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蘭也有不太chok的戲,比如《Insomnia》,一套典型的小鎮式緝兇電影。不需要複雜超現實的情節設定,只需要鋪排好一個個隱藏動機,到最後將一切連貫起來,那就是一齣好的警匪片。當然,有Al Pacino和Robin Williams擔綱,平白的對白都會變得迷人。
(劇透)
中譯叫做《白夜追兇》,案發於全日季的阿拉斯加,來自洛杉磯科警長Dormer跟其他初到貴境的人一樣,未能適應無夜的晚上而身陷失眠的困擾。一個女生被殺,棄屍於垃圾場,他奉命帶着拍檔Hap前來調查,卻在追兇時在濃霧中誤殺了他,一個偵查證據的警長立刻淪為一個隱藏證據的罪犯,而這一切都全收在兇手Walter的眼底,他得到了可以用來威脅的有利東西。
主線並沒有令人目炫神迷的翻轉,細節編織出來的糾纏才是主菜,你要看到最後聽到Dormer的告解才會明白片頭那塊滲血纖維的意思。它象徵洗不掉的人生污點,蝕了進去就會化為一灘詛咒。Dormer很努力在洗手盆中用番梘刷掉恤衫上拍檔的血漬,這不經意的一幕其實象徵着Dormer需要洗掉的其他東西,那個未被交代清楚的妨礙司法案件。他的倒楣也是因此而起。
如果你的倒楣剛好遇上失眠,你就會明白甚麼叫黑上加黑,諷刺是Dormer所需要的黑暗,正是阿拉斯加沒有提供的。他連連判斷失誤,開始有幻聽,間接導致了他在白霧中錯殺一個人。這裡有着很微妙的因果顛倒,因為觀眾都目擊得到整個案發過程,知道Dormer是因為看不清楚人影才會錯手打了Hap一槍,但到了結局Dormer向女主角Ellie道出真相時,我們卻聽到另一個版本:「我不知道,我想我是故意瞄準他的……」
這裡出現了一個隱藏的主題:證據的不可作準。我們整個司法系統的公正都是講求證據確鑿的,所以警察才會將竹枝在頭盔塞進一個被告的背囊之中。而這齣戲偏偏告訴你,所有所謂的證據,它的本質就是迷惑人的東西,去讓人信以為真。深諳此道的Dormer知道只要將死者最後穿過的裙塞進她的小男友的屋內,他的殺人罪嫌自然水洗不清。真相卻掩藏在種種證據鋪排背後,只得有心人才發現得到。
續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0933877
作者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好雷]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電影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電影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酒詞- 《into the wild》影評—— 有關生死、夢想和榮譽...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影評]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 movie - PTT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回歸原始,找回自己-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以生命追尋離群索居人生的故事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討論] 阿拉斯加之死是真蠢還是真啟發?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影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影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1984過時 疫情世界需要Big Brother
George Orwell在1948年完成他最後一本小說《Nineteen Eighty-Four: A Novel》,被視為一本「dystopia」(反烏托邦)經典。這本巨著固然有警世作用,但到了今天,「1984」、「Big Brother」等詞彙,已淪為西方傳媒和政客,攻擊任何他們不認同的國家,或落後他人資訊科技的最懶惰、最模糊、最不負責任,但最有效、最無法辯論的標準抹黑和妖魔化工具。
《1984》是在1948年完成的,傳說中,Orwell故意把4和8掉轉,把故事背景年代放在他覺得很遙遠,36年後的1984年。故事講述一個經多年戰亂,貧窮悲慘的世界。世界分割為三個版圖巨大的國家,包括:1)Oceania,以倫敦為首都,版圖主要覆蓋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方,即大概昔日大英帝國;2)Eurasia,歐亞大陸,即大約前蘇聯加西歐;3)Eastasia,版圖包括中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書內這3個帝國爭鬥不停,且敵友關係隨時改變,亦仍在爭奪各國邊際上的一些城市,其中一個竟是香港!書中更預測「mass surveillance」(群眾監察)愈來愈厲害,但不少人仍想反抗。
轉眼1984至今又已36年,1984不再是未來,已在歷史倒後鏡內逐漸遠去。不可不佩服Orwell有點遠見,在二戰後不久即可看出未來數十年的地緣政治變化,跟今天局勢有點接近,當然並非完全正確。西歐從未墮入鐵幕軌迹,蘇聯反而解體。東亞方面,中國確已崛起,但並無吞併任何國家的野心。西方仍想搞亂香港,但中央已逐漸把情况穩定下來。表面美英並沒有行使「Ingsoc」(英式社會主義),亦口頭上尊重私隱權和各種自由。但事實上,西方近月採用的極端經濟政策,已遠比社會主義更左。隨着互聯網、移動通訊和AI等科技急速發展,書內「telescreen」雙向監察技術,早已成真。經2013年Edward Snowden(斯諾登)的「良心爆料」,大家亦早已知道任何人,包括外國領導人如德國總理Merkel(默克爾)的通訊,都隨時被美國間諜機構監控。私隱權只是個假象,近日對中國TikTok和微信的各種指控,更只是個雙重標準,無人相信的笑話。
嘗試客觀點來分析現今確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美國、中國和其他社會,是否真的是《1984》書內的悲慘世界?二戰至今,雖有無數中小戰爭,但幸而並未再出現世界大戰,我們都活在以核武阻嚇力維持的不穩定和平中。幸而世界大致和平,加上科技突飛猛進,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明顯進步,二戰後至今全球人口大增了3倍多。
中國40年和平發展 人民活得快樂
中國成就尤其突出,經歷過百年外憂內患,從1978起終逐漸穩定下來,開始40年的和平發展。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但人民溫飽的基本問題已解決,平均壽命更已到發達國家水平。所以不可繼續戴上西方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中國人民親身感受到過去40年奇蹟般的生活改善,他們絕對有理由活得快樂,對個人和國家未來充滿希望,和繼續支持政府和愛國。哈佛大規模長期中國民調,發現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0%以上,絕非意外,從前其他外國獨立機構如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公關公司Edelman的類似民調 ,結論都接近,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超過75%,遠比美、日、英等其他國家高。
一半美國人民生活在過去40年沒有進步,但另一半則愈來愈富有。美國房屋平均面積在過去50年,由1600平方呎增至近2700平方呎,每1000人的汽車數量亦由500增至近900!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的CO2排放量約17.75噸。中國汽車總數目和碳排放總量都已超越美國,但中國人均CO2排放量仍只約美國人的三分之一。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一切發展如建造城市,以及航空旅遊等享受,都是由地球來「埋單」的。發展城市需要開發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現代生活的電力化,以及人人嚮往的自由旅遊,更需要大量化石能源(需要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直接加劇氣候變化。
多年來不少科幻小說家都在預測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不良後果,包括全球暖化導致更極端氣候現象,愈來愈頻密的超級風暴,海洋水溫上升,減低吸碳能力,南北極融化,海洋水位上升,淹沒沿岸城市等災難,最後導致大量動植物品種的消失!
病毒頻現 跟環境氣候變化有關
這些都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但不少無知的人,包括國家領袖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等,仍不相信氣候和環境變化,或錯誤以為這是遙遠的事,暫時今天人類仍可繼續任性地消耗地球有限寶貴資源。尤其被白種人「發現」了只500多年的美洲「新世界」,人口密度遠比「舊世界」低,可開發的資源亦更多,美國人感覺自由,更認為其他人無權過問他們的生活模式,所以索性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但人算不如天算,氣候和環境變化製造出來的第一個超級挑戰,竟非紐約被淹沒或全球過熱導致失收和饑荒,而是由體積只0.1微米的COVID病毒所引起的一場大流行,至今感染人數超過2200萬人,死亡人數近80萬,最厲害是導致人類史上從未見過,已超過半年的世界交通、經濟和生活大停頓!毋須爭拗COVID來源地,更重要的是冠狀病毒已非首次出現,早前已有SARS和MERS,愈來愈頻密的出現肯定跟環境和氣候變化有關。
半年前我提出一個新觀點,從整個地球生態環境來看,人類不要太過驕傲,可能我們才是「病毒」,感染地球發燒了,可能反而COVID是地球派來對付「人類病毒」的抗體!這個忠於地球,但「出賣人類」的理論,已有不少客觀證據。
全球航空班次減少了八成至九成,陸上交通量亦下跌不少,碳排放大減。Mother Nature的恢復能力不錯,連最污染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一些中國城市,近期空氣質素都大有改善。香港的藍天白雲20年來罕見,連維港都變藍了!
今次大流行,已不止是一個給予人類的警告,其實已是一個非常有效阻慢人類破壞地球的武器!原來不用等到全球人口過多,生活環境非常擁擠、糧食短缺,空氣更差等情况出現,人類才需放緩發展。經全球交通系統,病毒已迅速傳播到幾乎全球每個角落,即使人口疏落的美國州份如蒙大拿和阿拉斯加,都成為疫情熱點,社會被迫停頓!
COVID大流行可能已為人類發展定下一個「semi-hard limit」(半硬性限制)。正確一點來說,不是說完全不可繼續發展,而是要適應和改變發展方向。更subtle(微妙)但非常重要的另一點是連所謂「自由」、「民主」、「私隱權」和「國家主義」等模糊概念,亦必須調整得更清晰和更科學化。
標指再創新高 反映市場樂觀
有人可能以為我杞人憂天,疫情必將很快消失,疫苗即將研發成功,最遲明年必可回復「正常」,可「報復式」環遊世界!最佳證明是美股標普指數,如不樂觀,怎可再創歷史新高!
非常渴望童話式美好結局,我也極渴望自由自在到處旅遊!標指創新高我也高興,但在Robinhood年代,炒股已成為類似《Fortnite》的另一個遊戲,疫情下財富的意義亦已變得愈來愈抽象。
美國傳染病專家Dr. Fauci說,今次COVID大流行是一場「完美風暴」。COVID傳染度超高,R0高達5以上,近日馬來西亞發現基因變異,傳染度或再升10倍,太恐怖了!全球測試大幅增加,治療方法不停改善,但CFR死亡率仍徘徊在3%以上,估計IFR約1%,即最少仍是豬流感的10至30倍。我曾指出COVID的死亡率極尷尬,如低如豬流感的0.03%,大概可置之不理,如高如伊波拉和禽流感的35%以上,那麼根本沒有選擇,只可保命為先。但COVID的平均CFR雖約3%,但病情的presentation(症狀)非常濶,不同年齡、健康狀况和其他未知因數,可出現截然不同嚴重度的病情,由毫無徵狀的帶菌者,到輕微呼吸道感染,到嚴重肺炎和死亡、中風和影響腦功能的情况都有,非常棘手。尷尬死亡率乘以高傳染度,就變成一個所有國家必須面對的天大難題。
專家亦預計COVID將成為長期存在的風土病,只望病毒殺傷力逐漸轉弱,和愈來愈多人產生抗體。Dr. Fauci對疫苗的期望有限,估計有效率只約50%至60%,跟流感針相若,但有效期可能更短,只數個月。對很多人來說,此水平的疫苗,即使打了,仍未必夠膽四處旅遊。
不同國家對處理疫情有不同看法。最愚蠢的說法是因COVID而死的只80萬,遠少於1918年大流行估計死的5000萬至1億人,根本不值得停頓經濟!這說法有兩個嚴重問題,首先如過去半年世界沒有停下來減慢傳播,至今死亡人數必已經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另外,現代醫學昌明,資訊發達,當然比百年前更珍惜生命,怎可能甚麼也不做!
自由、私隱權,甚至民主都是有條件和限制的。每個人當然應享有某程度的言論和行動自由,但前設是不可影響其他人的健康、人身安全和相同權利。例如很多美國人以自由為藉口,拒絕戴口罩,是極度自私的行為。全球不少國家,都已立法強迫戴口罩,因為所謂個人自由,可嚴重影響公共健康!
放大到一個國家層面,譬如某個國家,所謂民主地決定採取反科學的群體免疫政策,例如瑞典、巴西和更混亂的美國,他們的自私但錯誤決定,除會害死自己國民,亦可經旅客和貨運等途徑,把病毒傳播到世界各地!我不認為最近發現巴西凍肉含COVID病毒是純意外,絕對跟巴西無意抗疫有關。
多國料續嚴控旅遊限制
未來數年旅遊將是個大考驗。理論上如一些國家的感染率差不多(例如歐盟),實毋須封關。但政治上行不通,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阻止任何外國威脅入侵,包括病毒、罪犯和恐怖分子等。我預計絕大部分國家,即使疫情稍有退減,仍不會恢復完全自由旅遊,很多國家將嚴控入境人數,大部分免簽證安排都將被取消,相反極可能在入境前後都要求健康測試。
還有一點,未來所有國家都必提高警覺,很多防疫措施,包括要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旅遊限制,WFH和上學等,都將變作(半)永久安排,更需為未來出現新疫症作準備(必然)。所有國家也需改變發展計劃,尤其興建機場,拓展航空和旅遊業等。
隨着5G、IoT和AI等技術發展,不少國家或將長期要求遊客(甚至國民)在手機上安裝所謂「健康碼」,或更有效的穿戴式「健康鈪」,有助監測個人健康和整個社會的疫情發展。據說下一代的Apple Watch,已將有測體溫功能,我期待未來可加設快速測試各種病毒功能!
科技防疫 自由私隱需取捨
不少人又拿出《1984》來嚇人,政府將侵犯私隱權,收集個人DNA資料,監察行蹤等。但在大流行的真實威脅下,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權利,此考慮凌駕所謂個人私隱權。「自由」和「私隱」變成一個取捨,如看重私隱,譬如不願戴健康鈪,或會被某些國家拒絕入境,或需要隔離。但如同意穿戴,反而可「較自由」行動和免隔離。
我的願景永遠一樣。如要有效應付大流行、氣候變化和核武等威脅全人類挑戰,實需要美、中和其他國家衷誠合作,以科學為本,共同找出最有效和合理的解決方法。很多已過時的政治和經濟概念,都需要update和改變。
不要再被《1984》的洗腦式膚淺口號愚弄和嚇倒。能實時掌握疫情、經濟、氣候和社會安全等重要信息,善用科技服務人民的「Big Brother」,並非一個反烏托邦的寫照。這是個實事求是,願意承擔責任,理性應付問題的現代政府。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及Apple的財務權益)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反民主政府的暴力外交 正削弱最寶貴的道德高地
近日美股不斷創新高,既代表美國經濟欣欣向榮,但也象徵着表露無遺的美國霸權。周三,美中終於在華盛頓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從美方角度,最重要的是設下強迫性的中國增加進口清單,包括農業、製造業和能源業產品,亦列出一些如金融和教育等服務業指標,未來兩年總值2000億美元。關稅方面,美方將把1200億美元消費類產品,從15%降至7.5%,其餘超過3000億美元貨品的關稅,則仍保留,直到第二階段協議達成為止。
中方又得到些甚麼?首先在簽署前兩天,美國已主動撤銷人民幣為操控貨幣的界定。相信中國亦會降低或取消針對美國貨的關稅,但就反而沒有明確列出。最令人詫異的是,有很多傳聞協議將包含逼使中國重啟購買大量飛機,但名單上竟然沒有。一如我多次指出,第二階段的談判重點之一,必是科技,美方矛頭將直指華為和其他高科技企業,但中方皇牌則是嚴控波音客機的購買量。在簽署儀式前,特朗普自己提到波音對GDP的貢獻高達0.5%,更多次催促在場的波音新CEO David Calhoun,快點解決問題。
這個協議,其實非常荒謬。如果美國是一個真正自由市場的信仰者,怎可能迫使一個國家定下明確進口名單和金額目標?國際貿易本應是由數千數萬家企業來自由決定,順差或逆差金額根本不太重要,更不應由政府來決定。所以即使中國簽了協議,但也不斷提到按市場條件來決定最終購買數量。
在同一天,美國眾議院亦終於正式把彈劾總統特朗普的條款提交到參議院,相信下周將開始歷史上第三次彈劾聆訊。但這將只是一場形式上的秀,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因為參議院大多數領袖Mitch McConnell,早已說明這將不會是一次公平的審訊,將盡快草草了事,毫無疑問將放過特朗普。這種未審先判的行為,當然嚴重損害美國的法治精神。
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是一個幸運的國家,但亦是一個非常好戰的國家。地理上得天獨厚,面積龐大,資源豐富,氣候怡人,且擁有面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兩條海岸線,再加上友善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為鄰,令到美國本土非常安全。
1776年的美國獨立革命,建立了人類史上第一個代表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共和國,是一個文明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但這制度當然絕非完美,初時只容許部分白種男人投票,經兩百年努力,黑人和女性才獲得較公平的投票權。這片肥沃的土地一直吸引着大量來自世界各地努力尋夢的移民,亦孕育出很多最優秀的大學、企業和人才。
美國244年歷史 只有16年和平
但美國的發展,也是一部充滿血腥和暴力的史書。西部開發消滅了九成以上的原住民,南部的棉花業發展就非常不人道的倚賴大量黑奴,後來更因此導致死傷慘重的內戰。對外戰爭就更無數,據統計,美國竟然曾經攻打過84個國家,超過全球國家數目的四成!曾經有軍事參與過,包括駐軍的國家,更佔全球國家的98%!只有歐洲的安道爾和列支敦士登,和喜馬拉雅山上的不丹,沒有跟美國有過任何軍事糾纏!美國的244年歷史,只有16年是和平的!
戰爭是殘忍和混亂的,絕大部分根本不可能分對錯。正義和邪惡的定義,主要都是由戰勝方來決定的。美國內戰解放黑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打敗軸心聯盟,是兩次極罕有、黑白較分明的戰爭。二戰勝利,奠定了美國的超級強國地位。一戰後,美國愚蠢地採取孤立主義,拋棄了自己倡議的League of Nations(國聯),可說種下二戰的禍根。二戰後,汲取了教訓,美國大方幫助重建歐洲和日本,支持聯合國和北約等國際組織的成立,更從此擔當了世界警察,對維持世界和平貢獻良多。戰後仍需面對冷戰局面,但隨着1991年的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實至名歸的全球霸主,更可說被推上道德高地的頂峰!
當時政治學家Francis Fukuyama,宣布人類發展已到"The End of History"(歷史盡頭),美國所代表的自由民主主義,已經是社會進化的巔峰,不需再變!當然歷史洪流不可能真的會停止,美國的「絕對性」霸權和道德高地,也只維持了約十年而已。
過去四十年,中國的急速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和平崛起,逐漸形成有史以來對美國的最大挑戰。範疇包括經濟、科技、軍事、意識形態,和愈來愈重要的道德高地。
表面上,美國在所有方面仍然領先,GDP規模仍比中國大約六成;半導體、航天、醫藥等科技領域,美國仍有一定優勢;美國的軍備開支是中國的3倍多,核彈數量更加是中國的20倍。大美國主義,在荷李活的宣傳機器推動下,更成為代表民主、公義和人道立場的所謂「普世價值」。但如果大家願意客觀點,理性點和科學化點,仔細分析美國的真實面貌,尤其在特朗普年代下,結論可能非常不一樣。
美國經常批評新疆的人權狀况。我沒有去過新疆,亦無意為中國辯護每一個政策,但我將用數據和邏輯來說明美國的指控,嚴重缺乏道德高地。
美報復恐怖主義過火 失道德高地
美國最主要指控是中國把一百萬維族人士關閉在「再教育營」,嚴重侵犯人權。我也相信大部分維族人是和平的,但在過去十多年,也確實發生過數百以至上千宗的極端主義恐襲。比較一下美國對恐襲的反應。911奪取了近3000條性命,伊斯蘭恐怖主義正式來臨,這亦導致美國發動了兩場不公義的戰爭,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死傷人數過百萬。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大部分為沙特公民,連一個阿富汗、伊拉克、甚至敘利亞的國民都沒有。遠超比例的暴力反應,反令美國開始從最寶貴的道德高地下滑。
過去十多年,美國更在中東發動上千次的無人機飛彈襲擊,實為以殺害大量無辜為掩飾的暗殺行動。早前針對伊朗將軍蘇萊曼尼的暗殺行動,是最明目張膽的一次。很多人擔心這次暗殺如1914年的奧匈帝國繼承人Grand Duke Ferdinand的暗殺一樣,或將帶來戰爭。
美國亦在各地建立了無數在法律以外的恐怖黑獄,包括在古巴的關塔那摩。去年底仍有美國一位精英Navy Seal成員Edward Gallagher,因跟一位ISIS戰士的屍體自拍而被降職(極可能是他謀殺的),但後來因總統特朗普干預而復職,更連累美國海軍部長Richard Spencer被開除。
各地建恐怖黑獄 放生違人道士兵
1941年的珍珠港襲擊,超過2000士兵喪命,美國正式對軸心國宣戰,反應完全合理。在1943年更取得情報,發炮擊落計劃珍珠港行動的山本五十六上將所乘搭的飛機。看來跟今次刺殺蘇萊曼尼行動很相似,但其實有極重要區別:當時美日已正式宣戰。今次行動,美伊並非在戰爭狀態,美國的藉口是自衛(假的),和利用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伊拉克AUMF(The Authorization for Use of Military Force,軍事武力授權),所以必須等到(或引誘)蘇萊曼尼到了伊拉克才下手。
當年美國向日本宣戰後,更把全國超過12萬日裔國民關進集中營。紀錄顯示沒有任何日裔美國人曾參與珍珠港襲擊和相關間諜活動。當年美國人口只約1.3億,被關日裔人口比例約0.092%。對比新疆維族人士,即使真的有一百萬人被關,也只是14億中國人口比例的約0.071%。老實講,如果美國有足夠他們經常批評的監控和AI等技術(美國應小心因過度抨擊而變成在這方面的落後),可預防911事件的發生,毫無疑問,美國肯定願意關起可能過百萬的伊斯蘭信徒!
二戰刺殺日將 與刺殺伊將大有區別
二戰的結局,向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殺害超過20萬人,大部分是平民,也極具爭議性,被指控違反人道和國際法。當年的國際戰爭法不成熟,沒有明確禁止以空襲攻擊平民目標,再者美國為戰勝國,誰敢出聲?至今美國仍藐視國際法,拒絕承認處理戰爭罪行的ICC(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法庭。這麼多例子,已充分證明美國道德高地正在削弱,但肯定很多人仍堅持美國是「民主」國家,所以做出來的一切,必然是正確、公平和代表公義的。我暫不討論民主是否必然代表正義,和一定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我先分析一下美國的「代表民主制度」。
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是間接性的,經過Electoral College(選舉人團)推選出來的。每州選舉人票數,很簡單,就是以人口比例決定的眾議院席位數目,加上不論人口多少的兩位參議員數目。舉例,人口大州加州,擁有55選舉人票,53個眾議院席位加2個參議院席位,小州如阿拉斯加擁有3選舉人票,即只有1個眾議院議席,卻仍有2個參議院席位。
這個奇怪的扭曲並非偶然的。上次在美國跟兩位好朋友晚餐,一位是哈佛教授,另一位是個億萬富豪,他們都是特朗普支持者和顧問,他們竟然明確告訴我,美國是一個共和國,即是有法治,但並非一個民主國家!我本以為他們是開玩笑,但原來不是,他們指出美國的Founding Fathers(國父們),如Thomas Jefferson、John Adams甚至華盛頓等,都某程度上反對民主和中央政府權力過度集中。他們擔心Tyranny of the Majority(大多數的暴政),Jefferson的最偉大成就就是訂下美國的Bill of Rights(人權法案),目的就是保護少數和個人權利(但又遺下嚴重槍管問題)。選舉人團的成立,則為保衛和放大南部人口小州(不包括黑奴)的政治話語權。
美國至今舉行過58次總統選舉,但只從1824年才開始紀錄普選票數,因為原本選舉人是有權漠視普選票結果,自由選擇支持任何總統參選人(理論上仍可以)。
從1824年至今的49次選舉中,有5次當選總統者,是輸了普選票的,即是不低的10.2%。第一次出現就是1824年那一次,John Quincy Adams當選總統。不禁令人懷疑,之前的9次中,有否發生同樣情况。
美民主制扭曲 輸普選也可贏大選
更重要的是輸掉普選,反贏得白宮的發生頻率似有愈來愈高的趨勢,且都出現在共和黨總統身上。主因是城市與農村政治兩極化,南方小州鄉下人較支持共和黨,為數更多,但投票權重較輕的城市人則支持民主黨。從2000年至今的5次選舉中,已發生了兩次,兩位共和黨總統,小布殊和特朗普,都是這樣當選的。最重要的是,即使如特朗普能成功連任,極可能他將再次輸上普選票,因為上次300萬票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如這情况繼續經常出現,美國政治體制何來是民主呢?事實是比沒有選舉更差,簡直是反民主!
美國的中東政策也一樣,在過去數月,增派了3000美軍人數。這亦違反大多數美國人希望撤軍的意願(是特朗普的選舉承諾)。
美國在反民主政府領導下,殘暴對待多個伊斯蘭國家,但仍在批評中國,美國還有道德高地嗎?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電影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阿拉斯加之死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阿拉斯加之死結局、阿拉斯加之死心得、阿拉斯加之死評價就來電影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阿拉斯加之死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電影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阿拉斯加之死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阿拉斯加之死結局、阿拉斯加之死心得、阿拉斯加之死評價就來電影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阿拉斯加之死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在 [好雷]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網址:
https://tinyurl.com/3unolb
1.以下有很多很多的劇情內容,
結合一些在網路上看到關於這個事件的資料
也有故事的結局,所以如果不想知道結局的人可以略過。
2.我沒看過原著小說,我是直接看電影
----------------------------------
自從開始想去阿拉斯加旅行之後,
就看了很多跟阿拉斯加有關的影片跟資料。
昨天看了 Into The Wild,中文片名好像是阿拉斯加之死吧。
是根據真實事件改寫的小說所拍攝成的電影。
主角是Christopher McCandless,
他在1990年從大學畢業,將身上所有的錢($24000美金)
捐給Oxfam非營利組織後;
跟家人不告而別的他,燒掉身份證,改名換姓,
帶著簡單的裝備和一些書,開始了兩年多的流浪旅程。
他相信旅程會讓他感受到很多事物、
驗證對於人生的想法、
以及釐清他對於父親和家庭的看法。
(他父親是一個很優秀的NASA工程師,但是除了Christopher的家庭之外,
他父親在外面還有另外一個家庭,所以當Christopher
無意間發現這事實時,他的價值觀產生崩解懷疑。
不過他要求他妹妹假裝什麼都不知道,不要拆穿這個謊言。)
這兩年多他在野外露營,在公路旁搭便車在美國各州流浪,
他甚至還划小船從科羅拉多河非法入境到墨西哥去。
他最後的目的地是要去阿拉斯加。
為了要去阿拉斯加,他在流浪的途中打工存了一些錢,
進行了體能強化訓練,
學習怎麼打獵、保存獵物的肉、以及辨識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等。
當他終於到達世人眼中的 Last Frontier (最後一塊蠻
荒地)時,已經流浪快兩年了,
但是他大概沒有預料到他的「旅程」也將在短暫的3個多月後結束。
他帶了兩公斤的米,一把打獵用的來福槍、一些書就走進荒野中,
後來他在Alaska一望無盡的原野裡,找到一台跟他一樣孤伶伶的荒廢公車,
就開始以那台公車作為棲身地,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
讀書、打獵、在荒野中漫遊、與自己對話、
寫旅程日記記錄自己在大自然中身體和心理變化,
配合大自然的節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是漸漸的他也發現糧食越來越少了,
而打獵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雖然他獵到了一些刺蝟跟鳥,
但是糧食仍是不夠。
有一次他獵到了一頭麋鹿,但是因為知識不足,用了錯誤的方式保存肉,
所以肉很快就腐壞了。
而他的日記也隨著自然的恩賜與挑戰時而狂喜時而陰鬱。
漸漸的他在心靈上有所體悟,
在七月的一天裡,他決定要離開,要回到人群中,
在頓悟了一些道理的喜悅下,
他開心的收拾簡單的裝備,準備離開這荒原,
但滿心歡喜隨即變成恐懼憂慮。
融雪造成的暴漲河水阻斷了他回家的路,
他真的被大自然困住了。
他只好再回到公車上。
此時他也已經沒有食物了...
他開始靠著在野外採集植物充飢,
並不小心誤食了有毒的植物,開始變的非常虛弱。
8/12他在他的日記寫下:
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感謝主,我擁有很愉快的人生。再見,願主祝福每個人。
9/6號,幾個在野外打獵的獵人發現到了這台荒廢的公車,
車窗上面貼著求救的字條,
旋即他們在車廂裡發現了Christopher裹在睡袋裡的屍體。
他死的時候才24歲。
根據估計,他去世的時候體重只有30公斤。
這部電影是西恩潘拍的,拍的蠻不錯的,
以阿拉斯加的生活為主軸,
穿插各個時間點發生的人事物:旅途上碰到的人、自己的家庭...等
鋪陳出最後悲劇性的結局。
只是在拍主角從墨西哥回到美國在LA想取得證件的那段,
一直塑造出對城市的不安感,我覺得過度放大他對社會
的厭惡。
不過真的是一部很發人深省的電影。
主角Emile Hirsch也詮釋的很好。
裡面有一些對話我覺得很棒:
Christopher碰到一個老先生問他為什麼要流浪而不去
找個正當職業的時候,
他說:I think careers are a 20th century invention and I don't want one
我覺得「職業」是20世紀的發明,我不要一個「職業」。
還有
If we admit that human life can be ruled by
reason, then all possibility of life is
destroyed.
如果我們承認人生可以被理性規範的話,那人生所有的
可能性都被抹滅了。
The core of mans' spirit comes from new
experiences.
人的心靈本質是從新的體驗而來。
主角在路上碰到的一個老人跟他說
When you forgive, you love. And when you love,
God's light shines upon you.
當你能原諒,你就能愛;當你能愛,上帝的光芒就會降
臨在你身上。
Christopher在最後身體羸弱的時候在筆記本上寫下: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快樂只有在與人分享的時候才真實。
不過我還是覺得他的家人一定很痛苦,
尤其是跟他感情很好的妹妹,
他流浪兩年多如果不跟爸媽聯絡,
至少應該跟他妹妹聯絡,
當家人真的得到消息,卻是噩耗,真的是很痛苦。
也希望他妹妹不會有被背叛的感覺。
總之,這部電影讓我想蠻多的,
也讓我想到安藤忠雄說的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旅行”不只是身體的移動,重要的是暢想、思考。
我想,所謂“旅行”就是離開日常的惰性生活,
進行有深度的思考過程,是與自己進行“對話”交流的
過程。
在旅行中,多餘的、不需要的東西被甩掉,
面對輕裝的自己,反反覆覆進行思考。 」--安藤忠雄
照片來源:wikipedia
這張照片是Christopher本人,
是他死後從他遺留的相機底片洗出來的自拍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_Johnson_McCandless
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5.187.47.139
※ 編輯: Hyphen 來自: 75.187.47.139 (04/25 13: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