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明鑫遺忘的縣市
8月底主計處剛公布「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每十年才做一次的普查,很值得大家仔細分析,除了空屋依然居高不下,少子女化和人口老化都是重要課題,我也特別注意到城鄉人口增減和分布的趨勢。
台灣本島常住人口增加的縣市、常住人口大於戶籍人口的縣市,唯二非六都的縣市就是新竹縣市。這是新竹縣市合併的議題,能燒起來的柴火。而另兩個「省轄市」基隆和嘉義,都是常住人口減少的狀況。
都市化是全球各地的普遍現象,人口過度快速往大都市集中,住宅、學校、公園綠地、公共運輸,種種公共設施的建設都會不足,甚至超過環境乘載力,產生房價飆漲、塞車、空氣汙染等「規模不經濟」。而人口流失的地方,原有公共建設可能閒置,許多公共服務和經濟活動因為難有「規模經濟」,而成為財政負擔,工商業也有掉入負向漩渦的危機。
從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似乎看到城鄉發展繼續失衡的風險。上周五我談到《財政收支劃分法》,應該往「#縣市平權」方向來修法,而不是只為單一個案來修《地方制度法》。如果政治菁英們,都在幫新竹縣市合併想方設法,被遺忘的縣市,就更加弱勢。
國發會主責的地方創生,面對全球都市化的趨勢,應該積極協助人口流失的縣市政府,積極提出有效的對策。在縣市合併和整體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的討論中,如何幫助偏鄉,龔明鑫主委不該一直默不吭聲。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地之夏] 懷舊大阪:千林商店街與大宮神社 / 李長潔 . 來大阪、京都這麼多次,覺得已經沒有地方好去了?覺得大阪很無聊?其實大阪還有許多周邊的區域蠻挺有趣,例如上回介紹的魔幻車站「#萱島」。你可以搭乘著京阪電鐵的普通車,慢慢晃著,便會發現,沿路還是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小區域喔。像是離大阪京橋不遠的「...
都市規模分布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北改善托育環境 新增1萬餘名就學機會
新北教育局提供兒童友善利於學習的遊戲環境,同時,加碼補助準公共幼兒園招收2歲幼兒,改制10年,統計共新增1萬3557名幼童就學機會,未來將持續盤整餘裕空間設置公共化幼兒園。(新北教育局提供)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傳真 109年12月20日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59.aspx
新北升格10年財力仍捉襟見肘 致力翻身脫胎換骨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黃旭昇新北20日電)新北市改制前預算阮囊羞澀,債務負擔沉重,但財政收支劃分法未修,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未增加,升格10年來,財力雖困窘仍致力軌道建設、托育與教育,預期2030年捷運興建完成後,將脫胎換骨。
新北市環繞台北市,土地面積是北市8倍大,但預算規模卻相對少。民國99 年 12 月 25 日改制為直轄市前的台北縣,還有29個鄉鎮市,以 99 年度總預算歲入金額 1265.67 億元來看,扣除各鄉鎮市自編預算,縣府常阮囊羞澀。
根據審計部新北市審計處統計的99 年度台北縣總決算,歲入決算為 905 億餘元,歲出決算為 1015 億餘元,差短 110 億餘元,需賒借支應。
審計處統計,當年度累計公共債務未償餘額 846 億餘元。如再加計積欠應繳勞健保費、台灣銀行公教人員退休優惠存款利息差額補貼、及向各專戶調借款項等,潛藏性債務達 484 億餘元,合計債務餘額高達 1330 億餘元,顯示債務負擔沉重。
因債務嚴重、可再借貸空間不大下,前台北縣長周錫瑋全力推動改制直轄市,除整合全市預算作最有效利用,也期盼藉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增加更多建設財源,但全國擴增為6都,使得修法難度倍增。
改制後, 100年 至 110 年度總預算,歲入介於 1336.67 億元至 1661.20 億元,歲出介於 1552.03 億元至 1805.1 億元,若扣除接管中央移撥各項業務,與配合中央政策推行各項計畫,每年約需負擔 166億元,新北看似改制升格,預算卻並未明顯增加。
財政為庶政之母,改制後,民國 100 至 104 年度積極償還勞健保積欠款238.01 億元,且已全數清償,也有效控制公共債務的成長。另外,增加的預算主要用於教育、社福、重大交通建設,與優化高齡和托育環境。新北改制後,醫療環境、學習資源需求急起直追,財政負擔依舊沉重。
少子化與高齡化已是趨勢,為解決高齡照顧也鼓勵生育,新北改制後,首任市長朱立倫以改善托育環境、重視共餐、銀髮俱樂部與長期照顧、布建醫療體系,成為政策重點,這是改制前後最大的不同點,政策也延續到現任市長侯友宜。
新北市府統計,65歲以上長者超過61萬人,每個月增加3000餘人,改制10年來就增加28萬人,將近成長一倍。預估民國114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有4萬多人失智,有12萬餘人需長照服務。
因老年人口多,社會福利需求增加,是財政的沉重負擔。改制前的民國99年社會福利預算約18億元,109年預算72億元,到110年編列了81億元。其中,健保補助、生活津貼、重陽敬老金等,補助性質預算就佔了8成3,是最大宗支出。
新北市改制後人口增長到400萬人,土地大、人口多,要滿足市民需求不容易。為擴大在地醫療服務量能,實現照護資源共享,衛生局以區域型綜合醫院為樞紐的醫養照護延伸到社區,廣邀醫院提案設置長照服務據點,同時將附近社區納入服務範圍。
政策是延續性的,在前台北縣長周錫瑋時代推動的市立土城醫院,也在今年7月22日正式營運,提供39個醫療專科及1058個病床。衛生局長陳潤秋說,至113年將持續新增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B基地生醫科技丶教學研究大樓,及私立長恩醫院,另規劃新建板橋醫療園區及蘆洲醫院,讓醫療資源均衡發展分布,這些都需要預算。
除照顧高齡長輩,幼兒托育與教育不可少。教育局長張明文說,升格以來,自100學年度至109學年度止,公共化幼兒園已增設500班,改善兒童遊戲場設施,提供兒童友善利於學習的遊戲環境,同時,加碼補助準公共幼兒園招收2歲幼兒,以符合家長收托需求。統計共新增1萬3557名幼童就學機會,全市收托量達3萬1396名幼兒,未來將持續盤整餘裕空間設置公共化幼兒園。
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建立友善的托育環境讓年輕人勇敢生育,放心托育照顧孩子,以智慧托育提供資訊服務,建構安全的監控托育環境,整體家外托育率已經有36%。
勞工局也協助企業增設托兒設施,對弱勢家庭提供坐月子到宅服務,或對於準媽媽的福利照顧,都是促進生育與優化托育環境的措施。
新北改制升格了10年,但財劃法未修,中央統籌分配款迄今沒有增加太多。
財政再困難,市府仍要想辦法籌出財源興建軌道建設,讓新北市蛻變。
捷運環狀線及淡海輕軌綠山線、藍海線一期陸續通車,都市更新翻轉城市發展的軸線,各市地重劃區開發增加的房地稅收,也帶動產業發展。
市府表示,為加速城市轉型,推動「3環6線」捷運建設、興建國民運動中心、興辦社會住宅、新增公園綠地、辦理全市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工程、老舊校舍改建、風雨操場等各項資本建設計畫,正值建設高峰期。
新北市府捷運工程局長李政安強調,升格的過去10年是新北市成長的關鍵時期,預估到2030年,包括包括淡海輕軌、安坑輕軌,汐止民生線、五股泰山輕軌、八里輕軌及深坑輕軌,「3環6線」可望全部完工通車,新北市屆時將徹底脫胎換骨。1091220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59.aspx
都市規模分布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8月1日是 #原住民族日
原本當天就想分享我為《#百年香山》第二輯,寫的 #香山開發史,這是一本由竹塹城社區願景協進會發行、紀錄在地長者的生命訪談集。基於種種因素,遲至今天才分享。
踩在有記憶的土地上,踏實做事、帶來改變。這是我對自己從政的期許。
📖
香山開發史
#近山逼海的開展之地🌊
綜觀全台的史前遺址,多數坐落於山海間。開墾,是將荒地開闢為宜人居之所。據聞香山,是新竹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
除了列在教科書中的台東長濱文化、十三行文化,到前陣子因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受到注目的南澳漢本遺址,史前遺址幾乎都在山海間的小平原區域。
香山是台灣西部山與海距離最近的地方,在狹長的香山平原上,於西元2000年,發現了史前遺址—「上沙崙文化遺址」 。其位在香山區樹下里浸水街附近的沙丘上,根據考証,遺址主要有2個文化層,下方文化層是屬於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繩紋紅陶文化;而上層文化層則是出土近代漢人的文物,推測大約是清朝早期的漢人墓葬物品。
上沙崙文化遺址比著名的十三行遺址(一千八百年到八百年前)早了近兩千年。可惜出土文物不多,無法判定當時居住於此的究竟是哪一個族群的祖先。
在鹽水里的耆老訪談中,蔡清火阿伯分享了一句俗諺:「近山逼海,做呷挫屎」。巧妙地點出古早時香山討生活、求溫飽的艱辛。
幾千年前,新竹地區的史前聚落,同樣有人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選擇於香山定居。無怪乎,清火阿伯憶及在物資貧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甚至會有市內的人選擇下嫁到香山求個溫飽。
香山是,新竹地區人類文化的開展之處,故事自此揭開序幕。
#原住民與渡海之人
雖荷蘭、西班牙、鄭氏王朝皆曾統治台灣,然統治力皆不曾貫通南北,在十七、十八世紀,香山居民仍是以原住民為主。
新竹市政府網站「新竹沿革」寫道:「『竹塹』是居住在新竹平原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音譯。明永曆15年(1661),命左先鋒楊祖駐屯竹塹;康熙57年(1718),王世傑率族人由同安首先開墾竹塹埔,這是漢人開墾竹塹之開始。」當時的竹塹埔,是以暗街仔(今東前街與平和街一帶區域)為圓心。
因著渡海之人的強勢迫遷,一路北遷的竹塹社,最終在采田福地(今新竹縣竹北市新社村)於康熙36年,歸順清廷成為熟番。
當中的竹塹社,據廖瓊林撰《新社采田公館記略》云:「我祖造基海島,我社始基於香山,繼移於竹塹。及索遷至舊社,始營公室,纔入版圖,厥分七姓,曰錢、衛、廖、三、潘、黎、金、為國新丁。」極有可能始於香山。
荷西時期,曾有西班牙人探險南下竹塹(今新竹),甚至遠及二林社(今彰化二林);直到荷蘭時代,竹塹社才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管轄,荷蘭戶口表中,有代表該社的「Pocael」名稱的出現,1650年時,計130戶、520人。
永曆15年(1661)四月鄭成功克台後,於六月派遣左先鋒楊祖駐紮竹塹屯墾。 這是漢文名「竹塹」最早的出現。此時的竹塹社居住於香山、鹽水港一帶。永曆30年(1676)鄭軍置通事於竹塹社,永曆三36年(1682)鄭克塽修築台灣北部雞籠等港,徵調原住民搬運糧食,軍令嚴苛,原住民紛紛起而抗之,竹塹社、新港社響應,殺通事、社商。鄭克塽派左協理陳絳督兵征剿。
香山沿海一帶有許多百姓公廟,百姓公是台灣漢人對客死他鄉或無子孫祭拜之孤魂野鬼的統稱,沿海各里耆老們對於百姓公的遺骨為誰莫衷一是,有說兒時聽長輩們說過因為香山靠海,有些船在此上岸,漢人、外國人和原住民打鬥有死傷就地在此埋葬;有說是閩客械鬥、漳泉械鬥;有說在明鄭與清廷開戰時,清兵上岸於此兵戎相見;或說日治初期日兵上岸即遭抵抗,死去的日本兵只能草率掩埋…。後來開墾時挖出遺骨,即送到百姓公廟供奉。
山與海的交界之處,原住民與渡海之人在此相遇,原本尚未有固定名稱,「香山」之名,是漢人大量來此開墾時才出現的,這是後話了。
#淡水廳治在竹塹
新竹地區大規模的漢人開發,一直要到清廷治台時期才開始,「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俗諺道盡當年漢人開墾之艱辛。
雍正年間積極鼓勵開墾,甚至放寬許多條件,像是:雍正2年(1724)准許民番進行租佃,朝廷覆准「福建台灣各番鹿場閒曠地方可以墾種者,令地方官曉諭聽各番租與民人耕種。」因此,漢人取得土地的方法時常是以租佃方式進行,即表面上是番產,實際上土地卻是由漢佃掌控。逐漸吸引漢移民前來拓墾。
香山地區則是在康熙末年,有閩人許、晉、葉三姓人入墾,然遭遇番人抗拒,三姓人被慘殺者達十餘名,致墾務中斷一時。直到雍正年間有泉州府惠安縣人吳忠信及同安縣人吳祖入墾香山。
「香山」這地名也是在這時期出現的,一說為福建惠安陳姓族人遷居到此。其族人目前大多居住在埔前聯里,於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無名花草盛開,薰芳馥郁,故名香山。另一說自鹿仔坑秀才林秀春,傳云:香山往昔為竹塹番棲住地,漢人初來稱曰番山,後覺地名不雅,乃改稱「香山」。
香山港的存在讓香山在清代有一定的位置,道光末年至咸豐年間,竹塹港已漸淤淺,而被南邊的香山港所取代。 自大陸來的商船主要停駛於香山港,再以小船轉運舊港,因此兩港常常合稱「香舊」。 其開港年代各文獻說法不一,有一說是道光五年(1825)甚至更早,《新竹文獻會通訊92號》所記載為光緒二年。 船隻往來頻繁、郊商、鄉民買賣雲集,連帶讓香山天后宮也擁有竹塹城內的信徒,一時香火鼎盛。
此時,香山其他地區仍有不少熟番,依據熟番大租繳交數量可推論,在清治時期,香山地區仍有不少原住民存在。
無怪乎,位於香山南端中隘里的陳金昌耆老提及老一輩告訴他,早先這一帶是「番仔庄」,「隘口」是彼此交換物品的集市之意。
#日出日落香山觀海
《新竹縣鄉土史料》中,新竹八景關於「香山觀海」的描述為:台灣鐵道驛站只有香山可觀海。
現在從香山車站往外看,所見的是貫穿香山的省道中華路,很難想像在日本時代,「香山觀海」為八景之一。其實海埔新生不過是國民政府來到台灣這幾十年的事,香山火車站前轉角朝山里的陳漢卿阿伯亦在訪談中提及,過往的中華路是石頭路,路旁滿是竹林、林投樹,於朝山活動中心旁,甚至可以在道路間看到堤防。
由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1898)與Google地圖(2017)的套疊可得,過往的香山火車站離海岸不過一百多公尺。
昭和七年(1932)後因戰爭因素,總督府停止海峽貿易,香山港轉為以漁業活動為主。
大正13年(1924)碑圳公有化政策實施後,將既有何勝圳改建延伸至香山地區,末代圳長何汀甫捐出,由政府擴大整治,原先命為昭和圳,後考慮居民習慣的稱呼,更改為汀甫圳。汀甫圳引頭前溪水,流經十八尖山腳下,過香山地區入海,是竹塹東南隅的重要灌溉水源。可見香山當地水脈無法提供足夠的灌溉水源,只好遠從十幾公里外的頭前溪引水灌溉。從汀甫圳的修築年代研判,香山地區的大規模水田化,可能遲至日治中期才發生。
而汀甫圳未及之區域,則多靠水塘,或是旱田耕作,在香山地區,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擁有大片甘蔗田,五分車鐵道一路從新竹糖廠延伸到香山以及苗栗竹南一帶。也因此,香山在日本時代的都市規劃中,是作為新竹州的糧倉與後花園。
#國民政府在台灣
香山在此時期面臨了三次的行政區劃重大變更。
先是戰後新竹州解體,1946年,國民政府將原日治9轄區整併東、西、南、北、香山等5區,並將新竹縣竹東區、竹東鎮、寶山鄉併入新竹市竹東區和寶山區,新竹市當時為全台九個省轄市中面積第二大市(僅次於屏東市)。
二於1950年,台灣調整行政區劃,省轄新竹市被撤銷降級,和新竹縣合併,成為新竹縣轄的新竹市。香山、竹東、寶山成為新竹縣轄鄉鎮,原省轄東西南北四區整併為新竹縣轄市,設縣政府於今市政府。
直到1982年,新竹縣市分治,新竹市(升一級回來)和新竹縣分離,縣政府遷至竹北。新竹市與香山鄉合併升格為省轄市,香山鄉改為香山區,才成為今天的樣貌。
民國40年初,有鑒於相思樹經濟價值菲薄,大量農民隨當時風潮所趨改種荔枝。民國56年時,曾經一度盛行栽植洋菇,由食品工廠收買製造罐頭外銷,賺取不少外匯。民國50年台灣玻璃奠基設廠,帶動大同磁器、中台興、美爽爽等廠商前來投資。民國63年都市計畫規劃出香山工業區;民國67年朝山都市計畫實施。 許多耆老也在這段時期,因工業區的興起,選擇棄農從工。
1940年代至1966年間,沿海浮復地急速陸化成為海埔新生地。香山本為港泊地,容易變遷,一旦潟湖地形變化或淤淺,港口機能即迅速衰頹,必須另尋泊地取代。歷史上的香山港泊地一直在頂寮、下寮、汫水港、鹽水港、內湖等地擺盪,而最後以潟湖陸化終結。
幸好,潟湖區是優良的漁場,沿岸漁業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產業活動,挖公呆、養蚵是許多耆老的共通記憶,香山海域養殖牡蠣的時間更是超過百年,卻因「綠牡蠣事件」重創養蚵業,2004年底,根據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老師林曉武的研究報告,新竹香山一帶的牡蠣銅含量高達1000ppm,是世界平均標準的40倍以上。造成當地牡蠣銷售量嚴重下滑。然政府期間並無積極作為,一直到2009年,漁業署才陸續收購銷毀並禁止養殖。
一個百年產業,因工業污染而沉寂,農地也逃不過同樣的命運,2001年到2006年間「鎘米事件」,受汙染面積共約33公頃,主要分布於浸水里和樹下里;肇因為汀甫圳的牛埔溪支線及八輪支線流經香山工業區,水源受到工廠排放水污染。雖然92年9月15日新竹香山區浸水社區部分區域(約3.2公頃)已完成改善並解除列管。 但地方的恐懼仍未消失,在訪問的過程中,仍會聽到地方耳語-刺鼻氣味、圳裡突兀的顏色和油汙…,香山工業區在面臨傳統產業出走後沒落,原有的農、漁業也受到損傷,擁有豐富生態的濕地與丘陵綠意的香山,該如何尋找新的出路?這也是我們在訪談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耆老擔憂,該如何讓子孫留在香山?
#看不見的城市
時光荏苒,地景更迭。
義大利名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的「城市與記憶之三」說過;「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
透過與耆老的訪談,屬於香山的共同記憶於焉展開、往外延伸,景色、聲音、心情的記憶,相同的事件、相異的感受…,記憶隨著時間被型塑或保有原貌。百年香山,存在於耆老的口中和老照片裡,我們紀錄、串聯、想像。
或許,耆老訪談的意義就在這裡了吧!透過地方人的回憶,見證香山的興衰。
或許,我們都存在於某個看不見的城市,找尋自己的城市。
————
註釋和參考書目都在書中。
照片是回母校盪鞦韆,以前是輪胎泥土地。
都市規模分布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聖地之夏] 懷舊大阪:千林商店街與大宮神社 / 李長潔
.
來大阪、京都這麼多次,覺得已經沒有地方好去了?覺得大阪很無聊?其實大阪還有許多周邊的區域蠻挺有趣,例如上回介紹的魔幻車站「#萱島」。你可以搭乘著京阪電鐵的普通車,慢慢晃著,便會發現,沿路還是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小區域喔。像是離大阪京橋不遠的「千林」。
.
■ #歐巴桑專用商店街
.
從京阪電鐵的千林大宮站下車,你馬上就會進入一大片的商店街,這號稱「#最便宜商店街」(日本一安い商店街)的千林。旭區一帶,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京都和大阪的交通樞紐,非常繁榮。千林商店街全長660公尺,共有220家店舖,算得上是大阪區內首屈一指的大型商店街。還有學者(藤原成基 等,2014)拿「#天橋筋商店街」與「#千林商店街」做比較研究,想找出商店街如何在商業空間規劃上布局,得以續存的策略。
.
千林商店街的確相較起鬧區來說顯得式微,但這裡你可以看到舊大阪的那種在地的活力與「便宜」,歐巴桑的最愛。在旭區還是住宅區的時候,商店街就已經成立了,二次大戰過後,公營市場與私營市場結合,形成數量龐大的日用品和食品商店,逐漸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筆者來此有點早,許多店家還沒營業,但以規模來看,這兒必定是熱鬧非凡。
.
■ #昭和時代的懷舊氛圍
.
從千林商店街走出來後,會看到「#千林大宮」的商店街道,位於「#大宮神社」外,低矮的昭和時期後期房舍,懷舊氛圍十足。麵包店「#グロワール」的烘焙香氣在早上七點就瀰漫在街道上;旭區老舗和菓子屋「#寶來堂」的阿北一早就起床打理店鋪,販售著最傳統的日本味道。
.
■ #京街道旁的大宮神社
.
通過商店街道,約莫10分鐘就可以到達「大宮神社」,是一個地方性的神社。在後鳥羽天皇時建立,約1185年,主祭應神天皇。神社多次因治水與土地規劃而搬遷,最後座落於今天的位置。大宮神社周遭的町屋多為戰前的昭和風格,特殊的 #長屋造型,蠻值得探索,彷彿回到昭和時代早期的光景。
.
適逢大宮神社的夏日祭典,早晨陽光下,攤販在蟬鳴中整理著前晚的熱鬧,不知為何,有種奇妙的感傷。
.
■ #京街道七曲がり與戰後長屋
.
由於連接著京都與大阪,中間的幾個區域都有所謂的「#京街道」,旭區千林的京街道蜿蜒曲折,稱為「#七曲がり」,沿線上有關目神社等小小的景點。另外在千林商店街的分支上,也可以見到較完整的 #長屋群。從建築的區域分布與結構外觀來看,洗鍊的線條,精緻的青銅窗飾,可以想見大戰前大阪人懷抱著美好的「#大大阪」現代主義之夢,期待繁榮郊區城市的興起。誰都不知道,即將來臨的戰爭,改變了整個世界。
.
#參考文獻
.
1. 藤原成基, 植田将平, 岩崎義一, & 山口行一. (2014). 大阪市内商店街の盛衰及び店舗の存続意識に関する実態分析. 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関西支部研究発表会講演概要集, 12, 57-60.
2. 大阪人Vol.59-06 2005年6月号「長屋の暮らし」
3. 月台上的巨大神樹:萱島神社: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videos/947323208788638/
都市規模分布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現時荃灣市最多人的地區,在象鼻山路以南,青荃路以北,海興路以東,德士古道以西,官方名稱爲「荃灣中區」,東西行主幹道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沙咀道、楊屋道,南北行主幹道包括德士古道、關門口街、眾安街、大河道、大涌道,其他主要街道包括川龍街、荃灣街市街、海壩街、兆和街。區內有街市:荃灣街市和楊屋道街市等。區內有多個地鋪食肆群落,例如路德圍、沙咀道、三坡坊、四坡坊和大壩街等。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荃灣的公共設施大多於市中心內,例如荃灣政府合署、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裁判法院、荃灣大會堂和仁濟醫院等。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工業發展加上人口急增,用水問題急需解決,港府遂於1952-1955 年興建大欖涌水塘,並連接城門水塘至港島供水網,大欖村和關屋第村合共33 戶,又受遷村之苦。但今非昔比,荃灣己成現代化都市,村民可遷入荃灣市區,「棄農上樓」。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破天荒以住宅單位換取農地,請來著名建築師,設計有圍村特色的「大屋圍」,圍內有住宅、商鋪、學校和廟宇,自給自足。建築物呈U 字型,曾為臨海地段,樓高三層,下鋪上居,為典型國際風格,簡約實用,但樓頂建有一中國風格的飛簷塔,保留地方特色,與當時中國留行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築風格相似。石碧新村又稱石壁遷置村,是一條位於荃灣楊屋道與聯仁街交界的雜姓客家原居民鄉村,亦是香港少數分布於大廈中的「城中村」。石碧新村有近600年歷史,搬遷至荃灣新市鎮前原位於大嶼山石壁山谷,谷中有數條村落,統稱「石碧鄉」,當中以石碧大村規模最大。村內共有9姓,又以祖籍江西的徐姓人家為主。1960年,香港政府以興建石壁水塘為由,將石壁山谷內約200名村民遷移至荃灣新市鎮中政府為村民興建的6幢唐樓中,石碧鄉則隨即拆卸,原址永久淹沒於水塘中。
福來邨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