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友再次進修《#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校長到了,過來打招呼,我連忙把寫好的問題詢問了一下,結果,#幾分鐘就有方向跟解法,果然是處理過各種奇怪問題的專家。」
#柳營奇美醫院_藥劑部_翁騰崧_藥師
⠀
翁騰崧藥師在 2017 年第一次參加本工作坊,之後,#成功做出自己的學術成績,在 PubMed 留下自己的作品,有興趣的朋友,也可到以下連結看看唷!
⠀
[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瑞貝塔治療流感,是否優於其他同類藥劑,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https://bit.ly/3uuF2vj
⠀⠀
【#課程隨著時代改款,是時候進場充電了!】
⠀
看著新思惟不斷開出課程,突然發現過去曾上過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最近更新了「研究計畫申請」項目。
⠀
想想目前自己手頭上的東西似乎也有狀況,需要跟專家詢問討論,讓方向更明確,於是心一橫,就把卡刷下去,並且趕快喬出自己的時間。
⠀
【#新思惟一定有PDCA,持續優化課程。】
⠀⠀
在上課之前開始翻著實作手冊,怎麼跟我之前的版本差很大,新的手冊強化了不少內容,而且也多了些技巧。看樣子我太天真了,本來以為只是小改款,結果是大更新,團隊的各位是不是都在 PDCA 啊,各種程序上不斷最佳化,真的很驚人!
⠀⠀
之後校長到了,過來打招呼,我連忙把寫好的問題詢問了一下,結果幾分鐘就有方向跟解法,果然是處理過各種奇怪問題的專家。
⠀⠀
【#深入淺出的教學,講師們的經驗傳承。】
⠀
開始上課後,看著台上的講師總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梗,真的很厲害!不管是一銘醫師的論文寫法、統計和投稿策略,還是爵宏醫師的圖表文稿規劃及研究計畫,以及校長的時間規劃,都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而且中間會穿插個人的血淚史。
⠀
有走過這段的人,即使像我已經上過課,但在課程大幅度更新後,仍有不少的感觸及收穫,尤其是對於研究計畫事項以及傳聞,講師都有一一說明,不要踩到誤區,就能讓自己之後更加順利一些些!
⠀
⠀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全速前進,連續拼五篇!早點學會,就不會浪費這麼多時間。
⠀
⠀
▌ 每個月都有校友登上 PubMed
⠀
▪ 2021 年 04 月 PubMed(SCI),共有 96 篇!
▪ 2021 年 03 月 PubMed(SCI),共有 74 篇!
▪ 2021 年 02 月 PubMed(SCI),共有 62 篇!
▪ 2020 年新思惟之友 SCI 論文發表,共 689 篇!
⠀
看到眾多校友逐步做出自己的成績,從 0 到 1 突破困境、得到被挖角機會,或在體系內獲得升遷,往更好薪酬與發展邁進,而你,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了嗎?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開放報名!
⠀
🚩今年一定要發自己的 SCI。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突破從 0 到 1 的困境。
⠀
⠀
▌ 問:這個課程適合初學者嗎?
⠀
答:適合。新思惟的研究課程,特別加強「從 0 到 1」的研究新手部分,但依然保留新思惟課程的「雅俗共賞」特色,許多內容,即使已經有 5 篇 SCI 經驗的人,都會覺得有趣。我們過去的課程,初學者來都非常滿意;即使傑出學者如 #登過外科第一名期刊的、#超過100篇的、#登過Science的學者們 來上,也都有所收穫。
⠀
⠀
▌ 學員評價
⠀
「課程安排真的相當用心,學生可以透過實作,確認有吸收進去老師所教,一旦有問題,老師也隨時會出現在身邊,不用擔心程度不夠跟不上其他學員。」
⠀
「雖然對於統計還是沒有那麼熟悉,但可以將一筆一筆的資料,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做出圖表,對我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突破,也對未來的論文之路多了很大的信心。我相信會使用統計軟體製圖,已經贏在起跑點上了。」
⠀
🚩疫情會過去,論文技能會留下。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才是自己的。
醫院pdca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得見的通常只是表面
#只有從根本做起才是改革
昨天質詢的時候,我送了一本台大醫院的「看懂RCA的第一本書」給交通部長林佳龍。
為了這個,我特別跑了一趟台大醫院,找出這本書。
我知道,現在很多聲音在批判、在指責,甚至圍剿林佳龍部長,要他下台以示負責,感覺像是宣洩人民的怒氣多於解決問題;我認為,只有從根本原因分析(RCA)做起,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RCA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並且執行,要能做到PDCA(plan-do-check-Act)規劃、執行、查核、行動。流於表面的檢討、或將責任簡單歸咎於個人,容易但無效。
一場意外或事件,我們往往只看到問題的表面,在傷痛的情緒下,忘記找出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為什麼司機在非施工日可以施工?為什麼能夠借牌標案?為什麼施工過程邊坡沒有護欄?
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中提到,人為的錯誤很常來自於系統的問題,如果不解決系統上的問題,我們就依然只能忍受台鐵的高事故率、誤點等缺陷,找不到一條能夠安心回家的軌道。
事件發生到現在已經是第7天了,善後工作仍在進行中。太魯閣號雖然帶給國人無盡的傷痛,但這也是一個改變的契機。摘掉枯萎的葉子並不會讓植物變好,只有找出爛在土裡的根,才能徹底重獲新生。
太魯閣號事故不應該只是一些統計數字,而是徹底改革的開始!
#新部長上台我再送一本
#其實所有部會首長都應該看
醫院pdca 在 iTho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在導入新一代HIS的整合測試階段,借鏡了醫院評鑑常用的病人中心(PFM)檢驗手法,來全面檢視測試流程,而非單一性聚焦於個別流程,讓屏東分院不僅在期限內完成每項導入準備任務,更快速提升編碼品質、讓人員迅速上手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