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圈鬼才佐藤可士和:當你高呼「我就爛」,那你就是真的爛】
佐藤可士和,他是日本廣告開發商與設計界的領導鬼才,設計出的廣告跟產品都能刺激銷售,同時又擁有他自己的個人風格,被稱作「能夠帶動銷售的設計魔術師」。
今天簡單談他的故事,聊聊天才的日常。
佐藤可士和最知名的作品,就是把瀕臨倒閉邊緣的服裝品牌 Uniqlo 救起,僅靠著改變 Logo 設計,把原本不醒目的深紅色調整成高飽和度的鮮紅色,將字體結合日本片假名與英文簡稱,兼具本土風格與國際意識。
另外一個代表作,是幫日本國民天團 SMAP 進行專輯全案設計,照樣用簡潔大器的字體與鮮豔底色,在業界一砲而紅,摘下當年視覺設計指標獎項「龜倉雄策獎」。
-
佐藤可士和被日本設計圈視為鬼才,但他溝通協調能力極佳。
他受訪時提到,很多設計師常常會仰仗天份,自命清高對客戶下批判,不過,這些自負的設計師們卻忽略客戶通常代表的就是普世思維,你再怎麼天馬行空,若設計出來商品無法讓人理解,到底還是可惜。
一個藝術工作者,如何在「商業需求」和「個人風格」間取得平衡?
佐藤可士和明確地說:「自律,是不二法則。」
他表示一個設計師擁有天馬行空的思緒,要如何將幻想化為現實?如何完整表達出來給客戶?最重要地還是「對事物的整理能力」。
他說,再怎麼不同的人事物,它們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繫,若能將「共同點」抓出,以此進行創意加工,這才是設計師的工作,而要達成這樣的境界,自律地練習與學習就是很重要的。
進行方案構想,佐藤可士和發揮他的水瓶座個性,盡量發散思維;但與客戶反覆溝通時,他充滿耐心,理解廠商動機和需求,在其中放進自身個人風格。
這也是為什麼佐藤可士和始終在設計界屹立不搖,做出無愧於心的作品,又能夠深受客戶喜愛、長期與他合作。
-
根據東西方影視作品的渲染,我們對「鬼才」的日常都有一個模板。
綜觀歷史和影劇作品中的鬼才,他們各個天賦異稟,可背後必定充滿傷痕或怪僻,例如不善和人相處的《福爾摩斯》到《神鬼玩家》晚年孤僻的霍華休斯。
再到西方樂壇,我們會見到哪位天團歌手飽受性成癮和酒癮所苦,而這些嗑牙故事就讓老百姓容易產生「天才,往往都顧不好日常生活」的錯覺,認為天才全部是不能控制自己、不曉得自律重要性的人。
好像抱持著「天選之子就是生活白痴」的刻板印象,凡夫俗子如我們才能感受到一絲絲安慰,覺得原來當天才不是好事,因為他們不一定會成功、不一定會幸福,就像我們總是嚮往成功的是勤能補拙的郭靖之流,而非擁有武學天份的貴公子楊康。
當我們回到現實,真的是如此嗎?
-
如果我現在告訴你,人生很不公平的地方就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鬼才,藝術文創、娛樂演藝、時尚設計界的中流砥柱,他們七成都是擁有天賦的,且助他們達到世俗定義上成功的關鍵,就是兩個字:自律。
當然,追溯鬼才們的自律心態,極大概率是他們對喜愛事物持續保有熱情,再加上本身擁有天賦,使他們領悟力、學習速度大躍進,人家 80 分學半天只能到 100 分,他們花一樣的時間就可以 150 分。
藝術巨匠畢卡索,生前名利雙收,他終生維持作畫習慣,創作力求多元,從素描、油畫、鐵皮彩繪到橡膠版畫都嘗試。
張愛玲是文學天才,但她說過「我寫不出來遊戲文章」這種話,如果有看她的《紅樓夢魘》,見她從甲本乙本一路談到脂硯齋,連晚清服飾考據都鉅細彌遺,可見到她於日常對待寫作和文學的研究精神,簡直讓人心中有愧。
-
自律,在現今講究負能量就是王道的社會中被視為某種貶義詞,很多已經名利雙收的網紅將「幹嘛要跳出舒適圈」、「我就爛」掛在嘴邊,我曉得他們立意良善,希望人們看待事物能夠放寬心。
大家必須注意的是,這些高喊別跳出舒適圈的名人,他們發跡之初,哪個人沒有跳出舒適圈過?
被名人網紅影響,我見到周遭不少人將概念矯枉過正,把「不想進步」視為理所當然,自己不想進步就算了,還去鄙視那群奮發上進、願意學習自律的人,說這些人一味追求養心很矯情。
弔詭地是,看著這些「負能量者」居高臨下批評,一旦遇到工作感情不順遂,他們又會矛盾地怨天尤人,完全不檢視造成這樣的破事,很可能就是自己一路走來總是抱著我就爛、完全不想要成長的心。
-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如果一個人想抱著「不想進步」這種態度過生活,除非這個人他心甘情願接受「我就爛」的心態在整個功利主義社會氛圍下所帶來的結果。
他如果願意接受像莊子一樣「吾已不食七日矣」,或是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仍舊不改其樂,那我真心敬佩。可惜地是,我目前沒有遇過這種人,多數人都是把「看淡」當成一種漂亮話在講。
但是回到莊子顏回,別看他們一生清貧,人家對精神領域與智識的追求也都是盡力拓寬、對喜歡的事物極其自律。
回到核心,萬物都在努力生長,人不可能停滯,待在舒適圈本身就是一種空話,我們是可以適度讓自己放個大假耍耍廢。但拉到宇宙層面看,行星依循軌道在運行,變化一路相隨。
如果你沒有足夠心志能接受「我就爛」所帶來的種種慘烈後果,建議你跟朋友開開玩笑就好;若要當中心思想,誠摯盼你想清楚,如果都沒搞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就別在那邊我就爛我就爛講個不停了。
https://www.adaymag.com/2021/04/01/satou-kashiwa-story.html
#Adaymag
銷售停滯英文 在 跟隨Shelly 漫步英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的一年到來,你們今年的願望是什麼呢?希望再搭著飛機,來趟説走就走的旅行?在等待盼望這天到來之前,我們都務必要平安健康度過,雖然最近沒辦法隨意出國,但這階段反而很適合進修練習英文,到時出國不必擔心語言隔閡,還能講著充滿信心的英文,再闖遍世界每個地方。
我雖然長時間待在英國,但畢竟不是從小就接受英國教育,所以在語言方面,我依舊需要不間斷地學習,這次親身體驗TutorABC,課程的分級測驗總共規劃12級,在安排上課之前,都會因材施教的先進行程度分析。
測驗完之後,我測出的程度是第10級,老師評估我的英文程度已具備社交和工作所需的字彙能力,能以正確的語法和句型表達個人想法,但對於抽象的概念仍會詞窮,因此建議我透過大量口語練習,著重在運用各種較難的句型來表達概念。
這次我們討論練習的主題是商業英文用語,探討如何和客戶協商溝通企劃和合約,以及這次疫情對於產業的影響,我的工作從教育到服務業,再走到商業和銷售,雖然都能隨時使用英文溝通,但老實講我的詞彙似乎已停滯許久。
或許英文的學習要從零走到一不會太難,但想從一再進階提升到十,勢必會需要再更加努力,即使講英文的最終目標是能溝通,但我總還是會希望能再更進步,在這次的練習當中,我學到不少專業的詞彙和俚語,這樣將來和外國人在工作職場裡,
必定能更展現出信心和專業。
TutorABC的課程很適合「新鮮人、上班族和高階經理人」,目標是能讓每個人都能「勇敢開口説英文」,每堂課都是「量身訂製的專屬課程」,可以「向專業老師學習專業英文」。非常推薦想把英文學好學滿的粉絲們。
想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學習方式,這裡可以更準確找出合適的方法:https://lihi1.com/h4rwD
特別幫忙爭取到1堂課程,”跟隨Shelly 漫步英倫”粉絲獨享:https://lihi1.com/0unvm
#TutorABC因材施教符合需要
#AI打造量身定製課程
銷售停滯英文 在 椪皮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業務的真面目其實是福爾摩斯」
在經過一個禮拜奔忙,終於在連假有時間坐下來寫完這一篇課程心得了。
「臉書排版依舊很醜,歡迎大家前往好讀版觀賞:https://vocus.cc/@katherinepeng/5f804f96fd8978000136f3f1」
『框架不是重點,應用才是關鍵。』
這是我在Paul身上看見最獨特的地方。
每個人在這個世代都是一個業務,
不論是銷售實體商品、銷售會員、銷售夢想,甚至是做個人品牌,都是銷售的一種。
但是『要把產品介紹給人很容易,但是要先觀察與卸下對方的心房很難。』
銷售其實最重要的反而是心理學。
所以我最近也開始看關於溝通與心理學的書,希望可以快點整理出心得跟大家分享。
話不多說,開始進入課程筆記心得。
這堂課當中,Paul帶給我們五大心法,以及頂層思維的概念。
相信Paul這邊的文字已經很明確,就不再多加贅述,但是整場課程的核心其實並不在這些淺顯易懂的PPT上面,我將老師探討到的與自身整理歸納出以下幾件很值得深思的論點。
一、業務並不是把產品賣出去,而是讓人記得。
在to C的世界裡,下廣告、把產品做好就是最強大的業務,但是對於to B呢?
在業務世界裡,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強硬的去推銷自家的產品,而是把『業務產品、聯絡方式』深植在對方的心中,他們可能現在不需要,但未來有一天需要的時候一定會想到你,那關鍵是『觀察』而不是『推銷』。
Paul提到以下幾個方法讓對方『立刻記得你,而不是立刻買你的產品。』
1. 獨特:用聊天的方式取代制式問候
也就是心法中的第四個(做商務的人,絕對不能守規矩)。
Paul舉出一個他之前去一間公司拜訪的實例:面對對方的櫃檯的時候,讓自己脫離制式化的開場白「你好,我是某某公司業務,請問你們的採購主管在嗎?」
換成「ㄟˊ,你為什麼會來做這個工作啊?之前你是做什麼的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顏值比較高,所以才能這樣子聊起來(?),如果是一般的莫名大叔,櫃檯姊姊不知道會不會直接說:「我很忙。」XDD)
2. 多和別人聊天:學習觀察與表達
要怎麼當一個會聊天的人呢?Paul給了三個大方向:
a. 用觀察,找到別人的愛好。用對話,定義他們心中的標準。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過去在家教的時候,曾遇過一個非常內向以及不太理我的學生,不管我多麽自嗨,她都無動於衷,偶爾露出一個超勉強的笑容,算是對我的熱情最大的敬意了。
但是,她的書桌上,擺放了各種海賊王的模型與小海報,剛好也是海賊王迷的我,順口說了一句:「我也超喜歡魯夫的!他的正義感與無論別人嘲笑都死守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真的很讓我佩服!」
她突然眼睛一亮,開始滔滔不絕跟我討論起海賊王的各種角色與劇情,從那次以後,她完全對我卸下心防,我不需要再無止盡的自嗨與自我懷疑,她就上課非常專心也會跟我互動。更誇張的是,她跟媽媽說,她超喜歡我,指名非我的課不上。
現在回想起來,我做了什麼?
『觀察』:看到她身邊喜愛的事物,就試圖用她喜愛的東西跟他溝通。
『對話』:從他喜歡的角色與評論中,了解她理解這個世界的價值觀。
或許那時候的我只是太無聊想要跟她拉近距離,
所以沒有任何特殊的心思,自然可以找到那個簡單的切入點,然後導致改變的發生。
但是在這個商業世界裡,如果我的目的就是『想要把產品推銷給你』,那別人一眼就可以看清你的意圖,
可是如果轉個念,我的拉高一個銷售目的的層次,『為了讓店家能夠增加方便度的同時,又能豐富口味獨特性。』
開頭是不是就能夠從『您好,向您介紹一個非常棒的產品』,變成『ㄟˊ,你們的湯頭味道很特別,是自己熬製的嗎?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吧!』
是不是會讓店家想要跟我們多說兩句話呢?
b. 用觀察,找到自己擅長的話題
『你有沒有曾經跟別人聊一個話題,就不小心講了四個小時,兩個人相談甚歡?覺得時光飛逝停不下來?』
那個話題是什麼?為什麼別人願意花時間聽你說?你在談話過程中散發出來的是什麼氣質?(熱情、堅定的信念,還是勇氣?)如果這些問題可以終結出一個解答,那就是自己『擅長』的話題。
舉例來說,常常我們去店家跟老闆聊天的時候,
釋滄(我老爹)就會跟老闆聊北聊南的,偶爾開開玩笑,偶爾互相吐槽。
但是講到怎麼把湯頭做得更好的時候,店家老闆轉為專注的神情與我們一起研究。那股『想要為了把店經營得更好』的執著信念,由心而生。
釋滄說:『研究,大家都喜歡,當我們能夠跟對方探討很細緻的過程,甚至是提供他們沒有想過的方法,那就是他們信任我們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展現專業的時刻。』
c. 說故事
人們會記得故事,不會記得道理。
無數的老師都強調說故事的重要性,
但是身為一個沒什麼體驗的年輕人,我們最多的體驗大多就是『補習班人生、學校人生』,
要怎麼說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Paul很大方地歡迎我們,把他的故事記起來,往後說給人家聽。
看書,好像某種層面也是把別人的人生體悟與故事,
用很精華的濃縮給吸收進來,
然後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語詮釋這個故事,
或許最後大家可能會忘記故事的主人,
卻會記得那個故事激起內心的那個漣漪。
二、人生道理我聽過很多,但是Paul的雞湯還是讓我心跳漏了兩拍
道理一、獲得信任的方法-『做』
如果你說:「我是一個上課很認真的人,而且我上過很多課都覺得很有收穫。」
或許可以因為你如魯夫般真誠的眼神獲取到50%的認同,
但是比起「我很喜歡上課,以下是我上課的筆記跟收穫(洋洋灑灑能夠拿出幾十篇)」,
這個認同卻可能讓信任達到將近百分之百。
如果你說:「我多益考了990分。」
或許大家會充滿敬佩的神情,
然後把你歸類為「英文神人」。
但是信任度或許只侷限在對於你的英文能力的肯定。
但是如果你說:「我英文不好,所以我每天早上5點起來讀英文兩小時,讀10年,最終終於考到多益900分。」
這時候獲得的不只是英文能力的肯定,
更是對於『這個人』的信任。
道理二、我的能力不足,所以我做不到...
Paul:「所有的能力都會在你實踐的過程中跟上。」這句話真的完全打中我的心裡,因為我就是非常害怕自己能力不夠會做不好眼前挑戰的人。
「能力不夠」成了最好的停滯的藉口,但是,我們真的是能力不夠嗎?還是只是害怕失敗呢?
道理三、to B的生意是各公司收入的穩定來源
在過去,我上的課程與看的書都在說「行銷」的重要性,
也就是在主打to C市場的銷售方式,品牌怎麼經營,
包裝怎麼美化,文案怎麼撰寫。
所以我的眼光也一直都放在to C市場,所以我很想做出一個to C的品牌。
一方面,想要證明自己也有無中生有的能力,想要證明這個世代與上個世代不同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也想要fancy的在辦公室工作,不要東奔西跑,可以在電腦就完成所有作業。但是,從我開始思考,什麼是公司需要的?我才能夠明白Paul的這句話。
我們公司之所以可以那麼穩定,不敢說有大漲幅,卻也一直屹立不搖快20年,就是因為我們的to B生意很穩定,品牌固然要做,但是是to B的品牌。即使不是被大眾能夠一眼認出的品牌,並不代表不能在業界的知名度最高。(這邊Paul有舉了一個例子給我,但金魚腦的我忘記了XD,感謝Paul補充,Accenture!詳細說明在留言處!)
道理四、你人生的信念是什麼?
Paul在課堂上提到的「頂層思維」,你要用最終的目標去推敲與拆解出現在該做的事情。
如果是問我「銷售的目的?」我的答案可能會是「讓店家能夠更便利的提供美味的湯底」
但是最後的人生信念呢?我想信念跟目標還是不太相同。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要不切實際想要改變這世界的什麼,但是往往因為太巨大而沒辦法達成。
那如果把這個夢拆解,想要改變整個教育體制,是不是能夠先聚焦在「想要把啟發式教育落實在自己的公司裡」為目標開始執行呢?
最後呼應Paul一開頭說的,這堂課的內容只看『本』,不看『多』,但是如果原理跟本質能夠真正的體會與想通,那摸索出自己的方法,也不遠了。
商業思維學院
#商務社社課
#上課心得
#讀之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