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末世凋零的王佐之才】有德之士的悲劇
前情提要:
為曹操效力的荀彧,先是在初期為曹操穩固根據地,並且在團隊發展期招攬眾多人才,後來更堅定的擁護「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使得曹操變成天下間最強大的勢力。官渡之戰尤其是兩人相互信任並創造事業巔峰的光輝時刻,然而,巔峰過後往往就是下坡,合作無間的兩人互許都沒料到他們未來對彼此的結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自己看書有個沒意義的習慣,我會先翻到書的最後一頁,然後再按順序繼續讀下去,這其實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但有時候卻會有「我已經看到結尾,那我現在的內容將要如何接上結尾」的一種神祕感(按電影學來說,這或許可稱為非線性敘事手法吧)。
如果拿老ㄕ的看書方法去翻閱紀錄荀彧事蹟的《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以及《後漢書·荀彧傳》,會發現荀彧的結局分別是:「以憂薨,時年五十。」甚至是更驚人的:「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時年五十。」
憂鬱而死?
飲藥自殺而亡?甚至跟曹操有關?
身為曹操頂級謀士的荀彧在憂鬱什麼?曾經合作無間並深受器重的荀彧又為何與曹操惹上冤仇?為了解開這極為錯愕的結局,一切我們還是要回到史料去找出端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官渡戰後,《三國志》紀載曹操將女兒嫁給荀彧長子為妻,可見兩人關係很鐵。至於公務上,當曹操決定南征荊州劉表時,有向荀彧徵詢意見。荀彧回答:「我們平定中原的事蹟已經讓南方人感受到壓力,所以如果我們大張旗鼓地從宛城出發可以麻痺劉表的注意力,明公挑選精銳部隊急行軍突襲,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震撼效果。」而曹操後來南征,的確採納荀彧建議並且立刻見效。可見此時雙方對彼此的信任度非常的高且契合。
再往下翻,荀彧下一次在史冊登場已經是五年後,那時董昭等人問荀彧:「您覺得讓主公(曹操)進爵為魏公,然後加九錫以彰顯身份的尊貴,這個建議如何?」荀彧則回答:「主公本來的用意是興義兵以匡復朝廷還有安邦定國,君子應該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你們不該這樣建議主公呀。」
這個發言傳到耳中,史書敘述曹操的反應是:「心不能平。(講粗俗一點……心中很淦)」
然後再下一個場景,則是同年曹操征討孫權時,派荀彧到前線慰勞軍隊,之後留下荀彧並任命他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按現代可以理解的職位就是:皇帝身旁的掌管機要的政務官+監察委員長官,持節則是代表當事人擁有皇帝代理人的身分,最後的參丞相軍事應該是最簡單好懂的:協助曹操進行軍事決策)。
如果光看官職,不知大家有何感覺?我自己認為從官職來看,除了參與闊別18年的前線任務顯得特別,荀彧依舊顯赫。
可再沒多久,荀彧因為生病而留在了譙縣,沒能繼續隨軍推進,又沒多久,他就過世了,並且連接上我們先提前洩漏的結局:憂鬱而死,或是服毒自殺。
究竟荀彧遇到了什麼情況使他的命運急轉直下?這時我們就要參照不同史料來進行推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在統一北方的西元208年,曹操的官職從「司空」變成了「丞相」。
這其實是當時東漢朝廷的一件大事,因為漢朝早在西漢哀帝時期就將丞相改稱大司徒。那當初漢朝為何要廢除丞相之名?主要原因就是藉廢除丞相之名,趁機消除政務官的部分權力好擴增皇權。但現在曹操恢復丞相之名,這其實代表政務官在恢復以往地位的同時反向削弱皇權。
(順帶一提,在曹操之前,其實已經有人幹過一樣的事,那人就是董卓,他讓皇帝任命自己為「相國」,而相國之名,只有西漢初年的蕭何、曹參兩人用過。而相國與丞相最大的不同,就是丞相可以分給兩人擔任,相國卻是一人掌握大權。說到此處,如果大家熟悉董卓後來的所作所為,就不難想像曹操就任丞相,其實很像是沒有那麼囂張的董卓罷了。)
丞相除了比司空的權位更高,尤其關鍵的一點:就是丞相擁有開府的權利。
所謂開府,指的就是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團隊。在此之前,曹操的屬下雖然實際是聽從曹操,但名義上的老闆還是漢朝皇帝,所以荀彧的官職是漢朝的尚書令,曹操的鐵桿─夏侯惇則是漢朝的伏波將軍,他倆在法制上都是為漢獻帝效命;可曹操擔任丞相後,有些人的頂頭上司就是曹操而非皇帝,像是崔琰,他的官職是丞相府的東曹掾,也就是丞相的人力資源部長,跟漢獻帝可就沒直屬關係了。
舉個現代的觀念,曹操開丞相府,就好像成立了自己的子公司,來丞相府工作的成員,雖然原則上也是為漢朝這個母公司效力,但真正給薪水以及需要負責的對象,是曹操這個子公司老闆。
對於曹操來說,開府的好處眾多,除了能夠更有效的延攬所需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區別人才的目的。
以前他是司空,來投靠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效忠對象是漢獻帝,但現在來投靠人才如果表示:「我想在丞相府工作。」其實就是在拋送一個訊息:「我真正效忠的對象是曹丞相您哪!」
然後讓荀彧與曹操開始出現裂痕的原因,正是出現在「開府」這件事上。
對於丞相府的人才來說,他們怎麼會甘心只做子公司的員工?尤其又是在子公司(曹操集團)明顯比母企業(東漢朝廷)還要更強大的時候。
所以絕大多數的人,一定會找機會不斷鼓動老闆(曹操)開始逆襲併購母企業,因為只有老闆地位提升,他們的地位才會跟著提升,甚至就算曹老闆自己不想提升,底下人也會逼著他提升。而老闆在這種前提下,若想要底下人持續效力,也只能往更高層的目標前進,不然在沒前途的情況下,又怎麼會有人才願意為曹丞相效力呢?如此丞相府就成為一個企圖心不斷膨脹的利益共同體。
而我們觀看荀彧,從他的一些經歷可以看出荀彧對漢室尊崇的態度。
首先荀彧當初主張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我想有些看官或許當初會叫:「曹操陣營的口號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其實「挾天子」的口號是由袁紹集團提出,之所以大家對這個口號比較有印象,其實也不難理解:這個口號比較霸氣。但也從口號可看出,荀彧是主張尊崇漢室的「奉」,而非威脅的「挾」。
如果各位有注意到史書的敘述,當「奉天子」成功後,荀彧就不再隨曹操奔赴前線,他的職位是中央朝廷的機要官員,從他後來坐鎮許都來看,荀彧相是曹操與漢室間的連接管道,一方面他在曹操外出時為其監護漢室及疏通朝廷事宜,但另一方面,他也是漢朝的守望者,時時刻刻在提醒曹操要注意對漢室的尊崇。
為了證明我所言非需,一切還是從史料來佐證。各位還記得我有說荀彧後來隨曹操親征孫權,然後他有一個身分─持節。這個皇帝代理人的身分,根據《後漢書》紀錄,是曹操對獻帝說:「我現在要討伐逆臣,需要文武並用。如果讓荀彧這國之望臣持節並隨我出征,就可以向外宣示國家的命令。而我之所以有這樣的請求,是因為軍隊是講求速度及時機的,無法像平常一樣照程序來,所以才需要荀彧擔此重任。」從曹操專門點名荀彧,而皇帝也同意荀彧當代理人,都可以看出雙方對荀彧的信任。而荀彧能獲得皇帝的認可,也可以證明他對漢室的立場是比較親切的。
既然荀彧的立場貼近漢室,自然就與不斷竄起的曹操集團有立場衝突,這一切都在212年的時候開始浮上檯面。
這年1月,曹操被授予「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初第一代相國─蕭何一樣的殊榮(這裡解釋一下,以前人叫自己名字是表示自己地位的低下,所以曹操以前見皇帝要講「臣曹操」,現在只要說「臣」即可;然後以前見皇帝要小跑步,現在曹操可以晃悠悠地漫步;最後,以前的人是坐在榻墊上的,所以要赤腳,但曹操則是穿鞋上殿,甚至還可以帶著儀式性配劍),這時地荀彧並沒有講話,因為蕭何當年是忠心耿耿的漢臣,把自己搞得跟蕭何一樣,荀彧可以接受。
但等到董昭等人要擁立曹操成為「魏公」並授予九錫,荀彧可就徹底坐不住了,因為漢朝歷史上也有一個人進爵為公並且加九錫,那個人叫王莽……熟悉漢朝歷史的就會知道,王莽後來滅了漢朝,那如今地曹操不就是昔日的王莽嗎?
所以荀彧用了一種「捧殺」式的反對,就是不斷強調:「君子是不會強求地位的。」隱隱然地在嗆曹操:「你要是還要臉面就別妄想以及做出格的事!」
這下曹操不爽了,而荀彧應該是知道曹操不爽地,這也代表……曹操真的有出格的企圖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設想一下荀彧面對形勢:長期為其效力的主公打算摧毀自己重視的漢朝,請問該如何是好?(大家不妨也想想自己的答案)
挺身對抗?如今的曹操實力之強大,光憑荀彧的一己之力是根本對抗不了的。
那放棄曹操,轉投其他尊崇漢室的主君?
我們姑且不論曹操此時是天下間最強大的軍閥,請問當時還有其他有實力的人物尊崇漢室嗎?孫權早就在奉行魯肅的「漢室不可興」的戰略,那難道荀彧要去投奔乍看之下還在力挺漢室的劉備嗎?答案是……基本不可能,尤其對講求操守的荀彧更加不可能!
我舉個例子來代換一下狀況。
麥當勞是速食界的龍頭老大,而他的最大對手是肯德基。假設麥當勞中有一個超強總經理,憑著他優越的商業能力讓麥當勞蓬勃發展,甚至過程中還因此削減了肯德基好幾個百分點的市佔率。結果這位總經理在服務20多年後,突然說要跳槽到肯德基去,各位覺得輿論會怎麼說他?只怕什麼內線交易、晚節不保、忘恩負義……之類的批評絕少不了。
這時我相信會有人說:「诶老ㄕ,這種老將跳槽的案例也不少見呀(像美國職籃NBA,就有不少長期待在同一隊的名將,為了獲得一枚冠軍戒指,跳槽到另一隊去也),荀彧怎麼就沒這麼做呢?」
那我就要回答:「以前人跟現代人想的不一樣。」
這裡要岔出去講一個春秋時代的故事─二桃殺三士。簡單來說齊景公手下有三名大將恃功自傲,晏嬰為了避免可能的禍患於是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賜給三名大將兩顆桃子,在無法平分的狀況下,就讓三人自比功勞,功勞大者就可獲得一顆桃。兩名大將立刻自報功勞然後拿走桃子,第三名大將眼見自己沒桃,氣得也自報功勞並拔劍指責前二人不如自己,結果前兩人一聽:「對呀,我功勞不及你呀。」然後就自殺。第三名大將眼看別人因自己自殺而備感羞恥,也立刻自殺了。
這故事要現代人看下來,應該是覺得:「挖靠,這三人也太玻璃心了吧?一點指責都受不了?」
但這恰恰顯示古人非常看重名聲,看中到名聲就跟命一樣,受損了就跟死了沒啥區別。如果你跟我說你還是不懂,我只能說:「我也不懂。」畢竟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可我知道這的確是他們當時人的邏輯。
所以回到荀彧身上,縱使他發現曹操已經不是他能扶保的對象了,他能跑到其他陣營(例如最愛講興復漢室的劉備)重啟事業嗎?這其中可能遇到批評或白眼,以及違背自己信念的精神折磨,都使得荀彧絕無可能選擇這個方案。
那退隱呢?荀彧不是被稱為曹操的張良,那何妨效法真正的張良,在協助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後就歸隱山林躲避危難呢?
先說以荀氏大家族的影響力及財力,荀彧要享受退休生活是不難辦到的。那為何他沒選擇退隱?原因在於:他跟張良的狀況不一樣。
張良的人生目標,一是滅秦、二是振興韓國(因為張良的祖先是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人),在韓國無法復興後,他選擇投靠劉邦,協助他打天下。所以等到大漢建立,他的人生目標都滿足了,接下來就是做到完美收官並且避免接下來劉邦對功臣的逼迫,所以他可以選擇歸隱山林(甚至對外的理由,還說是要學習如何成仙,這理由也真是挺ㄎㄧㄤ的)。
但荀彧的人生目標是興復漢室,他完成人生目標了嗎?恰恰相反,漢室此時已到存亡危急之秋,也就是說荀彧並沒有完成他的人生目標。如果是老ㄕ遇到這情形,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反正難救或沒得救,那我一走了之也行。可荀彧卻是一個有追求甚至是有責任感的人,所以他不願意丟下漢室不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支持曹操、不投靠其他陣營、不退隱自保,又無法阻止天下大勢的發展,所以為何《三國志》描述荀彧:「以憂薨(憂鬱而死)」,因為荀彧的晚年就是生活在一個不由己意卻又無路可走的困境之中。而如果荀彧是如《後漢書》所說,在接到曹操空便當的暗示後選擇服藥自殺,我個人揣測荀彧當時的心態可能是:
「我無法改變天下大勢,但我無法接受這個潮流!我情願用我的生命證明對自我理念的堅持,也是對天下大勢的抗議!」
荀彧死了,荀彧是因他的對理念堅持而走上了末路。亂世證明荀彧的才幹、亂世成就了荀彧的地位、亂世終結了有志的道德之士的生命。這是時代下的悲劇……
但,這也只是從荀彧的角度來看而已。
(明日,荀彧篇大結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6smB6HelV8
鐵 手 夏侯 儀 神 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公文化與荊州之關係(2)|武聖關羽|21 >
荊州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建城史長達2600多年。這裡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曾是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更曾經是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而這些歷史條件都曾經深深的影響著關公文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
在古代官方信仰體系中關公的最高受享地位是武聖,而楚國曾是公認的尚武之國。
遠在關公文化未產生之前的「春秋無義戰」時期,楚人就成功地依靠這片豐饒的土地和強悍的國力,確立了自己「戰國七雄」的地位,在以後「楚雖三戶」的衰敗局勢下,發出了「亡秦必楚」的吶喊,以武制武,推翻了「失道寡助」的秦王朝。而在關公文化大盛的南宋、明代、清代和民國初期,各派政治勢力在荊州這座軍事要衝演義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因此,荊州武術的歷史累積十分深厚。這一方土地的人民,為防身、為修心、為護家、為衛國,一代代武林前賢不斷承傳、演繹著這種絕對屬於國粹的武術文化,而這種文化又與關公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像荊州至今保存於民間的獨有拳種窄門拳,發端於抗清復明鬥爭的幫會拳種洪門拳,而清代洪門的內部書籍《洪門志》曾言:
「每年五月十三日,為關帝聖誕;每年七月二十五日,為五祖紀念,即紅花亭紀念。」
「關夫子來在雲端,弟子跪在地平川。隨帶五百金槍手,要學桃園萬萬年。」 現在的國際洪門總會主席劉沛勛也曾親口承認說:「洪門以關公為主神」,可知這種幫會拳種在產生之初就具有關公文化的因子。
還有,三國時代關公的兵器是什麼今人雖已無考,但元代以後大刀就成了關公精神的最好象徵,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劉綎就曾手拿「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他本身也正是關公的鐵桿崇拜者,至今韓國的一座關帝廟中還有他的神位。而荊楚大地自古習關公大刀者極多,歷代以來人才輩出。因此2010年6月24日,首屆中國·荊州「關公刀會」曾在荊州古城隆重舉行,當時的參賽者和觀眾絡繹不絕。
關羽的精神、氣節高度符合楚文化中對於英雄的標準,可以肯定的說,正是楚文化為關公文化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社會基礎,並且在它產生之初就為其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比如,談到楚文化大家都會很自然的想到《楚辭》,在《楚辭.九歌.國殤》篇中有這樣幾句詩: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這幾句詩體現著無比悲壯的「尚武之風」,其所歌頌的勇猛品格完全可以用來形容關羽。
事實上,後世文人也確實曾將關羽的精神氣節比於《國殤》,南宋時期,曾做過太社令的廬陵人曾三異就曾在《同話錄.殤神》中談道:
「《九歌.國殤》,非關雲長輩,不足以當之。所謂『生為人傑,死為鬼雄』也。」
另外,後世談到關公時,總喜歡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以稱讚他的文武全才。《左氏傳》就是《左氏春秋》。三國時期的荊州曾在東漢朝廷沒落以後,一度成為天下的文化中心,並產生了一個承上啟下的學術流派--荊州學派。在這個學派中,有許多名流、宿儒都是研究《左氏春秋》的大家,比如潁容、謝該。 《後漢書.儒林列傳》中載:
「潁容字子嚴,陳國長平人也。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師事太尉楊賜。郡舉孝廉,州闢,公車徵,皆不就。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建安中卒。」 「謝該字文儀,南陽章陵人也。善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千人。建安中,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於世。」
而且,在荊州學派的學子之中,並不全都是文人雅士,也有很多赳赳武夫,王粲的《荊州文學記官志》中記載:
「於是童幼猛進,武人革面,總角佩觿,脫介免冑,比肩繼踵,川逝泉湧,亹亹如也。」
按史書記載,當時的劉備正在為荊州守備新野,他從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七年的時間裡,僅抵禦過一次夏侯惇的進攻,並且大獲全勝。也就是說,身為劉備方面武將的關羽在這段時間裡是有一些空閒時間的。他會不會也是那「比肩繼踵,川逝泉湧」中的一員呢?對此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能夠將《左氏春秋》做到「諷誦略皆上口」,必然需要有一定的學習時間和學術氛圍,而此時的荊州正好可以為關羽提供寬裕的時間和良好的氛圍。可以這樣講,當時荊州學派的這種學術氛圍,就是關公能夠在後世超凡入聖的最重要的原因。
關公的形像也和楚文化有關。全世界的華人都知道關公紅臉、鳳目,在有些民間傳說中還提到關公是火德星君轉世,而稍稍了解一點楚文化的人都知道楚人尚紅,崇鳳,並奉火神祝融氏為祖先,這說明了關公文化和楚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著歷時性傳承關係。在關公文化傳播的漫長歲月裡,三晉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閩粵文化、京畿文化、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南方農耕民族文化甚至海外各國的本土文化都曾經對它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截止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文化比楚文化對關公文化的影響更加持久和厚重。
總之,在關公文化的產生、形成和早期發展過程中,處處可見荊州的文化元素,而荊州本地文化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成功的樹立了關羽這個英雄人物作為標杆和榜樣,可以說,關公文化與荊州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