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從來沒學過攝影的交通警察,拍攝題材幾乎全是交通事故,就這樣拿著相機拍了超過40年。在晚年,他的作品進入威尼斯雙年展殿堂,成為20世紀瑞士極具代表性的攝影名家。
.
瑞士交通警察、攝影師阿諾.奧德瑪特(Arnold Odermatt)辭世,享耆壽95歲。自1948年起,他在瑞士下瓦爾登州擔任警察。基於業餘愛好,他拿起攝影機紀錄下每次事故的過程,直到1990年退休。在1990年代聲名鵲起之前,他只是默默無聞的鄉村警察。
.
阿諾.奧德瑪特出生於下瓦爾登州的奧伯多夫,他從小就對攝影有著濃厚興趣。11歲時,他幫全家十幾位兄弟姐妹拍攝全家福時,為了讓自己入鏡,特別研發了一個可以觸動開關的繩子。不過奧德瑪特並沒有成為專業攝影師,而是成為了一個糕點師傅,但基於健康原因,他在1948年決定轉換跑道,去州府參與海選,成功考上交通警察。
.
當時瑞士警界沒有要求拍照蒐證的程序,因此當奧德瑪特帶著攝影機來到事故現場時,所有人都覺得相當不安。他的長官提醒他,即便是拍照也還是可以有其它方式後製造假,強調照片不足以作為證供。但奧德瑪特仍然積極說服長官,最後甚至成功在高層授意一下,將一間處所的洗手間改建成臨時暗房。而他的提議也收到奇效,法院後來也同意這些照片也可以成為證據。
.
從未學過攝影的奧德瑪特,就這樣帶著一台祿萊雙反相機,在現場進行紀錄。雖說他所在的下瓦爾登州人口僅四萬,但由於道路建設落後,農民與伐木工人為主的駕駛又經常酒駕,因此平均每天還是會發生一起交通意外,一年十起左右的死亡車禍。因此奧德瑪特從來不缺攝影題材。
.
這項工作幾乎在當時無疑是一項創舉,畢竟即便到現在,全世界的警察都相當重視工作的隱蔽性,避免執法過程過度被暴露於陽光底下,奧德瑪特卻能在事故現場暢行無阻地進行攝影。只是當時沒有人意識到這些作品除了作為證物,也可能成為藝術。
.
奧德瑪特習慣上會基於保險與警察報告為由拍攝一組照片,他會在警用車底上架上三腳架,盡力創造景深效果,完整紀錄現場事故細節。等到死傷者被移走後,他會再以自己的角度再拍攝一組照片自行留存,通常是拍攝汽車的殘骸。雖然也許奧德瑪特沒有創作上的意識,但他的作品其實不偏不倚地紀錄下象徵工業化的汽車入侵傳統田園生活的嚴重後果,汽車在其作品當中也猶如被扭曲、變形的受害者/受害人橫躺在路邊或水溝之中。
.
但另一部分,由於當時瑞士警隊聲望不高,始終欠人手,奧德瑪特的職責也在於希望能透過作品展現瑞士警察的英勇,藉此邀請年輕人加入警隊。因此照片也有宣傳成分,他總會要求同僚在出勤之前先理個髮、修個鬍。因此他也有不少以人像為主題的作品。
.
阿諾.奧德瑪特的作品之所以為世人所知,必須歸功在他的導演兒子烏斯.奧德麥特(Urs Odermatt)身上,他在1994年拍攝了劇情片《Wachtmeister Zumbühl》,故事描寫一個農村當中的警察發現事故肇事者疑為自己的兒子,而陷入天人交戰。這整個故事的靈感來源便是來自父親的攝影集(他的父親同時也是自己的劇照師),也因為這部電影的成功,讓阿諾.奧德瑪特的事蹟廣受矚目,柏林的一間畫廊聞風立刻向他洽談了作品的代理權。
.
2001年,在瑞士策展教父哈洛.史澤曼(Harald Szeemann)主導之下,威尼斯雙年展為奧德瑪特舉辦特展。2002年,他的作品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展出。2004年,則在瑞士溫特圖爾攝影博物館展出。當時的奧德瑪特是已屆退休的副總督察,沒想到晚年竟以攝影素人之姿登上藝術殿堂。
.
在晚年受訪時,奧德瑪特不諱言自己雖然未受到專業訓練,但其實風格是沿襲自瑞士大師攝影師沃納.比朔夫(Werner Bischof),他們在1951年相識。但現在他的成就已經被拿來與比朔夫相提並論,甚至被藝評人認為他的作品帶有賈克.大地(Jacques Tati)作品之風。
.
奧德瑪特的作品向來不見血跡,也沒有受害者或者驚恐的圍觀觀眾,換言之,沒有「情感」在裡頭。去除掉恐懼、英雄主義與奇蹟逃脫的傳統車禍意象,他給觀眾看見的只是凹陷的金屬,落在靜謐的鄉村之中,不帶有批判與駭人聽聞的故事。正因為去除了一切「情節」與情感、與被攝事件強烈的距離感,反而形成一種陰森的、超現實的氛圍,構成了獨樹一幟的審美特色。
.
阿諾.奧德瑪特曾提及他的攝影信條:「一張好的照片要找到對的焦點,你必須能從中窺見一切。」2021年6月19日,他在位於下瓦爾登州的家中辭世。
.
.
(附圖一到八為奧德瑪特之作,第九張為阿諾.奧德瑪特。)
#ArnoldOdermatt
金斯伯格事蹟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致富 vs 守財】
以下摘自「致富心態」一書:
想要致富就得冒險,還得保持樂觀,勇於踏出舒適圈。但是守財需要與冒險相反的技能,你得保持謙卑,還要擔憂很快就會失去你所獲得的一切。守財必須節儉,並且接受你的成功至少有部分得歸功於運氣,所以不能仰賴過往的成功經驗,重複使用相同的方法。
美國訪談節目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曾經問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億萬富豪合夥人麥可・莫里茲(Michael Moritz),為何紅杉資本可以如此成功。莫里茲提到「持久」,並指出有些創投公司的成功只能維持 5 年或 10 年,但紅杉資本卻可以屹立不搖 40 年。羅斯問到為什麼會這樣:
莫里茲:我想我們總是害怕有一天會遭到市場淘汰。
羅斯:真的嗎?所以是因為恐懼?還是因為唯有偏執狂得以倖存?
莫里茲:這句話裡有很多真理……我們假設明天不會像昨天一樣;我們不能戴著勝利的光環留在原地;我們不能沾沾自喜;我們不能假設昨天的成功也能轉化成明日的好運。
這裡要再次強調,請活下去。 造成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成長」、「智力」或「洞察力」,而是長久堅持、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 。這種能力才應該是你的策略基石,無論是用來投資、發展職業生涯或開創事業。
求生心態對理財如此重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很明顯:很少有哪個東西的收益大到值得讓你放棄生命。第二個原因就是,複利是違反直覺的數學。唯有讓資產年復一年的成長,複利才會發揮效果。這就像是在種橡樹:只種一年看不出顯著的成長,但 10 年後就可以看到有意義的變化,50 年後則可以創造出絕對非比尋常的成果。
但是,想獲得並保有這種非凡的成長果實,就得熬過所有不可預測的波瀾起伏。這是人人終其一生都無可避免會經歷的過程。我們可以花幾年搞清楚巴菲特如何賺到他的投資報酬:他如何找出最好的企業、最便宜的股票與最頂尖的經營團隊。這樣做很困難,但有個稍微容易、但一樣重要的做法,那就是找出他沒做過哪些事情。
他沒有背負債務。他一生歷經過 14 次經濟衰退,但他都沒有驚惶失措的拋售股票。他沒有敗壞自己的商業聲譽。他沒有死守某一套策略、某一種世界觀或某一股過時的趨勢。他沒有依靠別人的錢投資(他透過一家公開上市公司管理投資業務,意味著投資人無法抽回資金)。他沒有讓自己過勞,以致於得離職或退休。
他只是活下來。活下來使他長壽,而長壽意味著他可以從 10 歲開始持續投資,直到 89 歲仍未間斷,這讓複利施展令人讚嘆的奇蹟。當我們描述他的成功時,那才是最重要的重點。
為了讓你理解我的意思,你必須聽聽瑞克・蓋林(Rick Guerin)的故事。你可能聽過華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這對投資雙人組,但 40 年前,這個小組還有第三名成員,那就是瑞克・蓋林。
巴菲特、蒙格與蓋林總是一起投資,也一起拜訪企業經理人。後來,在與巴菲特和蒙格有關的成功事蹟中,蓋林卻像是消失了一樣。投資人莫尼斯・帕波萊(Mohnish Pabrai)有一次問巴菲特:蓋林出了什麼事?
莫尼斯回憶道:
(巴菲特說:)「查理和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超級富豪。我們都不急著致富,因為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會成真。蓋林和我們一樣聰明,但他太心急了。」
事情發生在 1973 至 1974 年的景氣寒冬,蓋林用保證金貸款借錢融資,當時股市在兩年內重挫近 70%,他因此接獲保證金補繳通知。蓋林將名下的波克夏(Berkshire)股票賣給巴菲特。不過巴菲特實際上是說:「我買了蓋林的波克夏股票。」以一股不到 40 美元買進。蓋林是因為借錢融資而被迫賣出股票。
巴菲特、蒙格和蓋林同樣具備致富技能,但是巴菲特與蒙格還擁有守財的技能,而且隨著年歲增長,這項技能顯得更重要。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曾經這樣說:「具備『優勢條件』與求生能力是兩件不同的事:前者需要依附後者而生。你得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破壞求生的能力。」
金斯伯格事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跟凱因斯學價值投資,成為散戶贏家:巴菲特的投資啟蒙者,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和操盤手,打敗大盤的高績效投資,穩健致富》(分享抽新書3本)
安納金推薦序:【重現凱因斯投資智慧的傑作】
從我大學時代就久仰凱因斯不僅是改變世界的經濟學家,更是績效卓著的明星基金經理人,但遲遲沒有機會拜讀其在投資領域的相關著作,感謝天下雜誌將此經典之作出版,讓我得以一窺其堂奧,著實感到幸運!
凱因斯在投資圈內最富盛名的事蹟,是他管理劍橋大學基金期間讓淨值增長了十二倍,對比同時期整體市場的平均漲幅則不到一倍,以傲人的績效備受矚目,至於他是如何做到的?此書提供了幾個有關他投資原則上最重要的依據,不在此一一「劇透」,但您絕對可以從中看出他與大多數經濟學家不同之處:不拘泥於理論與教條,有充分的靈活彈性,並且透析群眾心理。他彷彿是一位遊走於經濟學院、心理學研究中心以及證券營業大廳的投機家,卻又能站上學術殿堂之巔,引領著當時的經濟學術發展以及政策風向,堪稱一曠世奇才。
他對於金融市場操作之靈活,可以從以下的觀點略窺一二,他形容股票交易為:「一場有如心臟病、抽鬼牌、大風吹的遊戲——伸手蓋牌的時機剛好、遊戲結束前把鬼牌傳給隔壁、音樂停前找到椅子坐的,就是贏家。雖然所有參與者都知道鬼牌傳到傳到手裡會死,也曉得音樂結束時找不到座位的會死,但仍能興奮熱情地參與這些遊戲。」
此書也生動地描述了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凱因斯活躍於當代與各種不同領域的權威人士彼此間有趣的互動過程,例如與他同一時代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經濟史學家羅勃特.海伯納(Robert Heilbroner、投機交易大師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奧地利經濟學家菲特烈.馮.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銀行家羅素.萊芬威爾(Russell Leffingwell)、劍橋經濟學教授亞瑟.庇古(Arthur Pigou)、量子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我們從這些對話以及主流意見論戰細節中更深層了解凱因斯的思考模式以及為人處事風格。
當然,沒有不敗的神話,儘管凱因斯在一九二九年大崩盤之前便大幅減少股市進出的部位,因而減少了股票的虧損,然而他在期貨市場的投機交易卻造成慘賠的後果,尤其橡膠、玉米、棉花與錫的期貨交易方面。這也是他早期投資生涯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因而走上了一條偏向價值投資為主的正道。
即便凱因斯在價值投資領域的貢獻,尚難以超越證券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然而確實對於當代的投資領域有既深且廣的影響力,包含股神巴菲特都曾自稱有受到來自凱因斯的一些啟發,使得此書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是追本溯源、補強早期歷史發展沿革知識的一部傑出之作。
作者涉獵廣泛、旁徵博引的將經典名言穿插其間,大幅增添了閱讀的樂趣,是少數對於金融歷史能夠生動描繪卻又不失嚴謹的好書,我誠摯推薦此書給有意於更深入瞭解凱因斯學派以及過去百年金融歷史的讀者們一同共賞!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 2021/4/6(二) 20:20之前在粉絲頁上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各獲得新書一本!
#跟凱因斯學價值投資
金斯伯格事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美國大法官的典範:金斯柏格如果說"制度 ...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金斯伯格 ,也有人對她愛之入骨。 近期最著名一役,是她在2016年美國大選,罕見打破最高法院多避開公眾意見的傳統,她 ... ... <看更多>
金斯伯格事蹟 在 【万物有光】公開痛批特朗普的女人,美國第二女大法官 的推薦與評價
《女大法官 金斯伯格 》是由朱莉·科昂、贝齐·韦斯特联合执导的纪录电影,鲁斯·巴德· 金斯伯格 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法官、第一位犹太裔女性法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