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OOXX】
〈想當年我甩門,其實多希望大人告訴我不甩門,「我能怎麼做」〉
上週在《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新書分享會上,有讀者問「孩子不管在家裡或學校都會大力甩門,怎麼辦?」,意中心理師先提出當頭棒喝的一個思考:
「你不希望他甩門,那你有沒有告訴他在有情緒之下不甩門,他能怎麼做?」
確實啊,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再這麼做我就……」,可是不要這樣,能怎樣?
否定只是一時斷絕,看起來三秒內立即有成效,可是你會發現類似的狀況永遠在重複。
給出「方向」、「方法」,才是完整親子關係的長遠之計。
意中心理師說在他家裡,兩個大人加三個小孩已有了一種慣例:誰有情緒,誰就離開現場,進房去關上門(但不能鎖門)。這樣其他人就知道先不去打擾他。
「離開現場→進房關門」,這是第一步幫助彼此都冷卻下來的好方法。這時,千萬別追上去要拉住對方繼續衝突,請你就讓對方(也讓自己)先冷靜一下吧,冷靜一點點,或許雙方就能多談一些些,點滴拉近理解。
///
而就那麼巧,分享會後回到家,看得出女兒(不知為何)一張微臭臉,心情不好。但我有點白目地連續因為幾件事去敲她房門。後來,女兒來對我說:「媽媽,我能不能把鑰匙插在門上,但是鎖上門?」(我家也有不能鎖門的規定。)
我說:「不行,我們家不能鎖門。但我想知道你為什麼想這麼做?這跟沒鎖不是一樣的嗎?」
「我心情不好,不想有人進來打擾。我想鎖上門,你們就知道了。」
嗯……告訴他能「怎麼做」,而不只是叫他「不要那麼做」──
我想了想,說:「我了解你的想法,但我們家還是不能鎖門。你那麼會畫圖,要不要畫個比如笑臉和哭臉,掛在門把上?不想被打擾時翻到哭臉,我們就知道了。」
///
面對孩子真的是時時刻刻都在隨堂考,考我們平日的覺察、學習,考我們的臨機應變。各位爸媽、老師啊,大家真的辛苦了(互相拍肩)。
#配圖是意中心理師這本書有如神佛保佑的概念
#是的面對女兒我時常在心裡敲木魚
#每個爸媽老師的心裡都有一個木魚
(6)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