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公園玩時,大家是哪種家長呢?
大多時候,我是那種會跟在孩子身旁,注意著孩子一舉一動的家長。一方面保護孩子的安全,一方面確保自己家的孩子沒有造成他人的不便。
這邊「確保自己家的孩子沒有造成他人不便」指的是當我感覺到我家孩子阻礙到別人時,我會給予像是「你擋到人囉!你小心一點喔!先借妹妹過!」之類的提醒。
這樣做,乍聽之下很正常,對吧?
但是這幾天看李雪《創傷發生得太早》這本書「討好的背後是敵意」這個章節時,作者又顛覆了我的既定觀念——
「其實,那個轉圈的孩子,就算碰到別人又如何呢?如果不被大人打擾,兩個小孩可能就彼此碰撞在一起玩了起來。小孩之間本來就很容易被快樂感染,一起玩耍。
再者,圍觀的小朋友也有自主權,他若是不願意被碰到,不願意一起玩,完全可以離得遠一些。」
於是趁著昨天一家人去鐵砧山玩,我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作法,決定只在一旁陪伴,如果小孩沒有提出需要幫忙,我就管好我的嘴巴,決不輕易開口說話。
我想知道,孩子們是不是真的如作者說,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果在玩平衡這個遊戲時,證實了作者書上提到的觀點。
行進時,星冰樂一直遇到對向來車,我站在一旁什麼話也沒說,看著相遇的兩個孩子面面相覷。
有趣的是,大多數的時候,對方都會跳下去讓星冰樂繼續往前。
這樣的模式大概遇到四五個人,要嘛不是兩人小心「會車」,要嘛就是對方會跳下去讓星冰樂先行通過。
直到最後我才問她,為什麼剛剛有些人會先讓妳過呢?
星冰樂說:「因為我跟他們說:『請借我過』呀!」
但是有沒有遇到完全不讓的孩子呢?
當然有!
我一樣在旁邊看著兩人大眼瞪小眼,誰也沒有想要退讓的意思。過了許久,星冰樂知道對方沒有想要讓她的意思,於是她自己就摸摸鼻子跳下平衡木,等對方走過後再繼續遊戲。
不管是開口請對方借過;
還是彼此小心「會車」;
或者跳下來讓路後,又開心走回獨木橋上;
亦或是堅持不下橋,等對方讓路。
整個遊戲過程,沒有大人多餘的干涉,孩子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我整個恍然大悟,這才是真正的從遊戲中學習,才是所謂的原體驗啊!
碰到困難要自己開口跟對方溝通;
碰到對方開口要求時,自己要不要妥協;
遇到不想妥協的人,自己立場要堅定,
遇到不按照自己想法做的人,有時候自己也要學著妥協。
這時,如果有家長在一旁「你小心一點!你先借他過!你不要走!你不能這樣!」諸如此類的先發制人,我想,這些很棒的原體驗是不是都沒有了?
藉由這次的經驗讓我學到,#以後若是沒有立即的危險性,#我就在旁邊安靜陪著孩子就好,因為如果我先發制人地多說一句話,可能就讓孩子錯過一次體驗原體驗的機會了!
這樣回頭想想,瑪奇朵跟拿鐵很多時候在遇到困難時,確實會先回頭望著媽媽或者會先急著找救兵,而不是試著自己解決。
也許就是以往我在一旁給的關注過多、不停的先發制人,所以才讓他們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能力也說不定。
#大的總是會比較呵護
#還好現在有參透
#懸崖勒馬雖晚不遲
#連續發文100天Day5
ps.「確保孩子沒有造成他人不便」的背後,李雪老師在書裡提到這可能是一種討好、是一種恐懼失去關係、是一種敵意他人的性格,這邊就不多贅述,有興趣的人可以找這本書來看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