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THFESTWorldTour2021
#一起談生道死
#免費參與 #無需報名 #臉書直播
朱明霞 / 教授 / 中國(澳門)
2021年4月3日 | 18:00PM – 20:00PM (GMT+8)
// 請依據所在地變更時區https://www.timeanddate.com/worldclock/converter.html \\
# 澳門生死教育與社會實踐 (華)
「生死教育課程設置特點」
『生死教育』在2012/2013年度在鏡湖護理學院開設,乃正式且系統化推行生死教育的起點。課程除了從哲學、倫理、社會等方面講授死亡的概念和相關議題以外,還設置小組討論分享及『死亡體驗』活動。課程設置的理念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相結合,讓學生從自身的經歷中思考和構建對生死的理解,有準備的面對他人的死亡。
「生死教育在社區中的推行:長者『善備人生 善生善死』」
(1)與社團合作進行的長者生死教育活動『後顧無憂一日遊』中,通過講座、現場解答關於遺產分配、繼承等問題,之後亦組織長者參觀墓地、殯儀館,過程中長者大多表現得非常積極踴躍。
(2)組織學生推到社區長者健康促進的生死教育項目,實踐以長者院舍機構及家團形式長者生死教育計劃。
#朱明霞簡介
· 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博士
· 澳門開設生死教育第一人,目前在澳門組織開辦多種生死教育課程及活動
· 熱衷於長者健康及慢性病護理的教育,同時也專研生命關懷、臨終護理、生死教育領域
fb.com/deathfestworldtour2021
deathfestworldtour@gmail.com
長者生死教育小組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讓心靈富足溫暖 報名10/21樂齡工作坊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5年後,每5人就有1人為65歲以上的長者,您我隨時都會面對與長者的溝通互動,我們如何體貼長者的不便,理解他們內心的孤寂與渴望?又能夠提供什麼協助來安定長者老年的生活?
法鼓山世界青年會將於10/21~12/23期間舉辦「樂齡關懷工作坊」,邀請長期推動生死教育和安寧療護的張寶方老師,透過5堂系列課程與1次機構學習,帶領16~40歲民眾藉由角色扮演與小組討論,用同理心去探索長者內心與需求,以及學習到長照、護理機構時,服務的心態與注意事項。課程時間為週三晚上7點至9點半,歡迎上網查詢報名方式( https://pse.is/wclx8 )。
課程圓滿後,法青會鼓勵學員們一起加入關懷長者的行列,定期至長照中心、安養中心與護理之家等機構,進行樂齡關懷活動,為長者人生的下半場,帶來更多心靈富足與溫暖。
#樂齡關懷
#生死教育
#安寧療護
#法青會
長者生死教育小組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說不出的痛
香港的自殺率在2003沙士是歷史高位,每十萬人有18人自殺,總自殺人數達到1,238人,平均每七小時,便有一個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們身邊的人,會怎樣?
心理學家史耐文(Edwin Shneidman)寫過,一個人自殺,便會有六個人受影響,為甚麼是六個人呢?原來史耐文曾經跟進一宗墜機,當時每位死者有六名近親家屬可以獲得賠償,這才陰差陽錯成為自殺學的「神奇數字」。但除了自殺者的近親,朋友、同事、鄰居等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那是名人,漣漪效應更大,台灣推動生死教育的紀潔芳教授便曾在香港社聯主辦的講座上,指藝人張國榮跳樓後,令他們的工作艱難了不少。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曾經訪問一百五十名年齡齡介乎十五至五十九歲的自殺家屬,他們的親戚朋友,都是二零零二年八月至二零零四年十二月期間自殺的。負責研究和撰文的黃蔚澄博士寫道:「一百五十位家屬,加起來是比兩個成年人還要高的大疊訪問紀錄,多次觸動心靈深處的無奈、痛楚、失落、污名感、憤怒、傷痛、無言和彷徨。我驚訝原來有部份家屬從來沒跟其他人提及過事發後的感受,我(一個陌生的研究員)竟是他們第一個傾訴對象。」
說不出是自殺,因為害怕別人怎樣看,擔心別人不明白,甚至嚇怕對方。尤其在香港這中國人社會,不但自殺者會被視作弱者,連帶整個家庭也蒙羞,家人往往也像做了錯事。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出版的《唔死?吾得!從自殺邊緣走出來》,紀錄一位太太在丈夫自殺後,參加了喪親家屬的分享小組,有公公婆婆分享家人離世很難過,言談間竟然說:「親人病死,總好過自殺。」這位太太聽了很不是味兒,覺得自己的經歷間接安慰了對方,可是自己卻加倍地難受。
生命熱線出版的《一路好走──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歷程》更揪心:一位女士的男朋友因病自殺,她只跟少數的朋友傾訴,但其中舊鄰居竟然說:「他原本不用死,都是你造成的」、「因為你放棄了他,所以他便放棄了自己」、「是你害死他的。」這些說話比刀子更鋒利,女士原本已經非常自責,聽了更多次想自殺。
《說不出是自殺》是台灣出版的一本書,收錄了日本一些父親自殺的青少年自白書,媽媽說:不可能告訴別人,不然你會找不到工作、結不成婚!孩子於是甚麼人也不說,傷口捂著卻更是發膿傷得更重。而在香港,有說自殺者的家屬並不能擔任某些公職,父母、兄弟姐妹、配偶若曾自殺,家屬便不宜配有槍械。
向警察關係科查詢,答覆只是官腔聲明:「由二零一零年起,投考人亦必須參與入職心理評估,目的是向最後面試委員會提供有關投考人的認知能力、情緒韌力及性格特點等額外資料以作參考。」
根據專門研究自殺的學者Jordan JR:家庭成員中若有人自殺身亡,其他成員的自殺機會率較平常人高出兩至三倍。
生命熱線高級經理吳志崑形容自殺者家屬是「高危一族」:「家人往往好多內疚好多問號,不其然會想死,希望可以再見,可以問清楚,是我連累了對方嗎?自殺不會遺傳,但亦有感染力,例如長者自殺,後輩也許會覺得:『原來自殺也可以是出路。』」
。
。
.
(撮於<死在香港 流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