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毒主要是藉由近距離且長時間產生人與人的接觸,飛沫為其主要傳染途徑。但根據世界權威醫學期刊之一「The Lancet: Microbe」在一項研究中,指出COVID-19病毒可在各種常見之表面存活數小時,甚至數天。像是病毒在「口罩」外層的存活能力,就十分驚人!
而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亦曾於報導中表示,據一項來自紐約大學尚未發表的研究中發現,一張紙鈔竟存有逾3千種以上的細菌,且許多細菌是可能具體危害人體健康的
目前雖無實證研究顯示充滿細菌的錢和致病有直接關聯,但間接關聯是有的。美國科普雜誌「科學人」即在相關報導中透露,像是諾羅病毒、鼻病毒,皆會有因肢體碰觸到受汙染的物體表面而造成感染之風險。亦有研究讓10名受試者傳遞帶有鼻病毒的咖啡杯,致使半數人陸續染病,因此經由「手→錢→手」建立起的傳染途徑,也就是很有可能存在的
此次就著眼聚焦在這個人手一個用來裝錢的包包上,生活中其使用率超頻繁,意味著當中肯定存在許多肉眼看不見的藏污納垢及病菌,而且是熱鬧非凡!清潔千萬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才能遠離病毒及細菌的威脅,以下彙整「5大錢包滅菌要點」,一起來看看吧!
❶鈔票
據輔英科技大學一項針對鈔票進行的細菌實驗測試,在500元鈔票上採樣,發現比馬桶要髒2.5倍!而在消基會相關調查研究亦發現,在100元鈔票上,每100平方公分最高就有1百萬株的生菌數,其中含有讓人產生噁心或腹瀉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且佔總數量達到7成5。當每次接觸鈔票後,都務必以肥皂洗手與酒精消毒,更切勿用摸過鈔票的手,直接觸摸眼、口、鼻或進食,因為錢真的很不乾淨!日常可將清水加洗衣精以4比1調和,用軟毛刷或毛巾沾取,短暫輕柔清潔鈔票表面,拭淨後噴上酒精夾起晾乾即可
❷硬幣
多數細菌偏好高溫濕熱的環境,因更易於存活,所以錢幣上的細菌數量與氣候變化有明顯關係。夏季人體汗液和油脂分泌旺盛,拿錢時便可讓細菌附著到錢幣上,並在潮濕環境下長霉。而黴菌所產生的真菌孢子,對於患有黴菌過敏或肺功能受損者,可能構成健康威脅。硬幣上的微生物非常多元,像是細菌、病毒、寄生蟲、支原體、衣原體等達上百種,其中細菌就有約30種。日常經常清洗並消毒硬幣,是非常必要的,洗淨後待晾乾再放入錢包,以避免再度成為細菌培養皿
❸卡片
各類卡片也是病菌喜愛的載體,例如健保卡、信用卡、身分證、悠遊卡、會員卡等,病菌可經由人、讀卡機、刷卡機等途徑而形成傳播鏈,所以這也就是卡片存在無數病菌的原因了。每次使用後,可使用消毒紙巾進行清消,或是每日用畢後,為錢包或卡夾進行總整理,如此才能降低病菌肆虐的疑慮
❹拉鍊
錢包上的拉鏈及五金,亦是卡垢的絕佳場域,主要材質有金屬和樹酯類。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研究指出,冠狀病毒附著在銅製品表面就能存活4小時。據此再比對日常頻繁使用錢包的情境中,若無經常清潔,沾染到的新病菌,將持續增加,也就可能形成了續命不止的驚人存活狀態。疫情嚴峻,為防範於未然,進行清潔時,拉鍊與配件肯定也是清消的重點環節,必要時可搭配拉鍊專用清潔劑
❺包身
無論你的錢包高矮胖瘦,大牌小牌,只要經常使用且無清潔,這包的裡裡外外肯定都非常髒!英國衛生服務與清潔公司「Initial Washroom Hygiene」就針對包包的髒污進行了研究,發現近20%的包包比馬桶座還髒,最髒的甚至比馬桶要髒5倍以上。而美國知名健康節目「Oz博士秀The Dr. Oz Show」也曾對包包進行研究,並在包包內層中發現可能引發哮喘的真菌「出芽短梗黴」,不僅可引發過敏還能讓人引發腹瀉
當出門在外時,請不要天真以為任何平面都是很乾淨的,尤其別再讓包包隨意放置地面、腳踏板等處,因為你永遠不清楚那個平面剛剛放置了或經過了什麼東西…!建議可隨身攜帶專用小掛勾,以利不需直接觸碰任何平面;或經消毒後、隔墊再行放置為宜。經常清消包包外表與當中的夾層,但仍需依照包包材質斟酌應用清潔方式,以避免材質受損。清潔完最後,保持通風乾爽,並將雙手徹底清洗與消毒
#簡易清潔指南
可使用具消毒作用的清潔液,以毛巾或濕紙巾進行包包內外層清潔。遇特殊材質,則以搭配專屬清潔品為主,或交由品牌、專業清潔公司進行整理,以避免受損。每次清消後需靜置通風處晾乾,疫情時期,謹慎為上策,隨身物品每日進行至少一次以上簡易清潔為宜
#凱鈞話重點
#5大錢包滅菌要點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食力在食育力報導中的研究統計方法有問題?
上次我們提出了質疑,食力評鑑花蓮食育力全國第一名,統計方法很令人困惑(然後就要被告了)
然而接下來又看到了更奇妙的報導。
食力最近有一篇針對校園食安的調查報告,標題是:
【#2021食育力大調查 #食力獨家數據揭露 】
《校園食物中毒前五名城市,六都過半都上榜!》
食力在報導中表示,綜合2016-2020年的數據,校園食物中毒人數最多的是台南市,而案件最多的是新北市。
若以五年來校園食物中毒人數總和排名,前五名校園食物中毒最多的城市依序是:台南、新北、台北、台中、桃園。
該報導中,將原因歸咎於校園營養午餐的管理,食材原料、設備清潔、人員教育訓練等因素。
並稱近三年內,校園食物中毒前三名因子為諾羅病毒、仙人掌桿菌、金黃葡萄球菌
這個結論,讓我們對於食力解讀統計數據的方式感到問號,原因如下:
實際查找食藥署食物中毒全國統計資料
(110年還沒過完,所以官方完整數據統計到109而已)
109年食物中毒病因前三名
諾羅病毒121件,1618人
仙人掌桿菌22件,561人
沙門氏桿菌26件,484 人
108年食物中毒病因前三名
諾羅病毒140件, 2211人
仙人掌桿菌33件,2074人
金黃色葡萄球菌35件,902人
107年食物中毒病因前三名
仙人掌桿菌22件,1632人
諾羅病毒95件,1570人
金黃色葡萄球菌31件,1270人
從官方數據我們確實可以看出,諾羅病毒跟仙人掌桿菌確實長年佔據食物中毒的冠亞軍寶座,沙門氏桿菌以及金色黃葡萄球菌則是輪流拿季軍。
食物中毒的病原,性質都不太相同。諾羅病毒的傳染方式為糞口傳染,飲料的冰塊中也常會出現,倘若製作冰塊或接觸飲料者手部清潔沒做好,很可能就會造成諾羅病毒大爆發,小朋友喝到這樣的手搖飲可能會因此腹瀉,宣導學童保持飯前洗手的習慣也很重要。
仙人掌桿菌常出現在沒煮熟的食物中,不是冷藏的溫度不夠,就是煮熟的熟度不夠,米飯在常溫放置太久也容易產生仙人掌桿菌。這是食材保存及運輸都可能發生的問題。
金黃葡萄球菌則常見於健康的人體表面,並大量存在於傷口和受感染的部位。金黃葡萄球菌會在食物中生長和繁殖,繼而產生耐熱的毒素,烹煮過程並不能消滅這些毒素。
沙門氏桿菌則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生雞蛋是常見的例子,但因為它不耐熱,煮沸5分鐘就可以殺死。
是啊,食物中毒的原因這麼多,以上風險都可以經由團膳業者在採購、運輸、烹煮每個環節遵守良好的SOP來避免,但是「發生在校園的食物中毒事件」為何不能直接歸因於「校園團膳不夠衛生」?
原因是食力的報導,將過去五年的食物中毒案件及人數累加,直接去做縣市排名,這樣下結論的話,統計誤差會在哪裡?
台南衛生局將會第一個跳出來喊冤,因為校園團膳的食安稽查,受到各地方衛生局監督,必須定期抽查衛生條件與含菌量等指標,台南衛生局每個月都公開稽查營養午餐的報表,如果要從統計數據去看台南校園食安,並不是要看五年的中毒案件累加,要看的反而是「五年來的趨勢如何」,如果五年來台南的食物中毒案件是每年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我們就不能以五年的患者人數累計,來說台南市校園食安最糟糕,甚至相反的他可能是進步的趨勢。如果趨勢相反,則要去研究中毒人數上升的原因,跟團膳衛生是否相關。
直接用拿五年加總的食物中毒人數來評比各縣市,簡直是和稀泥。(我大台南的小朋友萬一是手搖飲喝比較多所以比較常中到諾羅,你要說是校園團膳的錯嗎?)
另外台中市政府應該也會跳出來喊冤,因為台中為了校園團膳招標,還訂定了招標辦法,裡面就明定說只有具備HACCP驗證的廠商才能投標,人家都HACCP了,你說台中校園食物中毒倒數第四名?HACCP驗證很好拿嗎?全台灣拿到HACCP的團膳廠商多嗎?(當食安風險管控系統驗證的單位是塑膠嗎?)
台北市應該也會跳出來,因為台北市是SOP狂,雖然沒有規定要用HACCP廠商,但台北市為了學校營養午餐訂定的作業辦法SOP長達168頁,要符合台北市營養午餐的招標資格,幾乎跟HACCP的標準一樣嚴格。(光稽核表就有38頁小編看了都快暈倒)
其他縣市對營養午餐的招標規定,族繁不及備載,在此就不一一舉例。校園團膳的採購與稽查標準,確實是地方政府的權責,但各地方政府在把關校園食安上都有一定的謹慎態度,因為一旦校園營養午餐吃出問題,當初招標的承辦人可能就會吃牢飯,因此某些承辦人還會直接在招標資格上明定要用HACCP廠商,直接避免麻煩。(如果是比較偏遠的縣市,考量與HACCP工廠的送餐距離,恐怕就無法這樣定招標條件,所以各縣市招標規定不同。)
我們寫到這裡最大的質疑就是,誠然,食力聲稱引用食藥署數據,應深具公信力,但他對統計數據的解讀方式,忽略了太多變因,也太過籠統地去加總五年數據,直接做圖下結論說台南市政府的校園食安做得最差,這樣是否公允呢?
資料來源:
食力校園食安評比報導
https://bit.ly/3zVzZIy
食藥署歷年食物中毒統計數據
https://bit.ly/3h0QIBk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徑 在 食力foodnex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食育力大調查 #食力獨家數據揭露 🦠】
《校園食物中毒前五名城市,六都過半都上榜!》
「食安的把關是本來就需要也是最基本的事情。」根據《食力》2021食育力城市大調查發現,校園午餐中家長最關注的即是「衛生安全」。但根據食藥署提供的台灣校園重大食品中毒事件資料顯示,案件數2017年一度攀升到90件,而至2020年都還有68件,近5年來患者總數高達13456名。2021年3月份更是短短10天內爆發3起校園食物中毒案件。究竟為何校園中食安中毒問題還是不曾解決?問題到底出在哪?
大家希望學童在校吃得好、吃得營養,政府對於3章1Q、有機食材等也均有補助。但各縣市的餐費其實普遍不合理,加上學校、家長對於午餐菜色各有要求,希望在有限的經費裡還要提供雙主菜、炸物甚至4菜一湯。當要求變多,營養師需要設計更多的不同菜色;成本提高,團膳業者製備越來越大量的餐食數量加上複雜的食材管理,難免可能為了薄利多銷,讓食安把關更難控管。
餐飲製備端的食安管控理當要做得完善,然而,這樣就夠了嗎?
根據食藥署統計,在2018~2020年的重大校園食物中毒事件,「諾羅病毒」的感染連續三年名列第一。第二名及第三名分別是環境衛生不當所導致的仙人掌桿菌污染及受人體傷口感染所致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
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感染後主要會有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等症狀,多經由糞口傳染、被污染的食物及水源及病人的口沫等。由此可知,諾羅病毒的傳染途徑除了餐飲從業人員,校園中的師生也有可能。且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因此除了餐飲從業人員的衛生管理外,學童在餐前也務必將手洗乾淨再用餐。
根據校園營養午餐的管理,從食材原料追蹤追溯、設備清潔、人員教育訓練等環環相扣,而校園營養午餐中毒案件不容小看的原因來自於,孩童的抵抗力弱,也有可能會導致大批學童同時中毒,也因此,校園營養午餐的把關應該更加嚴謹,因為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