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的日常
#ㄧ週一鄉鎮
#雲林口湖牽水狀
#國家指定重要民俗的保存與傳承
今天於 金湖國小 召開國家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 的文化保存研究、以及因應新冠肺炎今年文化祭的活動辦理方案,不過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是 #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 #口湖鄉蚶寮萬善祠、 #四湖下寮仔萬善爺廟 三間宮廟共同推動文化保存協會組識的成立,延宕了三年多的問題,今天終於達成共識,希望在曾人口老師、黃文博老師、縣府、文資局、四湖鄉公所、口湖鄉公所的參與,以及三間廟總幹事積極的互動下,新成立的協會能盡快落實運作,當下我也允諾縣府文觀處會竭盡所能協助新組織的籌備!
口湖牽水車藏/狀和一般民俗慶典不同,它是紀念在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6月8日一場風災洪水導致近萬人喪生,2010指定爲國家重要民俗,是台灣最大水難祭典,這是一個對喪者的追思,所有儀式理應本著慎終追遠、憂患意識的精神,將這個175年來在地的民俗傳承下去,並且透過文化教育和活動祭儀的型式,強化在地民眾對文化民俗的認同,讓外漂的民眾也能主動參與,讓年輕的下一代來承接永續。
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口湖牽水車藏(狀)174週年文化祭 ]
感謝文化部長鄭麗君與文資局局長施國隆、委員林茂賢老師等人專程來參與「口湖牽水車藏」174週年千水車藏文化祭,部長下午3點抵達後,眾人便偕同當地居民於下寮仔萬善爺廟參與挑飯擔儀式,挑飯擔為每年口 湖、四湖萬善爺廟周邊14個聚落村民,肩上扛著扁擔挑飯菜徒步前往廟前進行祖靈祭拜,保有早期農業時代純樸的民俗祭典,展現慎終追遠的人文意涵。
隨後於我們於「口湖下寮萬善 同歸塚」進行點燈儀式,「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在民國95年公告成為縣定古蹟,為見證174年前水災侵襲口湖的重要文化資 產,於口湖、四湖下寮仔萬善爺廟的「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號召民眾點燈,透過大 家雙手在古蹟旁所點起的燈火共同緬懷先人。
緊接著ㄧ行人前往金湖港口觀看施放水燈,施放水燈意涵於邀請水中孤魂接受普渡,施放水燈前須在岸邊進行祭禱及念經,水燈抬上船 筏後開往海中進行施放,如若水燈能漂流越遠則能招來越多水魂接受超渡,為牽水車 藏(狀)中重要儀式。
施放水燈含有緬懷先祖及期望更多水魂能夠超度之美意。
天公作媒,天氣出奇的好,託三間廟主委、理事長與當地居民,以及老師和文化處同仁們用心的策劃與執行,整個行程非常順利,也期待明天7/10的頌經儀式ㄧ樣順利圓滿。最後再度感謝今天與會人士
文化資產局 無形文化資產組組長 林滿圓、研究員陳佳君、科長廖健雄、秘書室主任林旭彥,
以及林承緯、黃文博、蔡宏明、呂欣怡、陳逸君老師,和日本學者金菱 清、福田 雄及學員們的共同參與。
「口湖牽水車藏(狀)」於民國97年由雲林縣政府登錄為本縣無形文化資產,更於
民國99年7月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指定成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 重要民俗活動。而祭典的由來,根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 六大雨不停,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奪走口湖、四湖沿海地區數千人的性 命,為緬懷百年前水患中罹難的先人,本民俗活動最特別的是家家戶戶在路旁放置的 水車藏(狀),數以千計的沿著公路排列,場面十分壯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
#國家指定重要民俗
#口湖牽水車藏文化祭
#發現部長第一次挑飯擔便很上手👍
#自發性的地方民俗文化祭典
#現場老外朋友好投入
#愈在地愈國際
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 在 鄭麗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獲指定為我國第一個重要文化景觀】
【雲林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狀)」:緬懷祖先儀式傳承超過170年】
「阿里山林業曁鐵道文化景觀」於今天獲文化部公告指定為臺灣第一個國家級的「重要文化景觀」。我今早乘坐阿里山林業鐵路列車,從北門車站出發到竹崎車站,現地頒發「重要文化景觀」證書,並感謝農委會林務局、嘉義縣政府、嘉義市政府、竹崎高中阿里山青年大使,以及更多民間文史工作者長期維護阿里山林鐵文化的努力付出。
阿里山林業鐵路自1912年通車,是臺灣目前唯一仍在營運的高山林業列車,逾百年來見證臺灣登山鐵道技術發展、林業生產及人文聚落的足跡,承載著台灣人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情感,不僅是國家級的文化景觀,更是世界級的文化景觀!
嘉義縣吳副縣長說得令人感動:守護阿里山,就是守護台灣!
未來,文化部將提高對林務局及地方政府進行景觀修復及管理維護的補助,並規劃在嘉義文創園區內成立推動「阿里山林業鐵道文化路徑」專案辦公室,希望深化與中央與地方的合作,邀請民間團隊參與,共同打造阿里山文化路徑。
下午趕赴雲林縣口湖鄉的下寮萬善爺廟、蚶寮萬善祠及金湖萬善爺廟,參加國定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狀)」一年一度重要的民俗儀式。除了實際體驗「挑飯擔」,以及與金湖國小同學一起製作水車藏(狀)外,也到港邊參與放水燈的儀式。
這個為悼念及緬懷海嘯罹難祖先的追思、超渡儀式,一路傳承超過170年,已經成為口湖地區民眾的集體記憶。這樣的民俗文化資產不僅展現民間驚人的社區凝聚力及深刻的悲憫文化底蘊,還時時提醒我們應該注意生態意識。
讓人感動的是,去年和今年都有多位來自日本的學者及年輕人一起參與祭儀,促成臺日對「災難記憶」的交流。由此可見,文化傳承的影響力,是不受語言、地域限制的。
今天接連參與兩件「文化大件事」,讓我深切感受到中央跨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保存文化資產的決心,這正是公私協力、全民共同投入文資保存的最佳寫照,未來文化部會繼續當大家的後盾,讓我們共同守護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