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努力 #推薦序
.
這次《過度努力》的推薦序,很榮幸邀請到三位重量級人物撰寫,三篇都非常感人,這幾天我會一一跟大家分享~~
.
先與大家分享賴芳玉律師的推薦序~~~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
.
【過度努力的鏡面,照出不放過自己的你】
.
.
努力,還要再努力,是為了自我挑戰,超越別人,也是自我期許;完成夢想,達到人生成功的巔峰,這已是許多勝利組的菁英案桌上的座右銘,也是我們追求的模範。
.
.
但這本書竟是探討「過度努力」是為了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幾乎翻轉努力的定義,前者是堅毅,後者則是脆弱的語意表達。
.
.
這就是心理師觀察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慕姿既溫柔又直接地點出堅毅背後的脆弱。
.
.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
.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
.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
.
.
記得,某次在律師訓練所講授家事課程時,我提到許多菁英都帶著童年逆境的創傷,不斷追求學業成就,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珍愛的人。這段話,讓台下不少年輕律師都紅了眼眶。
.
.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多樣性的,例如面對高衝突或離異的父母,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讓父母不幸福,或覺得再努力一點,父母就會變好了;又如假性孤兒的家庭,明明父母都說愛你,但你就是感受不到,父母明明都在,卻無法和父母的愛發生連結,感到難以言喻的孤寂和自卑,只有不斷努力尋求肯定和愛。
.
.
我周遭很多優秀的年輕朋友都有過度努力的情形,我總是感到不捨,雖常常告訴他們:「你已經夠好了,可以了。」但這句話的撫慰,往往只能讓他們停留在:「謝謝你看到我的努力」,卻還不到:「是的,我已經夠好了」的感受。
.
.
所以,真的很感謝慕姿再度為這群「過度努力」而受累的朋友寫下這本書,提供「不夠好」的治療與防疫方法。她不同以往的書寫,改編真實案例,呈現諮商室的對話,透過個案描述過度努力的情境,讓讀者更貼近自己的經驗,進入自我探索的可能。
.
.
大家或許不太明白這本書的切入觀點和書寫方式有多重要,但對於我這個長期從事性別、兒少及家事工作的律師及社會工作者而言,真心感謝她以這方式幫助更多的社會大眾。因為創傷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它的存在,但我們往往在過度強調「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或其他許多成功勵志語言中,忽略過度努力背後的創傷;也因成長中許多「不夠好」的印記深深烙在骨血中,而難以分辨創傷的存在和影響,以致必須反覆嚴厲鞭策自己努力的因應模式,才認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愛,直到疲憊不堪,也很難找到生命的出口。
.
.
這本書透過個案與諮商師深入淺出的對話,幾乎提供完整的創傷復原地圖,從探索、抗拒、覺察到行動,讓每位讀者透過故事中個案的諮商經歷,找到自己復原力的可能。
.
.
這本書還有個很特別的書寫,就是諮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她希望,我假裝不知道;而我,沒有戳破。只是和她一起,浸在屬於她的悲傷裡。」「雅文哭得唏哩嘩啦,幾乎岔氣。在旁邊的我,跟著不停掉淚。」「美惠笑了,但是淚如雨下。」「『所以,我本來就是她不要的孩子』……這個痛被挖開了。我們一起待在這個痛楚的洞裡,很深,很深。」
.
.
我很喜歡這些描述裡的「一起」。
.
.
總有個說法,為避免替代性創傷,或專業者形象,專業助人者要把自己的情緒離個案很遠。但有次半年內發現罹有兩種癌症的平路老師在一場醫療座談會,分享醫病關係時,她說即便只有三分鐘的就診期間,也希望醫生的眼神能望著病人,讓病人感受到醫生的溫暖。有次某醫生看著檢驗報告說:「這樣我就放心了。」她對醫生那句喃喃印象深刻,那意味著醫生和病人是「一起」。她認為如果能夠「一起」,就連疾病都不可怕了。所以我猜想諮商心理師能和個案「一起」,個案應該也會很安心,算是專業者願意付出工作以外的溫柔。
.
.
人生總有很多的困境和挑戰,沒人可以無傷無痕地全身而退,俗稱「人在江湖走,哪個不挨刀」,正是這個道理吧。只是,我們如何和自己的創傷安然相處,帶著自己獨特的復原力活著過每一天。不必是成功,只是簡單也活著而已。
.
.
賴芳玉(律師) @fangyulai1018
.
.
《過度努力》預購:
博客來 一般預購版:https://tinyurl.com/y9nf26zb
金石堂 限量療心卡:https://reurl.cc/MZyzjm
重量訓練恐慌症 在 Street Workout - Vic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淺談飲食控制的重要性』
*今天的實驗心得文章可能會略長
*有閱讀恐慌症的可以略過
*不過對於增肌減脂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
/
圖片四張分別為我去年12月到今年3月
每個月做身體組成測量
最主要目的是測試各種飲食方式對我身體的影響
/
先列出四個月比較重要的數據:
2017.12 體重:67.6kg 骨骼肌:34.3kg 體脂率:11.5%
2018.01 體重:67.7kg 骨骼肌:34.4kg 體脂率:11.9%
2018.02 體重:69.9kg 骨骼肌:34.8kg 體脂率:13.2%
2018.03 體重:67.8kg 骨骼肌:35.3kg 體脂率:10.2%
/
再來跟各位說明一下我這四個月
究竟做了什麼事?
吃了些什麼東西?
/
*訓練方面
一週訓練2~5次,每次60~90分鐘
每次訓練以動作模式去做劃分
也就是分成『推、拉、蹲』
當然也會把核心跟平衡去融入這三個動作模式之中
且多以多關節甚至全身性的動作來做訓練
完全沒有做有氧運動
/
**飲食方面
『12月到1月』
我採用身體感受為主的飲食方式
食物內容完全不忌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但就是餓了再吃,不餓就不吃
一天基本上只進食3次
可以發現這樣的方式對於我的身體
基本上體重、肌肉量跟體脂肪都有成長
只不過漲幅非常微小,進步十分緩慢
/
『1月到2月』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有追蹤我instagram的人應該都有目共睹
一天5~7次進食是基本的
飲食內容包含各種高油脂、高醣類
珍奶、雞排、泡麵
一天熱量攝取大約3000~4000大卡
在完全沒有在限制飲食內容
也沒有限制熱量攝取的情況下
體重上升2.2公斤
骨骼肌增加0.4kg 而體脂肪增加了1.2kg左右
肌肉量增加效果還不錯
但體脂肪增加的速度有點嚇人
/
『2月到3月』是最不可思議的部分
這段時間裡我一樣沒有限制熱量攝取上限
我唯一控制的是三大營養素的比例
一天一樣是差不多5~7次進食
但是每次進食我盡量讓碳水跟蛋白質的比例保持3:1
脂肪攝取則沒刻意去控制
(因為我克制不住我自己)
但令人意外的是
這個月骨骼肌與上個月上升幅度一樣
體重減少了2.1kg
但是體脂肪居然減少了2.3kg
/
結論:
這三個月的運動跟飲食效果總結
體重增加0.2kg,骨骼肌增加1kg,體脂肪減少0.9kg
我這三個月同樣都沒有去做熱量的計算
唯一的變因就是營養素攝取比例的控制
可以發現運動量及生活方式不改變的情況下
控制營養素攝取的比例
可以大大避免增肌期身材走鐘的情況
/
而且相信大家都有發現這次實驗的所有主詞都是“我”
言下之意這樣的飲食方式跟運動搭配
應用在我身上是有這種效果的
但絕對不適用於所有人
畢竟每個人消化系統對於營養素的敏感度差異非常大
———————————————————
後記:
相信大家看完心中會有少許的疑惑
Q1一週只訓練2次也能夠增肌?
我只能說沒時間還是有沒時間的訓練方法
可以用循環式肌力訓練、間歇訓練、超級組等等
把時間利用效率最大化
/
Q2 每天攝取3000~4000大卡怎麼可能才增加2公斤體重?
這方面其實我也很疑惑
猜測是我天生吸收效率很差吧
畢竟我在接觸重量訓練之前都是過瘦的
/
Q3 Vic是不是都不練腿的?腿部肌肉量都沒有在增加
我是有在練腿的...
只是必須承認訓練頻率沒有上肢這麼的高
但是深蹲的重量從去年6月只能半蹲85kg
到現在可以全蹲120kg
力量的成長是inbody沒辦法測量到的
/
會做這樣的飲食控制是因為上個月去參加了
由IPTA主辦的基礎運動營養課程
講師是強大的健美國手 林添進 Ryan Lin 的運動生活
給了我很多飲食上面的建議
就想說來實驗看看,想不到效果群拔呢
/
而如果想要有這樣增肌減脂的效果
運動方面可以請教專業的健身教練
飲食方面可以請教專業的營養師
相輔相成可以讓你在最短的時間達到你要的效果
/
不過話說回來...
體驗過增肌也體驗過減脂了
接下來該是認真回歸街頭健身了吧?
#muscle #strength #diet #增肌不一定要增重 #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