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間】
門諾醫院徵下列科別的醫生唷~
耳鼻喉科、胸腔外科、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眼科、骨科、婦 產 科、小 兒 科、急診醫學科、牙科、口腔外科、心臟內科(可執行心導管)、胸腔內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
#花蓮好山好水
#台灣醫療患不均不患寡
門諾急診小兒科 在 大醫院小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那些偏鄉醫療教會我的事
「偏鄉醫療,這些年教會我的事」
民國73年,我和大部份的醫學生ㄧ樣,對於下一站的實習以及未來的選科感覺到很茫然,到底,要怎樣選擇醫院呢?是要選離家近的中南部?還是要選擇都會區的北部呢?
就在徬徨不知如何選的時候,有個學長跟我說花蓮的門諾醫院,是一間由外國傳教士辦的教會醫院,教學是美國式的,很嚴格,但是,很值得去。
其實,當年我對花蓮和門諾毫無印象,只是對創辦醫院的薄院長的奉獻精神非常景仰,我就跟我爸媽說讓我到花蓮實習兩年,兩年一到我就會回家,沒想到,花蓮這一待就是30年!
早期的門諾醫院,規模雖然不算很大,但是,在慈濟醫院成立之前,門諾算是花東地區很重要的後送醫院。薄院長以視病猶親與全人醫療的價值觀,帶領著門諾醫院,從「ㄧ塊錢看病」的原住民診所,逐漸招兵買馬擴充到200多床的教學醫院,除了招收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也辦了東部唯ㄧ的門諾護校,不但提供花蓮偏鄉民眾的醫療照顧,同時也培育了不少在地的醫護人才。
非常幸運的,除了薄院長之外,在門諾期間,我也特別感謝楊義明醫和樂俊仁醫師。
當年,楊義明醫師擔任小兒科和醫教部主任,他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他很重視 case presentation和bedsite teaching,尤其,是小兒血癌的治療。雖然,當年門諾醫院在東台灣偏鄉,但是,楊醫師ㄧ手打造的門諾血癌團隊,曾經創造全國最高的小兒血癌存活率。當年台灣還沒有開辦健保,很多東部病患根本沒有錢可以治療,楊醫師因而在民國70年成立了全國最早的小兒血癌基金會,透過募款來幫助這些小兒血癌病患。
楊醫師的血癌治療團隊,除了醫師、護理人員、檢驗師和社工之外,還有隨時待命的接送志工,只要病人該回診做化療卻沒回診,楊醫師就會通知這些志工,到家裡把病人載過來,印象中,這些早期的「免費Uber」,還曾遠到玉里載人。
樂俊仁醫師,可以說是當年學生心目中的「教學神人」,只要門診急診或是住院病人,有難得可以學習的case或是皮膚表徵,不管是不是上班時間,有時甚至是三更半夜,他都會發出「教學召集令」,請總機把所有的學生找回來,只因為怕學生錯過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樂醫師每週一定排班到部落看山地醫療,從早期門諾設立的玉里山地醫療站,到目前東基的山地醫療,以及蘭嶼的醫療支援,可以說是數十年如一日。
從薄院長和楊醫師與樂醫師的身上,我學到的,不只是醫療知識和技術,還有醫者的生命態度和人道關懷,這才是讓我終身受用的智慧和能量,也才能讓我無悔的走一段醫療助人的道路。
其實,門諾醫院早期打造的公衛照護體系也非常值得我敬佩和學習。
民國78年間,花蓮秀林鄉曾經爆發了兒童結核性腦膜炎大流行,那時我已經在小兒科當住院醫師,治療團隊除了住院和門診追蹤外,最重要的就是週一到週五的TB投藥,確保「投藥到孩子口」,週末休假,投藥任務就交棒給住在部落的老師,就這樣,迅速地穩住了肺外結核的蔓延。因此,我深深覺得,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或許始於醫師,但是疾病的根除和防治,還是要靠深入的公衛體系「do something more」才能完全達陣!
大家都知道,當年偏鄉有三多「寄生蟲多、頭蝨多、結核病多」。印象中,公衛護士每天上班報到後,就要騎著摩托車上山挨家挨戶做家訪,為了治療頭蝨,幫部落孩子剪頭髮洗頭髮;為了根絕寄生蟲,向國外募款幫部落建廁所蓋水溝。為了增加部落族人的參與,也為了給部落多一些收入,施作的工程就盡量交給部落的族人自由來做。
前幾年我常走入社區,陪伴社區做社區總體營造,仔細對照,門諾公衛團隊早期在部落所經營的模式,幾乎可以算是台灣最早的「社區健康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