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終站前的家-日本宅老所「石井家」】
「聽說鄰居陳奶奶被她女兒送去安養中心,真是好可憐啊!」、「那個李伯伯的兒子、媳婦只顧著忙工作,白天都把他丟在日照中心給人顧!」
.
在台灣,這樣的對話不時會出現在長輩之間,每每提到照顧機構彷彿等同於被拋棄、遺忘..等,負面多於正面的感受。
.
讓人不禁開始思考,是否我們一直以來只是想著要解決照顧問題,而忽略了去營造讓高齡者想要選擇的生活方式呢?
.
日本宅老所「石井家」是間以日間托顧為主、亦可提供24小時托顧的照顧機構,但不同於一般只照顧高齡者族群的機構,石井家卻以多元族群、多樣化服務的經營方式,打造一個出生氣蓬勃的生活場域。
.
石井家同時開設了「托幼服務」、「柑仔店」,前者可
提供社區中獨自照顧幼兒的年輕媽媽,外出辦事時來臨托孩子,而後者則是促進社區居民、學童與機構長輩互動交流的空間,讓長輩賣東西時,有機會和學童、家長們閒話家常聊上幾句。
.
「孩子們讓長輩臉上多了笑容,並讓他們願意開始做一些原本抗拒的日常事物。」負責人石井先生分享道。
.
因著這樣多元包容的生活場域,也讓社區中有發展障礙的學生,得以在此發展學習生活技能,和不同年齡層的人互動來往。
.
這裡不像是個"機構",而是像個大家庭一樣,是個讓彼此想要「互相照顧、一起生活」的居場所。
.
面對有長輩在宅老所過世時,他們不會刻意隔開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可以直接觸摸亡者的臉、身體,藉由這樣的過程,使孩子們認識、體會,生命的逝去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部分。
.
石井家給予了我們對於照顧機構不一樣的想像與藍圖,又或者說,他只是重新喚回早期社會互助共生的生活方式,不管如何,在這裡沒有人是被拋棄或遺忘,而是大家庭中被看重的一份子!
.
想更深入認識宅老所「石井家」是如何發展出如此特別的經營模式嗎?
.
9/10(五)日本宅老所「石井家」負責人石井英寿先生,將親身與大家分享,他們是如何打造出開放式的長照環境,以及背後的經營心法!
.
8/25前報名,享有早鳥優惠!(銀享之友也有獨家優惠哦!)
.
立即前往報名>>>#連結請見下方留言處
.
【主題】
在社區迎向生命終點:宅老所的在地終老實踐
.
【時間】
2021/9/10(五) 19:00-20:40 (台灣時間)
.
【使用工具】
zoom(報名成功後,將提供zoom線上參與連結,請務必下載zoom軟體並更新至最新版本)
.
【誰適合參加此次線上講座?】
若您對於日本宅老所運作及社區共生型服務感興趣,無論是否曾聽過石井英寿先生的分享,都歡迎參與此次精實的案例分享講座!
.
【線上講座流程】#全程有中文口譯
1⃣日本關鍵背景制度介紹及石井家基本介紹
.
2⃣石井英寿先生演講,主題將包含:
--石井家如何打造團隊及進行外部合作,進而建立多世代、多機能的設計,互相扶持與幫助的環境?
--石井家訴求發展回歸需求的服務,在開創過程中,和現有體制有哪些衝突?如何突破及帶來的改變?
.
3⃣自由交流及提問
.
8/25前報名,享有早鳥優惠!(銀享之友也有獨家優惠哦!)
.
立即前往報名>>>#連結於下方留言處
.
#銀享全球
開放式提問幼兒 在 小羊老師 T.M.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用繪本聽見孩子的聲音🌲與孩子一同冒險於故事森林」
-
共讀繪本時,您身邊的孩子是靜靜聆聽的類型、小偵探型,還是千萬個為什麼型呢?您習慣說故事的方式,是逐句賞析型、看圖說故事型,還是天馬行空型呢?
每種類型都很好,都有機會擦出不同的火花,不過,有些家長仍會有些疑慮:「故事大家都會說,但要怎麼說故事,才不會讓孩子只是眼球動一動的瀏覽完一本書呢?要如何讓孩子對故事有更深的感受,從小培養孩子文學欣賞的能力,而不只是『故事講完了』,故事就隨著書本沉回書櫃裡了呢?」
|
.
「培養文學欣賞能力」看似離幼兒有些遙遠,實則不然,要有能力欣賞文學故事,首先要有一定的觀察力,並對故事「有感覺」,平順而不帶對話互動的讀完一本書,如同帶著孩子坐上熱氣球,看見一大片蓊鬱的森林,孩子可能會覺得「哇─好酷!」,然後呢?然後熱氣球便得下降,大夥兒準備回家了,然而,如果我們能與孩子使用對話式閱讀,就如同與孩子一同背上探險背包,共同踏入秘境般的森林,我們的每項提問、每次對話,都是在鼓勵、引導孩子尋找深藏在森林各處,發光的魔法蘑菇,由孩子自行探索的歷程,與成人共同冒險的滿足感,都將使孩子對此欲罷不能、樂在其中,同時深深烙下更為深層的感受。
˙
|
想嘗試使用對話式閱讀,和孩子一同探索故事森林,有哪些技巧可以參考呢?
讓我們一起試試看「CROWD」策略吧!
=
🌟C ─completion prompts (填充問題)
將故事的文句暫停在某處,讓幼兒說出某個字、詞、或短句,使語句完整通順,填充問題。在與幼兒對話的時,在句子的尾端留下空白,使幼兒補充完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可以使用於押韻的書或是有重覆情節、句子的地方。例如:鱷魚奶奶還是搖搖頭,她說:「不要不要!我要___?」,讓孩子根據書中故事回答「織圍巾啦!」。
🌟R ─recall prompts(回想問題)
讓幼兒描述剛看過的故事內容,回憶故事中的角色、 內容或是情節,像是「奇怪?為什麼牠會一直噴火啊?你記得牠剛剛發生什麼事了嗎?」,幫助幼兒們理解故事中的來龍去脈。回憶的提示不僅能用在書的結尾上,若幼兒已看過該故事,也可用於故事開首或中段。例如:蛇的頭在往前進時,蛇的尾巴遇到誰了呢?
🌟O ─open-ended prompts (開放式問題)
以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字句回應故事內容。針對幼兒比較感興趣或熟悉的內容部分,可以問「這頁圖畫裡發生了什麼事呢?」運用可修整的對話提示,幫助孩子增加他們語彙表現的流暢和詳細敘述。例如:你覺得小企鵝為什麼會來敲小男孩的門呢?你覺得小企鵝看起來心情如何呢?
🌟W ─wh- prompts (wh-問句)
Wh-提問問題包含什麼(what)、哪裡(Where)、何時(When)、為什麼 (Why)、誰(Who)及如何(how)。
🌟D ─distancing prompts (聯想)
藉著書上的圖片或文字提出與過往經驗關聯的問題,引導幼兒回想書以外的經驗,使書與幼兒本身生活經驗產生聯結。例如:看著書上的昆蟲圖片,可以連結幼兒先前去公園玩時,觀察到昆蟲的經驗,可以詢問幼兒「上禮拜天我們去公園玩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哪些昆蟲呢?我們在那裡做了什麼?」聯想問題可以幫助幼兒們在書與真實世界中搭建橋樑。
=
與孩子享受文學樂趣的方法百百種,這次與大家分享的,是小羊老師自己上課時也很常用的的其中一項策略,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分享您與孩子在共讀故事時,還有哪些享受樂趣的方法唷!
備註:此篇CROWD策略說明參考自《幼兒園教師提升提問策略之行動研究 ─以繪本教學為例》,劉佩萁,2016。
#小羊老師TML
#小羊教育札記
開放式提問幼兒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四種方法
相較之前,孩子現在的語言能力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幾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發現孩子學會了一些新詞彙,不但讓我們覺得驚訝與驚喜,更是有成就感。
不過,仔細去聽,我們可以發現孩子能說的詞彙還是很有限,而且還常會用同一個詞來概括所有類似的事物,如:他總是用「狗狗」或「喵喵」來稱呼所有四隻腳的動物;或是看到蘋果掉到地上,會說出「蘋果跌倒了」這類有趣的句子。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是孩子的「解碼器」,往往要透過你的講解,旁人才能瞭解孩子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此外,除了學習新詞彙之外,兩歲半孩子也在學習使用「你、我、他」這些代名詞,但是他常會搞錯該用哪個,最常見的就是把別人對他的稱呼用在自己身上,如:原本想說「媽媽抱我」,卻說成「媽媽抱你」。所以,請不要太心急而嚴厲地糾正孩子的錯誤,畢竟代名詞的轉換對孩子來說仍稍嫌困難,犯錯是在所難免,相信再過幾個月的練習,孩子自然會表現得更好。
一、說給孩子聽
幼兒學說話,從聽話和模仿開始。父母要注意培養幼兒的聽覺,提高聽音能力和語感,例如:常常找孩子聊天,多和孩子說說話;陪孩子聽錄音故事、聽廣播節目;甚至帶著孩子聽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像風聲、雨聲、雷聲,或是聽聽大海的聲音。還可以引導孩子仔細聽小動物的聲音,然後鼓勵孩子模仿、想像。在聽的過程中,同時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聆聽習慣,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
二、鼓勵孩子說
或許有些爸媽會想,提供孩子「多聽」的機會不成問題,但是該如何讓孩子多說話、說好話?其實,只要善於誘導,讓他說話的機會也不少呢。例如:爸媽可以鼓勵孩子在堆積木時,說說自己想堆成什麼,每塊積木為什麼要這樣放?堆完後,還可以讓他評論一下自己做得怎麼樣。或者,帶孩子去商店買東西,如果他需要什麼,可以鼓勵他自己對服務生說,也可以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在互動中多開口說話。凡是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事,只要是孩子能勝任,就鼓勵他用自己的語言去嘗試表達。
平時在家裏,爸媽可以根據生活情景即時地提出一些話題,例如:吃飯時,可以問問孩子,你知道這是什麼嗎?你在什麼地方吃過?趁著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問問這一天在幼兒園做什麼?這樣一來,隨著回憶的開始,孩子的「話匣子」不就打開了嗎?你將發現,只要願意用一種平等、耐心的態度傾聽,孩子自然也會滔滔不絕,說個沒完的。
三、腦筋急轉彎
因為語言與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發展語言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1.聯想:初期可以透過單字組詞的遊戲,訓練孩子對字詞的理解、運用及聯想,為語言的連貫和整體運用作準備。例如大人說「綠」,孩子可回答:「綠色、綠葉、綠燈、綠衣服、綠鉛筆」。
2.描述:接下來,可以嘗試「描述物品功用」的練習。例如爸媽說:「手錶可以做什麼用?」或許孩子回答:「手錶可以用來看時間的。」藉由描述不同事物的功用,能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3.相反詞:還可以採取活潑的形式與孩子進行反義詞對話。例如,爸媽說「高」,孩子答「低」;爸媽說「開始」,孩子答「結束、最後」。這樣的遊戲不僅對豐富孩子的辭彙量有所幫助,而且也促進他創意思考。
四、說故事:除了這些有目的的語言遊戲之外,「說故事」也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方法。爸媽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問問題:首先,在講故事前預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例如,在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聽完故事後你要告訴我「金魚為什麼要幫助老漁夫?」如此提醒他可以有目的地去聽,學習主動地聽明白、聽清楚。
故事講完後,也可以問些問題延伸。當然,提問題也要恰當,必須能夠引導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簡單地「是」或「不是」來回答。「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這類開放式的提問,能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考慮,培養孩子認識情境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編故事:另外,我們可以啟發孩子重新編故事的結尾。我曾經看過一位幼兒教師講《烏鴉和狐狸》的故事給孩子聽。故事通常在烏鴉受騙上當之後就結束,老師卻提了一個問題:「烏鴉怎樣才能把這塊肉奪回來?」這下,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烏鴉哇哇地叫,請來一群小蜜蜂。蜜蜂把狐狸刺得滿臉都是包,肉就奪回來了。」有的說,「烏鴉看到狐狸把肉銜在嘴裏,就對狐狸說:『這塊肉有毒,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裏去呢。』狐狸一聽,嚇得『呀』的一聲,肉就掉下來了,烏鴉一口叼著肉飛走了。」這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不錯!一旦思維啟動,語言表達也就展現出來了。
還可以讓孩子編故事,聽完故事後,要求他把主角、環境稍稍改變,但情節不變,自編成另外一個故事。關鍵在於孩子編故事過程中,能否運用原來提供的語言模式來組織成自己所要說的話。孩子如果經常接受這樣的挑戰與練習,可以從優質的故事中學到大量詞彙、正確的句子和語法,使口語更流利、更符合語用。
抓住一切可以引起孩子興趣的機會吧,即時地引導孩子說話,與孩子交流。
文:奇蜜親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