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女曆 #史無前曆 #台女曆內頁更新
也許,你想過以下這些問題,為什麼大家總是說——
台女很 OO、台女愛 XX,台女就是____
台女身上背負許多標籤,而故事總是我們自己在寫。
女人迷循著歷史女性足跡,找到台女源頭,看見古早叛逆,成了今日女力,她們有名有姓,她們是——楊千鶴、蔡瑞月、蔡阿信、陳進,與更多你該認識的名字!
在 20 年代,蔡阿信成為台灣第一位日本科班出身的女醫師,她從日本穿回台灣的服飾,掀起了當時一陣流行;
在 30 年代,陳進與林玉山、郭雪湖共獲「台展三少年」之稱,她就說過,「我們台灣人,還是畫我們鄉土的東西。」
在 70 年代,楊千鶴穿著白色套裝與紅色上衣,頭戴時髦寬邊帽,成為台灣第一位女記者,她說,「即便是不熟稔日文的台灣人,一樣能寫出不輸日本人的文章」
這是她們的故事,時至今日,依然能給我們力量。
台女曆就是這樣一款集結台女故事的曆!
✔️正港台灣風格:茄芷袋/阿嬤袋三原配色,再配上霹靂螢光色,就像每個台女,都自帶光彩。
✔️每月精選一則台女故事:從台女故事延伸精神意涵,聽故事也傳承台女嗆辣精神。
✔️三月起始,史無前曆:從三月開始到明年三月,每月再精選女力與性別節日放大!
這是一款適合放在辦公室武力展示,也適合放在房間裡靜靜欣賞的曆!
台女曆超辣預購中,預計 3/18 正式出貨!
👉 台女曆預購連結|無與倫比,史無前曆:https://womany.net/s/yl833fd
👉 台女曆預購連結|兩入,好姐妹丟系案內!一組留一組送:https://womany.net/s/yl832ce
👉 台女最美麗|台女曆一份+臉紅卡牌一份:https://womany.net/s/yl836a0
首次下訂,享有新人折扣碼,現折 30 元!
獨曆曆,不如眾曆曆。揪親朋好友買起來,古今中外,我最美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
郭雪湖 風格 在 女人迷 woman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史無前曆 #台女曆 #隆係曆啦
年節前,我們為你推出首款「女曆」,邀請一起迎接「女曆」元年!
是誰說,一年的開始就是一月一號?
是誰說,台女就是負面標籤?
是誰說,台灣沒有自己的風格色彩?
即將到來的女力三月前,我們推出台女曆——
台灣的查某,台灣的聲音,台灣的風味,台灣的曆,
台女曆,我們的力!
▐ 開疆拓土的台女故事
在 20 年代,蔡阿信成為台灣第一位日本科班出身的女醫師,她從日本穿回台灣的服飾,掀起了當時一陣流行;
在 30 年代,陳進與林玉山、郭雪湖共獲「台展三少年」之稱,她就說過,「我們台灣人,還是畫我們鄉土的東西」;
在 70 年代,楊千鶴穿著白色套裝與紅色上衣,頭戴時髦寬邊帽,成為台灣第一位女記者,她說,「即便是不熟稔日文的台灣人,一樣能寫出不輸日本人的文章」。
這是台女的故事,時至今日,依然能給我們力量。
台女曆是一款集結台女故事、台灣色彩、重新定義時間的曆!
▐ 台女曆,裡面有什麼?
✔️12 張台味海報,展現台灣色彩記憶,撕下來還能送朋友
✔️12 個台女故事,不能不認識,12 位開疆拓土的台女
✔️12 種台女精神,提煉純正台女風格,接力給你,每月練習
✔️12 句台女金句,每句都直球對決,台女真的很敢講
✔️12 月性別節日精選,從國際跨性別現身日到台灣女孩日,歡慶世界進步
台女曆春節期間 2/8-3/8 支持女力預購中,預計 3/18 正式出貨!
👉 台女曆預購連結|無與倫比,史無前曆:https://womany.net/s/ykgxe1e
👉 台女曆兩入預購|好姐妹做伙買!一組留一組送:https://womany.net/s/ykgx9a0
👉 台女最美麗|台女曆一份+臉紅卡牌一份:https://womany.net/s/ykgx2d5
#古今中外 #我最美麗 #台女曆預購中
#抱歉了錢錢但我真的需要這個酷東東
郭雪湖 風格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黃土水
#齋主誠摯推薦此展覽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是齋主多年好友。這次 MoNTUE北師美術館 的展覽《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The Everlasting Bloom: Rediscovering Taiwanese Modern Art 》,展覽內容有他出的一份力。因此齋主便與他相約共同看展,但其實是他博學多聞,每每和他共同看展,都能從旁偷師許多知識。
這次《不朽的青春》,其展覽是以日治時期的台灣美術作品為基底,用不同於過往的角度重新思考台灣美術史。展場的主視覺,是現今藏於台北市立太平國小,由黃土水的雕塑的大理石雕《少女半身像》。這名少女出身富裕,身著華貴和服,肩披毛皮披肩,皮膚細嫩滑順。這是黃土水1920年,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作品,有著濃厚的大正時代氛圍感受。
而主視覺中位居黃土水少女之後的景致,便是大名鼎鼎的畫家陳澄波,於1930年所作《東台灣臨海道路》。日本政府向來對於台灣東部之發展相當緩慢,並且曾多次與太魯閣族發生衝突與糾紛。此東台灣臨海道路,算得上是日本政府對於東部發展之重要建設,它打通了宜蘭到花蓮的交通便利性。而陳澄波作此畫,也稱得上是陳澄波對於日本政府的肯定。特別是,本作品特定選用的木框,風格近似於原住民圖騰,與東海岸風光相呼應。
《不朽的青春》,展品相當豐富,幾乎囊括了台灣美術史上的大人物,舉凡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黃土水、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植棋、楊三郎、陳清汾、劉啟祥、顏水龍、廖繼春、林克恭、李石樵、洪瑞麟、林之助、藍蔭鼎、陳澄波以及蕭如松,於本次展覽中皆有作品展出。並且輔以全新的史觀,用不同於過往的台灣美術史面相,重新解釋這些前輩藝術家。
能聚集這些前輩畫家的作家,其實很不容易。因為自日本於二戰戰敗,國民黨政府來台時,其實國際政局是兵荒馬亂的。國民黨政府與日本政府甫交戰多年,對重新建立台灣秩序已是非常花費心思,哪裡還管各級單位收藏的藝術作品。甚至當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為了對抗共產中國,便以「正統中國」自居,許多台灣藝術家過往其實受到的是日本教育訓練,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所打壓,甚至以東洋膠彩仕女畫出名的陳進1949之後,無法以所習的方式繪圖,導致中年後的人生並不順遂。也因為國民黨政府的關係,許多畫作就這樣被擺在倉庫或學校,因為各類政治因素而無人問津。這次《不朽的青春》有許多展品,都是自塵封的博物館倉庫、私人倉庫甚至是學校倉庫中被發現,進行重新鑑定後寫入台灣美術史的出土新作。
展品豐富是一回事。此次展覽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絕對就是地下室的文獻展。文獻展將此次展出所有畫家的生年,以環狀方式譜寫於牆上,甫以影印的各類的報紙雜誌文章書信,重新構築日治時期的社會氛圍。許多藝術家與親友的書信影本,也被展示於此,補足了我們對前輩藝術家情感認識的不足。樓下文獻展看似單薄無聊,實則卻是於後方支撐著整個展覽的文本和背景,讓《不朽的青春》展覽更具不朽的意義及價值。
許久沒到訪如此有誠意的展覽,齋主誠摯推薦所有齋友都該去看看。
本展免門票,但請配合實名制至櫃台填寫表單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18:00
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部分展件將於展期中間更換
2020/10/17–2020/11/22 郭雪湖《萊園春色》
2020/11/24–2021/01/17 郭雪湖《秋江冷豔》
2020/10/17–2020/11/29 西鄉孤月《臺灣風景》呂基正《冰天雪地》 2020/12/01–2021/01/17 丸山晚霞《臺灣高山花卉圖》、呂基正《奇萊雪景》
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定時導覽 每日14:00,不需事先報名
MEDIUM:
https://reurl.cc/3LZymj
#齋主談文化
郭雪湖 風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作者簡介:潘家欣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獎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臺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