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70 豐年農村漫畫家 臺灣首位出版漫畫的「雞籠生」陳炳煌】
這張歷史照片中,左右兩側人物的衣著儀態都頗具個人風格。左邊那位,是豐年社創社社長,從年輕時便維持紳士作風的畫家藍蔭鼎,右邊穿著短褲、背著手,神態最為從容自在的,則是豐年社早年的另一個傳奇,「雞籠生」陳炳煌(1903-2000)。
豐年社創社初期,除了有社長藍蔭鼎、美術編輯楊英風兩位藝術巨匠,編輯群中還有一位人物早在漫畫領域嶄露頭角,他就是曾任副社長的陳炳煌。陳炳煌出生於基隆,以「雞籠生」為筆名,1935年出版《雞籠生漫畫集》,是日治時期臺灣人出版的第一本漫畫集。他進入豐年社服務後的第三年,再度出版第二集,內容大量以農村鄉土作為創作題材。
陳炳煌在《雞籠生漫畫集》序言提到:「漫畫怎麼能受勞動者的歡迎呢?因為漫畫是比文字來得簡單明瞭,勿論識字與不識字的人,一看就會了解。漫畫也許可以說是世界各國通用的大眾語。」他希望透過漫畫的出版,「漫畫的力量,用之得當能影響社會。」
相隔19年後,陳炳煌於1954年出版《雞籠生漫畫集第二集》,延續第一集幽默諷刺風格,議題取材則從都市、工商業,部分轉為臺灣農村;漫畫集中的「農村漫畫」就是他在豐年社部分作品,收錄了《豐年》第1卷第1期〈牧童戀〉、第10卷第23期〈假使我是DDT與BHC〉等作品。
陳炳煌以本名拆字或諧音的「火皇」、「丙王」、「秉方」,或其出生年的干支紀年「癸卯」為筆名,在《豐年》創作不少針對農村與農民相關的題材,包含農事、農藥、拜拜、浪費、迷信、農業普查等,用臺語撰寫類似四句聯對句、搭配漫畫,使讀者讀文易誦、見圖易記。
例如以鍾馗為圖案所創作的〈假使我是DDT與BHC〉,內容提到「假使我是DDT,撲滅囤積和投機,從此物價步步跌,農民個個笑嘻嘻。假使我是BHC,打倒拜拜惡習氣,從此迷信要破除,努力生產奠國基。」以早期農民所使用的兩種農藥DDT、BHC為象徵,期望改善農村的風俗習慣。
陳炳煌在豐年社工作13年,還是一位全臺跑透透的農業記者,他在創刊號發表 〈吳郭魚〉介紹當時在農村推廣的養殖魚類作為農村蛋白質來源,另外也以筆名漁翁發表〈與吳郭談魚〉,訪問吳郭魚的移植者農林廳技正吳振輝與高雄市魚市場主任郭啟彰,介紹吳郭魚的養殖與其價值。
(本文編寫自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陳偉智〈雞籠生陳炳煌的豐年傳奇 集副社長、記者、漫畫家於一身〉;全文刊載於《豐年》雜誌70週年特刊)
#豐年70 #陳炳煌 #雞籠生 #漫畫 #臺灣漫畫
--
《豐年》70週年特刊登上博客來,請往這邊👉https://reurl.cc/YOQdml
支持豐年社,豐年農市買雜誌👉https://reurl.cc/rgomp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遊籽:浪迹遊蹤】 出國旅行,去勻著名景點是常識吧。以為走遍世界、遊歷甚豐的旅遊作家林輝最常出沒於打卡呃like聖地,他卻反其道而行,到處捐窿捐罅搵墳場,不為變身鍾馗捉鬼練膽,只為在那望而生畏的土地,發掘前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痕迹。自言怕鬼的他,即使在格魯吉亞看到印有先人真實外貌的1:1墓碑,也沒嚇...
鍾馗歷史 在 馬拉妹出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說說端午 #端午節該不該祝人快樂
作為馬來國中的資深逃學威龍,我幾乎不去上課外的華文課,偶爾乖乖入座是因為沒地方玩去,但從不交功課;這樣的爛學生,華文考試還是全班第一的威水史,講出來都沒人信。
因為那是位很古板守舊的退休老師,愛說教,愛引據古文,我挺煩他每次看到我都要念一輪。
雖然樣子記不清,可我近30年來,每到端午節我都會想起他。
#端午節不說快樂,是他教的。
我試回想當初他的說法,他大慨是說端午節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是要祭祀、紀念,怎麼可以祝人快樂呢?
那時我站起來反駁,很多節日由來都是因為戰爭、起義、死傷更是嚴重,難道後世人就不能快樂慶祝?年獸還吃人咧!
老師當下是生氣的,但忘了說什麼,因為我只為自己敢敢頂撞暗爽一輪。(每思至此皆悔不當初)(年少愚蠢衝動之白羊)
至於入行當個媒體人,一到端午我還是不自覺地寫安康,客戶修改為快樂我也會予以糾正解釋,都是後話了。
翻查典故,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但 #端午節最先和屈原沒有半毛錢關係。
早在先秦時代,五月就被視為惡月。那時的氣候比現在更加濕熱,疾病很容易盛行,醫療水平低下的古人就很忌諱它。尤其是五月五日,最為不吉,被視為惡日,生下的孩子還會被遺棄。
所以,端午節本來被認為是〝惡月惡日〞。在中國,端午節的一系列活動,如懸掛艾草、沐浴香湯、在手腕腳腕上纏五色絲、飲雄黃酒、掛鍾馗像等等都是為了驅邪除病。
魏晉南北朝以後,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才慢慢與端午節發生聯繫,使得這個節日逐漸具有了歷史、政治、倫理的文化內容。
在馬來西亞,我們少了闢邪驅病的習俗,更多是龍舟競渡、吃粽子。
英文 Happy Dragon Boat Festival、Happy Dumpling Festival大慨也是這樣解吧。
我們是更傾向於使端午節往慶典和娛樂方向發展,這天就該快樂的曬粽子啊!
從前,端午節是各種瘟疫、災害、蛇蟲並出的時候,人們要祈求平安、禳解災異,加上屈原典故,就多互祝〝安康〞。
如今,疫情當下,身邊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才是最最最要緊啊。
當然,節日嘛還是要快樂的過,所以此文無論快樂或安康吉祥如意事事順意都嘛ok最重要是你喜歡就好!(幹嘛要有結論)
祝大家 #端午節安康
#圖文有符:福建老母客家白粽打孖上
咩話,竟然睇晒??!(一定係你今日好得閒,除非唔係)(或者你堅係鐘意睇我肺up,除非唔係)
Follow my IG/tiktok:#malaimui77
FB:#馬拉妹講飲講食 #馬拉妹出閘 #馬拉妹 #認清商標 #提防假冒 #只此一家 #別無分頁 #FoodhuntMY #BloggerMakan #BloggerMalaysia #malaimuidotcom #好吃的吃多一點 #不好吃的多少吃一點
鍾馗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端午節真係同屈原有關?- Venus Law
端午節係點嚟?端午要食粽,仿佛是每個香港人都知的端午節習俗。但為甚麼要在農曆5月5日食粽?為甚麼端午節要划龍舟?大家最直接想法當然離不開古人屈原,但原來「端午節」歷史可能比戰國更久遠。以下7個端午節習俗,當中有不少已被大家遺忘,不妨趁這機會了解下身為四大傳統之一端午節的故事與冷知識吧。
「5月5日」才是主角
點解要過端午節?提起端午節,當然少不了屈原。相傳屈原因不受國家重用被流放、眼看國家處於危難又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於5月5日投江自盡。一眾百姓為了找到到他的屍身,開始划舟出江,「打鑼打鼓」的找他;同時又為免江中的魚食他,就將一個個用竹葉包裹的飯糰,亦即「粽」投到江中。
魚會否因而不食屈原,大家也不知道,但是食粽、划龍舟,就變成了大家日後過端午節必做的習俗。
但原來早在屈原前,民眾就有了「端午節」。因為古時大家都認為「5月5日」,踏入夏天、蟲蟻等毒物紛紛現身,也為人們帶來了病疫,當日也有了「惡月惡日」的別名。當然,那時候同時衍生出了很多禁忌,而端午節的習俗也跟這些脫不了關係。
端午節習俗#1 食粽子
最深入民心的習俗,定少不了食粽!現在粽子的款式變化多樣,跟當時的竹葉包飯糰可是有了天淵之別。
只是大家近年對健康的關注度提升了不少,除了過去大受歡迎,包了多款名貴食材的「奢華系」粽,現在也了健康素粽的選擇。你今年又會還哪款端午節粽子過節?
端午節習俗#2 扒龍舟
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絕對是大家過端午節最期盼的活動。大家都相信,扒龍舟可以幫助全年順境,對早期是漁港的香港而言,可是非常重要!久而久之,扒龍舟也成了香港人過端午的重要習俗之一。
端午節習俗#3 游龍舟水
有否發現,在端午節那大,泳池、海灘都會比平常更熱鬧?因為大家也會趁這天「游龍舟水」。
跟扒龍舟類同,大家都相信游龍舟水也可以帶來好運,加上到了農曆5月,游水也有助消暑,令游龍舟水成了大受歡迎的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習俗#4 收拾衣物
「未食5月粽,寒衣勿入櫳」這諺語很多人都聽過吧。意即在農曆5月前,天氣未穩定,仍有轉涼的可能,但當食了端午節粽子,意味正式踏入夏天,大家終於可以「換季」,將冬天的衣物、棉被收起。
端午節習俗#5 驅毒避疫
有「惡月惡日」別名的端午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驅毒」,所以有連串的行動,像是掛菖蒲、艾草等植物;食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鹹蛋黃及雄黃酒)等清熱、補氣解毒的食物。只是到了現代,大家對這方面也不再講究。
端午節習俗#6 避邪
除了食物、蟲類會引致生病外,古人們相信當中還有瘟神、惡鬼的影響,所以在這諸事不宜的一天,還需要下一番避邪的功夫。像是為小朋友準備五彩縷、掛鍾馗畫、祭拜神明等等。跟驅毒避疫一樣,這也是被大家逐漸遺忘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7 立雞蛋
跟前面習俗不同,這習俗沒有任何避疫驅邪作用,也起不了紀念的作用,那就是立雞蛋。有傳因5月5日是一年中陽氣最重的一天,如果成功令雞蛋站立,就代表那一年都會行運。雖然沒有任何科學根據,但今個端午節,不妨趁趁熱鬧,挑戰一下吧。
日本也有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但原來日本也會過端午!大家記憶中的鯉魚旗,就是慶節活動之一。只是到了後期,日本棄用舊曆,同時具有菖蒲節、男孩節別名的日本端午節,就改了在新曆5月5日當天。而日本也有具當地特色的粽子;關西地區有三角粽、鹼水粽,而關東地區則會以柏餅代替。加上赤飯、鯛魚的應節食品,有機會在五月初到日本,一定要試試。
原文:Cosmopolitan
鍾馗歷史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旅遊籽:浪迹遊蹤】
出國旅行,去勻著名景點是常識吧。以為走遍世界、遊歷甚豐的旅遊作家林輝最常出沒於打卡呃like聖地,他卻反其道而行,到處捐窿捐罅搵墳場,不為變身鍾馗捉鬼練膽,只為在那望而生畏的土地,發掘前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痕迹。自言怕鬼的他,即使在格魯吉亞看到印有先人真實外貌的1:1墓碑,也沒嚇得停下腳步,繼續親身尋訪世界數十處死地,思古之情、反思生死,遊園一圈,心境也豁然澄明。清明臨近,縱使未有機會遠遊觀墳,也能透過遊子窺看不一樣的異國風貌。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