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心房中隔缺損 --- 機智醫生生活第二季第八集 50:32】
心房中隔缺損(ASD)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
也是我門診最常解釋的疾病之一。
每當被問到這個病會有什麼症狀的時候,
我總是要解釋很多醫學名詞、原理和症狀;
直到我最近看了『機智醫生生活』第二季第八集這個片段之後…
我常常想跟病人和家屬說,看看這個片段就懂了。
===
醫生:「你之前應該一直感到呼吸困難,不會很難受嗎?」
患者:「我是有感覺到自己說話時(喘),經常會有點費力(喘),但我從年輕到現在都是這樣(喘),所以就不覺得這樣很難受。不過最近...(喘),狀況突然變得更嚴重了。我本來(喘),沒這麼喘的。」
家屬:「因為我爸說話時常都會氣喘吁吁,我們就認為這是他說話的習慣,沒想到他心臟居然破了一個洞。教授,確切的病名叫做什麼?」
醫生:「心臟超音波看來是ASD,心房中隔缺損。人的左右心房中間有道牆,而那道牆上有破洞,我們就稱之為心房中隔缺損。其它還有三尖瓣閉鎖不全、和中度的肺功能低下。這是他從小就有的疾病,原本還沒有特別不舒服,直到三尖瓣閉鎖不全變嚴重後症狀加劇。」
家屬:「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醫生:「大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都不明」
家屬:「想治療的話要動手術嗎?」
醫生:「治療方法只剩下手術。依目前的症狀來看,無法進行非手術治療。」
===
這就是這個疾病,心房中隔缺損的典型表現。
五十多年前,心臟超音波並不像今天普及,
因此心房中隔缺損這個『先天性心臟病』
常常被延遲發現、診斷。
發現時大多伴隨著心臟衰竭、肺功能低下等併發症,
治療方式更是只能靠手術開刀。
(所以劇中的病人是個長者,他小時候沒做過超音波)
但隨著醫學越來越進步,
近年來心房中隔缺損(ASD)出生後不久就可以診斷,
追蹤和治療都多了很多選擇,
並且大多可以嘗試非手術的治療;
也就是心導管封堵術,
而不需要接受開心手術來修補心臟裡面的洞。
就如劇中醫師和患者所說,
這是個『從小就有的疾病』,
『從年輕到現在都是這樣(喘)』;
而我們現在都能從小就發現,
不用等到心臟衰竭了才開刀處理。
盡早發現,定期追蹤,及時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不可怕,不用擔心!
#ASD
#心房中隔缺損
#先天性心臟病
#機智醫生生活
開心手術併發症 在 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顧醫師演講去
#今天不講割包皮 #今天來講攝護腺癌
今天很開心收到富邦產險的邀請,來跟許多保險經紀人介紹攝護腺癌這個疾病,以及目前 #達文西 手術在攝護腺癌治療上的角色。
站上講台或是攝影機前也不下數十次了,老實說可以漸漸感受到自己比較游刃有餘的面對台下的聽眾,可以享受跟聽眾互動的感覺。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 #達文西手術 應用在 #攝護腺癌 的治療。目前有非常多的疾病其實都可以使用達文西治療,然而攝護腺癌算是所有癌症之中,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最有實證醫學證據的治療方式。
#使用達文西有哪些好處呢?
1. 增加機器手臂可彎曲的程度
2. 增加精細度減少不必要的組織破壞
3. 減少醫師疲憊感、維持醫療品質的穩定
4. 擁有立體視覺可以更完美的縫合
#在攝護腺癌治療中,#使用達文西的優勢還有
1. 術中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出血
2. 手術時間相對腹腔鏡手術來得短
3. 術後尿失禁以及陽痿的機率低
4. 相關併發症較少
也很開心學員們給我很多回饋,我也分享了行醫之後之後我對於保險的看法。「有很多病人其實有更好的治療機會,但是礙於經濟方面的考量,最後選擇了其他的治療方式,或許對於存活率來說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對於 #生活品質 上的影響卻差距蠻大」。
以前小時候常常聽人家說保險都是騙人的,但是自己經歷過一場大病之後,發現有保險的幫助還是蠻大的。當然我覺得定期的身體檢查以及維持強健的體魄都是對愛我們的人負責❤️
最近真的蠻享受與大家分享的感覺,如果有相關的演講機會,也可以私訊鳥醫師喔☺️
#台北泌尿科 #泌尿科醫師 #顧芳瑜 #癌症治療 #攝護腺肥大 #泌尿科 #台北泌尿科醫師
開心手術併發症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知道我應該聽你的。」某種程度,這句話應該算是一種肯定。可是那天,我一點開心的感覺也沒有。
有一個老伯伯,多年前因為腸阻塞讓我幫他開過刀,這些年一直在我的門診追蹤。
我記得當年那台刀非常困難。
在遇到我之前,他因為腫瘤問題接受過多次腹部手術,結果再度發生腸阻塞後,先在某家醫院接受治療,甚至又開刀進去,主刀的醫師發現處理不了,只好把傷口關起來轉診醫學中心。
當天我是值班醫師,對於眼前這個一定超級困難的案例,我也沒辦法拒絕。果然肚子裡跟倒了醬糊一樣黏成一團,我花了好幾個小時,才從一整團打結的腸子中理出頭緒。
當時雖然把病人從腹膜炎與敗血症中拉回來,可惜後來仍然產生併發症,術後住了好幾個月才出院。後續的腸道廔管與傷口癒合不良,反反覆覆時好時壞。
這些年偶爾會需要住院個幾天,使用抗生素治療,或者打些營養針,但至少不需要再開刀(應該說,也無刀可開了~)
「最好的狀況就是這樣了。能吃、能拉、能睡,雖然傷口偶爾會有分泌物,但至少過得去,而且生活品質影響不大。」病人每一次門診,我總是這樣鼓勵他,也希望他能理解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醫療未必能夠追求完美,病人能從鬼門關前走回來,已屬難得」這是我常傳達給每位病人與家屬的觀念。
老伯的幾個兒子真的孝順,很努力扛起長期照護的工作。每次來門診時,傷口的照護品質不輸給專業的護理師。其實有很多次,傷口幾乎已經完全癒合,病人也可以正常飲食生活。
「醫生,你覺得我父親的問題,什麼時候會好?」某次門診回診時,傷口又冒出一些分泌物,病人的兒子皺了皺眉頭,趁他老爸離開診間後私下問我。
「不會完全好,或者說『好好壞壞』會是常態,這件事我已經講過很多年了。」
「有沒有可能,再開一次刀,把壞掉的腸子徹底切掉?」
「我認為很困難,至少以我幾年前幫你父親開刀的經驗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真心覺得,這是最好的狀況。病人不需要承受再次手術的風險,又可以在生活品質可接受的情況下活著。更重要的是,我不認為再開刀會比較好,我的手術技術雖然沒多好,但也不相信有哪個高手可以克服。
「可不可以再幫我爸拚一次?」
「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我的專業認為手術不是最好的選擇。」雖然家屬的期待很殷切,可是我仍然拒絕他們。
開刀對我來說,就只是開刀而已,對病人來說是一條命。我向來不是為了開刀而開刀,也不是為了不開而不開。這時候我不是「不想開」,而是我認為「不能開」。
某天我在病房看病人,好像瞄到病人的兒子,可是當時他父親並不是我的住院病人。問了護理人員才知道,他們後來去我一位同事的門診,提出手術的要求,同事就讓他住院安排手術。
同事的決定與專業我當然尊重,如果能幫上病人,也是好事一件。
據說手術開了很久,術後的恢復也不順利,又再度進入敗血症與死神拉扯的循環。為了避免尷尬,我盡量不去打聽那個病人的後續。
某天我離開加護病房時,與病人的兒子擦肩而過,他主動叫住我:「早知道我應該聽你的。」
「會熬過去的,加油!」我只能這麼跟他說。
離去時,我並沒有因為這句話而有高興的感覺,只是覺得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