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稱小故事
嘉義古名的由來?為什麼又名桃城呢? 嘉義古名「諸羅山」,相傳來由有兩個原因,一是嘉義地區諸山羅列,故取名「諸羅」。二是當年居住此處的平埔族語音近「諸羅」,因此漢人便採用這個稱呼此地為「諸羅」。 至於舊名又叫「桃城」的原因,是因為清治時期嘉義還是一個山城,在當時的地圖上,古城的樣子看起來很像一顆桃子,因此嘉義舊 名又叫「桃城」,是不是對嘉義又多一層認識了呢?!
二、台灣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
嘉義新港有著台灣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幾乎90%以上的交趾陶師傅出自這裡。清末道光年間交趾陶傳入台灣,當時最有名的本土交趾陶師傅葉王是嘉義人,後來被尊稱為「台灣交趾陶之父」,致力推廣這門傳統工藝,並將它發揚光大,因此「交趾陶」又稱為「嘉義燒」,嘉義也成為了台灣交趾陶的發揚地。
三、嘉義管樂節
嘉義市國際管樂節,簡稱「嘉管節」,由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從1993年舉辦第一屆管樂節至今,已一共舉辦了24屆,每屆管樂舉辦在每年的12月中下旬,是臺灣最盛大的古典音樂節。管樂節包含了室內外的管樂表演、管樂節踩街、室外管樂隊形變換表演,每年約有近百支隊伍參與演出,並且每年參與人數不斷增加,2011年更邀請了世界各國參加,成為了嘉義的代表慶典。吉祥物是管樂小雞,擷取嘉義市名產-火雞肉飯-以雞作為形象,搭配法國號的形狀,化為管樂節的象徵。
四、嘉義阿里山森林鐵路
嘉義市是阿里山的入口門戶,也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日治時期,嘉義因阿里山林業的蓬勃發展而快速繁榮,為了開發阿里山森林珍貴的木材,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營林所在嘉義市北門地區設置了包含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動力室、製材所、修理工廠、貯木池…等林業相關設施,使嘉義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木材集散地。當時周邊所建築的日式房舍,建材皆使用檜木,是日式建築的一大特色,也是阿里山林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如今阿里山森林鐵路已不再運送木材了,轉型為觀光遊憩性質。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有,並委託台鐵公司營運。鐵路主要由一條本線(稱為阿里山線)和末端的數條支線構成,本線起自嘉義車站,終點為阿里山車站,阿里山車站則是祝山線、神木線、沼平線等支線的起點。歷經九二一地震、莫拉克風災等天災重創,至今仍有部分路段尚在修復中。
阿里山森林鐵道由嘉義平地一路爬升到二千多公尺高的阿里山,沿途可看到熱帶、暖帶、溫帶三種林相變化;此外,為克服山勢障礙,採取螺旋型路線、之字形折返路線等建築工法,都是搭乘森鐵時觀賞的重點。遇到特殊節慶,還有機會搭乘國寶級的蒸汽火車哦! 阿里山森林鐵路
五、嘉農棒球隊
英雄戰場論輸贏,嘉農精神要傳承!
KANO是開啟臺灣棒球運動的重要之鑰。
「嘉義農林學校」創立於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4月,是當時臺灣在日本殖民體制下,培養農業人才的搖籃。到了昭和3年(1928)設立野球部,起先是由代數老師安藤帶領,後邀請甲子園名校「松山商校」野球教練近藤兵太郎訓練指導。野球部的選手乃由日本學生、原住民學生及漢人學生所組成,不管是什麼族群,大家只有一個信念-贏得冠軍。
前嘉農野球選手們回憶當年近藤教練以斯巴達式的訓練過程,言談之間充滿崇敬與感恩,近藤是個了不起的教練,紮實正確的指導,有經驗、有方法,嚴格的培訓以及發掘球員的天賦,球員們付出的辛苦和血汗,一點一滴不間斷的練習再練習,慢慢地累積自信和力量。
昭和6年(1931)甲子園臺灣選拔賽中,「嘉農野球隊」的投手-綽號「麒麟手」的吳明捷創下臺灣野球賽第一場完全比賽,並勇奪臺灣區代表權。陳耕元、蘇正生、劉蒼麟表現非常稱職;拓弘山的打擊好、腳程又快,他也是臺灣棒球史上第一個從三壘成功盜回本壘的選手。最後「嘉農野球隊」代表臺灣勇闖日本甲子園,最終勇奪亞軍載譽歸國,從此也打響了KANO的名號。
後來陳耕元回臺東教小朋友打棒球,楊元雄也義務到臺東培訓紅葉少棒隊。嘉農精神的傳承和延續,無論是「嘉農棒球隊」或「紅葉少棒隊」兩個時代的棒球選手,以及職棒都盡力的扮演臺灣棒球傳承的精彩比賽。
2014年,嘉義市政府搭配電影《KANO》嘉義首映活動,在圓環噴水池立起嘉農隊王牌投手吳明捷投球雕像,成為嘉義市的亮眼新地標。
嘉農棒球隊
嘉義市古名諸羅,為一個建城三百多年的城巿,該地有著許多傳奇故事,是一個人文歷史以及自然景觀兼具的城巿,其充分展現了休閒遊憩的新魅力!
嘉義市位居嘉義地區的中心地帶,據歷史記載,在西元1624年荷人據台以前,顏思齊早已率眾自笨港登陸,而在今日嘉義一帶開墾,可見漢人有規模的開闢台灣,始於嘉義地區,嘉義始為嘉南平原開拓甚早頗具歷史淵源的城市。
嘉義市由於地理位置及歷史緣由,自古即為交通方便、氣候良好、風情淳樸、工商發達及人文聚集的中型都市,再加上獨具特色的古蹟,道地的傳統小吃,富人文色彩的遊憩景點,是充滿熱情與藝術的文化藝術之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數十年來,嘉義市積極進行各種觀光特色的打造,包括【石猴】雕刻工藝、每年定期舉辦的管樂活動、阿里山森林鐵道傳奇等等,用不同的行銷特點,將嘉義巿推向國際舞台。
關於嘉義
位置:位於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歸線經過本市南邊約一公里處。
面積:東西寬15.8公里,南北長10.5公里,面積約60平方公里。
人口:二十七萬人。
氣候:年平均溫度攝氏23.3度,氣候溫和怡人,年平均雨量2000毫米。
嘉義沿革
1644年-荷蘭人將嘉義市納入「北部地方會議區」的行政區劃。
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下轄天興與萬年二縣,嘉義市屬天興縣所轄。
1684年-(清康熙23年)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設台灣府及諸羅、台灣、鳳山等三縣,嘉義市即為諸羅縣治所在。
1787年-清高宗為嘉獎諸羅線民義勇守城,賜名「嘉義」,此為台灣地名唯一由皇帝親賜之特例。
發展歷程
嘉義市開發甚早,荷蘭人留有「紅毛井」、「紅毛埤」等遺跡。鄭氏時代,在屯田地設有營鎮,日漸形成聚落。清康熙43年(1704),縣署歸治諸羅山(嘉義市),並築建木柵城,是台灣最早的城柵。
日治時代於1895年在嘉義市設辦務署,統轄嘉義縣,為嘉義市繁榮的開始。
1945年二戰後,設嘉義市為省轄市。民國39年降為縣轄市,至民國71年恢復升格為省轄市。
旅遊特色
◆著名的「石猴」雕刻藝術
◆每年定期舉辦的管樂節活動
◆阿里山森林鐵道傳奇
◆台灣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
◆獨具特色的古蹟,道地的傳統小吃,富人文色彩的遊憩景點......
交趾陶館
交趾陶
說到嘉義市旅遊特色,您應該要實際來一趟嘉義巿!
嘉義市是具有歷史淵源的城市、人文薈萃,擁有「畫都」的美譽,也是世界三大高山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門戶,台灣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也發源於此,是充滿熱情與藝術的文化藝術之都。
獨具特色的古蹟,道地的傳統小吃,富人文色彩的遊憩景點,交織成為既知性又感性的情愫與風采。
近數十年來,嘉義市已創造出著名的「石猴」雕刻藝術,每年定期舉辦的管樂節活動,早已成為全國管樂界的盛事,阿里山森林鐵道傳奇,更博得國際媒體的讚譽。
#凱莉愛內衣
#逆境鬥士張賀森
凱莉愛內衣(台中五權店)
(04)23761363
凱莉愛內衣(嘉義民族店)
(05)2228908
凱莉愛內衣(台南東安店)
(06)2089809
凱莉愛內衣(高雄永樂店)
(07)338137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鄭氏時期農業」的推薦目錄: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KellyLove 凱莉愛內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歷史答案.doc - 台東高中 的評價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鄭氏時期農業 - 全台寺廟百科 的評價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鄭氏時代的經營對台灣造成哪些影響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鄭氏時代的經營對台灣造成哪些影響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鄭氏時期農業 在 104年龍騰版高二下L6 台灣的農業發展與轉型part2 ... - YouTube 的評價
鄭氏時期農業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來去台灣(台灣史論叢 移民篇)》析論臺灣移民史
#NTU #書訊 #出版中心
臺灣是個移民之島,住民先後來到臺灣,隨著政權的轉移,歐洲殖民者、鄭氏王朝、清治、日治、國治時期,來來去去。臺灣移民史歷年來很少成為貫時性的研究主題,若有也只是依不同的統治者所制定的移民制度做斷代性的論述,大都偏向當時的移入、定住的相關法規。對於臺灣人的移出,則到近一、二十年來才開始有研究成果,也克服語言的多樣性。
本書以論文集方式呈現,共收入10篇論文,荷治、清領各1篇,主要探討人口數問題。日治時期3篇,一篇討論臺東廳下的私營農業移民,得以窺見日本移民的一般,另兩篇則討論日治時期有南洋和滿洲國經驗的臺灣人,都是最近5年內的研究成果,也是過去少有的研究領域,這兩篇論文不約而同使用口述歷史資料。
本書編者許雪姬,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專長為臺灣史研究,特別用心於清代制度史、家族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史、人物史,戰後的政治事件等相關研究。
出版中心網址:www.press.ntu.edu.tw
鄭氏時期農業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禁燒金紙、禁止中元普渡的「右昌元帥爺」
#高雄好過夜系列
#右昌元帥爺傳奇
#右昌元帥府、右昌三山國王府
(好讀網頁版:https://takaogooday.org/20180507/)
文│ 同是右昌人的小編整理
📣📣📣「右昌」地名由來
逐家好,今日高雄好過夜要來跟大家介紹右昌元帥爺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右昌」這個地區呢?
右昌古稱「右衝」,位於現今高雄市楠梓區的西部,地名的由來則與鄭成功有關,「右衝」是鄭成功領臺時期右衝鋒鎮的屯墾之地,在《臺灣通史》中記載:「右衝莊:今鳳山半屏里,為右衝鋒鎮所墾。」。
鄭氏時期所施行的土地拓墾型態可分為官田(官佃屯田)、私田(文武官田)及營盤田等,而右衝聚落就屬於營盤田,透過軍隊及眷屬進行屯墾工作,以解決當時軍糧不足之問題,同時具備護衛萬年州(今左營舊城)的功能。
清代時期右衝聚落也是扮演重要的軍事據點,清廷將鄭氏時期的承天府,改為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右衝則改為清代右營的駐紮地。不過聚落的發展一直到清代中晚期才較為興盛,如光緒年間盧德嘉的《鳳山縣采訪冊(上)》(1894年)記載「右衝街,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里,逐日為市」。說明在清代晚期右衝已形成街區,並有商業活動,聚落已從屯墾自給自足的性質轉為農業市場交易的社會形態。
在日治時期,因高雄港的興建與工商業的發展,高雄市逐漸從農業社會轉為現代化城市。右衝聚落因高雄都市的發展,逐漸成為高雄市郊區的一部分,但整體的產業仍是以農耕及漁塭養殖業為主,尚未隨著高雄都市化轉為商貿或工業發展。就在此時右衝被臺灣總督府改名為「右沖」,而在1946年國民政府將後勁、右沖兩區合併為楠梓區,1953年因右冲的「冲」字欠雅,故改名為「右昌」以討社區昌盛吉利之意。
📣📣📣右昌人的信仰中心-右昌元帥府
隨著漢人在右昌地區的屯墾發展,其宗教信仰也因而建立。在右昌聚落中有四座深具歷史的廟宇分別為:右昌元帥府、三山國王府、一甲福德廟及三甲福德祠。該四座廟宇以元帥府為首,在地居民更稱元帥府為「大廟」。
文獻中雖未註明元帥府的創建時間,但可推斷至少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元帥府已有一定規模,而於乾隆年間及道光年間都曾整修。目前現存記載元帥府的建造時間的資料為日治時期的〈大正四年寺廟調查書〉,但證據卻不充足。
從廟宇中既存的四塊紀錄修築過程的碑碣可得知重修整建的經過,如「元帥爺廟增築碑記」、「元帥爺廟修築碑記」、「右昌元帥廟增建忠義閣弁言」、「重修擴建右昌元帥爺廟紀盛碑」等。透過四件碑文,大致可知元帥府在同治元年(1862)再次興修,直到昭和十年(1935)才大規模修築。該次修築是由右昌望族楊亦安先生帶領諸鄉紳集資而成,並擴大原有的規模面積,最末於昭和十二年(1937)完工。1947年元帥府又因戰爭遭到部分破壞故重新修築。到了1972年,元帥府增建了「忠」、「義」兩閣。1985年地方人士又聚集人力、物力,將原有的舊廟重新翻建,成為現今元帥府的樣貌。
右昌人以右昌元帥府為信仰中心,主祀七位元帥(劉府、陳府、謝府、常府、唐府、陳府、張府元帥),釋迦牟尼佛、一位將軍爺公,配祀有當地家族的家神及供奉神明,如楊五使、楊六使、陳聖王、方王爺、太陽星君、媽祖、註生娘娘、迦藍尊王等九尊神明。
右昌地區自1929年廢除中元普渡,改為春秋二祭(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及十二月除夕日,在自家祭拜祖先),而於1963年禁焚金銀紙箔。此習俗的由來是右昌元帥爺下乩指示,在農民曆中記載「1929年農7月1日起奉神指示改棄中元節拜拜。1971年奉神指示祭神禁焚紙錢及三牲酒醴葷物祭品,只准上清香供茶果而已。」此傳統風俗並未隨政治與經濟而有所變遷過,至今已持續數十餘年,右昌人更以此習俗深感自豪。元帥廟每年也會舉行一次的遶境活動,以右昌地區為核心,時間約在農曆八、九月日期不定,以祈求鄰里祥和與合境平安。外地人來到右昌,對右昌人能夠延續此習俗至今也是深感佩服。
大家有機會到右昌的話,或許可到右昌元帥府參拜一下,認識這位「威靈赫濯」的右昌元帥爺。
推薦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YouChangYuanShuaiMiao/
鄭氏時期農業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鄭氏時期農業 在 鄭氏時期農業 - 全台寺廟百科 的推薦與評價
鄭氏時期農業 喪事沖煞化解 埔里正覺精舍果清律師的沉重呼籲與告白 2022年宜蘭平安粥 通安宮問事 通安宮分靈 通安宮籤詩 昭德宮服務 紅面觀音台南. 相關資訊整理 ... ... <看更多>
鄭氏時期農業 在 鄭氏時代的經營對台灣造成哪些影響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鄭成功對台灣的貢獻- 世界客報也說明:一、農業經濟的開發鄭成功堪稱文武雙全,有膽有識的 ... 鄭成功去世後,仍繼續推行,總計鄭氏開墾以台南為中心,南至. ... <看更多>
鄭氏時期農業 在 歷史答案.doc - 台東高中 的推薦與評價
(A)荷屬東印度公司總督(B)鄭氏時期的承天知府(C)康熙年間的臺灣知府(D)日據時期 ... 事件後的土地補償(C)國民政府遷臺後的土地改革(D)經濟發展出現奇蹟,農業隨之進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