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40)
心靈故事兩則(以下兩篇短文,寫於2010年)
知識與智慧
許多人很聰明,但會突然做一件蠢事,而且是用他的全部聰明去證明他的愚蠢。因此,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
許多人讀很多書,知識廣博,談起問題來頭頭是道,但處理生活小事、人際關係有時會手忙腳亂,往往不知所措。
許多人非常精明,很會賺錢,但卻忽然被一個沒有什麼見識的人施一小計就騙去大筆錢財。
許多人一世英名,無端做一件不必要的事而使英名盡付流水。
這樣的事,我一生見太多了。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有知識,不等於懂得生活;精明的人,往往也因過於精明而做出蠢事。許多人都會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讓自己的失敗變身為成功。相反,我們常見到的是:成功是失敗之母----不知多少人因成功而忘乎所以,終導致失敗。
對於人生,知識、聰明、智商、甚至時運,當然都重要,但人生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智慧。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對人生的細味。它有時候只是一句話,或一段經歷,一個人的小小表現,一個小故事,能細味的人往往就能從中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顿悟。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小時因繼母一句話,就改寫了他的人生;一個小孩一直努力讀書但因為成績總不如人而不快樂,他在海邊聽媽媽說了兩句話,從此改變了人生態度,終獲成功;一位教授向學生發一個問卷,改變了學生對人生的看法·····。這些都是長篇累牘的書本中找不到的智慧:很小的事,簡單的一句話,懂得抓住它,就使人一生難忘,受用不盡。
知識不是智慧。法國散文作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說,「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
有人對智慧做出闡釋,認為知識是可以傳授而獲得的,但是智慧卻不行,因為智慧必須由自己去追尋,用你的身體五官去看、去聽、去嗅、去觸摸、甚至用你的腳去走、用身體去勞動、用心去感受,然後用這種感受去觀察、用觀察去思考、最後用思考去成為你的智慧。
我也相信智慧不能傳授。但如果寬容與包涵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之一的話,那麼凡事都能退一步、以寬容之心去看待成敗得失,並非不能經由別人的經驗而獲得智慧。有時候,智慧只在轉念之間。當你轉念間想到寬容是智慧的時候,你往往就能把緊繃的心緒放鬆。只要身心放鬆,腦筋自然就靈活,智慧也跟著來了。
美國詩人荷姆斯 (Oliver Holmes) 關於知識與智慧的名言是:「多言是知識的權利,傾聽則是智慧的特權。」
有人認為知識是學習後,再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出來成為自己內在的學問,所以知識是藉由闡述的過程,去建構自己的邏輯與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學習知識要多聽、多問、多說、多學。而智慧的成熟是在生命流動的過程中與自己的經驗結合,透過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智慧就是在生命中不斷地去觀看自己、觀看別人,也就是要用心去體會,用心的傾聽是最好的觀照方式。
這種說法不錯。但我的解釋卻更簡單。我認為有知識的人會比較多言 ,愛談他的廣博知識;有智慧的人則偏向沉默,喜歡傾聽,從中凝聚出智慧。(2010年)
失火時你會搶救哪一幅畫?
大概一百年前吧,法國有一家報紙向公眾提出了一個問題,答得最好可以得到獎金。問題是:「假如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失火了,情況緊急,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
羅浮宮藏畫之多、之精、之有名,不用多說。讀者提供最多的答案,是搶救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接著是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克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領導人民前進》……。不過,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獲獎的答案卻是:「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什麼畫?不用說。它的價值或不及《蒙娜麗莎》等作品,但既能收進羅浮宮,就肯定是藝術價值甚高的作品。這個答案的最重要啟示是:你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
《蒙娜麗莎》或其他最有名的作品,當然應該搶救,但這些作品如放在離出口較遠的地方,在失火緊急的狀態下,搶救出來不大可能。因此,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選擇。
提出這個答案並獲得獎金的,是一個名叫貝爾納(Jean-Jacques Bernard)的青年。這個人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劇作家,一生寫下大量小說和劇本,是所謂「無聲派戲劇」的主要代表。年輕時向報社提出這樣的答案,預示了他的成功之路,是尋求最可能走到目的地之路。
這也可以是個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如果用這個答案來說明人應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應追求現實可以得到的事物,這理解是錯誤的。因為最近出口的,也是美好的事物,只不過太完美的東西不大可能追求得到罷了。
人總是面臨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你的目標不該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2010年)
金道英名言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常識成為禁忌,願打破禁忌者,不會太孤單
文:薯伯伯
一百七十多年前,歐洲不少婦女在分娩過程中死亡,但有一名匈牙利的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tius Semmelweis),卻發現醫護人員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能救回眾多產婦的生命,這件簡單的事情是甚麼呢?
就是洗手。
麥爾維斯醫生發現醫護只要洗了手,就能有效減低產婦的「產褥熱」,即生殖器的細菌感染。當時人類還不太明白細菌的運作原理,但麥爾維斯醫生工作的醫院裡,有兩種產房,一種是由助產士打理,另一類則是由實習醫生打理。
產婦是爭著進去由助產士打理的產房,如果知道自己要由實習醫生幫助生產,就寧願跑到街上去生育。麥爾維斯醫生發現,實習生打理的產房,孕婦的死亡率是助產士產房的三倍,而產婦患有「產褥熱」的個案也是高出三倍。
麥爾維斯醫生經過一輪排查,認為最有可能的起因,是因為實習醫生把解剖室的一些「東西」帶到產房,並感染了產婦。於是他要求所有實習醫生都以漂白水洗手,死亡率由 18%,一年之內降至 2.2%。
在現代,對任何醫護來說,洗手早已變成常識。當麥爾維斯醫生叫其他醫生洗手洗手再洗手,其他專業醫師卻感羞辱,不滿被人暗示自己雙手骯髒。麥爾維斯醫生被孤立,趕離了維也納,最後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兩星期後就死去,享年只有 47 歲(注一)。
現在看來,洗手這回事,早已是常識,更是金科玉律,但在百多年前,勇於說出實情的醫師,終身追求科學真理,卻無意捲入權力鬥爭的旋渦,居然成了異端,最終鬱死在瘋人院中。
所謂「醫學昌明」的現代,人類對疾病學的了解及認識,一日千里。對於疫症,等一年或年半,也許就能有疫苗,即使沒疫苗,大概也會有較為清晰的醫療程序。但是,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掌權者執迷不悟的久疾,卻無事而已,從未改變。其病徵是對任何忠諫之言也過度敏感,在這種政體之下,也許只有死了的人(前提是必須上到熱門搜索關鍵字),才有資格做個官方默許的真話英雄。
乎振邦興國者,俠也。俠者不必有武,能盡己所能,謀福祉於人民,直指錯對,智仁勇之大成也。
但願秉持此三達德的學者,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會太孤單。
注一:那些反對塞麥爾維斯醫生的人,認為他勸人洗手的主張是冒犯權威,極具挑釁性,容易引起仇恨,如果用中文罵他,可能就會說出「一世英名一朝喪」(注二)。但世事真難料,誰又能想到,一個世紀過後,人們紀念的卻是被譽為「母親救星」的塞麥爾維斯醫生。至於百多年前肆意批評他的狎邪小人,早已消失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了。
注二:按中文的語言習慣,通常會說「千年道行一朝喪」,用千年對應一朝,讀起來較順口,反差更有戲劇感。我倒是奇怪,為何湯大狀會責罵袁國勇教授「一世英名一朝喪」?我忽然靈光一閃,看到這句話當中兩個「一」字,疑團便解開了。
照片:紀念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tius Semmelweis)的雕像(資料圖片,來源:Brück & Sohn Kunstverlag Meißen @ Wikimedia Commons)
金道英名言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論
「撩妹鬧劇」竟撩出了民族大義
波特王(右)與蔡總統合拍影片,因片中稱呼「總統」,遭中國廠商解約,蔡昨批評中國違反民主自由及台灣珍惜的價值。圖/取自波特王YouTube
蔡英文總統找撩妹網紅「波特王」合拍宣傳影片,自甘把「總統」身分降格為被「撩」對象,目的是吸引年輕選票。未料,波特王在片中稱蔡英文為總統,遭到對岸合作廠商不滿而與他解約。蔡英文伺機大發宏論,譴責中國的行為違反民主自由價值;韓國瑜和宋楚瑜也只能跟進挺網紅,抗議大陸廠商作法可議。
「撩總統」影片原是一齣媚俗鬧劇,但經過政治催化,竟然也能撩出兩岸的「民族大義」,真是蔚為奇觀。這樣的發展,一則是兩岸交叉神經太過敏感脆弱,二則是台灣正在選舉的熱頭上,兩種作用加乘,就如哈哈鏡般照射出雙方扭曲的現實。儘管撩妹影片撩出兩岸各自的「民族大義」,這類情緒恐難名之為「昇華」,而更近乎媚俗譁眾。
說「撩總統」影片是齣媚俗鬧劇,並不是說主角演得不好,而是內容毫無深度可言;雖具有娛樂效果,也是低俗趣味。不可否認,蔡總統讓一個網紅小生「吃豆腐」,確實可以衝高她的網路視聽效果,吸引年輕選民討論。然而,蔡英文以「總統」的身分自己送上門去給一個「撩妹高手」逗弄,迎接對方「想把你寵壞」、「把你當成我的結婚對象」等話語撩撥,到底想展現什麼親民風範或民主氣質?
進一步看,波特王在「撩總統」中所說的那些言語,若換成是在一般職場或其他性別關係中,都可能被視為某種「性騷擾」行為,讓女性那方感到極不舒服甚或覺得受到侵犯。令人好奇的是,蔡英文自許是女性主義者,卻為何能自在地接受對方撩撥,還誇稱「能撩總統才是真民主」?她顯然忘了,她在博取收視流量時,也在散播一種輕率的態度,把女性受男性言詞騷擾的行為「正當化」甚至「美化」了。這樣的後遺症,她沒想過嗎?
就政治影片的「期待值」而言,波特王的表現其實是相當「稱職」的。「撩妹」原本就是他的專長,而且能撩到自己送上門來的總統並賺進幾百萬流量,也完全符合商業網紅的生意經。雖因此損失了大陸合約,卻賺到「撩總統」的機會及「愛台」的英名,顯然還是極划算的。問題在,蔡總統最近勤打「網紅政治」,想要藉著沾取網紅激出挺她的年輕選民現身投票;但她飢不擇食地使自己化身為「被撩妹」,不覺得這樣的盤算太廉價嗎?
更值得觀察的,是此一事件的後續效應。波特王遭大陸金主解約後,隨即有人將此事與二○一六年的周子瑜事件連結,認為中國大陸企業的霸道行徑,將越是激發台灣年輕人的反中情緒,進而把票投給蔡英文。從經驗論看,這樣的邏輯,確實不是沒有道理。也正因為如此,韓國瑜和宋楚瑜才忙不迭地表態支持波特王,並反對中方的打壓,唯恐在此際被貼上「挺中」的汙名而影響選情。
近年來,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85度C因蔡英文入內購買咖啡而被對岸民眾指為「台獨咖啡」;吳寶春因在上海開設分店,而被台灣網民指控販賣「統獨麵包」;一芳水果茶則在香港反送中事件,遭到台灣消費者抵制。兩岸因政治意識形態及政治規範差異,兩岸民眾各基於「愛台」和「愛中」的民族情緒而互不相讓,甚至碰撞摩擦,往往讓台商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對岸動輒祭出經濟手段制裁,我方則以「不民主」反唇相譏,長此以往,不僅雙方的鴻溝愈來愈深,互動也愈來愈脫離現實;最後的得利者,其實只是一幫投機政客。
波特王的「撩妹鬧劇」,竟能撩出兩岸的民族大義火花,是令人瞠目結舌的轉折。說穿了,正因為兩岸的愛國情緒太過淺薄,才會如此容易受到撩撥。但在撩妹的媚俗趣味之外,受到輕薄的女性地位,自我貶抑的總統角色,以及選舉戰略的低俗化,才是被忽略的嚴肅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