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銘總召對國民法官法的朝野協商發言節錄7/2
關於參審、陪審制,柯建銘總召在7月3日的朝野協商進入逐條前,花了將近半小時做總結,不厭其煩地一一答覆所有人質疑,非常懇切、精彩,令人感動。完全可以體會出他對台灣、立法院、民進黨的熱愛與付出。不要說法案了,就算是高度專業的司法制度,恐怕也沒比柯總召了解的立委。
柯總召首先告訴林為洲,民進黨不是不妥協,而是堅持理念。本來反對陪審的國民黨,現在卻突然說支持時代力量版的陪審制,但陪審制就是不再討論範圍內。至於林為洲說法官可能收賄、恐龍等問題。
柯總召說,他與馬英九打過官司,最後還敗訴;曾在當證人時遇過惡劣的法官,斥責他不能調整站立的姿勢。縱然個人對法官會有看法,但不會因此就說整個司法制度就怎麼樣。
柯總召說,就是因為經歷過很多,1999年的司法改革會議至今超過20年;他參與過所有法案審查,也仔細看司改國是會議如何討論。他不認為司改國是會議有錯,但負責立法的是立法院,立法院沒有理由照單全收;況且司改國是會議是分組討論,無法落實到應注意的細節。不像立法院,是不斷綿密地討論、修正,最後才能三讀通過。
柯建銘對堅持陪審的邱顯智說,他們與陪審制支持團體談了6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聆聽團體的意見,就算被攻擊,也只是說「我們知道了」。
因為柯總召認為,每個人都有其價值理想的選擇,任何制度都有不同的意見,正義有時候是很難辯證,甚至是很弔詭的。但最後的抉擇必須對人民負責,就算司法院版本也非100%捍衛,還與司法院討論過很多次,要思考黨團立場,也要思考兩個制度的選擇。
柯建銘指出邱顯智所說的日本裁判員制。他表示,日本裁判員制比現在要通過的「國民法官法」更限縮,他們只適用故意犯,國民法官則是納入故意行為加上過失結果的「加重結果犯」。
柯建銘回憶,他這輩子只有一次隨立法院出國考察,是在2016年與立法院長蘇嘉全去日本。除了陪同蘇嘉全,他就想看兩種東西。其中一位是當初推動裁判員制度的自民黨幹事長谷垣禎一。他特地找了翻譯陪同,因為想了解裁判員制度演變10年的過程,這滿足他一些想問的事情。
後來在立法院公聽會發言的東海大學教授劉芳伶,就是東京大學博士。他與陪審制支持者的對話,確實有道理。
其次是前往自民黨總部,了解他們怎麼推動憲改,進入「憲法改正辦公室」。
柯建銘說,司法改革與修憲,正是台灣這代從政者最困難的兩個政治工程。這也是他十幾年來都在思考的問題。
柯建銘說,他遇到所有法官、律師和民間人士都會詢問「這樣可行嗎?」「陪審制可行嗎?還是參審制比較好?」絕非司法院講怎麼講,民進黨就怎樣。
柯建銘強調,民進黨當然有版本,認同行政院版的部分就支持。審判制度這個問題,光司法院與法務部就有不同意見,民進黨團還在端午節當天,從早上10時起討論了7小時半,進行內部整理,連名稱都改成「國民法官法」。這種調整行政院版草案的情形,比比皆是,因為民進黨團是相當民主化的。
柯建銘對李貴敏說,他不在意外界的攻擊,但必須回應所有人的看法。他說,對於所有人的經驗而言,判決書是非常重要的。他還是很敬重陪審支持者,乃至於許玉秀大法官。
但黨團的內部討論,是經過冗長的程序性處理,非他個人能夠獨斷。民進黨團內部是非常完整、民主化的機制,就連「國土計畫法」也是推翻掉行政院版本。他希望國民黨能夠學習民進黨這樣,認真、仔細地討論所有法案。
對於吳怡玎拿民進黨1999年的行動綱領來質疑。柯建銘說,當時就只是提出陪審的觀念,也沒實際內容;這是對抗國民黨威權時期的內亂外患罪,所以主張類似的審判要有各方面的代表。就是大家不斷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民主化,時空背景已完全不同。
柯建銘說,德國、丹麥、法國都是參審,而現在的「國民法官法」其實已經納入部分陪審的制度、內容,包括合議庭的組成、選任方式、卷證併送、證據調查等。這是大家努力在台灣找出能夠運作的制度,司法院、法務部也就彼此的矛盾、衝突,互相說服、妥協。
採取國民法官制會有成本的問題,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及法學教育,都要重新適應。陪審一樣有很大的成本,所有制度的改變一定衝擊、有成本,這不限定在金錢上。
柯建銘告訴賴香伶,有看過他們的版本,那就是鄭文龍第5次提出來的,但要納入「反滲透法」就有問題。陪審採取一致決,不要說被收買,而是涉及藍綠問題,即便證據齊全,只要1人反對就無罪,一定舉國嘩然。1個人可以反對9個人,這是少數綁架多數,可以施行這樣的制度嗎?
柯總召最後強調,民進黨虛心接受外界指教。民進黨團挑戰司法院、法務部的地方是外面看不到的,這是非常完整、充分討論的內部處理程序。希望大家共同面對即將啟動的改革。
影音:約12點21分開始
https://ivod.ly.gov.tw/Play/Full/12981/1M/
柯建銘總召對國民法官法的朝野協商發言節錄7/3
柯建銘總召告訴我,他在7月6日上午的總結更完整。確實是更完整地說明參審、陪審,以及實施兩制併行會有什麼後果。值得反覆閱讀、參考。
柯建銘在休息前再次總結,整整說超過30分鐘。
他說,到目前為止的討論是參審性質的國民法官,結果突然插入參審、陪審兩制並行會有什麼後果?他希望大家要有上位的思考,不要見樹不見林。
對於賴香伶又質疑1999年的民進黨行動綱領。柯建銘說,他在1993年進入立法院至今,從牙醫、法律素人仔細觀察,默默在練功;當在野黨時,就想著如何挑戰執政黨;當執政黨時,要如何捍衛執政的核心價值以及立場。所以他會鍛鍊自己,跳到另個思維,假如自己在相反的立場,該如何看待。
他過去是牙醫,現在是牙醫2.0,專門在「虎口拔牙」,就是挑戰國民黨。他強調,自己沒把握的,絕對不敢講。會注意若是施明德、陳水扁要怎麼說,隨時融入各種狀況,這是他的基本為政之道。
包括那天為了「農田水利法」,被人罵「沒有良心」。他都不以為意。他勉勵所有從政者都要這種健康心態,才能跳脫出來。
柯建銘說,這十幾年來都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參與所有法案審查,總是抱持學習、謙虛的心情,不對就要問清楚。因為他們做的任何決定,都會影響到每個人。
他到日本請教過,遇到朋友、法律人或律師,都會詢問陪審制有辦法處理嗎?現在變成兩制並行,大家有辦法嗎?
他說,美國的陪審制,人民有選擇權。但台灣卻要強制這樣做,這是舉世首見的制度。到時候會出現職業法官、國民參審、陪審,全混在一起。這是司改會第5次突然提出來的版本,他當場就質疑,到底要主張內雙軌,或外雙軌?
柯建銘說,民進黨在野時,曾代表司改會提出很多版本;但最終仍須經立法院審查,不是人家拿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當自己很重要,因為這是要負責的。
柯建銘說,美國的陪審制是保障財團,需要龐大的律師團,所以只占3%。大家要思考,台灣同時採取3種制度會怎樣?
首先是法官、檢察官的職權完全改變,訴訟策略完全改變。美國是有嚴格的刑事證據法則,也有量刑科罪準則、標準,台灣還沒有這種制度。
他說,許玉秀有送來刑事證據法則,但真的實施下,就是所有傳聞證據部不算,包括調查局、檢調的訊問統統不算,要在法庭講的才算。再來是量刑的準則,前司法院秘書長林錦芳在杜克大學就是研究這個,結果被黃國昌抹黑是抄襲,抑鬱而終。直接引進美國的制度,不會美國柑種在台灣成為枳?
柯建銘提醒,還包括不能上訴、沒有判決理由書,完全都是不同的套路。他一直思考不出來,台灣要怎麼來遂行這樣世界首創的併行制?
他指著現場曾為律師的法務部次長蔡碧仲、曾為法官的司法院秘書長林輝煌與刑事廳長、幾位律師立委,真的會這套嗎?全台灣最懂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的人叫做王兆鵬,但他出家為僧了。
這套制度,全台大法律系的教授沒有人可以解決,所有的法學教育都要重改。但這是如此攸關全民權益的制度,可以這樣隨意弄出來嗎?
柯建銘說,這是要對歷史負責的大事。現在要把美國的不成文法直接放到台灣實行,是法律體系要弄另一套邏輯,不但司法院不敢,法律學者也不敢。他請邱顯智好好思考,現在所有爭辯的重點,都是要負責的。他更質疑國民黨,怎麼立場跳來跳去。
他說,要是把「貪污治罪條例」、「反滲透法」所有爭議性的都列入陪審制,不要說法體系,只要從政治邏輯來看,光在藍綠對立下,一人說無罪就沒有罪,這舉國譁然!
柯建銘可以體會在野黨富有對抗民進黨的精神。民進黨當年也是對抗國民黨的觀審制,因為根本行不通。
他強調,台灣當代兩大最艱巨的政治工程,就是司法改革與修憲,其他都是枝節小事。這是影響整個國家的典章制度。所以他當年與馬英九訴訟時,只講捍衛憲政體制,終結特務治國。只是法務部發明了「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柯建銘說,他40年來與陳菊(花媽)一樣,都在戰場不斷挑戰,思考國家要怎麼進步,現在走到這個最難的關卡。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只是說讓人民參與國民審判而已,到目前當還沒逾越分際,所以別說這是總統指示。這不是藍綠問題、不是上級交代的問題,而每個人要替自己負責的問題。
柯建銘舉例,當年許信良當年離開民進黨時說「同事們,我們再見了」。所以司改會的朋友,總是會再碰面的,因為在爭議的題目上有不同觀念,並不代表永遠變成敵人;過去與他們並肩作戰,他也非常激賞;但現在這種大制度,是無法接受他們的。
柯建銘說,未來彼此還是會再見。因為還有起訴狀一本,還有證據開釋三階段改為一階段。
柯建銘請大家想想,如果創造了一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制度,那大家不就是世界上頭腦最好的人?但大家還是要回到全民的立場、國家政策的角度來思考。兩制並行這種超變形的制度,居然是最後1個月才創造出來的。
這是在缺乏嚴格證據法則、沒有量刑標準下,要讓律師、法官及檢察官從一輩子學習的法學教育,突然放到另外一個「刑事訴訟法」下。
當然,就算不實施陪審,司法院也該思考證據法則與量刑標準,因為台灣要持續進步下去。
柯建銘說,蔡英文總統2016年講司法改革,大家拍手,因為人民認為我們要司法改革。但是這有個原點,「憲法」98條賦予法院的獨立性;假如有罪、無罪全給素人來判,有無違憲之虞?
柯建銘強調,民進黨希望能把「國民法官法」的每個細節做到很好,所以會在端午節時花7個半小時思考、辨證,決定最終版本。
他說,民進黨不是不願納入好的意見;但混合制就是整個鎖死而無法處理。在野黨因為要對司改團體有交代,所以不斷糾纏;但這裡是有錄影、錄音的,以後的人都會拿出來挑戰,大家可要想清楚了。
影音:10時32分開始到54分
https://ivod.ly.gov.tw/Play/Full/12983/1M/
——
全文取自媒體人曾韋禎臉書
#國民法官法
#國民參審
#蔡英文
#司法改革
#柯建銘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錄音 傳聞證據 在 羅友志 友話直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於房思琪事件,我的記者魂心裡一直很不踏實...
我們把一本小說的情節,當作筆錄在辦案,到底對,還是不對?
以一個社會記者的跑新聞邏輯:
被害人....
類似的場景:一個女生在宿舍上吊自殺,床邊留著一份遺書,遺書裡面控訴害她的『嫌疑犯』,可是並沒有『指證歷歷』,沒有影像,沒有連結,連法庭參考證據的『錄音檔』(錄音不能當呈堂證供)沒有....
這樣的『被害人』,就算找來『嫌疑犯』,一般來說檢警就是『已死結案』。
更何況,他不是遺書,是「小說」
加害人....
沒出面,就算『約談嫌犯』求證在遺書裡面的敘述,如果他全盤否認,也就是『結案』,還能做什麼?
父母....
沒出面,以撥洋蔥的方式,在遺書上延伸『傳聞證據』,如果在現實中,我在警察局裡面碰到,也只是一笑置之。為什麼?如果是『罪證確鑿』,家長在警察局的表現,絕對不是這樣....
一條,什麼條件都付之闕如的『新聞』,兩種跑法:
抽絲剝繭,5W1H去找人事時地物,就可以『大概知道怎麼了』,但是,我們沒有!
放棄,因為...不能用傳聞證據去報導一個,連『平衡』都做不到的新聞
新媒體時代,鍵盤辦案取代了傳統採訪技巧,網友的邏輯,成了SOT+CG的內容,然後,新聞判刑
我的心裡,一直很不踏實......
錄音 傳聞證據 在 羅友志 友話直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在做 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新聞……】
四年前,雞排妹幫雞排店拍影片,小清新加上露乳溝一夕爆紅,開啟了素人行銷的開頭。
去年底,各大市場、搬家公司陸續出現『小鮮肉』,這些小帥哥不怕油不怕髒,勵志又惹人憐愛,切個肉、拔個菜就要脫光上半身、露出碩大的胸肌?妳相信嗎?
今年初,賣場、速食店動不動就出現美得不像話的『女店員』,客人用長鏡頭、短景深的技術攝影,女店員卻依然能天然呆、眼神無辜渾然不覺,接著拍攝者把『偷拍』的表特照PO在網路上,還要寫個幾句話『我戀愛了...』,於是,那幾天速食店門口就會有幾百個宅男來朝聖買漢堡,你,相信嗎?
新媒體崛起,跟傳媒記者的墮落,幾乎是同時間發生的事,這樣的時光聚合造就了『新聞』這個名詞快速失去公信力。
只要一張工人沾滿油漆的舊褲子照片,配上一段『工人寫的』文情並茂的文字,就變成了『女老闆霸氣嗆貴婦挺工人』網路風聞,『分享鍵』一按,一傳十十傳百,就成了『新聞來源』,網友紛紛狂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爆料公社、PTT、BUZZ充斥著這樣的『新聞來源』,加上『即時新聞』的推波助瀾,很快的,『求證』這兩個字,新聞寫作第一堂課的基本精神就從採訪日誌中write off掉了,這些新聞都是真實嗎?我敢說,一半以上都是作文,不是新聞!!
什麼是新聞?NEWS,N=north、E=east、W=west、S=south,東西南北你四周圍發生的事情,就是新聞。本質是什麼?就是新聞學『六大新聞性』-接近性、鄰近性、特殊性、重大性、衝突性、趣味性。但是,要一以奉行的就是新聞之所以為新聞的『真實』。以上不管是小鮮肉還是雞排妹、速食美女、霸氣老闆娘,這些所謂『新聞』,符合哪些元素?如果都不是,身為守門人,掛著記者證的你,怎麼寫得下手??
記者本來也叫『文字工作者』,但是因為傳媒記者的墮落,主詞、動詞、名詞、受詞的文字教育早就形同虛設,君不見現在的報導裡頭充斥的主詞是--『爆料者』指出,『不滿的民眾』表示;原來,台灣的多元化,現在也出現姓『爆』名『料者』的身分,或者也有了複姓『不滿』名『的民眾』的民眾。網路新聞發達之後,更多的新聞主詞是『apple4321』說....『angry7654』指出...;有訪問到以上這些人嗎?是的,我說的是『訪問』、『採訪』、『調查』的新聞技巧,啊?那是什麼?那是記者之所以稱為記者,最根本的尊嚴和權力來源之一--求證和採訪!
面對網路留言充斥,身為守門人的媒體從業人員,沒有理由自廢武功、把麥克風和錄音筆交給別人,這些所謂的『網路消息來源』,充其量只該是採訪版上的一小塊角落,更何況那幾乎就是新聞採訪上最該小心謹慎的『傳聞證據』,講白話,就是『聽來的』,抑或是這些人根本不敢現身,只能利用遮蔽身分的管道向媒體投訴,這樣的管道,從來都不是主流新聞人員應該放在編輯台上的『菜』,你,認同嗎?
記者之所以尊貴,來自於民眾賦予的知的權利,他允許我們監督、守門、揭發,一切來自於真實。當我們監督的世界是假的,當我們守的門門戶洞開,當我們該揭發的都不是真相,那我們還剩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