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看韓劇的經驗
追劇就是一種放鬆的方式呢😚😚
韓劇裡常出現的拱辰丹
通常是老人家受尊重孝養所收的禮物
或是某富貴人家養生抗老的聖品
拱辰丹用金箔包起來的 好高貴喔
連金箔也直接吃唷
它可以抗老 保青春 🥰🥰
成人每日服用1大丸就ok了
就連在韓國機場免稅店
藥局或韓醫院都能看到拱辰丹喔
今天特地來到麗馨中醫診所
暸解到拱辰丹的藥材挑選
及熬煮製程都相當地講究
我聽沈醫師說以台灣的氣候環境條件來說需要熬煮一個月以上真的需要很長時間呢!
可以幫助讓你精神好 加強免疫力
也可以幫助容易手腳冰冷的人
增加血液循環唷
現在在台灣只有沈醫師有在做拱辰丹喔
不用飛一趟韓國就可以享受到皇宮御用的養生抗老聖品🥰🥰
母親節要到了
趕快帶一盒回去孝敬最愛的媽咪吧❤️
#社團法人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理事長
#沈瑞斌醫師
#拱辰丹
#美顏針
#麗馨中醫診所
針灸針藥局 在 郭大維中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醫治乾眼
#扶原中醫台中院區
連假追劇追不停,眼睛乾澀怎麼辦?
中醫教你如何讓眼睛變得水汪汪!😂😂😂
34歲林先生在連假時熬夜看盤又追劇,近來總覺得眼睛乾澀,不僅眼泛血絲,還頻頻流淚,一直揉眼睛,導致眼睛看起來像火眼金睛,終於忍不住到診所求診。
眼科醫師診斷林先生為「乾眼症」。乾眼症是一個多原因的疾病,跟淚液與眼球表面相關,像是眼睛淚液分泌量不足夠、或分佈不均勻或淚液過度蒸發,造成淚液無法保持眼球表面的濕潤,進而造成眼睛不適及影響視力,但點眼藥水後仍覺得眼睛乾澀、流淚嚴重,因此林先生在同事的建議下來求助於中醫。
乾眼症在中醫稱為:白澀症、乾澀昏花症。(「澀」為不滑潤,動眼困難的意思),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且腎陰能養肝陰,當肝腎陰虧、精血虛少時,眼睛就會出現眼乾、眼澀、眼疲勞等表現。
治療上,開給患者六味地黃丸+菊花、枸杞、決明子。六味地黃丸使肝腎之陰得到了補益,陰血上輸、精津上涌,眼睛得到濡潤。菊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枸杞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決明子清肝明目。
乾眼症的患者也非常適合用針灸,針灸則選取內睛明、球後、合谷、太陽、風池、四白等穴道,並貼上耳針:神門、肝、腎、目穴、眼穴。並且要多按摩眼睛周圍穴位: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承泣、瞳子髎,每個穴道用旋轉式按摩20 下。在經過幾次治療後,林先生的乾眼症有非常明顯的改善。
此外,可加強一帖漢方茶飲當成保養飲品。🧉
材料為:銅鑼杭菊花8克、枸杞子30克、紅棗5顆、炙甘草15克。
作法:紅棗剝開去籽,將藥材放入鍋中加水1000c.c煮沸後,再小火燜煮5-10分鐘即可飲用。喜歡甜味的也可加入適量冰糖,增加口感與風味。
🌿藥材用途:菊花能疏風清熱、解毒明目;枸杞能補肝腎、益精明目;紅棗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炙甘草補中益氣,藥物合用可以保肝明目、消除眼睛疲勞。
中醫治療眼病的優勢,除了眼睛外,更考慮到臟腑的變化對眼睛的影響,以「中醫治未病」觀念來防患未然,在疾病程度未達西醫治療標準時,即可對症下藥,善用中醫各種補氣、養血、滋陰等藥物來改善眼睛狀況。
👴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以下幾個簡單的方法,教大家平時眼睛保護方法:
1.用眼50分鐘左右,望向遠方休息10分鐘,特別是要注意眨眼的次數,許多人工作時太專注看著電腦螢幕,這時就會忘了眨眼睛,角膜上的淚液蒸發得太快,就會使眼睛會變得又乾又澀。
2. 洗臉時注意眼瞼及睫毛清潔,用熱毛巾熱敷,可以減輕疲勞並增加淚液分泌。
3. 戴隱形眼鏡時間不要過長,若有不舒服即應立即取下。
4. 若有任何眼睛不適,應請找眼科專科醫師治療,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成藥或前往藥局洗眼睛!
5. 飲食清淡,少碰燒烤炸辣類食物,並多吃含維他命A(菠菜、胡蘿蔔)、C(番茄、奇異果)、E(堅果、全穀類)的蔬果。🥦🥕😁
6. 平時也可多攝取富含葉黃素的蔬果,例如甘藍、菠菜、芥菜、深綠色花椰菜、玉米等蔬菜葉片中,水果當中奇異果、葡萄、柳橙汁、以及南瓜也有。葉黃素是一個很好的抗氧化劑,可保護細胞避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
扶原中醫把關您的健康,也為您的健康做把關❤❤
針灸針藥局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簡述唐代中醫制度與各科成就(一)
一、醫藥機構與制度
太醫令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設置的最高醫療行政長官,一直到隨後的漢朝、兩晉南北朝均存在。
唐代則分為三個系統:
隸屬殿中省的尚藥局與食醫,負責帝王的醫療健康;藥藏局和掌醫,專責太子的醫療健康;隸屬太常寺的太醫署與地方醫療機構,專責百官健康醫療與全國醫療教育。其中地方醫療機構為各都督府州設置的醫學博士與助教。
在魏晉以前中國的醫療教育主要透過私人師徒傳授;魏晉以後則開始有具規模的官辦醫學教育。
隨唐醫學教育在太常寺太醫署下設有醫學與藥學兩類,針、醫、按摩與禁咒四科,編制有醫科博士2人、助教2人、醫師200人、醫學生120人;按摩博士2人、按摩師120人、按摩生100人;禁咒博士2人;主藥2人、藥園師2人等。醫療行政部分又另有令2人、丞2人、醫監4人、府2人、史4人....等編制。
基礎醫學必修科目為「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脈經」...等。基礎課程結束又陸續分體療(7年)、少小(5年)、瘡腫(5年)、耳目口齒(4年)、角法(3年)。
針科基礎則是經脈孔穴,學生能正確分辨浮沈滑澀等脈相後始學九針之補瀉手法。
按摩科則教授消息導引法,使學生能正確處理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
禁咒科則授以拔除邪魅之術。
採取月、季、年定期考試,學習九年仍不及格者退學。
另太僕寺還設有獸醫博士、獸醫600人,獸醫學生100人。
都督府州有類似但規模較小的醫療教育設置;縣以下則設負責醫藥陳設之官,不另設置醫療教育機構。
唐朝太醫署最興盛時為武德七年(西元624年),比歐洲最早醫療專門學校Salerno(846年)還早上2百多年。
二、唐代醫學理論成就:
1. 王淑和「脈經」,全書10卷,97篇,10萬多字。
a. 確立「寸口診脈」法,也就是如今常見中醫師把脈手法。過去曾有「全身脈」的診法,雲南少數民族還留有這種脈診法。
寸口脈診進透過按壓感受手腕附近動脈,即可探知全身臟腑健康疾病狀況。
b. 歸納24種脈相(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革、牢、濡、弱、散、細、伏...)與如何分辨。從中明確指出辨別臟腑、經絡健康疾病、病證與對應治則甚至預後狀況等。
更於<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篇>中紀錄數種將死脈相,如雀啄脈長病七日死、釜中湯沸脈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貫珠脈長病得之死...
直至今日高等中醫藥大學仍將脈經列為必修。
c. 統一脈相、證候與治法。
例如「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或「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桔梗湯主之」二例。
前者為證脈相符,後者則為證脈相異。
從前者我們可以得出患者已經出現心臟無力、心陽漸衰;
後者則很明顯病患肺葉已經發炎生瘡膿瘍,現代西醫可能化驗照片才知是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或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症。但中醫藉由四診合參很快就能確定所患何病同時開出藥方或針灸治療。
多提兩句,熟悉經絡者同時也馬上知道此病患必有「胃口不佳、小便黃少與大便秘結」等現象,因為手太陰肺經起自胃中。故桔梗湯外宜加大黃、車前子、敗醬草與石膏等。
又或者在尺澤穴下洩針或放血(母實瀉其子),魚際穴上下補針(壯火剋金),亦能達到同樣療效。(是的,放血療法臨床上非常有效,尤其三歲以下孩童。只是嗤之以鼻者多半外行不懂,無知所以無畏)。當然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陰腎經上亦可相應穴位實施補洩針法,但效果就比較間接。
無論是針灸或藥劑,這背後驅動的都是同一套中醫邏輯思辨理論,這恰恰體現中醫的科學性是符合Karl Popper以降之科學方法論。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邏輯思維雛形早在西漢就已經確立,到隋唐時代已經有許多存至今日也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
許多自稱學科學的人,其實不懂科學方法論。許多醫學外行則容易把「一堆儀器」當成是科學。就像我在經濟學領域已經批判過很多次,數學方程式滿天飛的經濟學理論不見得就正確就符合科學方法論,其中以「效用理論(Utility)」為第一負面教材。
d. 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百科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有空我再談談唐代最神牛人 - 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國家藥典「新修本草」與其他該時期各分科(如兒科、婦產科、傷科、外科...等)的臨床成就。
此文簡單介紹隋唐國家醫藥制度,只是想提供一些歷史材料,讓有興趣的朋友知道中醫正規發展早在一、兩千年前就持續至今。古人並不會比今日一堆其實不闇醫學的外行無知。
文章連結:
https://tinyurl.com/3c3aec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