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終於出現久違的冬陽,和戰友望立馬穿好裝備出發去爬山,可愛的我們竟然一直在熟悉的五酒桶山走錯路,幸好步道規劃很完善,都能走到步道上,走完一圈看見太陽露臉,更意猶未盡回頭再走一次,就幸運看見台灣藍鵲大軍出動覓食,我們躡手躡腳不驚擾祂們,觀察紅嘴巴、長尾巴的美麗身形,接著邊走邊聊天就這麼走了2個多小時,能到戶外踏青真的是我最喜歡做的休閒活動。
當陶藝志工也有兩年時間,這陣子漸漸的喜歡上這手作課程,聽著愉悅的音樂、用手的溫度去捏陶,每件作品都能呈現最璞真的手感溫度,使用起來更賞心悅目,從陶的世界找到一點興趣、樂趣,真好^_^
以前當媽都是為了家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難免會忽略自己的內心需求。其實媽媽也能動靜皆宜,慢慢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課程來提升自己的生活、經驗、眼界,越活越健康、越老越有韻味,望說:
「我喜歡你的魚尾紋,眼尾都在笑~」
喜歡40歲的自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熱血阿傑黃仕傑Gallant M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血阿傑的演講與邀約 演講對象: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教師研習,親職教育,社區再造,林務單位、國家公園教育解說訓練(在職與志工)。 ➡️演講主題⬅️ 特定生物專題: 昆蟲世界大驚奇 國內外鍬形蟲 國內外螳螂 神奇的角蟬 吃蟲行不行(昆蟲上菜) 昆蟲超能力 盔甲武士-甲蟲 不可思議偽裝生物 台...
長尾魚 作品 在 台北旅遊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台北燈節
從東到西,一起發光!
從東區的南港開始。
城市裡的一片小森林,一頭大鯨魚游進台北都市叢林中,成為一個城市異景。藝術家江佶洋作品《Light Tube》與素人藝術家柯秋地大鯨魚共同展演,東區是台北的未知數,巨大深入「奇境」的光管與都市森林中的鋼雕鯨魚,將燈節的魔幻推向高峰。《Light Tube》不只在東區,也在西區舊城,在福星國小前的人行陸橋,人們站著不動由電扶梯緩緩上升,視覺上彷彿燈泡不斷降下;天橋上的燈管依附在欄杆結構,白日裡看似平凡無奇,入夜後亮起溫暖的光。東區與西區沒有誰是頭誰是尾,《Light tube》建構群眾的生心理幻覺,探討日常垂手可得的光源對視覺的可能性,白天是個再自然不過的存在,夜裡卻超乎預期展現光的力量,把城市不同角落的人傳輸連結在一起。
台北燈節也把不同年齡層的遊客連結在一起,東、西場域都有親子互動作品。東區大鯨魚旁,藝術家林宇儂帶來《起司月球狂想》。「鼠寶大叫:哎呀!降落的時候有點失控,起司掉滿地了啦!」城市小綠地上以充滿想像的地景發光裝置,藉燈光與鏡子的視覺效果,創造空間延伸與驚喜,參觀者可藉感應的互動裝置控制燈的明滅,還有各種顏色的起司燈椅,就讓降落在南港的「起司月亮號」揭開鼠年的秘密,跟著鼠寶們來場起司月球狂想曲!
西區主燈《躲貓貓》就是繪本般的童話故事,孩子們可在作品下方自由穿梭奔跑,而中華路上的《樂不思鼠來尋寶》,則有更多互動:鼠年大街上出現奇幻巨型餅乾甜點,燈光搖曳下影子變了模樣,大大耳朵與尖尖的牙齒,甚至有了長尾巴!藝術家林昀橋與演鏡互動投影團隊,結合互動投影技術,民眾突然發現自己的影子變成老鼠,喚起參與者發現及探索影子的童趣經驗,創造「鼠不盡」的歡樂!
每年燈節,傳統花燈師傅陳祖榮老師都不會缺席,今年以傳統工法在台北燈節展演2020年最潮流事件:「東京奧運」。傳統造型結合豬、鼠接棒意象的花燈,邁入新的一年,舊記憶傳承、新故事開展。邀賞燈民眾為中華健兒打氣、為台灣加油,在2020東京奧運開闢一條充滿希望的跑道。
台北燈節共同策展人王士芳的作品《時光寶河》,在中華路這條過去現在未來永不枯竭的穿流之河上,向西區舊城的過去與未來致敬。「記憶之光」以承載台北城市生活記憶的巨大建築「中華商場」登場又落幕,存在與消逝為主題;「電影之光」把西門町重要地景電影街,打造成坐上時光機的穿越之旅;「廟宇之光」闡述艋舺西門町在數百年來由許多廟宇世代守護著,庶民信仰力量凝聚落地紮根的心,在人行道搭台架屋搬戲取樣台北天后宮與艋舺龍山寺,構築一座流動的新潮之廟。
紙雕藝術家楊士毅(阿貴)睽違三年重回台北燈節,過去幾年他在台北101的蘋果直營店開幕前作品《有閒來坐》、台南安平《大魚的祝福》受到大眾矚目,他仍以一貫的說故事方式,在北門捷運站1號出口呈現充滿喜氣的招牌大紅色作品《你的初心是最美的光》。新年是一年之初,鼠年是一輪的開始,在一切都重新開始的時刻,當燈在夜間亮起時,每個人都記得守著初心,你就是一道移動的光。
台北燈節來到西區舊城時,北門光雕一直是招牌中的招牌,第3度在北門創作的光雕藝術家陳怡潔,今年找來國際知名Instagram社群攝影師熊明龍、DJ Noodles麵麵共同合作,並邀請好友黃子佼擔任作品導聆,創作「鼓動北門-2020台北燈節北門古蹟建築光雕展演」燈節期間每晚7點開始,每半小時在北門演出。
綜合各燈區作品意象,今年的台北燈節,一起、參與、互動、連結、運轉、循環,將成為所有作品彼此間的關係。
#2020台北燈節 2月8日~16日
更多資訊,請持續鎖定 #台北旅遊網
2020台北燈節官方網站:http://2020.lanternfestival.taipei
#2020台北燈節 #西門 #南港 #東西雙主場
#TogetherWEglow #轉洞台北轉動光 #West_x_East
#LightTube #江佶洋 #柯秋地
#林宇儂 #起司月球狂想
#林昀橋 #演鏡互動 #樂不思鼠來尋寶
#王士芳 #時光寶河三部曲
#楊士毅 #初心是最美的光
#陳祖榮 #TokyoGo
#陳怡潔 #熊明龍 #DJ麵麵 #鼓動北門 #drummingbeimen #北門光雕
長尾魚 作品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林鄭月娥訪日賀禮之「東洋戰線」:日本也會醞釀《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嗎?
上週應日本學者谷垣真理子教授邀請,到東京大學演講分享香港最新形勢和國際地位,連同同場的倉田徹教授、阿古智子教授,都是日本的香港通,當日出乎意料的座無虛席,足見近年日本學界、政界、社會對香港的關注越來越多。期間谷垣教授派了她一位來自香港的碩士生接待我們,交談下,深感後生可畏,他研究日治香港如何影響今天的香港身份認同,正正填補了當下理解的空白,顛覆可期。眾所週知的是我一直不鼓勵朋友讀博士,但總有個案例外,他是很適合讀博士的特例,目前的研究方向,也十分切合香港的需要,因為此時此刻的亂世,正是香港涉外關係研究開花結果之時。須知在眾議院已通過的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草案,最新版本有這樣一條:美國應鼓勵一眾盟國訂立類似保護香港的法案,其中一個被點名的盟友,正是日本。談及日本會否走向這一步,不少認識的日本學者都覺得不太可能、也研究不多,唯獨來自香港的錢君早著先機,認為無事不可能。當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也是在他的同齡人大力游說下才成氣候,「日本戰線」如何開打,自然應該多了解屬於新時代的視角。
美國鼓勵各國盟友訂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其實日本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美國最新版本的草案出現後才有人回應,而是早就有團體提出。該日版法案是由Youth Democracy Promotion Agency、Pnika、Code for Japan的代表理事共同提出的,三個組織的成員都相當年輕,當中以YDPA規模最大,以八、九十後的青年議員、專業人士和知識份子為骨幹,標榜跨黨派、政治中立,以網絡原住民身分,關注政治議題和人材培養;至於Pnika、Code for Japan,則較關心地方自治體議題。」
坦白說,這些團體,即使是日本人當中,除了關心政治的一群,大概也留意不多,但在政壇當中,他們對香港的關注,原來已掀起不少迴響:「6月13日,YDPA已發起聯署,要求日本外相表態反對香港的逃犯條例、及警察對群眾的暴力鎮壓;8月中,三個組織的代表理事共同發起聯署,要求國會議員就『日本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展開討論。直到9月2日,共有62名現職地方議員、7名前地方議員、10名知識份子及團體代表簽署,他們提到港日間也有《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或許能仿效美國,訂立日版的人權民主法案,雖然聲音還未正式到達國會,但『地方包圍城市』,正是日本政壇的常見操作。」
那具體而言,他們提議的日版法案是怎樣操作的?「這些團體其實未有詳細說明,因為在現階段,重點是令日本領袖更關注香港,比起具體執行,輿論效果和姿態似乎來得重要。但當然,他們為港人拋出議題,我們也應努力想想。首先,我想1992年的美國《香港政策法》是框架性法案,配合現在的人權民主法案,令操作變得靈活,但仍是以取消政策法為殺手鐧;但日本沒有相關的對港框架性法案,只有航空、投資、刑事共助、租稅等協定,以及給予特區護照優待等零散的雙邊協議。透過日本政府的研判、該些協定和日常行政運作,香港才得到實然區別。假設制訂日版人權民主法案,而終極手段是取消各種協定,放棄對港實然區別,即使沒有框架性法案,也是可以的。但實際上,美國才是國際社會龍頭,她不承認香港,諸國跟隨,對方扣血;日本貿然行動,卻不見得各國會附和,對手無恙,反而自己扣血。」這觀察,正是上月我在這裏分析美國法案為何重要的佐證:一旦美國立法,其他盟友才有了仿效的框架,日本政府屆時無論是否願意、對自身利益有何影響,起碼也不得不回應。
「另一個日本立法的考慮是歷史包袱。假如日本國會高調討論、甚或通過法案,中國大陸恐重掀反日浪潮,按近期中日關係走向,和越來越對華低姿態的安倍晉三,日本是不會冒險的。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香港牌』在日本,可以成為繼釣魚台、靖國神社、南京大屠殺後,一張右翼政客有力製造嫌中情緒的功能卡,而且對日本及國際社會而言,『香港牌』本身沒沾上歷史的血腥和硝煙味,純是法治、民主、自由、現代合約精神的象徵。假設日本有謀士在選舉或想進一步修憲的情況下,以保障僑民、日資、自由、法治等名義打出『香港牌』,刺激中國反日情緒,製造國內一時嫌中的效果,政治家吃『人血饅頭』,那麼『香港牌』便確有其用處。」只是此法凶險,危及中國大陸的日僑和日資的安全,以此刻日本政客的老化和保守化,大概不會、也不應輕易鼓吹。背負歷史包袱的日本如要立法,還得先看美國,並須各國同時制定類似法案,以作掩護。
日本也是香港重要持份者
既然美國做才有效,日本跟隨又有風險,日本還有何動機考慮立法?「中共是何種性質的政權,香港是不是西柏林,中共在香港的行動跟日本在東亞、東南亞,以至世界的利益有何關聯等,他們必須有了研判,才能決定是否在可行範圍內幫香港,還是坐視不理。另一點是金融及企業據點的存活:雖然日本在香港的直接投資額僅佔其亞洲投資的4%,但日資銀行在香港的數量,差不多等於中韓台加起來的,在港日資企業數自2013年大概都排第一。這還未談檯底交易,像近年的《信用詐欺師JP:香港浪漫篇》、《馬賽克日本》等影視作品中,還是經常出現借香港『週轉』的想像,某程度上仍反映現實。假如日本朝野覺醒,明白到香港的真正功能,還是大有可為。」
然而不少對日本官員有第一手了解的朋友,都發現他們對香港的情況不太了解,知華派近年也是親北京專才主導,期待他們改變,會否緣木求魚?「微觀而言,官員及國會議員在公式場合發言拘謹是可以理解的。安倍在G20的關心大家都知,之後如公明黨眾議員遠山清彥,在北京見到中共中宣部副部長黃坤明,都只能說香港議題希望盡快和平解決之類的說話。不過在非正式場合,用一下香港議題,卻會有利部份政治人物增加人氣。像自民黨的眾議院議員長尾敬,其實已在網台節目討論香港情勢,雖然看來他未有掌握足夠資訊,但他在節目中得知元朗白衫人的存在後,已即時說要把這類電視台不大敢播的資訊擴散開去,亦表示想支持香港抗爭。有趣的是,他本身支持參拜靖國神社,還會親自去釣魚台海域視察的。還有幸福實現黨,他們在國會沒有議席,是小政黨,但早於六月已遊行聲援香港。而他們的宗教背景也是耐人尋味的。當然不只是右翼,連左翼的日共也很關注香港,他們亦有搞聲援運動。地方級別方面,像神戶市會議員,自民黨的上畠寛弘,曾在Twitter批評中國駐日大使館的『香港暴力』影片,『香港』一詞都不用提,就足夠旺場了。若遇上日本選舉,而香港抗爭仍未止息,日版法案的討論,或概括的撐港言行,都有機會令少數候選人加分的。」
日本打「香港牌」的四點建議
假設日本真的有你所說的動機去推動法案,那麼法案具體應如何操作?「我認為即使有日版法案,操作都會跟美版差很遠。首先談雙邊協定,譬如那條《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香港的對日直接投資餘額是世界第八位,日資在香港又有大量業務,林鄭說美版法案損人損己,很易反駁;但如果說日版是損人損己,則不無道理。該《投資協定》是97年6月簽的,日本在1989年亦跟中國簽署同類協定,比較之下,日本跟香港的條約寫明雙方享有知識產權保障,還有仲裁方面,兩份協議都說如一方先授權本地司法機關處理,便不能交予國際仲裁。但明顯若遇爭端,香港司法比大陸的可靠得多。免簽待遇亦然,按2019年6月數據,香港訪日旅客數,除中韓台外,比任何國家都多。貿易懲罰方面,即使港日2018年簽訂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制度相互承認協議,方便部份出入口貨物通關。但取消這類協議,在對港維持貿易順差的情況下,恐怕日本損己多於損人,而且港府夠膽的話也可以耍小手段。2004至17年間,香港是日本農林水產物的最大出口地,港府可用行政命令,重新禁止茨城、栃木、群馬、千葉的農產品進口,相反又可解禁福島農產品。還是那句,玩雙邊協定的話,龍頭美國損己可以大大損人,日本損己則不會有相同效果,很不划算。凍結資產方面,日本不是英美澳加,效果不大,但此項具針對性,仍有象徵意義。接著是取消對港輸出敏感技術。按日本政府分類,香港與中國同屬group C,並非『白名單』26國之一,故未見香港之特殊地位。假如執行上對香港的規管較寬鬆,有實然區別的話,那政府內部當然可以調整。」
如果分析正確,那日版法案即使能通過、又要無損自身利益,只能隔靴搔癢,那麼日本還能做什麼?「日本如果想保存香港,或在國內外打『香港牌』取利,現時應化整為零,不拘泥於一條法案:
第一, 民間團體及地方議員要持續討論法案。展示討論姿態也是行動一種。由民間智庫做研究報告,找出可行方案,再向國會議員游說。國會議員可按時機設立超黨派聯盟和研究會,甚至提上國會。除姿態外,亦須實際地預備當各國跟隨美國立法,日本不會落後於人,不跟隨是一回事,但想跟卻缺乏準備的話則未免狼狽。
第二, 禁止違反人權的香港公務人員入境,其親屬於留學、工作等長期在留,以及申請移民時,須跟一般人分開審核。此措施不牽涉整體經濟,針對性強,『香港少數公務人員不能去日本浸溫泉』這點,也難以刺激大陸民眾反日吧,而且「不去日本」本身就非常愛國了。即使日本不敢處罰,領事館及情報組應搜集和整理相關人物資料及其違反人權的證據,建立自己的情報庫。
第三, 向香港長期發出旅遊警示。日本人去不了香港,只會有點『殘念』,卻可刺激國內消費,振興地方觀光產業。
第四, 在留卡『國藉・地域』一欄,在『中國』(特區護照情況)或『英國』(BNO情況)後加括弧『(香港)』或直接改成『香港』,這是支持一國兩制的表現。外務省網頁在『港日關係的基本考量』中寫明,香港須要保持高度自治,貫徹法治精神,港日關係才有望繼續發展。故以『地域』去描述『香港』,政治正確,又彰顯日本對一國兩制的支持。而且據說97後初期,一直有寫『香港』的,卻不知何時被刪走了,你懂的。」
那些年的日港關係
比起游散的平民組織及其偶發聲援,除了發起聯署要求討論日版法案外,他們的具體行動,則要更宏觀的視野。「假設一般團體、公益財團,或大型企業研判,完整履行一國兩制有利自身長遠利益,他們須跟港人同步甚至要有超前的視野。坦白一點,就是萬一本土抗爭失敗,香港失去原有功能後的考量。所謂視野,也包含對香港內涵的理解,則支撐著制度的文化和現代倫理,如果他們明白這些內涵的移植和傳續對日本有利,那也是香港求存的其中一條小出路。初步可以增加專為港人學生而設的獎學金,吸引中層及基層人材來日。長遠應考慮設立港人國際學校。以朗誦背記教習中文的嶺南傳統、粵語跟漢文的言文分途、因粵語公用化、實然標準化而產生的,貼近書面語的雅正口語,都是漢字文化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擁有深厚漢學傳統的日本所能珍惜的。香港傳統英文學校的現代性格,也能吸引一定的國際系或本地日本人。最後,那天我們在東大的講座,有學者建議以日本為中介平台,供各方對話。如果做到,當然樂觀其成。但親北京的愛國人士願意放下面子,接受日本這外國勢力的介入嗎?香港青年又是否會在明知跟對家講多無謂的情況下上大台呢?感覺在日本建立東亞的香港支援基地,反而貼合近代中日淵源。」
作為新生代學者,就整體的「日本戰線」,他百感交集。「我無疑是傾向同情及支持抗爭的,明白日本內閣官僚只能說些門面話,國會議員不敢多言,但地方議員可較自由表達,學術界盡可能把真實一面呈現和紀錄。日本民間有遊行、捐款、座談會,也有活動家上東京都廳展望層演奏《願榮光》,右翼的櫻花頻道也播出重編後的日語女聲版《願榮光》。無論如何,今次是重新令日本人了解香港的機會。一般平民無意識中感覺中港是有點不同的,但可以說他們對香港毫無認知。牙醫姑娘可以天真地問我香港不是國家嗎,很多人則無故問我台灣的事,因為你講自己是香港人,下一秒會被記錯成台灣人。東大精英也可以覺得港日關係研究好有趣,因為他覺得城市怎麼會直接跟國家比較呢。最普遍的,是直接當你是中國大陸公民。駐港日本領事明知很多港人不喜歡『被說普通話』,但我們每次入境,都被普通話同簡體字招呼,一般商戶更不用說。日本政府各部門有溝通嗎?企業有做市場調查嗎?還是入境旅客排第四的香港仍不足以獲得注意?以待客之道見稱的日本而言實在奇怪,當然跟日本接洽的香港部門也難辭其咎。日本政府應培養更多香港問題專家,遇上像今年的大事,總不能期待單憑中國問題專家,就能提供什麼真知灼見,畢竟香港是另一次元的問題。我想其他國家其實也是相差無幾的,只是我對日本抱有期望,總覺得他們是有能力和優勢,成為東亞中最了解香港的國家。」
後記
曾幾何時,登陸日本是香港、台灣各界的夢想,陳美齡、鄧麗君、翁倩玉在紅白演出,彷如今日GEM走上春晚,但隨著香港回歸、中國經濟崛起、韓劇也取代日劇,日本熱似乎早已淡卻。據說日本駐港領事館本來對林鄭政府頗有好感,乃至幾乎支持《逃犯條例》,幸好有一群新興日本「香港通」出現,才能令官員沒有那麼離地。「我們雙方都沒甚麼邪門的動機,日本需要高質素、具潛力,又擁抱文明價值的年輕人材,香港也需要能保存『香港人血脈』的地方。中國人材很多都能融入文明的日本,善良守法,但部份人有其心中的『國情』,政治人口學而言,畢竟仍拖著中共的長影。香港卻是台灣以外,最能符合日本知識型人材要求的地域:懂漢文善英語,學日文快,價值觀近,學歷及專業資格認受性高。在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升學,要具12年正規教育學歷,香港轉三三四學制後,來日升學銜接更為方便。日本如能趁機開發人材供應源,現在對香港抗爭的各種善意表態,都能成為精神上的賣點。假如香港立法會全面直選,日本是否能透過支持某些黨派或議員,使自己在中國掌握下的領土中唯一一個普選議會有話語權,現在便是關鍵時刻。牌面上,當然說是為了兩萬多個僑民和千幾間日資的利益,但實際上,也要考慮一下作為東亞民主大國的戰略定位吧。」說來,我也曾在日本的大學短暫交流工作,一直相信日本也是香港身份認同的同路人,漫漫長路,裝備自己,學好日文,也是其時,香港に栄光あれ。
答:錢俊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修士二年,正研究港日關係中的戰爭記憶問題及表象文化。
星期日明報 2019年10月20日
長尾魚 作品 在 熱血阿傑黃仕傑Gallant M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熱血阿傑的演講與邀約
演講對象: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教師研習,親職教育,社區再造,林務單位、國家公園教育解說訓練(在職與志工)。
➡️演講主題⬅️
特定生物專題:
昆蟲世界大驚奇
國內外鍬形蟲
國內外螳螂
神奇的角蟬
吃蟲行不行(昆蟲上菜)
昆蟲超能力
盔甲武士-甲蟲
不可思議偽裝生物
台灣原生蘭
世界各地生態旅遊:
跟著熱血阿傑找動物
秘魯
馬達加斯加
澳洲
東南亞各國
專論心得:
親職教育課程
生命態度教育
人生翻轉勵志
雨林探險
地區:台灣本島、外島皆可(交通費另計)
海外地區由「自然野趣」統籌辦理。
自然創作專題:私訊細節
親子共學班可組團報名:每堂課兩小時(看課程內容排定,室內課程與戶外觀察皆可),親子上限8對(小朋友上限10人),學員年齡限制三歲以上,最好的配置就是三到五歲 or 四到六歲、六至九歲、九至十二歲這樣,雖然混齡也可以,但平均年齡較能均衡學習。室內需自行準備場地(需有投影機或播放設備,黑板或白板)。
(目前開放新竹以北,或搭配我的其它行程)
時間細節請私訊聯絡也可Email:shijak0526@gmail.com
2019個人介紹
姓名:黃仕傑 人稱:熱血阿傑
入圍第53屆金鐘獎最佳兒少節目主持人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不愛念書成績總是吊車尾,只喜歡觀察自然、飼養動物,僅完成國民義務教育,即投入就業市場。金門退伍當年因工作傷害,右手4隻手指遭截肢,反成為人生轉戾點!再度回到心中嚮往的生態世界,努力自學台灣原生動、植物知識。十多年來造訪東南亞、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紀錄森林現況,並拍攝植物、動物原棲地照片、影片於網路各社群平台推廣生物之美。曾任科學委員會生態影片昆蟲行為顧問、台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昆蟲館計畫助理、生態節目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生態節目「好好玩自然」生態講師兼任主持;帶領親子走入自然觀察並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並隨時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
專欄:
國語日報科學版
經典雜誌
遠流科學人
中研院數位島嶼網站
各林區管理處、國家公園解說志工訓練講師
國家地理雜誌生態營隊 講師
孤獨星球自然觀察營隊 講師
自然野趣教育機構昆蟲 講師
野性中國 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 導師
著作:
2008『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
2012『昆蟲臉書』(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2012『霸王甲蟲小百科』(人類智庫出版)、
2013『帶著孩子玩自然』(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2013『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攝影作品(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
2014『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
2015『螳螂的私密生活』(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2016『鍬形蟲日記簿』(紅樹林出版)、
2017『好家在森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2018『甲蟲日記簿』(紅樹林出版)、
2018『昆蟲上菜』(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2019『鍬形蟲日記簿新版』(紅樹林出版)、
2019『不可思議!讓你猜不透的生物偽裝術』(幼福文化出版)、
康軒文教-國小六年級下學期第五課課文「馬達加斯加 出發!」作者
阿傑的手怎麼了?
⬇️點入連結就知道⬇️
https://youtu.be/gV2GUQoVjug
蘋果日報:
專家學者鑑定後,認為協助田野調查工作的黃仕傑從發現到採集研究貢獻極大,因此以其名命名。『仕傑擬迴木蟲』
新發現! 墾丁現3擬步行蟲 | 即時新聞 | 20150121 | 蘋果日報
黃仕傑flickr:shijak0526
黃仕傑頻道:熱血阿傑
黃仕傑微信:shijak0526
黃仕傑微博:黃仕傑TAIWAN
習慣使用攝影裝備:
佳能5D3
佳能100mm f2.8L 微距鏡
佳能17-40mm f4L 廣角鏡
佳能MP-E65 f2.8 五倍超微距鏡
圖立10-17mm 魚眼鏡
適馬150-600 f5.6 長焦鏡
佳能600EXII 閃燈
佳能430EXIII閃燈
佳能MT-24 微距雙閃燈
DCR-250 微距鏡片
習慣拍攝影片剪輯裝備:
iphone 8+
iphone X
iphone XS
MAC PRO
#甲蟲日記簿
#鍬形蟲日記簿
#好家在森林
#昆蟲上菜
#螳螂的私密生活
#帶著孩子玩自然
#不可思議讓你猜不透的生物偽裝術
#甲蟲軍團
#霸王甲蟲小百科
#昆蟲臉書
#iphoneXS拍攝
#自然野趣
#shotoniphone
#insect
類別
寵物與動物
類別
旅行與活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4GgJAWzYtA/hqdefault.jpg)
長尾魚 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pfzKda-DFQ/hqdefault.jpg)
長尾魚 作品 在 東金碳烤。海鮮。 - 「July。7」 今日長尾鳥。生魚片母花鱸 ... 的推薦與評價
「July。7」 今日長尾鳥。生魚片母花鱸。生魚片金苓椎螺軟絲小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