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管風琴家 帕海貝爾368週年誕辰紀念
(Johann Pachebel 1 September 1653 – 9 March 1706)
#不只是一曲卡農成名的帕海貝爾
帕海貝爾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帕海貝爾在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沒有獲得妥善的保管。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影響,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門下學習。帕海貝爾的一生寫了很多的教會音樂,因為他信奉當時新興的路德教派。著名作品包括眾贊歌前奏曲78首、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D大調卡農與吉格》等。
帕海貝爾年輕時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就追隨海因里希·施威莫(Heinrich Schwemmer)和喬治·卡斯珀·威克(Georg Caspar 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樂器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
1673年追隨他的老師普倫次到維也納擔任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維也納是個天主教城市,他也因此接觸到了德國南部和義大利的天主教音樂作品,在普倫次的影響下,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之後他進入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5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他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然後來到了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 還必須提供聖歌的前奏曲,不能即興亂彈。因此,他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便是在這個階段,而且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28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巴巴拉和他們唯一的孩子後來死於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Judith為他生下了7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赫的故鄉,所以 他與巴赫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赫的哥哥音樂。巴赫的父親 去世之後,這位長兄就負責教育巴赫音樂,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巴赫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福特(Erfurt),來到符騰堡(Wurttemberg)位於斯圖加特(Stuttgart)的宮廷,這裡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長,在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 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他的老師魏克過世,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裡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他寫下了感恩(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貝爾在1706年去世,享年52歲,他的確實死亡日期不明,於3月9日被埋葬。 當地習俗葬死者於死後三至四天,估計去世日期為3月5日~3月6日或前後。
阿爾貝提低音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德國失明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赫爾穆特·瓦爾哈演奏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https://youtu.be/RCAb5ig90rA
“巴赫開啟了通往無限宇宙的天窗。在感受到了一切以後,人們發覺生命還是富有價值的。”
“疾病將我永遠的和光明世界隔離開了,但它同時又為我打開了鋪開了一條通往內在感知的道路。”
— 德國失明管風琴家、大鍵琴家 赫爾穆特·瓦爾哈
(Helmut Walcha,1907-1991)
德國管風琴家赫爾穆特·瓦爾哈生於德國萊比錫,死於德國法蘭克福。瓦爾哈在其16歲的時候就完全失明了,但他卻是演奏德國和荷蘭的巴洛克風格音樂的大師。並且,他把巴赫的所有為管風琴和大鍵琴而寫的音樂作品都背了下來,並錄製了巴赫的管風琴作品全集。
⚫️ 瓦爾哈的一生
◾️少年失明
瓦爾哈的父親名叫埃米爾·瓦爾哈(Emil Walcha),是當地的一個郵局的局長,母親名叫安娜·費肯(Anna Ficken)。瓦爾哈於1908年接種了天花疫苗,因為後遺症而使得視力非常衰弱。但他的父母不久發現他的視力還未完全喪失,因此讓他進入了小學。在他父母的薰陶下,他非常喜愛音樂,並由他的姐姐教他認識樂譜。瓦爾哈曾意外的聽到了巴赫的F大調創意曲(BWV 779),並因此喜歡上了管風琴,並開始在他家附近的教堂進行練習。雖然他的父母認為應該讓他進入音樂學院學習,但瓦爾哈自己更喜歡單純的演奏。
瓦爾哈12歲的時候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隊的低音大提琴樂手Feintheizen演奏過管風琴。瓦爾哈的演奏給Feintheizen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為瓦爾哈和當時管弦樂隊的指揮阿爾圖·尼基什(Arthur Nikisch 1855–1922)安排了會面。尼基什認為瓦爾哈非常有音樂天賦,並督促他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Feintheizen並且教授了瓦爾哈一年的鋼琴演奏。
1922年,瓦爾哈進入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師從巴赫音樂的權威Günther Ramin。Günther Ramin對瓦爾哈進行了全面的音樂教育,使得他在的鋼琴、管風琴和音樂理論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慢性角膜炎再度侵蝕了他本就虛弱的眼睛,手術也未能挽救他的視力。因此,在他16歲(1923)時,他完全失明了。
◾️巴赫的權威
瓦爾哈在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é Church)進行了他的首演,並受到獲得了很好的評價。1926年,他作為Ramin的助手成為了聖托馬斯教堂[2]的候補管風琴師。1927年,瓦爾哈作為萊比錫音樂學院的「最優秀學生」畢業。同年,他進入萊比錫室內樂研究中心。1929年被推選為法蘭克福和平教堂管風琴手。1933年他被選為法蘭克福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rankfurt)教師。音樂學院1938年國有化後他成為了教堂音樂部的教授。次年(1939),瓦爾哈和烏爾蘇拉·科赫(Ursula Koch)結婚。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時瓦爾哈短暫性地暫停了音樂活動,並在1946年重新出現在音樂會中,同時進入法蘭克福的三皇教堂(Dreikönigskirche),每星期在那裡進行普通演奏和即興演奏。1947年,在他的努力下,二戰後新造的管風琴被安裝到了法蘭克福大學(全名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法蘭克福大學)另外還在此講解巴赫的165首管風琴音樂。他一系列的傑出貢獻令法蘭克福成為了巴赫音樂演奏的中心。
1947年,瓦爾哈使用呂貝克聖雅可比教堂(St. Jakobi Church)的小管風琴為Archiv Produktion錄製巴赫的音樂作品。他為EMI和Archiv Produktion公司的錄音使他在全世界開始聞名。1950年,他參加了在哥廷根舉辦的為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的音樂節上。同時,他也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為了紀念他對音樂做出的巨大貢獻,法蘭克福大學授予了瓦爾哈歌德獎章。1977年,由於健康惡化,瓦爾哈選擇了退休,並於1991年結束了他的生命。
◾️失明的管風琴家
瓦爾哈主要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包括斯威林克、布克斯特胡德、帕海貝爾、巴赫以及韓德爾的作品。幾乎所有他演奏的作品都是在他失明後學得的。為了能夠將樂譜記憶下來,兩位女性功不可沒-瓦爾哈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在瓦爾哈記憶樂譜時,她們為他一遍又一遍的在鋼琴上演奏樂譜的每一個聲部,然後瓦爾哈把每個聲部都記下來,並把各個聲部「在腦中合成同步起來」。瓦爾哈在25歲時便決定把巴赫的所有作品都背下來,這項工作花了他15年的時間。然而,他通過這種比任何人更徹底的練習,以及他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他那富有獨特風格的音樂。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的音樂也變得越來越溫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優美。
◾️巴赫管風琴全集
瓦爾哈一生一共錄製了2次巴赫管風琴全集,第一次是單聲道錄音,第二次是立體聲錄音。為了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瓦爾哈決定使用歷史樂器錄製巴赫的管風琴全集。但是,這一計劃曾不斷的因為錄音技術的發展(從早期的黑膠唱片,到單聲道錄音,再到立體聲錄音)而被打斷。完成這一計劃所需要管風琴師不僅要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更要是一位能將歷史樂器發揮出它們獨特音響的演奏家,而瓦爾哈正是這樣一位滿足要求的歷史樂器專家。
1947年8月,瓦爾哈在呂貝克聖雅可比教堂(St. Jakobi Church)第一次為Archiv Produktion錄製巴赫管風琴全集。此地因其傑出的北日耳曼早期管風琴製造業而聞名,但由於戰後經濟蕭條而使錄音工作非常困難。雖然呂貝克的管風琴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但由於管風琴的踏板無法發出合適的音響,鍵盤的八度音差並不準確,加之當地交通帶來的噪音,致使他們並不打算在這裡錄完整個全集。
他們尋找到的第二座合適的管風琴是卡佩爾的Arp Schnitger管風琴。這座管風琴最初是為漢堡的St. Johannis教堂建造的,後來在1816年轉移到了卡佩爾。因此,從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巴赫管風琴全集的錄音工作在卡佩爾繼續,一些曾在呂貝克錄過的曲目在這裡被重新錄製。
立體聲錄音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人們的預期,以致在1954年人們認為應該把一些巴赫最為著名的曲目用立體聲重新錄製。重錄計劃的第一首就是巴赫的賦格的藝術,錄於1956年9月,荷蘭阿爾克馬爾的St. Laurenskerk教堂,同時這也是德意志留聲機(DG)公司最早的立體聲錄音。
1968年,用立體聲錄製巴赫管風琴全集被提到日程上來。由於St. Laurenskerk教堂的管風琴沒有長笛音色的音栓,瓦爾哈不得不考慮使用其他管風琴。經過很多努力,最後終於決定使用斯特拉斯堡Saint-Pierre-le-Jeune教堂的Silbermann管風琴。1969年9月、1970年5月、1970年秋和1971年5月,瓦爾哈在這裡錄製完了巴赫管風琴全集。
阿爾貝提低音 在 Lin,Kuan-Liang/林冠良/Dori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爵式生活誌,
好快的金曲頒獎就是後天週六了,
這次帶著肚子裡的女兒一起去參加音樂盛事很是期待,更感謝因音樂而結交的許多義大利的朋友:)能得獎當然最好,但不管結果如何能入圍即是肯定,最重要的是對音樂上,不管是演奏或是教育繼續付出的心,是不會停止的,繼續加油❤️
【#金曲獎入圍報導 Kind of True 福爾摩沙任務爵士樂團】
後天就是金曲獎頒獎典禮,除了關注流行演唱類競爭激烈的各獎項外,《爵式生活誌》今天開始要來為大家介紹今年以爵士樂作品入圍演奏類各獎項的樂團與專輯。
首先恭喜集結六位台灣、義大利樂手的「福爾摩沙任務爵士樂團」,以第二張專輯《Kind of True》入圍第28屆金曲獎「最佳演奏錄音專輯」、「最佳作曲人」(曾增譯:Call It Anything),曾增譯同時另以《曾增譯 共聲體三重奏—Chromatics色彩學》入圍「最佳演奏錄音專輯」。
《爵式生活誌》曾專訪福爾摩沙任務爵士樂團,談及雙方合作感想、義大利爵士樂手的養成之道,以及怎麼看待台灣的爵士樂?完整專訪內容,請見《爵式生活誌NO.9 & 10》。
----------
〈專訪│福爾摩沙任務爵士樂團Mission Formosa〉
●現任團員
蘇聖育Shen-Yu Su│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
珈塔諾‧帕蒂皮洛Gaetano Partipilo│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
法蘭契斯科‧藍托Francesco Lento│小號Trumpet
朱瑟佩‧巴斯Giuseppe Bassi│貝斯Bass
曾增譯Tseng Yi Tseng│鋼琴Piano
林冠良Kuan-Liang Lin│Drums
「福爾摩沙任務爵士樂團Mission Formosa」由來自義大利的爵士低音提琴手朱瑟佩‧巴斯Giuseppe Bassi與台灣的爵士薩克斯風手蘇聖育於2013年成立,集結六位義大利與台灣的優秀樂手,自2014年起,每年於義大利、台灣兩地進行巡演,讓台灣爵士樂與國際當代爵士樂壇接軌,透過原創爵士樂,「福爾摩沙任務爵士樂團」成為首組站上義大利爵士樂舞台,且具有台灣血統的爵士樂團。
----------
WJ:就義大利樂手的角度如何看台灣的爵士樂?
朱瑟佩‧巴斯:昨天我到絲竹空樂團客串幫忙,因為彭郁雯老師是我很好的朋友,她們的演奏相當好,有不可思議的活力!在台上的態度也很好,演奏出很美的音樂,曲風很有台灣風格,雖然我不能說很了解台灣音樂,但之前也有聽過一些。而我所認識的郁雯,她彈得很好,本身就是非常棒的鋼琴家,樂團的貝斯手、打擊樂器、二胡、小阮或長笛手,他們的節奏感都很好,我真的很享受這樣的音樂,可以聽得出有爵士樂的DNA在裡面,像是獨奏、即興的部分。
實際上或許和義大利的不同只在於:我們受到傳統爵士樂的影響比較多,例如我們比較常演奏Swing風格的音樂,而台灣的樂手則是想更貼近本土文化,深入文化,這部分也將會呈現在 Mission Formosa 下一張專輯,我們希望嘗試融合義大利 Swing經驗和台灣的傳統。在Kind of True這張專輯,增譯就寫了幾首曲子是比較貼近台灣的,我們真的很喜歡,所以未來Mission Formosa將會繼續演奏新的音樂、新的爵士樂。
----------
珈塔諾‧帕蒂皮洛:聲音其實取決於你要演奏的樂器,如果撇開這個不談,通常在爵士樂裡的差異會是落在「節奏組」,不同的人也會對爵士樂有不同的概念。例如跟我合作的樂團,即使大家在同一個樂團裡,對Swing曲風的音樂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在歐洲,比如你去希臘,會遇到和義大利不同的鼓手、不同的節奏組;到紐約,也會遇到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即便爵士樂的節奏都來自非洲,但每個地方對節奏的概念都不同。例如歐洲人移民到美國,也會受到當地的影響而改變,對黑人來說,他們的節奏感和其他國家的人是有差異的。我想台灣也是如此,和義大利是不同的,歐洲人對節奏有自己的看法,但台灣這裡也有很多義大利所沒有的樂器,即使都是爵士樂,樂器的和聲仍是不同。
----------
法蘭契斯科‧藍托:一般來說,爵士樂不像流行樂這麼普遍,如果從美國爵士樂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有所不同,我有一些台灣的小號學生,他們覺得要模仿、再現一個樂句很困難,我想這跟不同的生活習慣也有關係,我看到的台灣台北,在街道上就和義大利有很大的不同。
----------
珈塔諾‧帕蒂皮洛:法蘭契斯科要說的是,例如在義大利有很多人來自各個地方,像是印度、智利、秘魯、美國、摩洛哥、阿爾巴尼亞、希臘、奈及利亞等等。台灣就比較沒有這樣的現象。多種族融合的影響是:我們聽到的音樂元素是很不一樣的,例如羅馬有很多巴西樂手,我不知道在台北有多少來自南美洲的樂手(林冠良:不多,我只認識一個從巴西來的鼓手)?反觀在義大利可能有五、六十個。
更多專訪內容,請見《爵式生活誌NO.9 & 10》。
----------
爵式生活誌
WIJAZZ, WE JAZZ.
●Zinio 訂閱 https://goo.gl/RuvL3P
●Kono 訂閱 https://www.thekono.com/
●MagV 訂閱 http://tw.magv.com/
●Youtube 頻道 https://goo.gl/vbz5u2
福爾摩沙任務爵士樂團 Mission Formosa
阿爾貝提低音 在 妤- 阿爾貝提低音練習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妤- 阿爾貝提低音 練習曲. 848 views848 views. Sep 8, 2016. 3. Dislike. Share. Save. Let's Play Music Studio熊愛玩音樂工作室. ... <看更多>
阿爾貝提低音 在 所以稱為阿爾貝堤低音- 蔡老師古典鋼琴教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教學重點-左手分解和弦 低音 是由義大利作曲家- 阿爾貝 堤首創,所以稱為 阿爾貝 堤 低音 ,這種伴奏型態是以-低-高-中-高的模式,將每個音分開來彈奏。 ... <看更多>
阿爾貝提低音 在 分解和弦伴奏的始祖,阿貝爾替低音!(Alberti Bass) 的推薦與評價
http://NiceChord.com. ... <看更多>