徵,也是鳳凰造型必有的特徵。不同的是,孔雀尾屏是多翎呈扇狀,鳳凰是1---5尾呈條狀,造型多種多樣。《中國鳳文化》091頁有就列舉了蓮花式、水草式、草葉式、火焰式、瓦楞式、孔雀密式、孔雀疏式、方肯式、菊花式、卷鉤式、卷葉式、卷草式、草紋式、軟刺式、硬刺式、點葉式、羽絨式、虎紋式、松毛式、花辦式、嬊鳳式、疏葉式、棒錘式、花苞式等24種鳳尾造型。
烏羽卷。鳥鴉古稱「玄鳥」,古代有「陽精」之稱。傳說中:太陽里有隻長著三條腿的鳥鴉,這隻烏鴉隨著太陽行走。古書《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正月,「日色赤,中有黑氣如飛昔鳥,數月乃銷」。這實際是太陽黑斑的記載,人們把這種現象記在了烏鴉身上,使其有了神氣。鳳凰圖案中尾翎常伴有飛羽和飄帶,據傳說與神話故事后羿射日有關,后羿把10個太陽射掉9亇,太陽被射中後太陽中玄鳥的羽毛紛紛飄散,成為鳳凰尾翎的附尾。
此後,新婚男女在舉行婚禮時,可以無償使用。此曲長三分鐘,其歌詞為:「你是新娘,我是新郎,我們的愛在朝需中起航;你撐一篙,我劃築槳,唱一曲中華《龍鳳呈祥》;龍鳳祥,地久天長;和和美美,喜氣洋洋…」。龍代表陽剛之力;鳳代表柔順之美呈,這一對吉祥物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哲學觀念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龍鳳呈祥是中國文化特色,在國際政治場合也經常使用。
雁棲湖新聞中心的北樓所繪龍鳳呈祥圖案,被與會人員視為「中國風」的重要代表,受到從多媒體關注,為大會添了光彩。
道教三十六指訣法 在 八卦祖師咒手印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足見道教手印需用咒語、法器、八卦、存想綜合運用,統一發揮效驗。道術可通靈,手印就是 ... 真傳法師指訣總集| 誠品線上 · https://www.eslite. ... <看更多>
道教三十六指訣法 在 八卦祖師咒手印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足見道教手印需用咒語、法器、八卦、存想綜合運用,統一發揮效驗。道術可通靈,手印就是 ... 真傳法師指訣總集| 誠品線上 · https://www.eslite. ... <看更多>
道教三十六指訣法 在 【道教八大神咒及用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說:“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秘語也,群真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可見在道教法術中,道教咒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