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13 中常會後轉述記者會
中常會專案報告:疫情下遷移體系的人才流動-台灣與東南亞
報告人:#鄧建邦(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由發言人 顏若芳 進行轉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九龍城李輝記牛欄有逾六十年歷史,傳承三代,現由李建勤、李建邦兄弟打理。他們分別只有30歲及26歲,十分年輕,街市罕見。小鮮肉賣鮮肉到底搞得定嗎? 李輝記牛欄 地址:九龍城衙前圍道100號九龍城市政大廈2樓M14鋪 電話:2382 2973 足本訪問: https://bit.ly/3vjdS...
鄧建邦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 李長潔 😖
.
你覺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嗎?是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積極正向、邁向成功的貼文就想要摔手機?是不是才剛放假就在想週一已經要來了!很好,那你存在。最近,偽小編因為開學太過厭世,每天哀哀叫,叫到好友特地傳訊給我說:「你也厭世太久了吧~有完沒完?」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厭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緒?為何我的生活會感到如此的無力與匱乏?甚至感受到憂鬱。如果說,厭世與憂鬱無可迴避地作為當代普遍的集體感情與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貫穿個人與社會的問題,並且承認厭世視為一種存在的姿態。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天啊我超級厭世der
▶ 當代厭世文化的誕生
▶ 厭世與憂鬱的思想
▶ 憂鬱的政治
▶ 精神痛苦跟馬克思主義有甚麼關係
▶ 厭世作為一種存在方式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f0t2lh12x608360yw9xoj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6wAF4BvDon7VWFyeUKfKI
.
📲 #FB 完整版: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6226469231639&id=208541192666847
----------
//// 完整論述 ////
.
▓ #所謂厭世的文化
.
「厭世文化」是1990年至2000年後一代人所流行的次文化,其核心是顛覆過往推崇的正向思考與積極價值,並以戲謔嘲諷的方式在網絡空間發放負能量,調侃現實生活的缺憾。各種以「厭世」為主軸的內容、梗圖、金句充斥在生活之中,像是「每天睡醒張開眼睛,就是想著我要離職」、「人生三階段:出生、不知道活著幹嘛、生命結束」、「我就爛」、「大家一起爛」。其他像是《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等。
.
從關鍵字搜尋來看,「厭世」開始大量出現於2016-2018年,一開始為真的「厭世」(想死),後來在「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出現後,「厭世」與社會處境與流行文化關聯在一起,相關詞彙如「風格」、「表情」、「臉」,主題例如「年輕人低薪厭世」、「厭世少年」、「厭世臉」樂團等。憂鬱當然是一直都有的詞彙,並且與「症狀」、「藥物」、「醫生」、「患者」,主要被表達為一種疾病,常見主題如「情緒容易失調,出現憂鬱的反應臨床上」。因此,我們大概可以稍做定義,憂鬱是一種情緒(emotion),而厭世是一種處世狀態(situation)。
.
未來學研究所的鄧建邦教授,在《台灣年輕世代對未來2030年的意象》的調查中發現,如果以戰後世代與現在年輕世代在工作態度與實踐上相互對比,有完全不一樣的條件。新型態社會對勞動者要求更多的「彈性」(flexible) ,其可能是在時間、空間、能力與報酬上不確定性與反脆弱性之間的拉扯。我們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鼓勵個人積極邁向解放、彈性移動,但另一方面卻更加重了多重結構性的經濟與地位的競爭。於是,厭世、憂鬱成為一種無能為力下的逃避手段。
.
既然努力失效,那就不要太努力,總之你認真就輸了。如果說憂鬱是一種情緒的內容,那厭世應該就是它的表現形式。厭世的表現形式,反映了歸因於個人、受制於制度結構、沒有出路的未來,也是一種對「正向思考」、「成功價值」的嘲諷與反擊。而厭世的表現,或是憂鬱的充盈,有著複雜的社會與文化脈絡。
.
▓ #厭世的思想脈絡
.
從《瘋狂簡史》(Porter, 2002)的討論來看,可以見到人類精神痛苦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大階段:希臘時代的體液論、中古世紀的靈魂論、啟蒙時期以降的主體論。也就是說,康德(Immanuel Kant)在啟蒙時代建立「理性主體」之後,人之所以為人,是以「理性」作為標準,而這個標準測量的背後則是「工作倫理」的運作,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好好負責地把手上的工作完成,你可能就是一個「失常」的「人類」。
.
更遑論19世紀精神醫學的機制建構與技術介入後,精神正常與失常的人類,成為現代人主體無時無刻審視自己本體安全的一種存在手段(Foucault, 1961)。「厭世」態度或許成為對峙個體失常與社會失序的一種策略。
.
這裡不得不提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前述理性的人類社會之衝擊與質疑,現代社會的陰影產生了悲觀主義思想,尤其像是存在主義。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結合了海德格對於人獨特存在模式的看法,以及馬克思對於階級的批判,思考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在作品《嘔吐》(La Nausée)中,主角感受到每日的無聊無奈(ennuyer),便陣陣作嘔,這個噁心的感覺,使他察覺自身的存在。所以今天的我們,每天都焦慮到胃痛,是因為我們存在(?)而存在的本身,就是地獄,在(新)自由主義的情境中,就是永無止盡的與他人共處與競爭。
.
其他的厭世作品,像是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對現代性乍現的感受紀錄,或是,莎岡(Françoise Sagan)《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e)。都在在指出現代性出現後,人在情感與情緒上的複雜情愫,以及表現在憂鬱上的政治性。
.
▓ #厭世代的憂鬱政治
.
為何要將憂鬱政治化?因為這個憂鬱、厭世的個人情緒主題,反映個人主義的趨勢,在現代社會的晚近發展中,深深地被鑲嵌在個人抉擇、身體健康、社會制度、醫療知識、工作倫理之間。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地方,正是我們要突然發現要面對自己之處。
.
這種憂鬱的政治,可以分成四大類型:一般心理學解釋、強的社會建構論、佛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弱的社會建構論。我們傾向最後一種憂鬱中個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即個人心理有深層無意識結構,隱含著個人生命史的偶然因素,但同時也包含了有意識的生物、社會、心理、身體納入到現代性反思中。
.
甯應斌和何春蕤(2012)在《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中提出賴希(Wilhelm Reich)的「民困愁城」觀點(people in trouble)。這個說法不只是說people客觀上處於一個有trouble的具體困境中,同時還描述了people的心理情緒,也就是為這些trouble而憂愁困擾的情緒。民困愁城因此不只是佛洛伊德的「愁」,還有馬克思的「困 」,它同時關注了社會現實條件以及心理情緒狀態。people in trouble不但有著弗洛伊德馬克思理論的豐富蘊涵,並且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症候,似乎更為普遍與貼切地描述了人類現況。
.
我們的情感與情緒的痛苦狀態,跟著資本主義社會環境在勞動著,兩者產生互動的關係。例如我很討厭一句話「在壓力中成長」、「離開你的舒適圈」等等,看重表現效能、生產性與積極性,人們生活在忙碌、焦躁、過動的氛圍下,「焦躁」、「過動」的情緒某程度上,被視為可增加生產力與效能。
.
但情緒上揚後則無可避免地反跌到谷底,這個「抑鬱」的「不能動」就會被視為產能的缺乏、不負責任等。然而,此兩種各走極端的情緒,在當代卻成為普遍現象。
.
▓ #馬克思主義與精神痛苦
.
而個人的身心(個體),就成為自我與結構交鋒之處,各種「自我表達」、「自我品牌」、「正向思考」等等的觀點,都顯示出,我們要求一個人需要展現出完整、良好的個體化,其是世俗的、現實的、自由的、解放的,但同時卻也是一種被囚禁、被要求,充滿正負情感交雜。既然人是因為資源的獲得而能存活著,那最直接的關聯,就是勞動(labor)的實施,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移動途徑、追求解放的形式與生命評價方式。
.
於是你可以看到,無論許多感到憂鬱的人,其憂鬱程度被衡量的方式,常常會首先關連到「還可不可以工作」,工作倫理成為承受精神痛苦的理由。因為,人們害怕失業,擔心工作能力被削弱,恐懼社會地位下降,害怕失去自由與自主的權力。
.
▓ #精神分裂的我們 在社群媒體裡幸福與厭世
.
啟蒙時代以來的社會情感就是憂鬱,我們在個體解放又囚禁的愛恨交織中生長成現在的模樣,我們一路認得自由主義、批判主義、社會主義,面臨巨大現代資本主義體制與權力關係,自己要痛苦地做出決定。而進一步到當代社會的後現代情境中,他衍伸出來一種矛盾弔詭的、認真又不認真的生命態度。其試圖讓「意義」懸空擱置,流動飄盪(葉啟政,2005)。「精神健康」的要求變成一種嘲諷,「精神分裂」的表現則成為一種遊戲。
.
上述的個體特徵在人我關係加倍密集的數位時代變得更加劇烈,我們渴望招喚公共,卻又想保持個體自由。在某個作用下,正向積極的形象治理,就成為一種表現出個體化的重要顯現。諷刺的是,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對心理健康有負面作用。
.
某社群媒體在兩年前推出了限時動態功能。限時動態的出現,雖然降低了發文壓力,但也因為發布變得輕鬆且具時效性,用戶們分享生活的頻率會更頻繁、更瑣碎,刷新內容的次數也更多。難怪大家都想要用限時動態,適當的貼文與刪文手段,這似乎有助於人們躲避在線上和線下不必要的關注,一方面可以建立自我形象,另方面又能夠開闢一條逃脫壓力的路線(周妏蔆,2019)。
.
▓ #那就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社群媒體裡的情感與情緒流體,快速湍急,變化莫測。在數位社群媒體中,時時刻刻「忽悲忽喜」。數位環境所提供給人們的「理想的自我」,像是一種揮別傳統社會的自由解放,但在自我籌畫、情緒管理、與面對惡的世界的失敗可能下,卻更加導致一種厭世與憂鬱的狀態。
.
在這樣的正負情愫交融下,我想,「厭世」搞不好是一種最安全的存在方式。想到葉啟政老師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導言提到,進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愛恨交織,無入而不自得,那是一種處世的修養(范綱華,2014)。一方面放下自我,感人身受,一方面貞定地與世間的悲喜保持距離。
.
厭世無敵。
|
#參考文獻
.
1. Foucault, M. (1961). History of madness. Routledge.
2. Porter, R. (2002). Madness: A brief history.
4. 何春蕤、甯應斌著(2012)《民困愁城》。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5. 周妏蔆(2019)。我寫故我在—年輕女性社群媒體之憂鬱貼文實踐。
6. 范綱華(2014)。本土理論再想像 : 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群學。
7. 游家權(2019)。不只是貧窮:淺談厭世的幾種成因。ROUTER文化研究。
8. 葉啟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 : 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群學。
鄧建邦 在 鹿途中旅遊書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感謝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鄧建邦教授的邀請。
讓我們有機會到淡大和同學們分享
以書店為主開始的沙發衝浪的經驗及收穫。
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
我們和外國朋友的問候也隨著病毒傳播,越來越遠。
一開始是中港澳的朋友,日韓的朋友,
最近則是歐美的朋友們…
大家都有志一同的誇獎台灣的防疫做得很好,
也希望他們的政府能向台灣取經,
我們看了也非常的自豪。
談起疫情期間的生活及工作,
蠻多歐洲的朋友們也都提到他們已經開始在家工作,
而在2月初父母來台旅遊在以色列旅遊公司上班的Yarden,也因為疫情重創旅遊業,
放起了不知為時多久的無薪假。
但她也說,大家都平平安安才是最珍貴的。
而之前拜訪的菲律賓朋友,
因為住家同棟大樓有確診案例,
目前正和家人乖乖待在家隔離,
每天一起運動健身增加免疫力!
以前覺得世界非常大,
但在這一波疫情的影響後,
又覺得人和人的連結是可以非常近的。
和各地朋友透過網路的聯繫,
一同期盼著可以回復平靜安定的生活。
再次謝謝鄧教授的邀請,
也謝謝課堂上同學們的提問及回饋。
想要知道更多沙發客的故事
請到
http://deardeer.mystrikingly.com/#_blog
#沙發衝浪
#全球
#未來所
鄧建邦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九龍城李輝記牛欄有逾六十年歷史,傳承三代,現由李建勤、李建邦兄弟打理。他們分別只有30歲及26歲,十分年輕,街市罕見。小鮮肉賣鮮肉到底搞得定嗎?
李輝記牛欄
地址:九龍城衙前圍道100號九龍城市政大廈2樓M14鋪
電話:2382 2973
足本訪問: https://bit.ly/3vjdScF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推薦影片:
九龍城美食|逆市新開日本菜 日本生啤配煙燻料理 好味有新鮮感(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16kB6cCu9o)
九龍城美食|不忍老父麵包店被財團狂加租 兒子爭氣自立門戶延續麵包夢 $9.5黃金三寶 街坊日日買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iFgjgt722Yg)
九龍城美食All Day Breakfast|Café熱爆龍蝦做早餐 $228原隻爆膏龍蝦 共11款食物 周末日賣80份(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yXaP-OQqkI)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九龍城牛肉檔 #李輝記牛欄 #九龍城街市 #衙前圍道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OaWiZktxLs/hqdefault.jpg)
鄧建邦 在 社會未來鄧建邦- 淡江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想要請問一下~鄧建邦老師的考試難易度、評分方式還有大家修課的心得(⁎⁍̴̛ᴗ⁍̴̛⁎),麻煩大家感激不盡- 淡江大學,選課,通識. ... <看更多>
鄧建邦 在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鄧建邦教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
鄧建邦 在 鄧建邦的個人檔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查看名為鄧建邦的用戶個人檔案。加入Facebook,與鄧建邦及其他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聯絡。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將這個世界變得更開闊、聯繫更緊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