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品牌 光芒綻放
你是否覺得自己說話的時候
總會有很多人願意聽你相信你?
而且不必特別做什麼
就能夠吸引到別人的目光?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
那麼恭喜你
你(可能是)屬於天賦八特質中
充滿魅力的『明星』✨
☀️明星的優點:
1.重視自我形象
2.堅信自己的直覺
3.引人注目
🌨這些優點卻也可能成為缺點:
1.自我意識太強
2.不輕易聽信別人的意見
3.容易傷人感情
⚡️調整方向:
1.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
2.擁有能夠支持自己的團隊
3.願意信任自己的團隊
4.成為品牌代言人就能綻放光芒
你是否覺得自己符合明星特質呢?
請留言告訴我💬
—————————————————
瞭解更多關於天賦八特質⬇️
➤《啟動天賦三步驟》
⏰10/14(四)1900-2130
⏰10/20(三)1900-2130
點擊 @choujamie168 主頁連結🔗即可免費報名參加❤️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30的網紅小戴 Davin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podcast #自我覺察 #情緒管理 近年來大家開始漸漸重視自我覺察的重要性,然而這件事到底該怎麼做呢? 我們每天都會產生各種情緒,這些情緒該如何有效地處理? 自我覺察只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如何確認自己的真實心意。 聽聽小戴處理自己焦慮情緒的故事,學習如何面對、接納、處理自身情緒。 ● 沒有感...
重視自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孩子之前,先練習愛自己》好書介紹 + 抽書活動!👈】
這本書可能比你以為的更適合你🥰。
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書名《愛孩子之前,先練習愛自己》,和書腰上的文字「不補習、不盯功課仍教出三個頂尖資優孩子,關鍵在爸媽的自我覺察力!」有一咪咪的違和🤔。
雖說自我覺察力跟愛自己是高度相關,但怎摸會扯到補習功課跟資優孩子?
--
這幾年的教養出版品似乎把我們導向一種思維: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課業是放手的,這對應了直升機父母、虎媽的刻板印象。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對課業放手」的定義很有討論的空間,而每位父母的做法也不盡相同。
《愛孩子之前,先練習愛自己》即是一本沒有既定的價值取向,而是直接呈現一位努力學習成長、重視自我修復,同時也盡力陪伴孩子在課業上找到自我價值的母親力作。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以心理學、心靈成長為主軸講述身心療育的書籍,《愛孩子之前,先練習愛自己》不一定能完全滿足需求;但以教養書而言,作者儘可能呈現出親子間的各種視角,包括非常實際的升學準備,都值得也在現實壓力下的我們參考一番。
----------
感謝 采實文化 推廣好書,並提供三本《愛孩子之前,先練習愛自己》公開抽書!只要在 9/17 (五) 中午12點前完成以下程序,即可參加抽書活動:
.
1. 追蹤本粉絲頁
2. 按讚此貼文
3. 「公開分享」此篇貼文
4. 在下方留言處tag一位好友,並留言:「一起練習愛孩子也愛自己!」
抽書結果將於 9/17 晚上9點公布!😍
重視自我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愛的人,總是傷你最深。
所謂的傷害性體驗來自很個人的詮釋及理解,如果是一個路人甲乙丙丁我們可能無感,但若是身邊的重要他人,我們就會感覺被傷害,而這是因為內心對重要的人有所「期待」。這個期待我們本來預期由他人來滿足但卻落空時,除了失望沮喪之外,不免體驗到不被重視的感覺,進而延伸解讀為不被愛。
這其中我們無法掌握的是他人是否「願意」或「有能力」來滿足我們那個期待(aka.別人的事),也無法控制他人是否有「資源」及環境允許與否來滿足我們的期待(aka.老天爺的事),所以落空的機率其實並不小。如果我們以這一點(他人滿足我們期待)來判別自己是否被愛、被重視(自我價值),那麼這很容易形成低自尊感,因為我這麼地不重要,所以也不必期待你會滿足我、會愛我了。
兩種極端的走法,一種是你無法滿足我,那我去找別人來滿足我,這個不行我找另一個;另一種是直接關閉,有什麼好稀罕的,老娘不需要。於是,內在那個真實的需求,不是得一直依尋宿主來寄生,就是從未得到滿足過。而這從頭到尾既不是他人的事,也不是老天爺的事,而是我們自己的事。自己的期待、自己的需求,若能由自己來滿足,我們就不會需要一直停留在期待被餵養的寄生圈裡。
放下不現實的期待,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其實並不簡單,但這就是「成長」。成長中有一個學習很重要,那就是區分對他人非現實的期待,及自己對現實能承擔的責任。如果一昩地只是原地等待他人來滿足自己,那無疑是尋找一個替代母親。
當然也有真正的傷害性體驗如:暴力、傷害、虐待、無視、忽略等對待,但若我們一直待在那個痛苦裡,期待傷害者能夠改變或道歉,甚至是希望傷害從來沒有發生過,那其實並不現實。第一,傷害已造成無法undo;第二,他人能否改變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因此能夠改變的是自己對傷害的詮釋及解讀。承認傷害的存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哀悼它,也就是慢慢接納傷害的(曾經)存在,然後才能夠幫助自己遠離傷害。與其糾結於:「他怎麼能那樣待我?」不如問問自己:「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來改善?」這便是承擔責任的開始,也是成長的開始。
能讓我們活得更好的,永遠是我們自己。
#更多相關內容在靈魂之旅課
#週六晚剩最後一位名額
#十月初開課
#年底最後一班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重視自我 在 小戴 Davin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podcast #自我覺察 #情緒管理
近年來大家開始漸漸重視自我覺察的重要性,然而這件事到底該怎麼做呢?
我們每天都會產生各種情緒,這些情緒該如何有效地處理?
自我覺察只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如何確認自己的真實心意。
聽聽小戴處理自己焦慮情緒的故事,學習如何面對、接納、處理自身情緒。
● 沒有感覺的情緒等於不存在 01:06
● 討厭的焦慮必須消滅 05:54
● 確認真實心意,才能斬斷情緒的鎖鏈 15:46
● 讀書能否獲益,取決於你選擇相信什麼 18:47
● 聽眾留言,從這裡學到的二三事 22:21
✒️前往閱讀本篇文字稿 https://moke.tw/talk/podcast-s2ep22/
💰支持小戴的推廣行動 https://moke.tw/donate/
📚 延伸閱讀
《大人的Small Talk》EP137 焦慮的真正源頭,可能不是你「想太多」,而是「想太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8gvmcuD-g
《哇賽心理學》度過情緒低潮的四步驟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h616kw6gcw08443rjrc9ca/platforms
Stock music 由 AveCoo, Audiostation, HomulusTunes / MotionElements.com 提供
https://button.like.co/yenru606
重視自我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重視自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新Z世代辦公室設計診斷書:留住90好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何大為
內容簡介:
扳倒三觀的超狂辦公間設計
風格OUT、固定OUT、環境情緒IN
玩樂式工作環境逆勢稱王
Z世代,你所不知道的他們,正在刷新未來的場域設計觀!
求神問卜找人才, 不如設計好辦公空間創造高KPI
90、00後是未來生產主力,他們行動全看一顆奇檬子決定
加薪可以留人但留不住心,90後上班族更愛能實現自我的創作空間
老闆們/主管準備好GETCHA “90後”了嗎?
動不動就「裸辭」? 階級觀、大目標已經過時了
一天到晚旅行亂花錢?這才是真我的生活
被電子產品毀掉的一代? 傳統OA家具將瀕臨絕種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包容他的「自我實現」,絕對帶來新氣象
又佛又喪、只知道及時享樂? 玩樂創造力、突破舊有商業模式
這才是Z世代深藏不露的真特質,足以顛覆過去100年固化不動的辦公室設計思潮。
設計師一定要懂的Z世代心理方程式
觀察90後的社會現象、分析心理行為,
全面反應出我們需要新的設計觀!
既要符合功能效率,又要掌握員工情感,企業主、公司主管、室內設計師都必須了解90後、拉攏他們,創造出能抓住他們感情、提升雙方創意與產值的工作環境設計:
【情感式】:快樂第一、成長第二,90後忌諱情緒勒索,工作環境卻愛「感情用事」,環境氣氛要有fu,不對會哭哭~
創造一個能抓得住他的歸屬環境!
【顏值式】:可以隨時玩樂,認真上班也能開外掛,浩呆辦公桌椅退流行,90後追求美感家具,把公司當夢幻遊樂園。
連咖啡茶水間都能往外移動,變成企業展示間!
【共享式】:年輕海豚型組織,大公司裡的小社區個體戶,游牧聚落般的移動式上班法。
創造各種空間中的空間,平面規劃要大解放!
【智能式】:新世代求快速,行動辦公室隨時隨地開張
桌面、隔屏尺寸變小,自由區開始擴大,強調創意、多變的設計方式!
【環保式】:90後愛自由更有社會道德感,願意為美好環境改變生活習慣,自己的工作場 所不環保,會心存芥蒂。
環境中要展現自然與質樸相關的設計,連氣味都要照顧到!
【模糊式】:是工作也希望是玩樂,不害怕權威、重視自我價值,一抬頭被主管看見最好。
使用的建材要具備「輕、短、快」,代表管理層與部屬關係直接、明快!
理解90後的心理需求,創造最潮的工作環境
‧90後+00後的天生網美性,在玩樂也樂在工作
‧無關風格只管特色,夠自由才有行動效率
‧大公司小聚落,走到哪office就在哪,衛生間也能開工
10個精心研究設計解方 X 10大亞洲公司實務設計
‧空間不靠「風格」定義,「環境情緒」才是未來。
‧「拍照、上傳、打卡」,才是90後認定「夠美」的標準。
‧「愈顛覆、愈自由」的格局設計才是王道,公司內要到處都可開工。
‧茶水間OUT!休閒感、購物才in!甚至搬到公司門面的咖啡茶水間,沒有甚麼不可能。
‧建築內要有「第二空間」,養成「公司內小聚落」,隨時可以跨部門合作。
‧桌子愈來愈小、隔屏愈來愈低,最重要的是椅子的設計。
‧「輕、短、快的材料」大量使用,能夠拆卸、重複組裝更好。
‧燈光不只是照明用途,變成造型的一環才高明。
‧有智慧機能、能對談的新創意都能抓住他們的眼球。
‧環保全面性,從材料、視覺到呼吸通通要顧到。
作者簡介:何大為
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建築設計碩士
現任 大為建築設計(台北/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
經歷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班講座講師,央視CCTV2 «空間榜樣» 及北京電視台BTV 專題採訪,同時也是TEDx演講人。擁有二十年豐富的環保建築及室內規劃設計經驗,特別對當前Z世代90後辦公環境設計有獨到見解。
獲獎 英文版 INTERIOR DESIGN , 100 Big Ideas 年度世界百大創意
美國LEED Gold 綠建築金獎
Bloomberg 亞洲最佳辦公室獎
日本Good Design獎
台灣建築獎
金外灘獎、艾特獎、金堂獎、紅星獎、華鼎獎等等。
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認識他--倒著來的斜槓設計師:
20歲學建築,
30歲做牧師;
40歲前往英國學設計,
45歲開始真正做室內設計師,
50歲公司結束,所以創業,
現在認真寫下這一本書………
出版社粉絲頁: 風和文創+美化家庭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