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城市裏的人、事、文化,甚至城市景觀,其實都埋藏了殖民地的印記,可以這樣說,這一切是深印在香港、香港人的骨髓當中。//
========================
詳盡版本,可到 http://bit.ly/2tiB2ng
========================
當維多利亞公園變成了習近平公園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隨着不同媒體報導有關政協委員佘德聰的提議,認為「中央政府應在合適時間,促使香港特區政府去掉和減少殖民政府留下的符號,如由香港的地名和道路名開始。」羅大佑《皇后大邊中》的這句歌詞開始瘋狂被引用,但其實這個提議一旦被實踐,香港將會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
「香港地的殖民地符號俯拾皆是,連同澳門那些,根本多得可以寫一本書。」四五年前,一位前輩的這句,催生了我的第一本著作《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也是因為這本書,令我驚覺這城市裏的人、事、文化,甚至城市景觀,其實都埋藏了殖民地的印記,可以這樣說,這一切是深印在香港、香港人的骨髓當中。
那我們不如來盤點一下,假如真要刪去這些殖民地符號,香港究竟要改變些甚麼?
先以街道以言,一大堆與英國人物有關的街名,如皇后大道中、英皇道、彌敦道、謝斐道、駱克道、莊士敦道等等,都已經足夠令你費上好幾擔心機,然後就到地鐵站站名:太子、佐敦等固然留不得,堅尼地城也要改,至於金鐘亦留不得,因為其英文名Admiralty可以回溯至英軍海軍總部的歷史,要改。
再來就是城市中的一些擺設、設施。維多利亞公園內的女皇銅像、動植物公園內的英皇佐治六世銅像、匯豐銀行前的昃臣像,統統都要消失,還有以往電視劇裏常見的都爹利街煤氣燈,有徽號的郵筒(這個的清洗已經開展了)也不可能留下,還有那未必有太多人知道的怡和午炮,也要變了。
建築物方面,鐘樓、茶具文物館(前三軍司令官邸)、美利樓、醫學博物館、西港城、藝穗會等,殖民色彩太濃厚,不留;還有馬會、香港大學這些都與殖民地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可留,還有,英治時期就留下的郊野公園,也是英國人城市規劃的一大重點,更加是萬萬不可。再拉遠一點,還有法庭內法官和律師的假髮、每年一度毅行者活動的比賽路線(當年啹喀兵的訓練路線),政務官制度、太平紳士等,統統都是英國人留下的點滴。
以上內容當然不是全部,但已經是超級大工程,足夠嚇人了;但更嚇人的是,這工程其實早已在不知不覺間啟動:不只是郵筒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舊建築物的名字被改、郊野公園被垂涎,而是由很多細微的地方入手,法治精神、程序公義、生活文化等,其實都已經被逐少逐少的改寫、扭曲,所以,不要以為當有一天,維多利亞公園易名為習近平公園時,這工程才正式開始,反過來,當那天到來時,戲碼應該上演完畢了。
佘委員認為這「去殖」舉動是愛國情懷的培育,但於我來說,這其實是點燃反抗情緒的火藥引,因為「對過去的眷戀是因為對現況不滿的投射」,這一點,是我當年回應記者有關「戀殖」看法是的答案,至今不變。
============================
我的文章
博客:https://siokai.blogspot.hk/
Medium:https://medium.com/@alvissio
郊野公園 設施 英文 在 a仔.音樂.旅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erth是我Working Holiday的最後一站,也是我沒有什麼計劃的一站。在之前已經到過了澳洲不少知名的景點:十二門徒石、悉尼的藍山、黃金海岸、大堡礁等等,心裡想想,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地方想去。
這次比較幸運,有朋友載我在市內四處走,不知為何談起這個西澳省。
「成個WA地方係大,不過都係沙漠黎姐。」
一言驚醒夢中人,在Sydney我沒有去過滑沙已是一個小小的遺憾,還有,整個澳洲之旅,沙灘就去得多,沙漠就真的是從來沒有,從來都沒有,為何不趁著這個機會去沙漠行一圈?
於是,我報了一個當地的旅行團,其實是個Package來的,重點是我最想去的Pinnacle尖石陣 (就是位於沙漠上),另包動物園和滑沙,一次滿足我幾個願望。
動物園就不多講了,因為在澳洲的時候也去過幾個,這個動物園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會動的樹熊了。根據資料,不計覓食,樹熊平均每天只有4分鐘的活動時間,而我們整團人足足看著一隻樹熊走來走去10分鐘,真的有點懷疑那些資料的真偽。但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緣份。
好吧,趕快跳過動物園的一幕,畢竟沙漠才是這天的主角。從市區出發,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在不斷和導遊閒談之間,不知不覺就到達了Pinnacle的尖石陣了。
很多人也很好奇,一般來說沙漠就只有沙,為何這片沙漠上會有這麼多的尖石出現?對於尖石陣的形成,較多的說法是很久以前,這一帶附近的貝殼所含的鈣礦物,經過長時間的沉積,形成了這些形狀不規則的「直立鐘乳石」(英文的確是叫它們做Limestone的)。另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在地球形成的時候,這些尖石就經已存在,不過主流的說法仍然是礦物沉積而形成這個奇觀。
雖然到過不少地方旅行,但是能夠看到這種奇景,還是第一次,跟著導遊在這裡兜了一大圈,已經用上了個多小時的時間,即使四周的風景不變,但這個尖石陣依然為我帶來陣陣的新鮮感,可能是在澳洲看海的日子太多了,連大堡礁也去過,有點兒「海洋疲勞」,這個沙漠反而為我帶來了點點中和作用。
跟澳洲其他地方不同,Pinnacle雖然非常炎熱,說來也有30度以上,但不知為何,跟在Melbourne行山不同,這次我是沒有受到蒼蠅的群襲,於是就能好好專心地拍照留念。
逛過了沙漠之後,導遊便帶我們到海邊嚐個地道的Aussie Style Lunch,美其名是澳洲式午餐,事實上就是野餐,不過澳洲的公園有個特點,就是有很多的燒烤爐。「扯,香港既郊野公園都有啦!」,但在澳洲,你連炭也不用買,這裡用的全是電爐,不少遊人就這樣買來生的肉排和香腸,即場烹調,非常新鮮美味,起碼不用怕你的腸仔跌進火焰中,直接「替你燃燒能量」,我也真希望香港能有這些設施──如果我們有手尾一點的話。
吃個飽之後,又是另一個令我眼界大開的行程──滑沙。本來我在Sydney的時候是有過一個去滑沙的機會,但因為天氣關係,最後也去不成,但幸而在這裡滿足我看尖石陣奇觀的同時,也讓我能夠一試滑沙的體驗,好歹都叫做一生玩過一次。
老實說,玩滑沙最費力的,就是由地面走上沙丘頂。有在沙灘散過步的話,你應該很清楚,在沙上行走,相比在一般的石屎路上步行,要費更多的勁才能前進,而在這些坡度1:1甚至更為陡斜的地方上,爬上去可能比徒步而行更快。
第一次試滑的時候,因為我是連過山車都不敢玩的人,看見「賽道」如此「陡峭」,著實令我不太敢試,於是我找了一條相對不坦的路來試,結果,我發現了,其實沙與滑板的摩擦力相當之大,到第二次我已經玩很陡斜的那條路,然後愈玩愈快,把整塊滑板都塗上一層蠟,完完全全忘記了初體驗的恐懼,只管衝呀!!
其實,沙沙滾的確比滑沙過癮,難怪這麼多人喜歡……
順帶一提,這樣玩的話,你身體任何能夠藏沙的部位都會發現有沙的蹤跡,哈!
其他澳洲旅遊小事記:
Point Nepean National Park 行山 x 軍事 (上)
https://aamusictravel.com/…/%E6%BE%B3%E6%B4%B2%E4%BB%BB%E6…/
Point Nepean National Park 行山 x 軍事 (下)
https://aamusictravel.com/…/%E6%BE%B3%E6%B4%B2%E4%BB%BB%E6…/
行路上酒莊
https://aamusictravel.com/…/%E6%BE%B3%E6%B4%B2%E4%BB%BB%E6…/
Fraser Island 費沙島
https://aamusictravel.com/…/%E6%BE%B3%E6%B4%B2%E4%BB%BB%E6…/
Sunshine Coast 郊遊去
https://aamusictravel.com/…/%E6%BE%B3%E6%B4%B2%E4%BB%BB%E6…/
澳洲Working Holiday故事
https://aamusictravel.com/…/…/01/my-working-holiday-story-1/
(合共33集)
郊野公園 設施 英文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上一次,政府假手於人做規劃研究,就係港鐵做錦田南土地檢討研究。份研究係內部研究,報告全不公開。但之後就到規劃署建議改劃,咁就通過咗。
家陣搵房協做規劃研究,唔洗經立法會批公帑去做研究,但政府又樂意提供數據同資料支援喎。咁個報告結果,公眾有無渠道要求全公開?如果無,點解政府可以隨便送啲數據資料俾房協做閉門研究,又唔公開呢堆數據資料俾公眾?如果咁樣都得,以後叫非政府機構做規劃研究,做完又唔洗公開,係咪以後政府部門可以廢咗佢?
當個研究委託人身份獨立性同公眾監察機制有問題,根本唔可以貿然容許研究開展。叫人理性討論開發郊野公園班人,唔該理性啲啦!
【錦上路悄悄改劃-城規民主化大倒退】
註:關心錦田南發展的朋友,請到城規會網頁就已提交申述提供意見,今晚(9月18日)截止:
http://www.info.gov.hk/tpb/tc/plan_making/draft_plan.html
(錦田南分區計劃大綱圖 S/YL-KTS/12)
-------------------------
城規會正就錦田南分區計劃大綱圖S/YL-KTS/12的修訂諮詢公眾,是次修訂牽涉錦上路站及八鄉車廠上蓋地皮的發展,佔地共四十公頃。據經濟日報報導,兩個地盤共提供約8,700伙,可容納2.14萬人,最快2018年招標[註1]。
有樓供應不是很好嗎?
讓我們先重返事實:整個<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檢討>於2014年4月提交上城規會討論,文件亦上載到城規會網頁[註2]。
該檢討所涉及的範圍,不只是今次圖則修訂的兩個上蓋項目,而是整個錦田南約110公頃的土地,計劃容納9萬新增人口,為何一個像樣的包含公眾諮詢的規劃研究也沒有,而只是規劃署及港鐵之間作內部研究,然後就直接進行法定圖則修訂程序?
到底多大規模的發展才需要一個有公眾諮詢的規劃研究?其實從來沒有既定要求,制度上其實只要求法定圖則的修改需要經過法定公眾諮詢階段。但過往幾年的規劃研究,最起碼也有公眾諮詢,如:
- 安達臣道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規劃研究(佔地約90公頃,計劃容納約2.5萬人口)(已完成);
- 元朗南房屋用地規劃及工程研究(佔地約210公頃,計劃容納約8萬人口)(進行中);
- 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 (佔地約235公頃,計劃容納約11萬人口)(進行中)。
如今110公頃錦田南規劃,只需要斬件式上馬,逐塊地改劃,就看似規模不大。如今政府的規劃根本日夕倒退,避得就避。
更重要的是,錦上路站上蓋及八鄉車廠上蓋地皮擁有權屬政府,非港鐵,但其土地用途研究就是由規劃署及港鐵合作進行。港鐵在沒有競爭對手下,已順利成為兩地皮接手人,並已為香港人決定了該區未來。
為何我們不能思索鐵路站上蓋發展模式新方向?永遠只能是私樓?永遠只能是港鐵決定發展規模?可以有合作社房屋、只租不賣房屋?上蓋可以不是商場而是公眾農圃、社區設施嗎?錦田南周邊土地的發展方向,為何早已注定為鐵路發展配合?
.
[註1] 香港經濟日報:港鐵撐供應 年推逾萬伙 前瞻未來焦點項目 (5-9-2015)
http://ps.hket.com/content/684153/港鐵撐供應%20年推逾萬伙%20前瞻未來焦點項目
[註2] 城規會文件<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檢討>(只有英文)
http://www.info.gov.hk/tpb/en/papers/TPB/1056-tpb_959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