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被家人情緒勒索、情感控制
那你就得學習 #情緒界線
情緒界線就是:「我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的自由,
我尊重、不介入,但也不要被影響。」
就像以下舉的例子。
--------------------------
我母親是很節省的人,她自己捨不得花錢,卻一天到晚捐錢給廟,不然就是亂買電台廣告的藥;對了,我還有個素行不良的五舅經常藉故騙她的錢。
二姊為了阻止母親亂花錢,每次都不給她太多錢,於是母親就生氣、暴怒。
每次回家我都要聽母親抱怨二姊,當場我面無表情,不做反應,聽聽就好,因為我知道反正我說什麼都不可能改變母親的,我選擇沉默、不介入。有時沉默就是最好的反應。
如果母親還是不停抱怨,那我會選擇「離開現場」,因為我要保護自己。
請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情緒爆炸」的世界裡,記得要保護好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情緒「拖累」了。
那要如何保護呢?就是學習「 #情緒界線」。
-------------------
情緒界線就是:我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的自由,我尊重、不介入,但也不要被影響。就像上面舉的例子。
.
是的,別人的情緒怎樣,都是他的事、他的自由,不管他是憤怒、傷心、難過、失望、不爽、沮喪也好,統統與你無關。
但你要不要「吸食」他人的情緒,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
請記得,你是有選擇的。
.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需要幫他人的情緒「買單」?
別人不高興又不是你造成的,幹嘛那麼害怕別人不開心?
幹嘛一直希望別人要快樂?說穿了,你在「討好」,不是嗎?
--------------
討好是怎麼來的?
通常我們最想討好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
從小到大,只要父母不高興,我們就很害怕,
因為父母已經很熟練地讓我們覺得:如果他們不開心,都是我害的,我有「義務」要為他們的情緒負責。
在父母的情緒裡,往往夾帶著大量的「控制」。
( #情緒是最好的控制。)
很多父母善於利用他們的情緒來控制孩子,像是:「你看,都是因為你不聽話,馬麻才會生氣。」
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內心充滿罪惡感,也讓他們誤以為:
「我應該要為母親的情緒負責。」這就是我們長期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原因。
其實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才是成熟人格的展現。
--------------------------
「我的父母老是吵架起衝突,我該怎麼辦呢?」
我猜這是很多人的難題。
老實說沒有標準答案,那得看你跟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為何爭吵?
但我在想,如果生活在一天到晚爭吵起衝突、烏煙瘴氣的家庭裡,你的日子一定不好過,#那是很耗損能量的。
如果置身在家庭暴力中,父母一天到晚吵架,而且你也確定無法改變父母的話,通常我的建議是:遠離。能閃多遠、就多遠(如果你是成人,而且你有能力養活自己的話)。
不要捲入家人父母的紛爭中,吃力不討好,請適當保護自己。
.
這樣會不會太狠心、太冷血了?如果覺得狠心,那你就繼續介入他們的紛爭,我沒意見。但請小心你的善良可能就是導致你痛苦的元凶。
當然,如果你有不得已的苦衷無法離家,
那就學習「情緒界線」吧。
請允許父母可以吵架,他們是可以有情緒的,請尊重,但不介入。如此你才能不受他們干擾,確保你生活的安寧。
當然,要不受家人情緒的影響,真的很難,這是大修練。
修練的祕訣之一就是:
你必須「 #放棄當家裡的拯救者」(其實你也拯救不了任何人)。
注意,他們都是大人了,他們必須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是嗎?而你,只是他們的兒女,你真的需要介入他們的紛爭、為他們的衝突負責嗎?請三思。
------------------------
情緒界線真的是人生一大修練。
因為你必須「允許」別人可以有情緒、可以生氣,而且那不干你的事,你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這樣做確實要有點狠心沒錯,光是這個「允許」就好難。#我們都是良心過剩的人。
我們的善良讓我們想當好人,所以我們「不允許」自己不管,
然而對那些不負責任的人而言,他們最喜歡像我們這種善良的人,因為:「最好欺負」。
所以真正欺負你的人,其實是你自己,因為你要當好人,所以你「棄守」自己的界線。
---------------------------
一個界線清楚的人,往往是內心強大的人。
.
老公今晚想跟妳做愛,但妳不想做,可以嗎?當然可以。
但他會失望怎麼辦?
難道他不可以失望嗎?當然可以。
但他失望不代表「這是妳的錯」,妳也不需要為他的失望負責,他必須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失望,不是嗎?
.
兒子打了一整晚的遊戲機,已經到十二點了,他明天還要上學,做父母的你有責任告訴他:「夠了,該去睡覺了。」
當你不讓他繼續玩時,他一定會擺臭臉、生氣、失望,這不是很正常嗎?
他可以生氣、可以失望嗎?當然可以。難道你要他歡天喜地地離開他心愛的遊戲機去睡覺嗎?
那是不可能的,我猜幾乎也沒有孩子可以辦到。
所以,請「允許」他可以生氣、失望,那是他的事,就讓他生氣失望吧,那又會怎樣呢?
----------------------
縱使因為「我沒有滿足你的需求,所以你不高興了」,那又會怎樣?不會怎樣的。
如果你依然感到焦慮,你該問的是:「 #為什麼我需要去滿足別人每一個需要呢?」
請問,別人都有滿足你的需要嗎?沒有,是不是?
所以「我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這件事不是很正常的嗎?
欲望沒被滿足,人都會不開心。但人是可以不開心的,請允許他人不高興,而且你不需要為他人的開心或不開心負責,
因為,每個人都得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這才是成熟人格的展現,不是嗎?
情緒界線的修練是人生大修練,很難,我知道,
沒關係,我們一起練功吧。
(以上文章摘自 #情緒治療 一書,作者:周志建)
長期被 母親 情緒勒索 在 四隻小人一個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今天用情緒對待小孩了嗎?
我們鄉下媽媽讀書會終於把第一本書《情緒勒索》看完了!(撒花)接下來要討論的第二本書是我推薦的書《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
昨天再次拿起這本書複習時,看到之前我標註的一個重點段落,覺得又哐啷哐啷敲中我的心——
『當嬰兒先對母親報以微笑時,母親沒有反應。母親逗弄嬰兒,嬰兒笑了,母親覺得開心,也笑了。在這種關係中,嬰兒好像是母親的玩具,怎麼逗怎麼反應,得跟母親喜歡的放式一樣,才符合母親的需要。只有母親才可以是行為的發起者,嬰兒要按照母親的預期來回應,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礎——嬰兒自己的感受長期被忽視,從而主動壓抑自我,學會一套取悅母親的方法,與母親建立一種「沒有自我」的關係。
這樣的母親需要孩子成為附屬品,通常會打壓孩子的自主性,把它正常的獨立發展趨勢當成病態行為,比如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麼貼心了」、「一回家就關起門,有心裡話也不告訴我了」。
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可能有良好的社會功能,可以適應社會,但卻無法融入社會。貌似完整的自我實際上只是核心空虛的「假自我」,它可以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肯定的、討人厭的,但無論怎樣,都無法和人產生真正的關係。
#以下這一段很重要
對於「假自我」嚴重的人而言,建立關係常常意味著自身能量的耗損。因為一旦進入關係,他就要圍繞著別人的期望轉,焦慮別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歡自己,然後打起精神來表現出讓人喜歡的樣子,即「好我」,而壓抑讓別人討厭的樣子,即「壞我」。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認為的別人的期望經常都只是自己的投射,別人不一定真的有此期望;而「好我」和「壞我」也來自於自己童年時期父母的喜好,別人不一定真的有此洗好,所以即使「假自我」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親密關係,反而經常弄巧成拙。這一點在兩性關係中表現更加明顯。
由於建立關係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假自我」的人在應付完必要的人際關係之後,會選擇越來越宅。大多數宅男就是這樣,他們躲著女性的根本原因是不願意圍著「媽媽」的感受轉。』
看到這段讓我重新有感的原因是,大約一年前幫孩子做了腦跡諮詢,瑪奇朵的腦跡裡面出現了一樣記錄——「判別朋友關係經常失誤而受挫」。
當時子蘭老師跟我說,爸媽不要用自己的情緒管理小孩,這樣小孩需要常常去猜測父母現在的心情如何,導致以後跟朋友相處時,需要常常猜測朋友的感受,這樣其實是很不健康的。現在仔細想想,老師想說的,大概就是文章裡的意思吧?
不過老實說,聽完的當下雖然能理解,但實際上我卻沒有太多的覺察跟行動。
一方面是認為爸媽怎麼可能在生氣的當下凡事好好說,另一方又覺得我再怎麼兇怎麼不耐煩,我還是愛孩子的啊!
但是,原本一直打定著「我生氣的時候雖然很兇,有時候口氣可能也不耐煩,但是我是愛孩子的,孩子一定也知道我是愛他的」認知的我,想法開始慢慢改變了。
應該說,我覺得自己不得不改變。
前陣子一直很低潮,因為我們搞不定拿鐵,變成我跟夫君跟他,三峰相對。
最後的一個事件是拿鐵拿著橡皮筋對著歐蕾的臉,在我阻止的下一秒鐘,他便把橡皮筋發射了......好在他第一次學習發射,力道沒有很大。
我有沒有很生氣?
有。
我有沒有爆炸怒吼?
沒有。
畢竟不能丟師傅的臉,我壓抑著怒氣,跟他說「這樣很危險,你怎麼可以拿橡皮筋對著妹妹的臉射過去呢?」
聽起來有沒有很合理?很合理對吧?
可是拿鐵卻爆炸了,開始揮手揮腳,發出生氣的聲音。
後來詢問老師,她說不否定、不責備、不命令,活潑的轉掉——
「你想要跟妹妹玩嗎?那樣很危險喔!媽媽畫個臉貼在牆上給你練習。」
我這才真正的覺察到,即使我再怎麼有愛,但態度跟口氣不柔軟,就是白費力氣。如果我繼續用心情跟情緒來左右孩子的話,我跟孩子的衝突只會越來越多,心裡再怎麼有愛,也會燃燒殆盡。
覺察到這點後,我開始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情緒影響,就算心情不好,也小心對孩子的說話方式。
執行了幾天,如果要說到目前為止孩子有什麼改變的話,我會說我感覺到瑪奇朵對我的情緒幾乎很穩定,也都可以好好的跟我說話。
而拿鐵的話更是明顯,雖然還是很難叫得動,但以前他是我生氣地叫他、他生氣的動起來,現在他就算有情緒,也不瘋狂潑灑,每天也幾乎都會主動抱我,跟我說媽媽我愛妳,我要親妳。
「#不要被情緒左右、#說話要柔軟、#腦子要活潑」是我現在開始要補足的。
這只是一開始,我知道這是一場耐力賽,畢竟要改變自己多年來的說話方式跟思維很不容易。但是放眼望去那些和樂融融的家庭,父母幾乎都是具備上面這三種條件,我希望我們家可以和樂融融,也希望孩子將來的家庭能和樂融融,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從我自己先做起了。
所以養小孩的背後其實是在修自己,這是我最近的體悟,共勉之😌
#然後
#雖然很難但老公也要記得照顧到
#老公早安
#coffee_tea_or_me🥰🥰🥰
#照片是卸貨歐蕾前全家去高雄旅行的照片❤️
長期被 母親 情緒勒索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療心語錄💗】
#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
【別把他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犧牲的標準-《他們都說妳「應該」》】
最近新聞上出現不少對女性、男性的刻板印象,例如沒有生過孩子的女性不能理解父母的困難、或是職業婦女都在帶小孩、沒辦法做好工作等。看了這類言論,真的讓人覺得難受。
不得不說,全職媽媽、職業婦女,背負著的要求與困難,真的是非常辛苦的。特別是許多人生第一個孩子時,正是家裡事業還不算穩定、正在發展的時候。如同我在《他們都說妳「應該」》書中所提,有許多女性被教育、習慣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周圍人的幸福快樂,在有了小孩之後,被要求要有較大的工作與生活調整來帶小孩的,多半是女性。
認為「有了孩子,女性就會/就該好好帶小孩」的刻板印象,造成的不只是女性面對育兒的責任與壓力過大,使得許多人在有了孩子後情緒壓力過大難以紓解;身為爸爸,若希望請育嬰假,好好陪伴小孩一段成長的珍貴時光,面對的壓力也不容小覷,甚至會因為社會的壓力和眼光,不容易做這件事。
於是,順著社會的期待,繼續努力工作,簡單得多了。
如果,為了社會的期待,大家努力「犧牲」自己來換取社會的好評:
為了成為一個好媽媽,接受自己的工作表現會因為擁有家庭、小孩而被低估;接受自己的工作選擇,會因為家庭小孩而變得很少;接受有了小孩之後,自己就該跟小孩「共生」,過著一榮俱榮、一枯(哭)俱枯(哭)的生活......
如同我在書中說的:「女人離不開家,男人回不了家。」在社會極為要求母親跟小孩「共生」的狀況,爸爸要怎麼「融入」這段關係?特別是社會只要求男人要「成功」,從不訓練男人要懂溝通、懂情緒、懂照顧人?
而當母親與小孩「共生」久了,母親的價值與孩子綁在一起,當孩子長大了、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或家庭時,母親怎麼能不失落?當自己長期被社會要求、得用「犧牲與被需要」來建立自己價值時--
孩子不需要我了,有自己的生活了,我該怎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與價值?我的犧牲算什麼?我必然得要回來的。
於是,「#情緒勒索」也就產生了。
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刻板印象與社會期待,這也不是一朝一夕馬上能改變的。但我們能練習:
不要把社會的期待,當成自己「一定要犧牲」的標準
然後,我們也可以練習,不用一樣的刻板印象或期待去要求別人犧牲,如此,社會的期待,有一天就會變動吧!
「出來混,一定要還的。」當社會表面的幸福,必須建立在某些人的犧牲上時,這些犧牲的痛,#一定會在別的情況中討回來。
別讓別人的期待成為自己理所當然犧牲的標準;當然,我們也努力不對別人做一樣的事。
新的一年,共勉之。
(圖文取自 https://bit.ly/2SMCp94)
#別把他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犧牲的標準💪
#新的一年祝大家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