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大家,楊定一博士透過豐富的素材全方位地陪伴我們活出全部的生命。今天我們介紹音聲專輯和練習,從練習的原理開始,也幫助你核對做過哪些練習、知道可以去哪裡取得。
小小提醒:楊博士帶出那麼多呼吸、持咒和觀想的方法,並不是要我們成為所有方法的專家,而是方便我們給自己一個機會都去試試看,再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合適、有興趣的去投入~
楊博士帶出的各種練習,其實就是不同的靜坐,包括運動也是一種動態的靜坐。這些練習,對大多數時候認定自己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份、這個身心的我們,是消除習氣所必要的。關於這一點,楊博士很早在《真原醫》透過神經迴路的道理做了說明:
我們的腦部有很多固定迴路,這些迴路都是在我們成長過程長年累積下來的行為、思緒不斷重複而建立起來的神經迴路。等於說每一個迴路代表一種習慣、習氣,無形中隨時都在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思考模式。這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要突然停止迴路的作用、不被影響,幾乎是很難達到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新的神經迴路,而不是努力去壓抑過去的習慣。
開創出來新的習慣如果經過反覆的練習,就可以成為一種新的迴路、新的習氣。所以剛開始練習靜坐的朋友,要先讓自己習慣進入一個新的神經迴路,再從這個迴路出來,如此就不容易再回到舊的迴路,不被舊的習氣所左右。
至於用什麼方法來建立新的迴路呢?
我們可以先守住某些和感覺與感受相關的方法,例如數呼吸、持咒或是觀想都可以,就看個人的喜好或習慣。在新的神經迴路建立後,經過不斷的嘗試和練習,就可以體驗到以上各種靜坐帶給身心的改變……
《真原醫》31〈靜坐與健康〉
許多朋友在修行的過程中會突然體會到一個大的矛盾或抗議,其實也反映了神經迴路舊換新的過程。這時候,如果放掉那個矛盾、抗議與捨不得,也自然滋養新的迴路,而讓原本僵固的思維鬆動,能進入paradigm shift身心典範的變遷,而有機會落到生命更深的層面。試試看~
除了在書籍和共修帶出練習,楊博士也從全部生命的理論出發,透過音聲專輯帶來豐富的提醒、沉澱、觀想和淨化的練習,帶我們去投入、淨化、穩定意識的轉變。這些練習,適合我們週末或每天睡前來聽,在這忙亂的時代給自己一個神聖的空間。
建議你可以每一個作品都聽過,都去誠懇地體會,然後從裡頭選一個特別有感受的專注去投入--重複去聽、去練習,讓個人的意識狀態穩定下來、得到淨化。
音聲作品依錄製順序各為:①等著你、②重生:蛻變於呼吸間、③你.在嗎?、④光之瑜伽、⑤真實瑜伽、⑥呼吸瑜伽、⑦四大的瑜伽、⑧森林的靜坐、⑨瀑布跟水滴的靜坐、⑩ 岩漿的靜坐、⑪最終的真相、⑫唯識的每日靜心
呼吸相關的練習:②⑥
觀想相關的練習:④⑦⑧⑨⑩
適合睡前聽的提醒:①
適合一早聽的提醒:③⑪
進入臣服與參的提醒:⑤
深入唯識的早晚靜心:⑫
購買說明:除唯識的每日靜心之外,所有作品都已在 iTunes 、 kkBox 、 AppleMusic (在平台上查詢 楊定一 + 專輯名)上架,也可以在 [風潮線上課程] 取得。
https://21days.windmusic.com.tw/index.php
楊博士當初錄製專輯時也寫了相當精要的解說手冊,可以到風潮線上課程 購買導聆小冊 。
https://21days.windmusic.com.tw/portal_c1_cnt.php?owner_num=c1_52552&button_num=c1&folder_id=12395
喜歡採用CD的朋友可以在長庚生技門市和網站購買實體專輯。
大陸地區的朋友可以在 千聊平台的風潮放鬆精品課頻道 取得所有的音聲專輯。→https://reurl.cc/8yXQXo
**楊定一博士這些年準備了好多的書籍.音聲.淨化.生命場共振的機會,希望能夠全方位陪伴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我們為大家整理出這些資訊→ https://totality-of-life.com/ 方便大家去找、去取得、去採用。讓我們一起繼續往前走~
長庚化材面試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未來 非他辭職可補救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今年學測數學滿級分人數創新高,恐導致超篩。本報資料照片
大學學測放榜,前晚先用Line告知在補習班的女兒,數學滿級分偏多、大考中心主任辭職負責消息,女兒只回了一句:「我的未來不是他辭職可以補救!」
對於一個不滿意去年入學成績決心重考,又再一次遇到數學沒有辨識度的嚴重出題錯誤,女兒只有一句話的回覆可見其感慨。
科舉時代掄才,主考官員主試出錯,削職為民、發配邊疆、廷杖砍頭多有;現在考題由大考中心把關,考題經過五階段審測,居然還會出現如此嚴重疏漏,難以想像。去年數學科目滿級分已經破紀錄,今年又成長一倍,一次的錯誤已經不可容許,二次的誇張錯誤,我回給女兒一句「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
五年級生的我常用自己高三休學在家自修考上國立大學的過去,鼓勵雙胞胎女兒,只要努力一定會考上理想科系。她們回我:「那是以前啦!現在努力讀書也不一定如此,申請入學已經把指考的名額都快搶光了。」
誠然,少子化讓入學申請成為大學搶學生的首要和第一管道,此所以近年來各大學都大幅提升申請入學名額,更高額備取名額到令人咋舌地步(去年交通大學材料系正取廿二、備取一七一;長庚大學醫學系正取五十六、備取二三九)。前段班的學校合格申請者均表現優異,為免遺珠之憾故高額備取。但如果大費周章,讓學生和家長準備資料、南北奔波,大學教授又要費時費力審查資料、面試,到最後讓考生幾乎統統有獎,只是產生「進入先後」名單,是否是社會資源的變相浪費?
多元入學管道確實讓學生多了繁星、申請入學、指考等不同的升學方式,但這也造成學生入學素質不一,前此也有國立大學因為學測入學學生數學能力與念完高三之指考入學學生有差,另開加強班之情事;今年台灣大學醫學系也有第二階段筆試,不啻是否認學測的篩選功能。又如果通過學測申請到大學入學之學生,不需要有高三下的學習就能勝任,那教育部何不直接縮短高中就學時間?
身為家長也是大學老師,深切體會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優渥家庭背景,可以打造出適合入學申請的亮麗書面審查資料;當國立大學學生大都來自社經地位較高家庭(二○一六年研究資料,台大將近一半的學生是來自台北市、新北市,其中大安區又占最多數有六點八九%),現在的大學入學方式已經讓台灣未來的階級分立只會更加明顯,而不會模糊消弭。
面對少子化,大學競相爭取先有學生、落袋為安,申請入學幾乎成為主流,再加上這兩年出現之出題辨識度問題,主事者若不能先有通盤和長遠性改革和規畫,台灣動盪不安不會是因為政治因素,而是教育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貧富更不均、階級更對立。
「我的未來不是他辭職可以補救!」但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則是要靠主事者來創造和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