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量化交易的朋友檢討,記錄一下。
我們做了很多海外期貨的策略,回測10多年下來,看似有效因子的有很多,基本面、籌碼面、總經面、情緒面…等好幾大類,每一類裡面有好幾個大大小小的因子,所以光是一個金融商品,影響我們買賣的因素就有上百個。
問題來了,看似過去10多年能打敗大盤的這些因子,未來是否還能繼續有效?還是我們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overfitting 而已?例如我們只要想辦法在過去10多年的股市大跌躲過那關鍵的幾次崩跌,例如2008、2011、2015、2018、2020,那就能做出一條很好看的績效曲線,但「先看答案再找解法」,會不會未來的崩跌是完全不同的原因?很多量化基金都是因為過去測起來sharp看起來很好而開了槓桿,然後實戰起來發生了某次黑天鵝而爆掉。
那怎麼辦呢?讓測的時間拉更長?但拿30年、50年前的狀況測,跟現在的背景不會差太多嗎?還有參考性嗎?
我目前傾向不是拉長回測期間,而是先把自己當做塔雷伯這種疑神疑鬼的技能點滿。
把看似有效的策略進行各種嚴刑拷打,用各種不同架構來檢驗,如果有疑慮就不用,想不通為什麼這樣能賺那麼多錢就不用,如果測完發現超好賺,通常不是挖到寶,而是哪裡出錯了…
另外,最近常有朋友問我那些短線神人怎麼做的,其實他們和做量化的人的思考方式蠻不一樣的,因為台股很多潛在交易機會,常常是因為某些事件或規則,產生了一些規律,這些規率出現的時間沒有很久,然後又會隨著競爭變多慢慢變得難賺,所以變成這些神人的做法是一發現某招好像不錯用就比較敢大膽的用,做得愈順就玩愈大,一直到開始不順就愈做愈小,然後再找尋其他機會。
這是另一種不錯的思維,雖然對於那種學院派或很講究科學的人來說,會覺得這樣統計樣本不足就直接用很不嚴謹。但這些神人哪管那麼多,一波行情就一次賺了好幾億,反正只要一不順馬上停就好,繼續找下一個的台股新規律,或者等待舊規律恢復。
總之,跟我這次訪談Mike裡面講的一樣,每次市場有新規則改變,就會有一群掌握到新規律的投資者,成了爆賺贏家,而沒有與時俱進的人被淘汰,敏銳的觀察變化,即時調整,是一個優秀的交易者必須付出的努力。
明年操盤室會招募新夥伴/徒弟/實習生,一起研究新策略,不斷搜集大大小小的招式,汰舊換新(我猜很像文藝復興基金他們在做的事?不過我們身處的市場,應該比他們遇到的競爭少很多)。
歡迎對交易有熱情的年輕朋友來試試,這裡的大神還蠻認真教的,也有提供完整資料庫。(有點像教授在帶研究生那樣,一步步完成論文的感覺~)
量化交易論文 在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
除了美股以外,我另一個有在深入研究的資產是加密貨幣。
-
我研究股票和加密貨幣差不多是同一時期,也就是讀碩士的那段時間。第一次聽到比特幣是大二,但當時什麼都不懂,小屁孩一枚,而且加密貨幣的服務也不像現在那麼成熟,沒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也是沒辦法進入的,所以基本上大學那幾年都沒碰。
-
直到上研究所,才從比特幣/以太幣的挖礦開始,有用過水龍頭,也有用 CPU (後來進化到 GPU) 連上 nicehash 進行挖礦,當年還發生過 nicehas 被駭客入侵的狀況,服務停擺了一陣子。同時,我也見證了幣託、MaiCoin、Coinbase、幣安交易所的創立。認真算算,其實也不過是五、六年前的事情而已。
-
那時候,我的加密貨幣 100% 都是靠挖礦得來的,而且是挖多少就到幣託/Maicoin 上換多少,因為只是玩票性質,所以沒有賺很多,頂多幾萬元而已。然後 2018 年的幣災,我就索性不玩了,並把心力都放在美股投資、產學合作以及研究所的論文上(我研究所是做 AI 的)。
-
直到畢業以後,2018-2019 才又重拾對加密貨幣的研究。不過這麼說也不太對,因為嚴格說起來,是重拾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要知道,當時那段時間大家很愛把這個圈子分成「幣圈」和「鏈圈」,定義也很簡單:前者就是專門做炒幣的群體(例如發行 ICO、空投、槓桿交易...),後者則是專門做技術應用的群體(例如 Defi、NFT、智能合約...)。
-
我算是比較接近「鏈圈人」,研究過 Solidity 程式語言和以太坊智能合約的撰寫,也曾加入過某知名區塊鏈新創 (但後來離開了,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我很感謝在這段時間所累積的知識、經驗、以及遇到的人,這些經歷對我之後在投資加密貨幣上、分析幣圈鏈圈未來的趨勢上、判斷項目的潛力價值上,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
2020,我重新開始投資加密貨幣,當時買最多的是 SOL,在 2020/9 就開始買,一路買,一直買,最低曾買過 1.8 美元的價格(這篇發文的時候差不多 35 美金),而過程中我也有數次轉換資產的操作,曾經換過 CAKE、SRM、ADA、SAND、BNB,並且跟到了 2020-2021 年初這一波幣圈大爆發的漲勢,賺了不少,多虧了馬哥、木頭姐、以及美國無限量化寬鬆的原因。(這一年我的美股操作過 AMD、PLTR、GPRO,也翻倍了)
-
然後來到了上個月的 519 的幣災!這大概是近期幣圈最哀鴻遍野的時段,導致不少人紛紛痛斥馬哥,但我卻覺得大家都怪錯人了,其實真正的罪人是星野源才對(?)。總之,在這一波災情中,我在比特幣上認賠了差不多 450 萬,現在仍繼續持有的平台幣 FTT 也縮水了 6 成。
-
看起來很傷對吧,我當下也這麼認為。
-
不過當我把時間區間設定成 2020 年中(詳細日期忘了) ~ 2021/06/20,並發現我在幣圈投入的資產已經翻了 2.5 倍後,就還算平常心看待了。因為 519 這一波幣災,只是把原本賺的吐一部分回去而已。
-
在投資領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從來就不是「過去」,而是「未來」。(註:並非說歷史不重要,我很愛歷史,因為歷史是過去經驗的積累,是很有價值的參考資訊。這邊所要傳達的觀念是:投資屬於不可回溯的行為,投資報酬/虧損永遠存在於「未來」,非常簡單、但很多人卻時常會忽略的觀念)
-
所以自從 519 幣災後,這一個月來我和團隊每天追蹤幣圈、研究各種指標、觀看其他大神的評論、內部討論現在的幣圈情況究竟為何、未來的走勢可能會有哪些劇本?
-
然後,終於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心得......
-
(續)👇
https://www.facebook.com/raysky.invest/posts/2842099106119295
-
Photo by Icons8 Team on Unsplash
量化交易論文 在 投資沙岸的揀貝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何我不太建議做主動投資]
趁13F出來的前夕比較閒,多寫點東西刷流量(誤
在學習投資的早期,有本書我看完覺得很驚豔,但卻沒啥人推薦: Ken Fisher的<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裡面有句話影響我很深:
「投資並非是一門可以仿效、複製、傳世的技藝。」而偏偏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是大多數投資課程想要傳授的觀點,認為投資有種SOP,只要照著做,總有一天你也能財富自由!
但其實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最經典的例子就是Anthony Bolton,被稱為歐洲股神,在2010年轉去投資中國股市,績效不佳,幾年後退休。
另一個知名例子是早年非常有名的海龜投資法則,隨著越來越多交易員使用,超額報酬也漸漸消失,或許你能找到一個不錯的策略或做法,但如果不能理解背後的原理,做出適當的修正,隨著競爭加劇、超額報酬消失,最後就被擠出了市場。
另一個理由,以前做量化的時候,時常會看多因子領域泰斗,政大客座教授-許仲翔教授的論文或訪談,我記得有一次他接受中國記者訪談提到中國跟歐美相比數據缺乏、短時間內會計制度大改,造成數據量不足,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量化研究該如何開展,他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中國量化的金礦在於佔據市場多數交易額的韭菜身上。」這....不也是台灣的狀況?
要認清楚一個事實,主動投資就是一個零和遊戲,跟公司一起成長這種說法雖然很感性、很正能量,但完全經不起邏輯推敲,甚至殘忍的是(人會成長~~(誤)),很多人說要抱著長期觀點才能最大化長期報酬也不是對的,最大化報酬這件事情在數學上幾乎等價於投資高Sharpe Ratio的策略,而通常高Sharpe Ratio的策略都是極短策略,跟長期或價值投資可以說是毫無關聯。(君不見現在top 10 hedge fund一半以上都是量化)
最後,誠實說台灣專業投資人整體來看就是在賺散戶的錢,除非你願意花一樣多的時間和精力,不然根本不應該嘗試去做主動投資。
(我是不是要被退讚了!!)
(其實有一部分是被問標的問的很煩,一次解決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